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教案嗎?下面我?guī)痛蠹艺覍げ⒄砹艘恍﹥?yōu)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及教學設計篇一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20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為主題,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巨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fā)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
1.知識能力目標:會寫2個生字,明確多音字“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2.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采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3.情感態(tài)度目標: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學生準備:1.收集描寫友情方面的名詩名句。2.了解安西、渭城、陽關分別指的是現(xiàn)在哪個地方?3.王維和元二在分別的時候可能說些什么?(師提示:a、元二要去安西了,他心里最牽掛的是誰?b、王維來送元二,朋友要去安西建功立業(yè),他最想對朋友說些什么?)
教師準備:課件、酒杯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1.師: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說說你和知心朋友是什么感覺?(指名談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覺。)(生:很快樂)
師:朋友在一起時間久了,情投意合就產(chǎn)生了深厚的友誼。假如,有一天,由于轉學、升學等原因兩人要分開了,你的心里會怎么想?指名回答。(生:依依不舍,不愿意離開)
2.師:是??!我們現(xiàn)代人是這樣,古人,也是這樣。在古時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離之后就很難有再相見的時候,送行餞別就成為表達深厚情誼的一種習俗。于是,在和朋友分離之時,人們就會寫一些詩或文章來送給朋友。
3.師: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二首古詩?!端驮拱参鳌罚ò鍟n題1)。(齊讀課題)
1、誰能向我們簡單介紹詩人王維?(課件出示2)
(元二:姓元,詩人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第二,故稱“元二”)
王維和元二是好友,詩中還有一個詞表達了他們之間的關系:故人。
知道使是什么意思?(使:出使)誰奉了誰的命令出使?(元二奉皇帝之命出使)
王維也曾一度奉著皇帝的命令出塞,所以王維最能體諒元二此刻的心情。
2、師:誰能給我們說說課題是什么意思?(送元二出使安西)還有誰補充一下,說得更具體:(王維送好友元二出使到安西。)
3、誰知道安西?(安西在今新疆庫車附近。新疆是中國最西邊的一個遙遠的地方。咱們一起看看安西。(欣賞課件3、4:安西圖片)
用你學過的詞語概括安西給你的印象?(荒蕪人煙、寸草不生……)
3.師:打開書,結合課后注釋和插圖,反復的讀一直讀到自己滿意為止。
(一)檢查生字的認讀情況,理解前兩句詩的意思。
1、師:讀完了嗎?我們來看這三個字“朝”、“舍”“更”(板書)它們在詩中怎么念?(課件出示5、)指名認讀。師指導學生讀好這三個字的發(fā)音,并提醒學生注意它們是多音字。(課件出示5)
2、師:好,把這三個字放回詩中多讀幾遍。指名朗讀古詩。(課件出示6)
王維和他的好朋友元二都在長安居住,有一天,元二接受皇帝的使命去安西,唐人相送啊,送到渭城就不能再往西送了,因為渭城以西的路太難走了。于是,這兩個朋友他們在附近的小旅館住下。過了一夜,小聲朗讀這兩句詩,邊讀邊想: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景色?(課件出示7)(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3.指名回答。估計:小雨,柳樹,客舍,酒宴。(板書:朝雨、 客舍、 柳色)
(1)雨:什么時候的雨?這雨大嗎?為什么說是小雨? 理解:浥:濕潤(2)客舍 :這里指為客人設宴送別的地方(3)柳樹:什么樣的柳樹?那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呢?誰能連起來說一說。
師:這里的柳色——很新
師:渭城這里的空氣——很新鮮。
師:渭城這里的旅舍——很干凈,很舒適,還很清靜。
師:渭城這里的朋友——是知音,是故人
你喜歡嗎?把你的喜愛帶進去讀讀這兩句。(學生讀詩)
結合課后注釋和美麗的畫面,你能把前兩句的意思講講嗎?和同桌互相說一說。再指名說。從詩句中我們也知道送別的時間、地點和環(huán)境氣氛。(課件出示10:標劃時間、地點、環(huán)境氣氛)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遙遠及艱辛。
師過渡:清晨,一場如酥小雨,濕潤了路上的塵埃。渭城旅店旁的棵棵綠柳,被雨水沖洗的更加蒼翠欲滴。多么美的渭城??!可是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清晨,就是在這個如詩、如畫的美景之間,詩人卻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別了。我們讀讀后兩句。指名讀、再指名讀。齊讀。
1、從課題和前兩句古詩中,我們知道元二從渭城出發(fā)要去安西。結合文字,我們來看地圖,(課件出示11)(介紹渭城、陽關、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關系。)(安西:指唐代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庫車縣附近,是唐朝在西域設立的最高軍政機構。渭城:秦朝時咸陽城,漢改渭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同是出塞必經(jīng)的關口。)
2、介紹陽關:(出示課件12:陽關圖片)這首詩中因為出現(xiàn)了“陽關”這個地名,這個地方從秦朝開始,一直是外來民族侵略我們漢族的必經(jīng)之地。所以到了漢朝,漢朝的皇帝就在這建起了一道城關,叫陽關。
3、(課件出示13:)這是從渭城到安西。它的實際距離大概有3000多里。有位詩人曾經(jīng)這樣描述這條路:“十日過沙磧,終朝風不休。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薄冻踹^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唐·岑參)
4、在古代是沒有火車、汽車的。只有靠騎馬走到安西,也要半年多,3000多里,元二這一路上,會遇到哪些困難?(生自由想象說)
(課件出示16)(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古人)
5、學生自讀古詩的最后兩句,再指名讀。
(三)師生互動談話,進行多元感悟
生: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師:好朋友,多么關心??!
生:元二,多帶些水去,不要渴著了。路上要小心一點。師:想得多么細呀!
生:元二,祝你一路平安!這一去就是一年,我會想著你的。
來,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詩人和元二之間的臨別話語。(播放課件16音樂:陽關三疊)
同桌先說,再師生互說。
2.師:可我怎么感覺到這不是一杯酒,這里面分明還有點別的滋味!你品出來了嗎?(這是一杯離別的酒,因為喝完這最后一杯,王維和元二從此分別。)
師:一杯夠嗎?不夠,再敬一杯
生:這是一杯傷感的酒,好友分隔兩地,豈能不令人傷懷?
師:一杯能表達傷感之情嗎?不夠,再來一杯。
生:這是一杯無奈的酒,誰愿意與好朋友分離呢?無奈這是朝廷下達的命令,難以違抗。
師:真無奈,再敬一杯。
生:這是一杯祝福的酒,詩人王維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
那就讓我們:“勸君更盡一杯酒”(生齊讀)
師:詩人勸了一杯又一杯,“更”是什么意思?(再)從“更”這個字中你體會到了什么?(深情厚誼,依依惜別、舍不得…….)
4、指導朗讀:
a:是??!朋友之間有多少知心話要說呀!又有多少說不完的話呀!千言萬語都匯成了一句話 。 師引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b:多少回憶,多少離愁,多少牽掛,都化作了這一杯濃濃的酒。師引讀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4.師:窗外,柳枝上那掛著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覺得這還是雨嗎?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點點友人的淚?。」湃擞姓哿泟e的習俗,看到柳樹就想到分別。此時,他們還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嗎?讓我們帶著這份難過,這份不舍,這份依戀,這份痛心,一起讀這兩句。(生齊讀)
5.一個“勸”字,一個“更”字,一個“盡”字生動地描繪出朋友之間那種難舍難分的友情。(板書:勸、更、盡)
6、根據(jù)史料記載:王維在元二離開的幾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別竟成了永別。
1、師:就是因為有了這個情,這首詩不久就被配上音樂,成為當時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現(xiàn)在經(jīng)久不衰的音樂之一《陽關三疊》。讓我們邊聽邊感受,在音樂聲中把友人送別的情景讀出來。 (自讀古詩)(課件出示17)
2、學生展示讀古詩。
離別是詩,離別是歌,離別總是情。一樣的送別,不一樣的情懷。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們收集的離別詩,感受古人淳樸的情懷,體驗深情厚誼帶給我們的感動和溫暖。
(課件出示18、播放音樂“送別”)
附送別古詩:
板書設計:20、古詩兩首
送元二使安西
景:朝雨 客舍 柳色
酒訴真情送故人
情:勸 更盡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及教學設計篇二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20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為主題,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端驮拱参鳌肥鞘⑻浦娙恕嫾液鸵魳芳彝蹙S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巨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fā)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
1.知識能力目標:會寫2個生字,明確多音字“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2.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采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3.情感態(tài)度目標: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學生準備:1.收集描寫友情方面的名詩名句。2.了解安西、渭城、陽關分別指的是現(xiàn)在哪個地方?3.王維和元二在分別的時候可能說些什么?(師提示:a、元二要去安西了,他心里最牽掛的是誰?b、王維來送元二,朋友要去安西建功立業(yè),他最想對朋友說些什么?)
教師準備:課件、酒杯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1.師: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說說你和知心朋友是什么感覺?(指名談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覺。)(生:很快樂)
師:朋友在一起時間久了,情投意合就產(chǎn)生了深厚的友誼。假如,有一天,由于轉學、升學等原因兩人要分開了,你的心里會怎么想?指名回答。(生:依依不舍,不愿意離開)
2.師:是啊!我們現(xiàn)代人是這樣,古人,也是這樣。在古時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離之后就很難有再相見的時候,送行餞別就成為表達深厚情誼的一種習俗。于是,在和朋友分離之時,人們就會寫一些詩或文章來送給朋友。
3.師: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二首古詩?!端驮拱参鳌罚ò鍟n題1)。(齊讀課題)
1、誰能向我們簡單介紹詩人王維?(課件出示2)
(元二:姓元,詩人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第二,故稱“元二”)
王維和元二是好友,詩中還有一個詞表達了他們之間的關系:故人。
知道使是什么意思?(使:出使)誰奉了誰的命令出使?(元二奉皇帝之命出使)
王維也曾一度奉著皇帝的命令出塞,所以王維最能體諒元二此刻的心情。
2、師:誰能給我們說說課題是什么意思?(送元二出使安西)還有誰補充一下,說得更具體:(王維送好友元二出使到安西。)
3、誰知道安西?(安西在今新疆庫車附近。新疆是中國最西邊的一個遙遠的地方。咱們一起看看安西。(欣賞課件3、4:安西圖片)
用你學過的詞語概括安西給你的印象?(荒蕪人煙、寸草不生……)
3.師:打開書,結合課后注釋和插圖,反復的讀一直讀到自己滿意為止。
(一)檢查生字的認讀情況,理解前兩句詩的意思。
1、師:讀完了嗎?我們來看這三個字“朝”、“舍”“更”(板書)它們在詩中怎么念?(課件出示5、)指名認讀。師指導學生讀好這三個字的發(fā)音,并提醒學生注意它們是多音字。(課件出示5)
2、師:好,把這三個字放回詩中多讀幾遍。指名朗讀古詩。(課件出示6)
王維和他的好朋友元二都在長安居住,有一天,元二接受皇帝的使命去安西,唐人相送啊,送到渭城就不能再往西送了,因為渭城以西的路太難走了。于是,這兩個朋友他們在附近的小旅館住下。過了一夜,小聲朗讀這兩句詩,邊讀邊想: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景色?(課件出示7)(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3.指名回答。估計:小雨,柳樹,客舍,酒宴。(板書:朝雨、 客舍、 柳色)
(1)雨:什么時候的雨?這雨大嗎?為什么說是小雨? 理解:浥:濕潤(2)客舍 :這里指為客人設宴送別的地方(3)柳樹:什么樣的柳樹?那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呢?誰能連起來說一說。
師:這里的柳色——很新
師:渭城這里的空氣——很新鮮。
師:渭城這里的旅舍——很干凈,很舒適,還很清靜。
師:渭城這里的朋友——是知音,是故人
你喜歡嗎?把你的喜愛帶進去讀讀這兩句。(學生讀詩)
結合課后注釋和美麗的畫面,你能把前兩句的意思講講嗎?和同桌互相說一說。再指名說。從詩句中我們也知道送別的時間、地點和環(huán)境氣氛。(課件出示10:標劃時間、地點、環(huán)境氣氛)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遙遠及艱辛。
師過渡:清晨,一場如酥小雨,濕潤了路上的塵埃。渭城旅店旁的棵棵綠柳,被雨水沖洗的更加蒼翠欲滴。多么美的渭城?。】墒蔷褪窃谶@樣的一個清晨,就是在這個如詩、如畫的美景之間,詩人卻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別了。我們讀讀后兩句。指名讀、再指名讀。齊讀。
1、從課題和前兩句古詩中,我們知道元二從渭城出發(fā)要去安西。結合文字,我們來看地圖,(課件出示11)(介紹渭城、陽關、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關系。)(安西:指唐代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庫車縣附近,是唐朝在西域設立的最高軍政機構。渭城:秦朝時咸陽城,漢改渭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同是出塞必經(jīng)的關口。)
2、介紹陽關:(出示課件12:陽關圖片)這首詩中因為出現(xiàn)了“陽關”這個地名,這個地方從秦朝開始,一直是外來民族侵略我們漢族的必經(jīng)之地。所以到了漢朝,漢朝的皇帝就在這建起了一道城關,叫陽關。
3、(課件出示13:)這是從渭城到安西。它的實際距離大概有3000多里。有位詩人曾經(jīng)這樣描述這條路:“十日過沙磧,終朝風不休。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唐·岑參)
4、在古代是沒有火車、汽車的。只有靠騎馬走到安西,也要半年多,3000多里,元二這一路上,會遇到哪些困難?(生自由想象說)
(課件出示16)(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古人)
5、學生自讀古詩的最后兩句,再指名讀。
(三)師生互動談話,進行多元感悟
生: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師:好朋友,多么關心??!
生:元二,多帶些水去,不要渴著了。路上要小心一點。師:想得多么細呀!
生:元二,祝你一路平安!這一去就是一年,我會想著你的。
來,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詩人和元二之間的臨別話語。(播放課件16音樂:陽關三疊)
同桌先說,再師生互說。
2.師:可我怎么感覺到這不是一杯酒,這里面分明還有點別的滋味!你品出來了嗎?(這是一杯離別的`酒,因為喝完這最后一杯,王維和元二從此分別。)
師:一杯夠嗎?不夠,再敬一杯
生:這是一杯傷感的酒,好友分隔兩地,豈能不令人傷懷?
師:一杯能表達傷感之情嗎?不夠,再來一杯。
生:這是一杯無奈的酒,誰愿意與好朋友分離呢?無奈這是朝廷下達的命令,難以違抗。
師:真無奈,再敬一杯。
生:這是一杯祝福的酒,詩人王維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
那就讓我們:“勸君更盡一杯酒”(生齊讀)
師:詩人勸了一杯又一杯,“更”是什么意思?(再)從“更”這個字中你體會到了什么?(深情厚誼,依依惜別、舍不得…….)
4、指導朗讀:
a:是啊!朋友之間有多少知心話要說呀!又有多少說不完的話呀!千言萬語都匯成了一句話 。 師引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b:多少回憶,多少離愁,多少牽掛,都化作了這一杯濃濃的酒。師引讀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4.師:窗外,柳枝上那掛著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覺得這還是雨嗎?這哪是雨?。∧欠置骶褪屈c點友人的淚??!古人有折柳贈別的習俗,看到柳樹就想到分別。此時,他們還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嗎?讓我們帶著這份難過,這份不舍,這份依戀,這份痛心,一起讀這兩句。(生齊讀)
5.一個“勸”字,一個“更”字,一個“盡”字生動地描繪出朋友之間那種難舍難分的友情。(板書:勸、更、盡)
6、根據(jù)史料記載:王維在元二離開的幾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別竟成了永別。
1、師:就是因為有了這個情,這首詩不久就被配上音樂,成為當時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現(xiàn)在經(jīng)久不衰的音樂之一《陽關三疊》。讓我們邊聽邊感受,在音樂聲中把友人送別的情景讀出來。 (自讀古詩)(課件出示17)
2、學生展示讀古詩。
離別是詩,離別是歌,離別總是情。一樣的送別,不一樣的情懷。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們收集的離別詩,感受古人淳樸的情懷,體驗深情厚誼帶給我們的感動和溫暖。
(課件出示18、播放音樂“送別”)
附送別古詩:
板書設計:20、古詩兩首
送元二使安西
景:朝雨 客舍 柳色
酒訴真情送故人
情:勸 更盡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及教學設計篇三
己的體驗,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體察中悟情,在展開想象中融情,在參讀品位中升情。
學習目標:
1、借助教材,結合課外資料,正確理解古詩的大概意思。
2、體味“景語皆情語”,知道“折柳送別”、“客中送客”。
3、有感情地誦讀和背誦這首詩,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意。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預設流程:
詩。
2、學生交流。
自主讀詩,讀準讀通讀懂。
1、自讀:
請大家打開課本,自由朗讀《送元二使安西》,注意仔仔細細地讀上四遍,讀前兩遍的時候注意詩中的生字和多音字,爭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圓;后兩遍爭取念通順,注意節(jié)奏。
2、交流:
⑴指名讀,重在讀準字音。
⑵注意詩的節(jié)奏。
3、讀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覺來。
1、研讀前兩句,感悟詩情畫意。宋代大詩人蘇軾曾經(jīng)說過,王維的詩有一個最大的特點“詩中有畫”。所以讀他的詩一定要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讀出詩中的詩情和畫意。
3、交流: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4、如煙如霧的蒙蒙細雨,瓦楞青青的旅舍,清新嫩綠的楊柳,這樣的畫面帶給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怎樣讀出它的美?指名讀,自由練讀。
5、從這幅畫面中你還品出了別的滋味嗎?你是如何體會的?
6、是啊,其實細雨也好,客舍也罷,總能勾起離人心中淡淡的愁緒,特別是這依依楊柳更是讓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8、交流:這兩首詩里出現(xiàn)了相同的景物——柳樹,表達了同樣的情感——離別。再次指導讀這兩首折柳送別的古詩??墒亲髡邽槭裁炊疾患s而同地選擇“柳”來表達離別之情呢?(課件出示“折柳送別”的典故)
9、詩人王維也正是借柳惜別,借景抒情啊!明白了詩人筆下暗藏著的如此深意,我們再來讀讀一、二句,該怎么讀?配樂讀。
2、當這一路上有的是什么呀?出示課件。滿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是那無盡的荒草,沙塵滾滾,前塵漫漫,除了沙漠還是沙漠,除了戈壁還是戈壁。對比品讀。
4、此時此刻,你有什么話想對元二說?學生暢談自己的想法。
6、僅僅是一杯傷感離別的酒嗎?師介紹有關資料。
7、小練筆:面對手中的這杯酒,王維想:——————————————。
8、指導讀:
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p>
1、幾年以后,王維就去世了,這首詩也就成了王維送元二的千古絕唱。(播放《陽關三疊》)
2、師: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時空雖然把生死相隔,但是那千古不變的友情去打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讓我們再次朗讀這首詩,記住這美好的情意吧!
3、對于我們,友情究竟是什么?要靠我們用一生去品味,用一生去守侯!
4、課外拓展:王維的《山中送別》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及教學設計篇四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具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
借助古詩文這一教學平臺,通過“讀、想、議”等行之有效且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實現(xiàn)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并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fā)情趣,拓展思維,從而突現(xiàn)生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yǎng)。
1、學習古詩,懂得詩意,熟悉其他送別詩。
2、體味“景語皆情語”。
3、有感情的誦讀這首詩,體會友人間依依惜別之情。
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體會古詩所表達的情感。
多媒體課件
1、同學們,你們喜歡流行歌曲嗎?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首古代時候的流行歌曲(放音樂:《渭城曲》)
2、聽懂了嗎?這是唐朝時期非常流行的音樂,這首歌唱了什么呢,今天我把歌詞帶來了,你們看,其實也是今天咱們要學習的一首古詩。你們先讀一讀。
1、同學們,學習古詩,詩的題目很重要,它是古詩的重要組成部分,現(xiàn)在我請一位同學讀讀題目。(生讀)
2、到底哪種讀法才是正確的呢?(生再讀)
3、你為什么在元二后面停頓呢?“使”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
師:借助課后注釋理解,你真會學習!元二姓元,名不叫二,因為在家中排行老二,因此,被稱為“元二”?!笆埂笔浅鍪沟囊馑?,唐朝國力強盛,朝廷常常派一些有識之士到安西去,元二就是其中的一位?,F(xiàn)在,我們再來讀讀課題。
1、課題讀得真好,后面四句誰來讀?
2、請找出詩中的兩個多音字。
3、這首詩,表示地名的詞很多,包括課題,你們邊讀邊找,圈出來。
置身于這樣的景色中,你有什么感受?帶著你的感受讀讀吧,你有什么感受,帶著你的感受讀。
讀詩是最有韻律的,要稍微讀的慢一些。
此時此刻,王維心中又有怎樣的感受?
這兩行詩看似寫景,實際上是借景抒情,我們再來讀讀這兩句,感受他的內(nèi)心世界。
9、看到此情此景,如果你就是王維,你會說些什么?(課件填空)
(1)、 是啊!朋友之間有多少知心話要說呀!又有多少說不完的話呀!千言萬語都匯成了一句話 師引讀————勸君更盡一杯酒——生齊:西出陽關無故人。
就這么說呀,喝呀,喝呀,說呀,已經(jīng)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這哪還是一杯酒啊,這分明就是——(板書:情)你們感受到了嗎?這是一種什么之情?(板書: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10、向這樣的詩歌還有很多(課件出示),你感受到了什么?
11、是啊,他們是多么舍不得分開啊!看,喝完酒后,王維牽著馬兒,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出示課文插圖)
(1)、可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誰愿意朗讀這首詩,送他一程呢?(指名讀)
(2)今日一別,不知何時才能相見???還有誰愿意朗讀這首詩,再送他一程呢?(指名讀)
根據(jù)史料記載:王維在元二離開的幾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別竟成了永別。讓我們一起再來朗誦這首古詩,銘記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話吧!(齊讀全詩)
12、就是因為有了這個情,千百年來這些文字才被代代傳頌,因為有了情,這首詩不久就被配上音樂,成為當時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現(xiàn)在經(jīng)久不衰的音樂之一——————《陽關三疊》。接下來,我們就來欣賞其中的一段。
(1)、老師整理了一部分離別詩送給同學們,喜歡的話讀一讀,比一比,感受古人淳樸的情懷,體驗深情厚誼帶給我們的感動和溫暖。有興趣的話,你還可以再搜集一些。
(2)、拿起筆,把這首詩寫下來,把它永遠留在我們的腦海里。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及教學設計篇五
1、學會本課的5個生字,背誦并默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體會朋友之間的友情和依依惜別的感情。
3、結合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詞典,體會詩句的含義,體會詩的意境。
4、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1、背誦并默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體會末兩句詩的情感。
體會詩的意境。
學生:
①搜集有關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讀熟詩歌。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一課時
小朋友們是否遇到過與親人或與小朋友分別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們當時的感覺是怎樣的?(學生自由的說)下面我們來看看偉大詩人李白送別友人孟浩然時的情形是怎樣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①學生讀題,讓學生先自己理解題目。
②引導學生理解: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傳說有神仙在此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爸钡囊馑际侨ァ⑼?“廣陵”是今天的江蘇揚州;題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到廣陵去”。
讓學生讀準下列五個字的讀音、記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辭(cí)、 唯(wèi)。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唐代著名的詩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關系?
3、這首詩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
1、學生自學古詩自學要求: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熟讀古詩,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詞典,理解字詞,翻譯詩句,做好講解古詩的準備。
2、檢查交流自學情況①學生自愿或學習小組推薦1個學生講解古詩 ②教師指點,并點出這首詩中的幾個關鍵的不易掌握的字詞?!拔鬓o”“盡”。(詩意:老朋友告別了黃鶴樓,在這花紅柳綠的三月去揚州。你乘坐的船兒越行越遠,駛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長江水,還在向天邊奔流。)
1、你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3、這時長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為什么只見“孤帆”?
4、李白站在岸邊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遠心里會想些什么?(結合末兩句體會詩人的感情)
5、借助插圖體會詩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詩的意境。
1、學生先以小組為單位,集體合作設計這分別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發(fā)生的時間、環(huán)境,人物的動作、語言、表情等等。
2、學生自愿或推薦表演,表演后師生共同評議,選也最佳表演小組。
3、根據(jù)表演效果,再看注釋或查字典,理解詩句的意境。
1、背誦并默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搜集并閱讀有關友人送別的詩歌,體會詩人的感情。
一、學習古代詩歌,幫助學生了解唐宋詩歌在我國詩壇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歷史和古人的社會生活,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和人民。
二、會認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三、了解詩歌大意,體會詩歌的意境。
一、這首古詩,讀起來瑯瑯上口,容易記憶。應讓學生多讀,不必硬從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學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人抒發(fā)的強烈感情。
二、采用學生自讀、教師點撥輔導、自讀測試的教學方法。
三、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一)自讀《送元二使安西》
1、 學生自讀詩歌并完成以下作業(yè):(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釋下列詞語: 悒 客舍 盡 故人 (2)試著理解古詩的意思。
2 討論自讀作業(yè):(師生共同評定、明確)第1題:浥:悒(yì)濕潤。 客舍:客店、旅店。此處指餞別的處所。盡: “進”。故人:老朋友。此處指元二。 第2題:從詩題可知,這是一首送人赴邊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詩人的摯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歡以行第相稱,表示親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點。(引導看注解①) 本詩辭情意兼美,有景語,有情語,情景交融,感情深蘊,余味無窮。 首句,點明送別的地點、時間、天氣,早晨一場蒙蒙的細雨,如絲如霧、輕輕地灑掃了昨天灰塵飛揚的阡陌交通。滋潤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醞釀送別氣氛。 第二句:為送別布景設色,緊承首句。一場如酥小雨,滋潤了清晨初春的空氣,給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見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邊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兩句勾勒了一幅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為送別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環(huán)境。 三、四兩句由寫景轉入送別,老朋友相送餞別,心中依亦不舍,千言萬語無從說起,只能頻頻勸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陽關,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以尋常話語表達了蘊藉無窮的感情。
3、 在自讀基礎上試譯全詩。 譯文:渭城早晨的細雨,潤濕了路上輕飄的浮塵, 客舍邊一片青翠,柳色嫩綠清新。 臨別的時候,勸你再喝完這杯酒, 向西邊出了陽關,就再也沒有我這樣的故人!
4 、試背這首詩。
我還知道別的表達人間真情的古詩詞,我來給大家背一背。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大家以前見過我嗎?
生:沒有
師:這是第一次見面,肯定比較陌生,是吧!
生:是
生:不緊張!
生:冒出一身冷汗
生:就是全身顫抖
師:手會發(fā)抖,那么腿會怎么樣呢?
生:心跳加速
師:心跳加速,腿會發(fā)軟
生:朋友
師:好,那么想不想成為老師的朋友呢?
生:想
師:同學們,知道老師姓什么嗎?
生:
師:你們是怎么知道的?
生:老師告訴我們的
師:老師告訴你們的,好,你說
生:屏幕上面還有
師:你是個觀察仔細的孩子,也是一個會學習的孩子好,老師來自哪里呢?
生:陜西
師:是的,來自陜西西安在座的同學,有沒有去過西安的?你去過嗎?
生:我去過!
師:你對西安有哪些了解呢?
生:我知道西安有兵馬俑
師:秦始皇兵馬俑
生:我知道那里還有大雁塔
師:對,大雁塔
生:我去過那里的大唐芙蓉園
生:我去過秦始皇墓
師:看來大家對西安了解的非常多,那能不能介紹下你自己?。磕銇?/p>
生:我叫 ,今年十歲了!在實驗小學上學
師:好,還有嗎?
生:我叫 ,今年在實驗小學4年級1班上學
師:好,還有嗎?
生:我叫 ,今年在實驗小學4年級1班上學
師:好,還有嗎?你來!
生:我叫 ,我在實驗小學4年級1班上學
師:能不能說一些其他的?愛好 ?
生:我叫 ,我的愛好是發(fā)明創(chuàng)造
生:秦國
師:秦國當時的國都在咸陽好,古時的西安又稱長安,有長治久安的意思,同學們,在漢與唐時期,長安尤其的繁榮,特別是在唐時代,出現(xiàn)了許許多多的詩人,你知道哪些詩人嗎?你來!
生:我知道李白
師:能不能背上一首李白的詩?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師:如果能再有感情些,那就更好了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師:背得倒不錯,但這僅僅是在讀字,誰來有感情的讀一下!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師:是不是有點緊張?
生:恩
師:好,是這樣,不要緊張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師:真棒,小詩人
生:好
師: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
生: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師:遙知兄弟登高處,
生:遍插茱萸少一人
師: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
生:這首詩的作者是王維
生:不緊張
師:好,手還發(fā)抖嗎?
生:不發(fā)抖
師:手還發(fā)軟嗎?
生:不發(fā)軟
師:心還跳嗎?
生笑
師:如果心不跳那就壞了,好了,同學們現(xiàn)在我們可以上課嗎?
生:可以
師:好了,上課
生:老師您好
師:同學們好,請坐
師:同學們,今天啊,讓我們再次走進王維,來欣賞他的一首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接下來,請大家把書翻到101頁,老師來板書課題,請同學們來先讀一讀課題,想一想,從課題中,你讀懂了什么?好開始吧!
生讀課文
師:好了,誰來說一說,從課題手中你讀懂了什么?好你來說
生:我知道了這是王維的一首送別詩
師:從哪個詞可以看出的?
生:送
師:從課題中
生:送元二使
師:送誰呢?
生(齊):元二使
生齊:元二
師:如果一個人姓董,在兄弟中排行為老大,我們稱他為:
生:董大
師:有么有不同意見?是在安西嗎?
生:不是駛向安西,是從安西往外走,是送元二駛向安西
師:在這里,駛是什么意思呢?
生齊:出使
師:誰出使安西呢?
生:元二呢?
生:王維
師:對,是的王維,送誰
生:元二
師:出使安西,知道安西在什么地方嗎?好,你來說
生:安西在陜西
師:是嗎?你來
生:安西,是唐代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庫車縣
師:對,你一定預習了,很好下面誰來讀一讀課題,好你來讀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師:注意,在元二后面稍微停頓下
生再讀:送元二使安西
生2:送元二使安西
生3:送元二使安西
師:送元二使安西
生齊讀
生:明白了
師:好,自己讀自己的,讀到你滿意為止
生自由讀
師:好,誰先來給大家讀一讀,做到讀準字音,都通詩句
生讀
師:他讀得怎么樣?
生:好
師:他不僅讀出了古詩的韻味,而且還帶上了自己的情感好,你來
生讀
師:非常的準確!誰在來?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師:題目怎么讀?送元二——使安西
生讀
生:舍shè
師:那么客舍是什么意思?
生:旅店
生:寫完了
師:好,我們再根據(jù)要求來讀讀這首古詩,送元二使安西,預備——起
生齊讀
生輕聲讀課文
生:勸君更盡一杯酒的意思是在這離別的時刻,王維送元二和他離別
師:好
師:好,誰能再來說得具體
生: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意思就是西出了陽關就沒有了比我們更好的朋友了
生2:朝雨的意思是早晨下雨
師:對,早晨下了一場怎樣的雨?
生:非常大的雨
師:恩?有沒有不同意見?你來
生:應該是早晨下了一場小雨
師:為什么?你從哪個地方看出下來了一場小雨?
生:邑輕塵!
師:從哪個字?
生:邑
師:邑,是什么意思呢?
生:濕了
師:對,濕了路上的塵埃說明是一場?
生:小雨
師:那么誰能句子連接起來再說一遍?好,你來
生:這種下起了小雨,路上的塵土
師:塵土怎么樣了呢?
生:咸陽城的清晨下著小雨,很下的雨打濕了路上的輕塵
生:第二句意思是客舍周圍的青青的柳樹的顏色更加青青了
師:為什么更加青青了?你來
生:因為早上下了一場小雨
師:在細雨潤物中,柳樹的顏色更加
生:鮮艷
師:那么誰能把前兩句連起來說一說呢?好,你來
師:這樣的景色怎么呀?是啊,那你能不能帶上這樣的感受來讀一讀?
生:渭城朝雨裛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師:你覺得他讀出了這樣的美了嗎?
生:讀出了
師:好,讀出了,誰再來讀一讀
生:渭城朝雨裛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師:好,誰來說一說后一句什么意思?好,你來
師:在這里故人就是什么意思呢?
生:老朋友
生:老朋友
生:咸陽城的清晨下著小雨,打濕了地上的塵土,旅店旁邊的柳樹都顯得更加亭亭玉立了,王維好像再向元二說請再飲一杯酒吧,西出陽關就再也沒有我這個老朋友了!
生齊讀
師:好,同學們渭城的.景色,美麗嗎?
生齊:美
生:我感覺元二當時很艱苦
師:路途非常的
生1:遙遠
師:還有
生3:我覺得元二長途跋涉已經(jīng)非常累了,再看見這一幕,肯定要累趴下了
生:不知道
師:同學們,唐代著名詩人岑參曾經(jīng)有詩云,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來讀
師生齊讀:十日過沙磧,終朝風不休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同桌互說
生:我覺得王維這時心里很傷心,因為多年的好朋友,就在此時離他而去了
師:為什么會傷心呢?因為在這時侯對朋友很——
生:思念
師:思念?對嗎?還可以怎么說
生:他會對老朋友覺得惋惜
師:惋惜,你來
生:戀戀不舍
師:戀戀不舍,除了戀戀不舍還有嗎?你來
生:王維心里很傷心,他希望元二能快點回來,和他重逢
師:對希望他早點回來還有嗎?你來
師:對,還有嗎?
師:好個之心的朋友啊
生:王維希望元二能多陪他一會兒多在這里多呆一會
生:他希望他朋友也和他一起去
師:是誰去呢?
生:元二
師:是元二嗎?
生:應該是王維,王維希望元二不要去,留在這里陪他
師:是嗎?有沒有不同的?
生:如果是我,我希望他能完成使命
師:這是對朋友最好的
生:使命
生:祝福
生:戀戀不舍之情
師:好,帶著這種感情,你來讀一讀
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充滿了留戀還有呢?
生:對他的朋友充滿了關愛
師:既然有這么多的關愛,一杯酒夠不夠?
生:不夠
師:那我們就來多幾杯酒讀一讀課文
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除了留戀,除了關心,還會有什么?
生:還會有王維對元二的祝福
師:好,你來讀一讀
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生齊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生體會到了
師: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
配樂朗讀一生讀
師:你已經(jīng)深深地陶醉在其中了,此時此刻你就是王維了
再指名讀
師:你讀出了自己的節(jié)奏自己的理解來了
再指名讀
再指名讀
師:看到大家讀得這么好,老師也想讀一讀,好嗎?
生:好
師配樂朗讀
師:好,一起來
配樂生齊讀
生:想
師:老師來唱
老師配樂唱詩
師:請同學們跟老師一起來唱好嗎?
師生共唱
學生背誦古詩
生:我們運用了讀準字音的方法
師:讀準了字音,讀通了詩句,好,其次呢?
生:其次是結合古詩,理解詩句
師:然后呢
生:聯(lián)系生活,體會詩情
師:最后呢
生:讀出感情,注意節(jié)奏
師:這就是我們學習古詩的一些好的方法,同學們,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對我們寫出了朋友之間依依不舍地離別之情,那么當朋友遠去之后,詩人又是怎樣的心情呢?接下來,讓我們欣賞王維的另外一手送別詩《山中送別》同學們可以結合我們剛才總結的學習古詩方法,也可以總結我們平時的學習經(jīng)驗來讀一讀這首詩,小組之間合作學習,好,現(xiàn)在開始吧!
生小組合作學習古詩
小組齊讀古詩
師:好,非常好你們是一起讀呢還是
小組齊讀
生:山中把老朋友相送之后,太陽落山的時候把——日落了,把柴堆掩蓋了
師:是嗎?太陽落山后,詩人回到家里關閉了家門后兩句誰能來說一說
師:王孫在這里就是——
生:老朋友元二,故人
師:那么從這首詩中,我們體會到了什么?
生:作者很想念王孫
師:很想念王孫,就是很想念他的什么?
生:老朋友
師:假如你是他的朋友,你聽到了朋友的召喚,你明年還會不會回來啊?
生:會
生: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宣布下課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及教學設計篇六
《送元二使安西》是北師大版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第十二冊第三單元的課文。它是唐代詩人王維的晚年之作。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護邊疆的詩。詩歌的前兩句寫的是送別的地點、時間。環(huán)境雖美,但送別友人,心情卻十分沉重。后兩句寫別前勸酒,實際是借酒消愁。敬酒贈言,表達了詩人對老朋友的關懷及深厚的友情。這兩句通過特定動作與語言的描繪,回環(huán)映襯,在殷勤勸酒中包含著惜別的深情和對友人的關切與祝福。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它不僅內(nèi)涵豐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詞句優(yōu)美,韻體和諧,節(jié)奏性強,易讀易記。所以學習古詩詞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提高他們的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正確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學有效的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熱愛古詩詞,熱愛民族這獨特的文化;學生才懂得去發(fā)現(xiàn)它的美,欣賞它的美,享受美感的體驗,以此豐厚孩子們的人文素養(yǎng)!
學生以前學過王維的詩,對詩人有一定的了解,能較流利的讀出古詩,借助老師的視角能知道本課詩的寫作方法先描寫景物再抒發(fā)感情,但對詩中蘊含的感情理解得不夠到位,詩的韻味沒有感情地朗讀出來,需要老師及時的點撥。
1、理解詩詞句,邊悟情。
2、“以讀為本”,始終讓“讀”貫穿著整個教學過程。采用“以讀代講,層層推進”的形式進行教學。
3、在教學中設計“精讀一首,帶讀一組”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不僅讀懂一組送別體詩歌,而且讓他們初步領會這一類詩歌的表達方式,這樣會收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一〉知識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會寫要求的生字。正確理解“更”“陽關”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并會默寫。
〈二〉能力目標
1、感悟詩歌內(nèi)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2、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三〉情感目標
1、激起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yǎng)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方法
以情景教學法為主
教學重難點
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讀出詩的韻味。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搜集作者簡介、關于柳樹的典故、有關送別詩的資料,做好對課文的預習。
教學過程
1、導語:同學們,你們都喜歡古詩嗎!那你們一定積累了不少古詩!今天,咱們來看圖猜古詩、背古詩。看誰猜得準,背得快。(課件出示:有關〈小池〉、〈絕句〉的圖景.接著出示〈贈汪倫〉的圖景并配上音樂)
2、過渡:是呀,李白的這首〈贈汪倫〉寫出了古人那種濃濃的友情、親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送別詩。(板書課題)
1、讓學生齊讀課題。
2、從題目中,你們讀懂了什么?(相機板書:王維送元二)
3、如何理解“使”?(生:出使)出使到哪?(生:安西)
4、誰能讀好這個題目?(教師指導學生注意在“二”字后面停頓)
5、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王維寫的,對于作者王維你們了解多少?(學生結合收集的資料談自己對王維的了解)
(一)、粗讀正字音。
1、過渡:同學們對王維的了解可真多!現(xiàn)在老師想請大家自由朗讀幾遍這首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生自由讀)
2、相機點撥“渭”和“浥”的讀音。
3、誰愿意把詩流暢地讀給大家聽?(指名讀、全班讀)
(二)、細讀解詞句,品詩情
理解第一、二句詩
1、過渡:“詩”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知道這是一首送別詩,看看王維在這首詩中要表達一種怎樣的情感?我們先來看看看詩歌的第一二句。請同學們自己小聲的多讀幾遍這兩句,說說你讀懂了哪些字詞,然后小組交流。
2、學生匯報交流,教師相機點撥。主要點撥學生理解以下重點詞:
“朝雨、浥、客舍、青青、新”,并結合“朝雨”圖、“客舍”圖、“柳樹”圖去理解這些詞的意思。
3、這么美的地方是在哪?(渭城)那你告訴同學們渭城在哪?(學生答)請你們認真的看圖,能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幅美景描繪出來?(指名答)
4、誰能通過讀把你所知道的美景告訴大家?(出示古詩一二句)教師對學生的朗讀情況相機評價,指導讀出美景。
5、過渡:同學們讀得真好!可是這么美的景色王維和元二有沒有心情欣賞?(沒有)為什么?四人小組交流討論。
6、教師預設學生會這樣匯報,教師相機激勵性評價:
生1:因為元二是王維的好朋友,而元二要走了,他們很傷心,所以沒有心情欣賞。(你真會理解)
生2:因為他們要離別了,大家都很舍不得,所以沒有心情欣賞。(你的感受可真深!)
生3:因為他們充滿了離別愁緒,心里很難過,不舍得離開,所以沒有心情欣賞。(你也很會體會?。?/p>
7、過渡:是呀,他們心中都裝有“別”字,(板書:依依惜別)就是因為他們想著離別,雖有良辰美景卻無心留連!詩中提到了柳樹,你們知道古時關于柳樹的典故嗎?(學生匯報)
8、點撥:你是怎么知道的?(從網(wǎng)上收集的)看,多會學習的孩子!“柳”與“留:諧音,還表示挽留之意,看著這滿目青青的楊柳,朋友終將遠離而去,他倆怎不傷感離別呢?所以,讀一二句時,我們還該讀出怎樣的情感?(不僅要讀出美,還要讀出他們的離別愁緒并從停頓、語調要相對低些,舒緩些,聲音相對低沉些去指導學生品讀。)
理解三四句
1、過渡:在這樣一個美麗的早晨,朋友之間要分手了,元二要到哪里去了呢?(安西)
2、要經(jīng)過哪?(陽關)陽關在哪?(學生答)
過渡:(出示線路圖)同學們請看,這是渭城——這是陽關——這是安西,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如果是照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騎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時間呀!
3、請同學們看大屏幕,當時陽關以西,是這樣一幅情景。你能說一說嗎?(指著圖說)讓學生通過看圖,感受到陽關以西荒無人煙,黃沙滿天,也就是一路上陪伴元二的只有那荒漠和無盡的荒草。
4、過渡:元二即將遠行了,好朋友要分別了。這一走,也許兩年,也許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不能相見。此時此刻,你有什么話想對他說?同學們先自己想一想,呆會告訴老師。
生1:元二,你這一走,我們可能很久都不能相見,但我會想你的。你路上可要小心,注意安全呀!(真不愧是好朋友呀?。?/p>
生2:元二,你這一走,不知何日才能回來,記住多給我寫信呀!一路上陪伴你的只有荒漠,一個人影都沒有,你可要多帶些水和干糧去,不要渴了和餓著了。(多么無微不至的關懷呀?。?/p>
生3:元二,路途那么的遙遠,這一路上只有你一個人,我又不能陪在你身邊照顧你,你可要注意身體呀?。ㄕ鏁楹门笥阎耄。?/p>
生4:元二,等你回來以后,我們都變老了,我都認不出你來了。
6、過渡:所以王維勸元二(出示后兩句)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因為(生讀)——西出陽關無故人。(齊讀兩次)
7、這兩句詩中有兩個詞,老師想考考大家?哪兩個詞呢?請看(點擊更盡、故人)誰理解了?(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8、這兩句詩的意思你們理解了嗎?誰來說說?(學生說詩意)
9、過渡:元二奉了皇上的旨意要到塞外去守護邊疆,這一去,不知何日才能相見。王維百感交集,對朋友的深摯情誼都浸透在了這濃濃的酒之中,所以他又勸元二(引讀)勸君更盡一杯酒,——(生)西出陽關無故人。(課件出示最后兩句)
10、喝下這杯酒了嗎?(生:喝下了)
師:這是一杯怎樣的酒?(生:離別的酒)
師:既然是離別的酒,喝一杯夠不夠?那么王維又勸元二——(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這又是一杯怎樣的酒?(生:友誼的酒)
師:友誼的酒就更應該多喝一杯?!ㄉ┳x: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這還是一杯怎樣的酒?(生:祝福的酒)
師:祝福的話兒太多了,知心的朋友,再喝一杯吧!——(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這更是一杯怎樣的酒?(生:澆愁的酒。)
師:離別的愁說了說不完,遠行的人,喝了這杯澆愁的酒吧!——(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三)、感情朗讀醉詩境
1、過渡:已數(shù)不清這是第幾杯酒了,再喝一杯,元二就要走了,請同學們站起來讓我們在音樂聲的陪伴中,用深情的朗讀送送元二吧!——《送元二使安西》……(課件出示詩歌,并配音樂《陽關三疊》)(全班讀)
2、指導學生背古詩,配上音樂。
2、學生背誦其他送別詩。
3、老師這也收集了兩首,請同學們看大屏幕。(課件出示古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別董大》)然后教師講這兩首詩的詩情。(課件出示古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別董大》)
4、過渡:同樣是送別詩,所表現(xiàn)出來的韻味是不同的。你們自由讀讀這兩首詩,體會體會。(隨機:自由讀,分組讀不同的詩,全班讀)
同學們,讀了這些送別詩,不管是怎樣的送別都書寫著同一個字——情?!叭碎g最美是真情”。就讓我們今后繼續(xù)暢游在古詩的海洋里,不斷詩化我們的心靈吧!
七、作業(yè)超市(自選作業(yè):三選一)
1、做個小書法家:默寫古詩并把收集到的其他送別詩摘抄到積累本上。
2、做個小畫家:通過繪畫畫出詩的意境。
3、做個小作家:把對這首詩理解的情境寫成小短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及教學設計篇七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20課《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古詩。本單元的文章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真情為主題,體會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引導學生去關心幫助他人?!端驮拱参鳌肥鞘⑻浦娙?、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巨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fā)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
1.知識能力目標:會寫2個生字,明確多音字“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2.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采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3.情感態(tài)度目標: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學生準備:1.收集描寫友情方面的名詩名句。2.了解安西、渭城、陽關分別指的是現(xiàn)在哪個地方?3.王維和元二在分別的時候可能說些什么?(師提示:a、元二要去安西了,他心里最牽掛的是誰?b、王維來送元二,朋友要去安西建功立業(yè),他最想對朋友說些什么?)
教師準備:課件、酒杯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1.師: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說說你和知心朋友是什么感覺?(指名談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覺。)(生:很快樂)
師:朋友在一起時間久了,情投意合就產(chǎn)生了深厚的友誼。假如,有一天,由于轉學、升學等原因兩人要分開了,你的心里會怎么想?指名回答。(生:依依不舍,不愿意離開)
2.師:是??!我們現(xiàn)代人是這樣,古人,也是這樣。在古時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離之后就很難有再相見的時候,送行餞別就成為表達深厚情誼的一種習俗。于是,在和朋友分離之時,人們就會寫一些詩或文章來送給朋友。
3.師: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二首古詩?!端驮拱参鳌罚ò鍟n題1)。(齊讀課題)
1、誰能向我們簡單介紹詩人王維?(課件出示2)
(元二:姓元,詩人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第二,故稱“元二”)
王維和元二是好友,詩中還有一個詞表達了他們之間的關系:故人。
知道使是什么意思?(使:出使)誰奉了誰的命令出使?(元二奉皇帝之命出使)
王維也曾一度奉著皇帝的命令出塞,所以王維最能體諒元二此刻的心情。
2、師:誰能給我們說說課題是什么意思?(送元二出使安西)還有誰補充一下,說得更具體:(王維送好友元二出使到安西。)
3、誰知道安西?(安西在今新疆庫車附近。新疆是中國最西邊的一個遙遠的地方。咱們一起看看安西。(欣賞課件3、4:安西圖片)
用你學過的詞語概括安西給你的印象?(荒蕪人煙、寸草不生……)
3.師:打開書,結合課后注釋和插圖,反復的讀一直讀到自己滿意為止。
(一)檢查生字的認讀情況,理解前兩句詩的意思。
1、師:讀完了嗎?我們來看這三個字“朝”、“舍”“更”(板書)它們在詩中怎么念?(課件出示5、)指名認讀。師指導學生讀好這三個字的發(fā)音,并提醒學生注意它們是多音字。(課件出示5)
2、師:好,把這三個字放回詩中多讀幾遍。指名朗讀古詩。(課件出示6)
王維和他的好朋友元二都在長安居住,有一天,元二接受皇帝的使命去安西,唐人相送啊,送到渭城就不能再往西送了,因為渭城以西的路太難走了。于是,這兩個朋友他們在附近的小旅館住下。過了一夜,小聲朗讀這兩句詩,邊讀邊想: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景色?(課件出示7)(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3.指名回答。估計:小雨,柳樹,客舍,酒宴。(板書:朝雨、客舍、柳色)
(1)雨:什么時候的雨?這雨大嗎?為什么說是小雨?理解:浥:濕潤(2)客舍:這里指為客人設宴送別的地方(3)柳樹:什么樣的柳樹?那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呢?誰能連起來說一說。
師:這里的柳色——很新
師:渭城這里的空氣——很新鮮。
師:渭城這里的旅舍——很干凈,很舒適,還很清靜。
師:渭城這里的朋友——是知音,是故人
你喜歡嗎?把你的喜愛帶進去讀讀這兩句。(學生讀詩)
結合課后注釋和美麗的畫面,你能把前兩句的意思講講嗎?和同桌互相說一說。再指名說。從詩句中我們也知道送別的時間、地點和環(huán)境氣氛。(課件出示10:標劃時間、地點、環(huán)境氣氛)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遙遠及艱辛。
師過渡:清晨,一場如酥小雨,濕潤了路上的塵埃。渭城旅店旁的棵棵綠柳,被雨水沖洗的更加蒼翠欲滴。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清晨,就是在這個如詩、如畫的美景之間,詩人卻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別了。我們讀讀后兩句。指名讀、再指名讀。齊讀。
1、從課題和前兩句古詩中,我們知道元二從渭城出發(fā)要去安西。結合文字,我們來看地圖,(課件出示11)(介紹渭城、陽關、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關系。)(安西:指唐代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庫車縣附近,是唐朝在西域設立的最高軍政機構。渭城:秦朝時咸陽城,漢改渭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同是出塞必經(jīng)的關口。)
2、介紹陽關:(出示課件12:陽關圖片)這首詩中因為出現(xiàn)了“陽關”這個地名,這個地方從秦朝開始,一直是外來民族侵略我們漢族的必經(jīng)之地。所以到了漢朝,漢朝的皇帝就在這建起了一道城關,叫陽關。
3、(課件出示13:)這是從渭城到安西。它的實際距離大概有3000多里。有位詩人曾經(jīng)這樣描述這條路:“十日過沙磧,終朝風不休。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唐·岑參)
4、在古代是沒有火車、汽車的。只有靠騎馬走到安西,也要半年多,3000多里,元二這一路上,會遇到哪些困難?(生自由想象說)
(課件出示16)(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古人)
5、學生自讀古詩的最后兩句,再指名讀。
(三)師生互動談話,進行多元感悟
生: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師:好朋友,多么關心啊!
生:元二,多帶些水去,不要渴著了。路上要小心一點。師:想得多么細呀!
生:元二,祝你一路平安!這一去就是一年,我會想著你的。
來,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詩人和元二之間的臨別話語。(播放課件16音樂:陽關三疊)
同桌先說,再師生互說。
2.師:可我怎么感覺到這不是一杯酒,這里面分明還有點別的滋味!你品出來了嗎?(這是一杯離別的酒,因為喝完這最后一杯,王維和元二從此分別。)
師:一杯夠嗎?不夠,再敬一杯
生:這是一杯傷感的酒,好友分隔兩地,豈能不令人傷懷?
師:一杯能表達傷感之情嗎?不夠,再來一杯。
生:這是一杯無奈的酒,誰愿意與好朋友分離呢?無奈這是朝廷下達的命令,難以違抗。
師:真無奈,再敬一杯。
生:這是一杯祝福的酒,詩人王維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
那就讓我們:“勸君更盡一杯酒”(生齊讀)
師:詩人勸了一杯又一杯,“更”是什么意思?(再)從“更”這個字中你體會到了什么?(深情厚誼,依依惜別、舍不得…….)
4、指導朗讀:
a:是?。∨笥阎g有多少知心話要說呀!又有多少說不完的話呀!千言萬語都匯成了一句話。師引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b:多少回憶,多少離愁,多少牽掛,都化作了這一杯濃濃的酒。師引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4.師:窗外,柳枝上那掛著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覺得這還是雨嗎?這哪是雨??!那分明就是點點友人的淚?。」湃擞姓哿泟e的習俗,看到柳樹就想到分別。此時,他們還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嗎?讓我們帶著這份難過,這份不舍,這份依戀,這份痛心,一起讀這兩句。(生齊讀)
5.一個“勸”字,一個“更”字,一個“盡”字生動地描繪出朋友之間那種難舍難分的友情。(板書:勸、更、盡)
6、根據(jù)史料記載:王維在元二離開的幾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別竟成了永別。
1、師:就是因為有了這個情,這首詩不久就被配上音樂,成為當時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現(xiàn)在經(jīng)久不衰的音樂之一《陽關三疊》。讓我們邊聽邊感受,在音樂聲中把友人送別的情景讀出來。(自讀古詩)(課件出示17)
2、學生展示讀古詩。
離別是詩,離別是歌,離別總是情。一樣的送別,不一樣的情懷。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們收集的離別詩,感受古人淳樸的情懷,體驗深情厚誼帶給我們的感動和溫暖。
(課件出示18、播放音樂“送別”)
附送別古詩:
板書設計:20、古詩兩首
送元二使安西
景:朝雨客舍柳色
酒訴真情送故人
情:勸更盡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及教學設計篇八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是唐朝詩人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他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而喻。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巨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心和祝福。
知能目標:學會生字新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并背誦古詩。
過程目標:采用個別讀,齊讀、賽讀等多種形式的讀中悟情,讀中悟美。
情感目標:體會友人間依依惜別之情。激起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
教學重點:感悟詩情、詩意,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友人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課標指出:“誦讀優(yōu)秀詩文,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本課設計側重從潛心品析吟誦、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本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閱讀實踐中披文入境,“讀”占鰲頭。
情景教學法——誦讀體會法——課件演示法
課件
一、(李叔同的《送別》引入古詩)找地名,初讀解題。
1、(課前播放幻燈片《送別》)板書:送
是啊,從古至今,“離情別怨”可以說是永恒的旋律。人們在離別的時候總是特別的落寞惆悵,總是特別的傷感難過。剛才,我們欣賞的樂曲是才華橫溢的李叔同先生創(chuàng)作的《送別》,歷經(jīng)幾十年傳唱,經(jīng)久不衰。
1200 多年前,也有一首著名的送別詩在抒寫離情別怨的詩文中尤其膾炙人口,傳唱千年,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見證這段深厚的情誼吧?。ǔ鍪菊n題《送元二使安西》)
2、誰會讀這個課題?你從詩歌題目中明白了什么?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就是在元二的上面還有一個——
理解“使”:出使。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下面注釋的)表揚學生:真好,學會了看注釋,就能學的更快!
去哪兒?(干什么?可以不去嗎?)
解讀“安西”:安西又在哪兒呢?(唐朝的安西都護府,在現(xiàn)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庫車縣。)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表揚:又多了一個會學習的孩子。新疆是中國最西邊一個遙遠的地方。
你來讀一讀課題?
聽老師來把這個課題讀一讀?送——元二——使——安西
指名讀。你來讀。表揚:翹起大拇指,我注意到你讀得時候腦袋一點一點的,你在感受我們古詩的韻味兒。
一起讀。別讀得那么有力。
二、讀全詩,掌握節(jié)奏。
1、生自有反復地讀。
下面,請大家對照資料、注釋,讀一讀這首詩,自由讀,反復讀,一直讀到清爽了、順口了為止。
2、指名讀
讀得很專心,很投入,很好!讀書要的就是這種狀態(tài)!誰來讀一讀這首詩?清清爽爽地讀。
3、讀得不錯!比如:后鼻音讀得那么準!“朝雨”的“朝”在這里讀“zhao”,“客舍”的“舍”在這里讀“she”,真是讀得非常準確!誰再來讀一讀,不但清清爽爽地讀,而且有板有眼地讀。
4、有味道了。我請你來推薦一個你們班的朗讀高手來讀讀看!
5、師生合作朗讀全詩。
不用我說,大家一定聽出了這首詩的節(jié)奏和韻律。來!我們一起讀!怎么讀呢?每句詩的前四個字你們讀,后三個字我來讀。
好,味道出來了。我們再讀一次,現(xiàn)在,前后順序調換一次,我讀前四字,你們讀后三字。
6、生齊讀詩歌。
味道更濃了。我們連起來讀,我讀題目和作者,你們讀詩歌,注意那個節(jié)奏,那個味道。
三、知詩人,以畫解詩。
1、讀詩,不僅要讀出節(jié)奏、讀出味道來,更要讀出畫面、讀出情緒來。
2、大詩人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3、讀王維的這首詩,你看到了怎樣的一幅畫?
(板書:雨)什么時候的雨?是怎樣的雨呢?
清晨下著小雨,淅淅瀝瀝,打濕了地上的塵土?!皼泡p塵”的“浥”字是濕潤的意思,濕潤了路上輕微的浮沉,而不濕路。雨也多情,天從人愿,特意為遠行的人安排一條輕塵不揚的道路。
(板書:柳)想象一下,怎樣的柳樹?平日路塵飛揚,路旁柳色不免籠罩著灰蒙蒙的塵霧,一場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怪不得說“新”。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柳還是“留”的諧音。古人有折柳贈別的習俗,表示依依惜別。
(板書:客舍)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
這景真美,你再來讀讀前兩句。
誰還能陶醉其中地讀一讀。
我們一起來美美地讀一讀王維詩中的這幅畫。
三、品詩意,三嘆“更盡”。
1、可是,就在這樣一個美麗的早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同學們請看,當時陽關以西(出示課件)滿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無盡的荒草。除了沙漠還是沙漠,除了戈壁還是戈壁。西出 陽關——無故——人?。。ò鍟汗嗜耍?/p>
2、這一去,要到哪里呀?(投影出示路線圖)
渭城在如今陜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稱之為渭城。陽關在如今甘肅省敦煌縣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庫車附近,古時候稱為“安西”。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
滿眼的荒漠,滿目的凄涼,有的只有那荒山野嶺。如果是照當時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騎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時間。
3、元二即將遠行,此刻詩人王維心中該有多少話要對他說呀!孩子們,展開你想象的翅膀,接著“元二呀——”,寫一寫詩人心中那說不完的話,道不完的情。(播放樂曲《陽關三疊》)
學生可能會寫:
生1: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師:好朋友,多關心啊。好一個知冷知熱的朋友??!
生2:元二,多帶些水去,不要渴了。路上要小心一點。
師:照顧得多么無微不至呀!多么善解人意啊!
……
元二,親愛的朋友,握著你的手,千言萬語,只化作――
4、送君千里,終須一別,門外的馬車就要起程了,讓我們帶著這份不舍,這份依戀,再次舉杯——勸君。(板書:依依惜別)
生齊讀。
5、不知道喝了幾杯了,這杯酒喝完了,元二也該啟程上路了。來,我們踏歌吟誦全詩,為元二送上一程吧?。úシ拧蛾栮P三疊》)
四、明古風,體會別意。
1、多情自古傷別離,同學們古往今來送別的詩數(shù)不勝數(shù)。
聽,這是李白在目送孟浩然——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聽,這是高適在安慰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課件出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3、短暫的40分鐘到了,老師也要和大家說再見了,真有些舍不得。就讓我們一起再深情地吟吟這首詩,作為臨別贈言吧!
五、背古詩,課外積累
老師為你們搜集了一些送別詩印在資料的后面,同學們可以好好地讀一讀,記一記,還可以想象當時的情境編一個故事呢!
送元二使安西
雨 客舍
依依惜別
柳 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