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讀后感篇一
開篇昆德拉就引述尼采觀點,和我們談“永恒輪回”。
每一個個體的生命可能會經歷相似的事情,但你絕不會過著反復的生活,盡管生活大方向一成不變,但每一次從睡夢中醒來,你過得每一天都是變化的。
當你將個體聚攏,回看群體的歷史,便能發(fā)現(xiàn)“史書上談及的是一樁樁不會重現(xiàn)的往事”,縱使這樁往事牽涉到上萬人,傷害了上百萬個家庭,當它成為了歷史,便很難激起你強烈的情緒共鳴,而是“化成了文字、理論和研討”,如果你不翻看那些記錄的書籍,這段過往,便將隨風而逝,輕如鴻毛。
特蕾莎和托馬斯的愛戀,就是“六個偶然”的結果??浦魅蔚呐既环覆?,引著托馬斯來到了這家外省醫(yī)院,旅館五選一的偶然下榻,旅館酒吧的偶然進入,特蕾莎的偶然當班,服務對象是托馬斯的偶然,引著兩人相遇。也正因為六個偶然導致的絕對,也使得托馬斯的靈魂徹底淪陷。
在愛的王國里,愛情因為“偶然”變得沒有分量,無足輕重,兩個人的“非你不可”在“偶然”的詮釋下,就變成了“如果我沒有遇到你,我肯定會愛上他”的“別人亦可”。
我覺得這正是昆德拉文字的魅力,他用兩個人的命中注定,為我們消解了愛情的獨樹一幟。既然相愛不是“非你不可”,那么分手也不必“痛不欲生”。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讀后感篇二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本書,斷斷續(xù)續(xù)聽到不少人的推薦和高評價,一向想看但是拿起來很多次都看了一點點就看不動了,可能正因工作太累,也可能年齡閱歷不夠,總之一向沒看進去。這段時刻辭職了,那天坐長途汽車,拿起來看了幾頁就被鎮(zhèn)住了。借用周杰倫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實在是“太帕耍弊魑一個喜愛看書的人,長這么大看的書不少,但是從來沒有一本書給我這么大的心靈震動和共鳴。這不僅僅僅是一本小說,這絕對是一本哲學和心理學的偉大著作。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對應這本書的就是“字字珠璣”,小說中幾乎每句話都包含深刻的哲學思考。在關于人生的輕與重,靈與肉,忠誠和背叛,事業(yè)和感情,理想和現(xiàn)實等等逃不開的人生好處問題上都有入木三分的思考和詮釋。
何為生命之輕?生命不管是長或者短,對于每個人來說在任何時候都只有一次選取的機會,你永遠無法知道你沒走的那條路會講你帶向何方,人生如果是作一幅畫,那么“生活就是一張沒有什么好處的草圖,最終也不會成為一幅圖畫”,“如果生命屬于我們只有一次,我們當然也能夠說根本沒有生命”,這就是生命之最輕;生命失去獨立性,一不留意我們的人生就會活到了別人的口水里或者成為別人生命無好處的延續(xù)那么生命就成為無好處的輕。
同時,生命也是沉重的。無法逃避的職責、糾纏不清的感情、永不滿足的欲望、“務必如此”的執(zhí)念、潛藏深處的同情共同構成了生命的沉重。
“但是沉重是真的悲慘,而簡單就真的快樂嗎?最沉重的負擔壓得我們坍塌了,但是也許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是一種生命最為充實的象征,負擔越重,我們的生活也就越貼近真切和實在”。反之生命之輕呢,如果拋開了所有的欲望和職責,人將變得比大氣還輕,輕到了天國之上,離開了真實的生活,看似是到了天堂,其實也同時進了地獄。生命之輕和生命之重一樣,無法承受。
心理學案例
特麗莎擁有一個索取型的母親,母親一向認為是正因特麗莎而失去一切(而不是自己的無知或者什么)。過去的一切無法改變,因此作為女兒的特麗莎便擁有了無法彌補改變的原罪(負罪感),她做一切事情來討得母親的歡心,迎合她母親“看不見靈魂”“肉體集中營”的世界。但是人畢竟是有靈魂的,一向追求上進的特麗莎遇到了自己的愛人托馬斯,這句話印象深刻“托馬斯的聲音把她那怯懦的靈魂從她的身體深處呼喚了出來”。但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而無法逆轉的,特麗莎逃離了母親的世界,但是一向在夢中充滿恐懼。
書中關于女畫家薩賓那和其情人弗蘭茨的“誤解小詞典”,也很有意思。弗蘭茨的經歷讓他認為“忠誠”是自己最看重也是自己所具備的最重要的品質,而對于薩賓那來說,小時候嚴格的按部就班的家庭讓其心靈深處最大的需求是“獨立”,也就是意味著拋開所有舊秩序的“背叛”對薩賓那最有吸引力。其實每個人的行為模式就那幾種,我們只是在不一樣的場合,不一樣的事情,不一樣的人身上重復著幾種模式而已,如同薩芬娜一生一向在實踐各種形式的“背叛”一樣。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讀后感篇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雖然只有14萬字,但它所蘊含的內容太多太多,米蘭.昆德拉從一定的高度俯視整個地球,看到的是一些我們凡夫俗子所難以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閱讀這本書必然不是一次就能結束的,在前兩次的閱讀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在于最后一章《卡列寧的微笑》。
當托馬斯和特麗莎經歷了無數(shù)變故磨難后,他們來到了鄉(xiāng)下,過起了牧歌式的生活。全文節(jié)奏從緊張走向了舒緩,帶給我們的是別樣的一種悠閑。
“幸福是對重復的渴求?!碧佧惿瘜掖翁岬搅诉@句話,在悠閑的鄉(xiāng)村生活,一顆飽經風霜的疲憊心靈是如此容易感到幸福。一個重復多次的蹩腳笑話,也能讓她產生幸福的感覺?!霸谀粮枋降沫h(huán)境里,連幽默,也受制于重復這條甜蜜的法律?!?/p>
重新回看這標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unbea rable light ness of being,being,意為存在。存在之輕,便是我們輕視了存在,當平常的幸福伴隨在我們四周而我們渾然不知,當幸福即將離去時卻要去渴求重復,這便是一種悲哀,一種不能承受的輕。游子思鄉(xiāng),因為年少時沒有覺得家鄉(xiāng)好,想要到外面的世界闖一闖,而蒼顏華發(fā)之時,又想著家鄉(xiāng)的好,于是天涯人斷腸。當然,并不是說敢于出去闖不好,其中沒有褒貶之意,闖——華發(fā)——斷腸,這似是一種生命常態(tài),這種不能承受之輕每個人必須要承受,無時不在承受。
是否因為承受,而幸福蕩然無存?
我想,承受是定式,是必須經過的歷程,那幸福的尋找,就在于自己,因為輕視而沒有幸福,那何不趕緊重視,便重新奪回這種幸福。
或許那句玄妙的墓志銘有了解答,“這里安息著卡列寧,他生了兩個面包圈和一只蜜蜂?!?,因為特麗莎的一個夢,她想出了這句話,作為她愛犬的墓志銘。如果僅把它當做一道形而上的美學命題,我想昆德拉遠非那么簡單,如果硬說面包圈與蜜蜂象征什么,我想這也是暴殄天物。面包圈與蜜蜂,是夢境,是虛無,因為愛之切,卡列賓的死顯得那么重,因為不想回首那些幸福往事,便將最后的死亡化作夢境飄走,而不落一點痕跡于過去。因為愛過,所以幸福,珍惜他生時的一分一秒,死便是一種輕,輕如一個虛無的想象。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讀后感篇四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第一次讀這本書是在去年,看完以后覺得很震撼,但有什么具體的感觸時,竟也說不上來。
小說一開始就以尼采的哲學觀點展開,當時覺得很抽象,也很枯燥,因為我不太喜歡純理論性的東西。所以“輕”與“重”的對比和“眾劫回歸”的理念,讓我難以理解。但主人公托馬斯和特麗莎的出現(xiàn)立即吸引了我的眼球。
特麗莎是個缺少安全感的女孩兒。父親的早逝和母親的責罵,使她從小就顯得格外安靜、格外孤獨。認識托馬斯以后,她顯得更加脆弱,因為她害怕失去。
托馬斯是個不安現(xiàn)狀的人,沒有什么可以拴住他的心,即使是在遇到特麗莎,他也嘗試背叛。意料之外的是,他竟愿意和特麗莎結婚,因為他所向往的自由從不允許他受婚姻的束縛。
特麗莎非常聰明,不管學什么都快的很,于是攝影成了她的專長。戰(zhàn)亂的年代成就了她的事業(yè),也挫傷了她的命運,她一次又一次的用照片訴說著民間的疾苦,表達著人們內心深處的渴望。她愛攝影,就如她愛托馬斯一樣!
斯賓娜,是托馬斯的情人。她的熱情似火似乎專為襯托特麗莎的冷若冰霜,她以她最獨特的視角描繪出人生百態(tài)。一幅幅被她用畫筆、顏料勾勒出的畫卷是她的心理獨白,也只有這些畫可以寄托她的全部情思。
她是一個孤獨者,沒有親情、沒有友情、沒有愛情。她不喜歡托馬斯,但她從不拒絕托馬斯,因為他們之間有太多太多的共同點。同樣的孤獨,同樣的叛逆,同樣的不安現(xiàn)狀,同樣的心思縝密,于是她們選擇了放縱自己。
特麗莎與斯賓娜的初次見面,并沒有顯得尷尬或是局促不安;相反,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內心深處是同樣的“安全感”的缺失。特麗莎欣賞著斯賓娜的畫,她在試圖走進她的世界。
她懂她。她很快就為遇到斯賓娜而顯得興奮。于是,她們開始裸體互拍。特麗莎竟會如此瘋狂,連作者自己都沒有料到。但正是因為作者愛特麗莎,他希望特麗莎快樂,他希望特麗莎釋放她最真實的存在,靈魂與外表一樣干凈、澄澈。
托馬斯的背叛使特麗莎變的`更加沉默不語。特麗莎整日與卡列寧為伴、最終冒著生命危險逃離托馬斯。托馬斯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但他知道他不能失去特麗莎。他用生命為賭注,去追尋特麗莎的腳步。
但,生活沒有給他們喘息的機會。托馬斯的一篇文章讓整個國家顯得格外不安。各種人試圖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去接近他們,特麗莎本就脆弱的神經此刻緊繃欲裂。
特麗莎希望回到田野,托馬斯沒有絲毫猶豫。農村,成了他們的樂土。在這片土地上,他們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也送走了卡列寧。雖然很短暫,卻足夠快樂。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巴門尼德回答輕為積極、重為消極。
在我看來,主人公承受住了命運強加給她的一切,所有又有什么談得上是重的呢!于是這些輕成了生活中的瑣碎,包括生命。
其實生活中,死亡都不畏懼,又何以不能承受瑣碎。換種思想、換個角度,生命中或許真的沒有什么不能夠承受的。
僅以此獻給迷茫中的我們,努力去承受生活中的種種瑣碎,為明天尋一條出路。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讀后感篇五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作者/林粵
災難是真理的第一程。
――拜倫
六月七日上午十點四十
還好,留給作文的時間和自己心里預計的一樣。五十分鐘。不多,亦不少。
她眼神空洞地望著卷面上的題目:眼淚。
呵,高考作文原來也不過如此。輕轉筆帽,腦海里背過的范文模板像校領導講話一樣利索地滾出來:“開頭要妙語連珠,先聲奪人,讓閱卷老師眼前一亮……中間注意引用時事論據(jù),什么雅安地震啊,溫總理卸任啊,這些都是顯示你文章深度的有力證據(jù)……最后一招:實在遇上字不夠,正說反說也奇妙!”
她想著想著,偶然間內心緊了一下?!把蹨I”,這是她18歲高考的作文題目,亦是高中三年來自己所有感情的傾注。
“拜倫說過,災難是真理的第一程。而我卻想說,淚水是夢想的終點站。”還剩下四十多分鐘。她的思緒瘋狂地陷入回憶中,像離岸的列車,勢不可擋,一路飛馳。
她知道,贏了自己,就贏了一切。
散步隨想
六月八日,晚十點零五分
時間如經緯一樣契合,往昔今朝的古都,在一個人的腦海里靜靜相遇。
那是一個呼吸在自己世界里的小城。有山,有水,有數(shù)不清的蜿蜒小巷,有巍峨高大的歷史遺存。兒時的她腳印踩遍了小城的每一塊青石板,雨落下,淺淺的水洼里映照出昔日的斷垣殘瓦。
她指尖輕輕觸碰上麗景門的墻壁,那么多的泥和土,壁上的`塵埃如同安睡的靈魂,在十三朝王者地脈里靜默沉寂。
是的,這不是一般的小城。曾經她有個頗具陽剛之氣的美稱:東都。滄海桑田,往事俱兮。昔日的東都帝業(yè)之魄不復,皇宮舊址如今也僅掩埋地下。時代的洪鐘響起,歷史的使命終結。
她是不太鐘愛肅穆威嚴的東西的。因為那些遺存就如同人生遲暮的老者,閱歷世事滄桑。而她,她是新世紀的青年,是處在生如夏花芳齡的文青,()是抱著《vista》高談闊論的女憤青。她需要青春期鮮活的血液,她更需要看看更廣闊更多元的世界。
對經典的感悟
十二月六日上午晴
冬天已經到了,春天還會遠嗎?――雪萊
“葉先生,世間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別的重逢?!?/p>
她默默地品味著《一代宗師》上宮二的這句話。說的多好,相遇,人和人,物和物。人和物。她嘴角露出了一絲歡愉的微笑,“這世上的相遇和重逢也并非都像宮二說的那么凄涼傷感,”她使勁捏了一下車票,“比如這次,就是美事一樁!”
飛駛的列車一路向北,窗外莫名的瓢潑大雨絲毫不減她激動的心情。一夜沒睡,她在焦慮、好奇又異常興奮中努力地聽清每一次報站聲音。她多想天不亮就跑到天安門廣場,在人海中親身經歷一次升國旗;她多想下了火車就跑去全聚德,嘗嘗傳說中肥而不膩、色澤紅潤的正宗北京烤鴨;她多想立刻站在新學校的講臺上,自豪地向大家介紹自己與古今兩個國都的淵源;她多想讓世界都知道,她即將是中國――這個廣袤而偉大的國家的首都的一員!
她多想……
手中的筆輕顫了一下,喉嚨似有異物堵在里面。此時此刻,“眼淚”的標題赫然在目,她卻一滴淚也流不出來。
因為回憶,就是現(xiàn)在式。
河南省洛陽市第一高級中學高三(12)班
指導教師:杜保中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讀后感篇六
帶著一份熱望再次閱讀它,似乎隱隱約約窺見深入人的精神骨髓的主題,我滿懷虔誠地想要弄明白,究竟作者采用怎樣的獨特方式將自己的思考滲入到他的信仰之中。昆德拉用他敦厚松弛的文筆基底孕育精神信仰的婉轉綽約,燃到盡頭的溫存化做濃濃密密的欣喜。我小心翼翼地提著昏暗的燈籠,探尋著這一思想的光源。
如果把這部作品視作茶余飯后消遣的小說,那你就錯了。小說背景設在二戰(zhàn)后捷克被蘇聯(lián)入侵的那段時間,情節(jié)也不是特別吸引人,主要人物托馬斯,特蕾莎,薩比娜,弗蘭茨,以及其他配角。在對這四個人物的生活描寫中,有愛情,有性,有對時局政治的看法,還有存在之輕與重,靈與肉,媚俗等等。這部作品的最后與之前作者對世界的批判形成了鮮明對比,這看似矛盾的東西反而體現(xiàn)出了這部作品的偉大。
昆德拉是在用靈魂寫作,用靈魂舞出生命的曲線。同樣,靈魂是兼并了私心,兼并了狹隘的。思想的高尚和明麗,不禁讓我們對生命產生種種理性思考。這是一種大而神圣的境地,是任何脫離私心脫離狹隘的思想者的圈地。否則,思想與寫作,將不能摩擦出其“理性的感情”的火花。
生命的“虛無”與“實在”
人生的悲劇總可以用沉重來比喻。人常說重擔落在我們的肩頭。我們背負著這個重擔,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在為著各自的重擔而努力,但每個目的地卻都有著其本質上的空虛。這也正是人生悲劇的所在,盲目的“進取心”,無知的“向上精神”至少給了人生一個“重量的感覺,使人生似乎變得有”意義“和”滿足“了。而真正卓立不凡的精神往往是孤獨的,當”追求“本身都值得懷疑時,便再也沒有什么能支撐自我了。
在這里,思想上作者抨擊”虛無“的舞臺。它令作者以致更多的散落在世界某一角落的人們費神??墒侵挥薪洑v了如此痛苦的費神時期,思想才能在一定廣度范圍之內產生它的榮耀式自身結晶。他試圖探清這種”虛無“與”實在“的存在性,對人類的精神進行層層剝削,表露的仍是作者流放在字里行間的一覽無余的”憐憫“。憐憫很多種--對”掙扎“的概括,對”死亡“的傾心,對不完滿情節(jié)的恣意渲染等。
昆德拉的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圍繞昆德拉本人及其作品,有著種種的不解,甚至誤解。實際上,不解甚至誤解是人類精神所不可避免的。再說隨著國際文學界對昆德拉的不斷解讀,也開拓了我們認識昆德拉的視角,為我們閱讀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他在精神上給與我們的引領值得我們深刻領悟。他立足于前人踏出的存在主義之路,又開辟了一個新的方向。從人存在的現(xiàn)實境況出發(fā)來看待和思考存在的。
存在之輕與存在之重
孩提時代,我滿懷期待和興奮的踏上人生的旅途,一路上,難以抑制自己的激動之情,對路邊的風景充滿了好奇,對遙遠的天空充滿了無限的遐想……后來,我漸漸不再迷戀那些景觀,為了心中的那份渴望,全心致力于設定的人生目標,并努力去實現(xiàn)它。當歷盡千辛萬苦實現(xiàn)了心中的目標,卻突然覺得它遠不如當初想象中美好,所以常常借助想象力渴望飛到更高更遠的地方,卻疏遠了眼前的現(xiàn)實。常常相信下一站會更幸福!心總是飛向未來。
即使疲倦了追求一個目標,但仍不會心甘情愿的降落下來,返回到地面,即便乘著疲憊的想象力,無力的,心灰意冷的掙扎于早已厭倦的大地的上空,盡管滿心茫然,也許找不到棲身之處,也依然會奮力掙扎。我知道自己的靈魂動蕩而且燃燒著火焰,它不愿在自己狹隘的軀殼中居停,卻總喜歡非分的幻想和憧憬,這種心靈深處的熱狂,正是我的不可救藥的致命傷;我知道,我一直在追尋高于現(xiàn)實的生存目標,縱然陷于虛幻,這樣的追尋使我感覺到存的意義和價值。從而會滿懷信心的追尋下去,生活下去。總感覺內心深處總有一種情緒,一種煩悶,難以排遣,驅之不散,心里有一團東西,時而熄滅,時而燃燒,渴望這團火能點燃全部的激情,連同靈魂一起燃燒起來,燃起熊熊火焰,直到永遠……這就是我在滿懷理想和憧憬,滿懷著對于未來的無限希望時,在無意識狀態(tài)下所理解的生命之重吧。
特蕾莎屬于生命之重人物,她對愛情的忠貞與信念,對丈夫的寬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著憂慮,不斷考驗著丈夫是否依然愛著她,在生命之重壓力之下,蘊藏著無盡的悲哀和孤獨,將精神寄托于卡列寧(一條狗)。
如果說托馬斯不斷地在輕與重之間游走抉擇,特雷莎也嘗試著去接受托馬斯的存在哲學。當她無法忍受托馬斯有一次在肉體上的背叛,她開始了向輕的試探,和一個工程師發(fā)生了關系,可是這次行為只給她帶來了更深的痛苦,更重的負擔,認真是特雷莎的行為方式,認真讓她陷入痛苦的絕境,雖然她努力從行為到精神上向自己的愛人托馬斯靠近,然而她最終還是失敗了,她永遠背負沉重的負擔,而這沉重恰恰也是對托馬斯的一種吸引。
托馬斯對女人具有強烈獵奇心理,對性的追逐,不斷給特蕾莎帶來巨大傷痛,其實,托馬斯內心深處對特蕾莎蘊藏著深深的愛,人性的肉體與靈魂兩重性矛盾凸現(xiàn)出來。托馬斯對希臘神話俄狄浦斯人生故事引發(fā)思考,并將看法投向頗有尖銳的雜志,在讀者來信中刊發(fā)了,他不斷受到各種壓力,但拒絕收回刊發(fā)的思想,因而他失去醫(yī)生這份工作,最后遠離塵囂、逃避現(xiàn)實,與特蕾莎居住于清凈、安寧的鄉(xiāng)村之處。
最喜歡的人物是薩比娜。那個獨立的,有豐富的”內涵"的女子。輾轉于兩個男人或完滿或不完滿的愛情之中,流離于本性或孤獨或幸福的狀態(tài)之中。她有著非常吸引人的個性,個性包裹著那具尋找獨特尋找自由的靈魂之身。所以當讀到她戴著一頂與她美麗而冷漠的外表極不相稱的圓禮帽出現(xiàn)在鏡中時,不禁被她的神秘之美所折服。
靈與肉的沖突
分離,使人類再次陷入對自我的無把握之中。
托馬斯與特里莎彼此相愛,可是看待靈與肉的態(tài)度卻不一樣:托馬斯認為,愛情與性是互不相干的,愛情不會使人產生性的欲望,卻會引起同眠共枕的欲望。在他看來,使愛從屬于性,是造物主最稀奇古怪的主意。靈與肉在托馬斯身上自覺的分離著,他一邊深愛著特麗莎,一邊又和不同的女人歡愉,他在愛情上是忠貞的,在行為上卻是放蕩的。
特雷莎則要求靈與肉絕對的統(tǒng)一。特雷莎有一個外表美麗而內心粗俗的母親,她一直在向特雷莎灌輸一個觀念,特雷莎你與其他人沒有區(qū)別,你和其他人的身體都是一樣的,你沒有什么好隱藏的,這令特雷莎感到羞愧和惱怒。特雷莎的一生,就是在與這種觀念抗爭,她認為人與人是不一樣的,靈魂決定了這種個性,否定了肉體的差異,也就否定了靈魂的差異。她帶著這種抗爭,來到了托馬斯身邊,尋求救贖,她向他表明她是獨一無二的,可是托馬斯卻把她混入了其他的女人,對她們的身體施以同樣的愛撫,把她又扔回了原來的世界。特雷莎的“嫉妒”成為她沉重的痛苦,直到死才得以擺脫,而這種痛苦正源于特雷莎對靈與肉絕對的要求。
靈與肉的沖突顯示了人類對把握自我的無能為力,作為人存在的一個基本范疇,它突出了人類自身的生存悖論,即人不愿再靈肉分離中生活,卻只能以靈肉的妥協(xié)與調和謀得現(xiàn)實的安適。昆德拉借此對現(xiàn)代社會所導致的人行分裂和異化進行了批判。
和許多小說家不同,昆德拉的小說直指現(xiàn)代社會人類生存的困境——以怎樣的方式存在?托馬斯,小說中的人物只是以不同方式而存在的個體,昆德拉只提出問題,不回答問題,在無法重演的過去和無法預定的未來,讓我們黑暗中摸索著前進,去尋找屬于自己的價值光亮。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讀后感篇七
人們一直把“重”視為一種很可怕的事情,認為人們無法承受這種“重”無論是負擔還是壓力又后者是責任……甚至有很多人致力于研究減負減壓……這就代表他們向往“輕”可是他們想過嗎,無法承受“重”就代表可以承受“輕”了嗎?薩賓娜覺得人的一生要承受的太多了所以她沉迷于背叛,背叛了母親背叛了愛情背叛了國家…到最后背叛了背叛…當她發(fā)現(xiàn)自己的生命已沒有附屬物的時候,生命終于變得很輕很輕,像一片羽毛在天空中飄浮,失去了方向沒有了重心,一時間她感到很惶恐,這種生命之輕是她永遠都沒有想過的。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在特麗莎眼里托馬斯是強者在托馬斯眼里特麗莎是個十足的弱者,他小心翼翼的呵護她!我們往往覺得弱者更需要同情其實軟弱比強大還要可怕,特麗莎用他的軟弱一點一點的改變著托馬斯,她所作的一切其實只是為了證明托馬斯對自己的愛,但是卻給托馬斯帶來了很多的不幸,托馬斯為何一再的妥協(xié)?因為特麗莎很軟弱他怕她受到傷害。事實上這軟弱比他的強大更加具有殺傷力!
這部小說顛覆了我固有的思想豐富了我的視角,給了我對待世界的另外一種態(tài)度。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讀后感篇八
一開始就被圖書的書名給喜吸引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文中有一句話我很喜歡且印象很深刻,“特蕾莎是被人放在籃子里順水漂流送他身邊的”,到底是托馬斯救了特蕾莎還是特蕾莎挽救了托馬斯。
《輕》中還談到了對愛情、人的心理、政治,腦子不夠用。無法理解,看不懂。但是這個書呢,就會讓你繼續(xù)看下去,直到看完還要繼續(xù)看一遍的魔力。還有一段文字有點印象,記得不清。所以從網上摘錄了下來,分享一下。
這完全是一種無我的愛:特麗莎不想從卡列寧(他和托馬斯的狗)那里獲取什么,從未要求他給予愛的回報。她從未問過自己那種經常折磨人類情侶的問題:他愛我么?他是不是更愛別人?他比我愛他愛得多么?也許我媽所有的這些關于愛情的問題,這些度量,測定,試探,以及對愛情的挽救,都有一個附加的效果,就是把愛情削弱。也許我們不能愛的原因,就是我們急切的希望被人愛,就是說,我們總是要求從對象哪里得到什么東西(愛),以此代替了我們對他的無所限制和無所求取,除了他的陪伴。
一個問題就像一把刀,會劃破舞臺上的景幕,讓我們看到藏在后面的東西。事實上,這就是薩賓娜向特麗莎解釋的自己畫作的準確意義:表面上是明白無誤的謊言,底下卻透出神秘莫測的真理。
……
書沒腫么看懂,有時間繼續(xù)看一下!而且里面的很多文字很現(xiàn)實,很唯美。有想要看一下的可以找我哦!到底選擇是什么呢?是輕還是重?慢慢琢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