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孝經讀后感篇一
利用暑假,我閱讀了曾參編著的《孝經》。我明白了: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正如《弟子規(guī)》教育我們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p>
孝為一切德行的根本,是每個人的必修課。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乃至普通百姓都明白孝的重要性。周朝因為有了孝悌的美德傳承,所以一直興盛了八百多年,周文王更是以身效仿,父親重病在床,他衣不解帶的服侍父親,給天下百姓做出了一個好的榜樣。受人尊敬的文化戰(zhàn)士魯迅,一生對母親至愛至孝,讓母親吃飽、穿暖、住好,獨自一人照顧著母親的飲食起居,從無半句怨言。著名醫(yī)藥學家孫思邈為了治好母親的粗脖子病和父親的雀目病,潛心學醫(yī),翻遍大量醫(yī)書,四處拜師學醫(yī),最終在他堅持不懈、不斷探索的過程中找到了根治這兩種病的藥方,而他也因此成為了一代名醫(yī),著成了《千金方》,被世人尊稱為“藥王”。春秋時期的一位隱士名叫老萊子,他非常孝順,總是把最可口的食物和最好的衣物、用品來供養(yǎng)雙親,甚至在自己年過古稀之后,還把兩位老人的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
俗話說,我們學習國學經典的最高境界應該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闭纭缎⒔洝防锼f的:夫孝,始于事親,忠于事君,終于立身。對于現在的我們來說,只有先做到了“事親”,將來才能治國、平天下。而要做到“事親”,我覺得應該要先做到“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睈圩o自己的身體,不讓父母擔憂,這也是孝敬父母的一種表現,也是孝的根本。我們現在孝敬父母就要學會體諒父母,理解父母,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應該幫著父母做,多在閑暇時陪父母散散步,聊聊天,多為父母捶捶背,洗洗腳。只需這樣,父母就會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愛,他們的臉上就會多綻放一些笑容。
前不久,媽媽在醫(yī)院里做了一個手術,要住院一段時間。媽媽不在家的第一天,我就非常的不習慣:平時放學回家,媽媽總是已經擺好碗筷等我吃飯了,而現在,媽媽不在家,爸爸在陪媽媽,我還要一個人摸著冰冷的灶臺自己做晚飯。做作業(yè)時,身旁少了一個拿著毛線球織衣服的身影。洗漱完畢,躺在床上卻怎么也睡不著,原來是少了每晚睡覺前媽媽那雙替我掖被子的手和一句溫柔的“晚安”。第二天放學后,我背著書包搭上了公交車,下車后,穿越兩條街來到醫(yī)院,直奔媽媽的病房。我坐在媽媽的病床旁邊,跟媽媽談心,幫媽媽看鹽水。媽媽出院了,我經常在空閑的時候陪媽媽聊天、散步,幫她做做家務,我還讓媽媽嘗了一次我親手做的飯菜??粗鴭寢屇樕涎笠缰男θ荩倚睦镆踩缤粤嗣垡粯犹?。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我們用畢生精力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為先,它是我們對父母最真切的報答。讓我們的心中時刻裝著父母,裝著對父母的一份牽掛。好好孝順父母,感恩父母,是我們對父母唯一能做的事。
孝經讀后感篇二
中國的孝文化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孝道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觀,關乎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是傳統(tǒng)美德。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系統(tǒng)地論述孝道。
《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親愛,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應該身體力行的。誠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局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為子綱”、“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三年之喪”,均已過時,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孝經讀后感篇三
首先我們來看看“孝”這個字,上面是“老”字的頭,下面是“子”體現了孩子應對父母的恭敬。
《孝經》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漢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國,國家也都非常強大。自古以來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孝是人類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愛的基礎。孝經云“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古人還有一句話,“百善孝為先”,幾乎所有的祠堂都上書“入孝”和“出悌”,門口還刻有二十四孝。
一個人不愛自己的父母,怎么可能愛他人,愛國家呢孝經云“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弟子規(guī)》說“首孝悌,次謹信”?!墩撜Z》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生我者父母,養(yǎng)我者父母,父母給予我們一切,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地成長,父母是我們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父母的眼睛時刻關注著我們,父母對孩子是無微不至,勞而無怨。
誰請我們吃一頓飯,或者我們饑餓時,別人給我們一杯水或一塊面包,我們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給我們做過多少頓飯,給與我們多少吃的',用的,給我們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給孩子。
烏鴉知反哺,人又怎么能不孝。
孝經讀后感篇四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我們用畢生經歷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為先,它是我們對父母最真切的報答,對體會愛的一種最樸實的表現。孝心無價,唯在心靈深處才能感觸。
“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君,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孝,五千年一脈相承,無論中國的體制怎樣的變幻,中國人民歷經了多少的磨難,孝道,依然是中華民族的結晶,當我們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間時,注定我們將來要承擔這份責任。我們無法體會母親在一天天衰老,從黑發(fā)到白發(fā),從緊俏的皮膚到漸漸變得粗糙的臉,歲月將這份見證深深地刻在他們的臉上。
有人說:當我們長大成人后,我們將不再需要父母,甚至會認為他們很煩。有時候看看這個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社會,你很難再想起家中年邁的父母,他們盼望著子女能早點回家,可是他們的子女卻不知在哪里徹夜狂歡,古人中的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被忽略了,揚名后世彰顯父母也被遺忘了,只有個人主義的安逸和享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和對生活的得過且過。有時候我總是看著這個有著林立的高樓大廈和寬敞的縱橫馬路的城市發(fā)呆,總是在發(fā)問自己:這個社會究竟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有人說,等我有錢了,我要大把大把的錢塞給爸爸媽媽,讓老人家坐在錢堆兒上隨便花;等我有時間了,我就帶著爸爸媽媽,游完國內,游國外,讓爸爸媽媽在有生之年瀟灑個痛快!其實這樣想是不對的,等你把錢掙到手的時候,爸爸媽媽的牙還能咬得動那些好吃的嗎?等你有時間了,想帶著爸爸媽媽去周游世界,他們還能上得去飛機嗎?父母要那么多的錢干什么呢?他們吃不了多少,也穿不了什么,他所缺的應該是與子女們其樂融融的相處!他們所缺的是在他們難于動身時的一個代步,在他口渴時的一杯清茶,在他寂寞時候的陪伴,在他生病時的一次次問候,兒女在外再忙,也能抽出時間每周按時和父母聚在一起……這些都是老人內心所渴望的!父親節(jié)的時候你給爸買條魚,工作再忙,你也要親自給送去,爸會樂得嘴都合不上的;母親節(jié)的時候,你給媽買一雙襪子,親自給媽穿上,她眼睛里也會含著淚的……實在抽不出時間回家的,咱就每天,或者最少三天給爸媽去個電話,問問好,拉拉家常。父母不求別的,就希望年老時子女能惦記著……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鴻雁,也許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也許是一頂純黑的博士帽,也許是作業(yè)簿上的一個紅五分;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許是花團錦簇的盛世華衣,也許是一雙潔凈的舊鞋;也許是數以萬計的金錢,也許只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但“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值。
枝葉繁盛的樹木,扎根于厚實的土地;流水湯湯的江河,溯源于雪嶺山脈的蘊藏;烏鴉孝親反哺,羔羊感恩跪乳,動物尚且懂得回報于親恩,萬物之靈的人類,也從“上代而來,從己而出”的血緣關系中,將人性的真愛與善美發(fā)揮到極致,推及宗族、群我,傳承了代代的倫理之愛,穩(wěn)固了人類生活的秩序。
世事滄桑,歲月無情,而人有情,你的關愛會撫平父母額頭上的皺紋的。然而“最美不過夕陽紅”,呵護這份美吧!用心去碰撞出音符,奏出世間最溫馨、最美好的敬老樂章吧!讓歌聲在廣袤的天地間永遠回蕩!
孝經讀后感篇五
從開學到現在,我們已經學到了《孝經》的第四章——卿大夫章,我從這四章中學到了很多東西,懂得了一些道理。
在《孝經》里講的都是怎樣做人的到理,我就從前四章中看到了一些指導我們如何為人處事的詞語,比如:孝,德之本;愛親、敬親;在上不驕、制節(jié)謹度;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孝,德之本?!闭f的就是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我們要有好的品德就要先學會孝?!皭塾H、敬親”就是我們要做到的最基本的孝道?!霸谏喜或湣⒅乒?jié)謹度;非法不言、非道不行。”是要讓我們不要持強凌弱,生活節(jié)儉遵守法律法規(guī),不說不合乎情理和法律的話,不做違反道德的行為。給我們做出了在社會上生活的行為準則。
總之,《孝經》是一部很好的書,現在因為我還小,看到的只有表面的道理,我想,如果我長大了,一定能夠對《孝經》會有一個更深的理解。
孝經讀后感篇六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乃孔子與曾子的問答之詞,百善孝為先,《孝經》的通篇理論便是孝道,但是這個“孝”并不只是對父母的奉養(yǎng),而有更深刻的含義。
在《孝經》中,孔子認為,對國家,對社會做出貢獻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書中,孔子描述了不同等級的人應該向父母履行的各種不同的孝道,表現出了明顯的等級觀念。然而,孔子說的孝并不是對父母的一味順從,而是當父母行為不正時勇于提出,這與后來封建社會的愚孝是不同的。
《孝經》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對中國的政治、歷史、文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在《孝經》中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边@句話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己為尊,還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己為先還要先其兄。對待兄弟們都以理對待。這也就是孔子的理論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吧。
《孝經》提出要借用國家法律的權威,維護其宗法等級關系和道德秩序,它還主張把“孝”貫串于人的一切行為之中,“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它把維護宗法等級關系與為君主服務聯(lián)系起來,主張“孝”要“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并按照父親的生老病死等生命過程,提出“孝”的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學校為我們推薦《孝經》這本書,就是想讓我們對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的時候才后悔。其實,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愛你,只是方式會有些特殊,我們都要理解父母,記住一個字—孝!
孝經讀后感篇七
首先我們來看看“孝”這個字,上面是“老”字的頭,下面是“子”體現了孩子應對父母的恭敬。
《孝經》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漢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國,國家也都十分強大。自古以來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孝是人類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愛的基礎。孝經云“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惫湃诉€有一句話,“百善孝為先”,幾乎所有的祠堂都上書“入孝”和“出悌”,門口還刻有二十四孝。
一個人不愛自我的父母,怎樣可能愛他人,愛國家呢孝經云“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弟子規(guī)》說“首孝悌,次謹信”?!墩撜Z》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p>
生我者父母,養(yǎng)我者父母,父母給予我們一切,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地成長,父母是我們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父母的眼睛時刻關注著我們,父母對孩子是無微不至,勞而無怨。
誰請我們吃一頓飯,或者我們饑餓時,別人給我們一杯水或一塊面包,我們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給我們做過多少頓飯,給與我們多少吃的,用的,給我們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給孩子。
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樣能不孝。
孝經讀后感篇八
首先我們來看看“孝”字,上面是“老”字的頭,下面是“子”字,體現了孩子應對父母恭敬,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讓著長輩。
《孝經》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漢文帝、康熙都是以孝治國,所以國家也都非常強大。自古以來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孝,是人們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愛的基礎?!缎⒔洝吩啤胺蛐?,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古人還有一句話,叫做“百善孝為先”,意思就是說在各種美德中,孝敬父母是占第一位的。幾乎所有的祠堂都上書“入孝”和“出悌”,門口還刻有二十四孝圖。
一個人不愛自己的父母,怎么可能愛他人、愛國家呢?《孝經》云“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謂之悖禮?!薄兜茏右?guī)》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p>
生我者父母,養(yǎng)我者父母。父母給予我一切。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快樂的成長。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難找的好老師。父母對孩子是無微不至、勞而無怨的。
誰請我們吃一頓飯,都要感恩;而父母卻給予我們多少,我們卻習以從不說一聲“謝謝”!
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能不孝?
孝經讀后感篇九
讀《孝經》有感《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
《孝經》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述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guī)范,“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書中指出,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
《孝經》在中國倫理思想中,首次將孝親與忠君聯(lián)系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fā)展和擴大,并把“孝”的社會作用絕對化、神秘化,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
人生在這個世界,長在這個世界,都源于父母。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是父母哺育我們成長。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我們終生都應該報答。有句古語說得好:“百善孝為先?!币馑际钦f,孝敬父母是我們人類各種美好品德中最為重要和占第一位的品德。它是做兒女的必做的天經地義的事情。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就一直具有這種尊老敬老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古代埋兒奉母,棄官尋母的故事,足以讓人們唏噓不已,而當今捐腎救母,退學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們感動萬分。不一樣的時代,演繹著相同的主題,那就是孝敬父母,回報父母。
其實,今天,對我們來說,孝敬父母,回報父母,不必像上面所說的那樣,要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情。我們只要在平時多注意從身邊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盡到我們對父母的孝敬之心。
我很孝敬父母,在家時,我堅持每天幫父母做一件家務,向父母說一句問候的話。當節(jié)假日時,我就和父母談談心,為父母捶捶背。為了實現父母對我的期望,在學校好好學習。當父母因工作繁忙時,我就自己煮飯,做些家務活,以此來減輕父母的負擔;父母生病時,像他們關心我一樣,我會關注他們的身體健康,為他們端水送藥,噓寒問暖。當我和父母發(fā)生爭吵時,我便會做出一些必要的讓步,當自己做錯事情或頂撞了父母后,我就會主動向他們承認錯誤并道歉。時常會和父母在一起講個笑話,說說我在學校的狀況,讓他們對我的學習放心。
感恩是有意義的。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而作為我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讓我們變得自私自利,忘記了曾經父母的付出。因此,我們應該用我們的優(yōu)異成績,我們的健康成長來孝敬父母,回報父母。
孝經讀后感篇十
中國的孝道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孝道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觀,關乎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是傳統(tǒng)美德。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系統(tǒng)的講論孝道。
《孝經》,在中國的思想史上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特別是西漢統(tǒng)治者宣揚“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它成為人們修養(yǎng)的必讀書目之一,僅短短的十八章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下到上至諸侯,下至黎民百姓,無一不是遵守孝道的。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畝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人性至孝,其情可憫。“盡孝于陛下之日長,報養(yǎng)劉之日短”無鳥私情,情理可恕。李密從小父喪母棄,孤苦伶仃,祖母含辛茹苦,促其成長,后來他因孝被舉薦,屢被征召,祖母卻日薄西山,朝不慮夕。盡忠還是盡孝,李密進退兩難,侍奉新君,焉知福禍?且遠離祖母,情何以堪?辭命盡孝,抱養(yǎng)祖母卻逆君美意,橫禍將至,李密思量再三,婉轉陳詞,懇請皇上準許他先盡孝后敬忠。李密睿智,避而不談轉侍君的憂懼,卻大肆渲染自己對祖母的感情與孝心,感動了皇帝。
“百善孝為先”這是誰都明白的道理,“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則是許多人的遺憾,所以我們無論在什么條件下都要關心自己的親友,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古人以孝治天下,孝,無論在家還是在中國都是核心。孝的觀念是對中國乃至世界影響最為深重的倫理道德,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
如果一個人沒有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個人。孝敬父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礎的條件,就是聽他們的話,只要他們說的是對的,就要照著去做,因為這些多少有點好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樣做到由孝及愛,上愛下孝,就可溫暖人間,和諧統(tǒng)一。
“百善孝當頭”是的,像是陽光下美好的一種情感,或許我們并沒有在意,或許我們并不知道珍惜,其實世間最純凈的情感一直蕩漾在我們的周圍,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人生的真諦。
孝經讀后感篇十一
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撫養(yǎng),送終等等,是傳統(tǒng)社會的基本道德。從動物學上說,實質上是一種"反哺"的'行為。
在我國,孝的觀念源遠流長,甲骨文中就出現了"孝"字,這也就是說,在公元前11世紀以前,華夏先民就已經有了孝的觀念。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統(tǒng)地論述孝道的人,《論語》,《孝經》等書記載了孔子在這方面的大量言論。
《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親愛,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鬃诱J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人們應該身體力行的??梢娍鬃訉π⒌赖目粗嘏c推崇。
誠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局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漢經學大師董仲舒提出的"父為子綱"(指父親對子女有絕對權威),于今已絕對不適合我們這個人人平等的民主社會;又如"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我們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會這句話,這是因為當時聯(lián)絡多有不便,也是社會生產力限制下的說法;再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也已不足取,我們是提倡男女平等的;還有關于"三年之喪"這個問題,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與孔子討論過,這位因為白天睡覺而被夫子斥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的學生認為,為父母服喪三年時間過長了,一年就可以了。無論三年,還是一年,這顯然是一種弊端較多的行孝方式,我們就無須效仿了。諸如以上孝說,到了今天,無疑均已過時,我們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儒家講的孝道,已不僅僅是一種通過行為表現出的人倫道德,而且還是一種社會性行為,行孝者對社會公德負責,肩負著社會責任,孔孟儒學提倡這種孝道,毫無疑問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對于今天來說,也適合我們現代社會。
孝經讀后感篇十二
老師給我們發(fā)了一套《國學經典》教材,里面有《論語》《三字經》《弟子規(guī)》《千字文》《孝經》......
我們學了《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孔子在家閑坐,問他的學生:“古代的帝王有至高無上的品行和道德,可以讓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無論是尊貴的還是卑賤的,他們都沒有怨恨和不滿,你知道為什么嗎?”他的學生站起來說:“學生不知道”孔子說:“一切德行的根本就是孝。我們的身體皮膚毛發(fā),都是父母給的,不能隨便損毀傷殘。所謂孝,從孝順侍奉父母開始”。
我感覺《孝經》就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教育我們從小以“孝”為本的道德品質。
媽媽的話:百善孝為先。
就拿“黃香敬父”來說吧:黃香母親早逝,為此黃香十分孝順自己的父親。當嚴寒時,黃香會悄悄走進父親的房間,脫下自己的衣服,鉆進父親被子里,用自己的體溫暖被子,直到被子暖和為止。父親為此感到很感動,也很自豪。
讀了這個故事后,我想到自己的母親,因為父親常年在外工作,所以母親要獨自照顧我和姐姐的生活和學習,但我平時卻很少幫母親做些什么,這時,兩行熱淚不由自主滑過我的臉龐?!叭谒臍q,能讓梨?!蔽覀兊男⑿囊仓敢覀兊男袨?,我們其實能為父母做的還有很多。
“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弊屛覀冇靡活w感恩的心回報自己的父母,讓我們學會分擔,學會感恩。
孝經讀后感篇十三
最近讀了《孝經》,古文有些晦澀難懂,深感理解的不到位,在這里想淺談一下對孝道的感悟。中華文化源于易而成于孝,孝敬父母為修德之本,以孝道為根本來修身,齊家,治國,推及平天下。孝是基本原則,是做人做事的檢驗,人不孝免談?!缎⒔洝氛f“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勿違?!币馑际钦f生前事父母以禮,遠比死后再補救要可貴的多,事親五要則;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指的是對父母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時候,要竭盡對父母的恭敬,在飲食生活的奉養(yǎng)時,要保持愉悅的心情去服侍,父母生了病,要帶著憂慮的心情去服侍,父母去世了,要竭盡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對先人的祭祀要嚴肅對待。理發(fā)不亂。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孝敬父母,接納父母的不完美;孝敬父母,讓父母放心,孝敬父母,要付出行動;孝敬父母,要對父母和顏悅色;孝敬父母,常常和父母溝通,開導父母。身體發(fā)膚,受之于父母,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對父母盡量做到不頂撞,多關心!孝就是道,要做到讓父母安心。對于孝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父母年紀越來越大,古語說的好,老小孩老小孩,就是說人年紀大了像個孩子一樣。我們小時候耐心的養(yǎng)育我們,父母年紀大了,我們也要耐心的對待老小孩。
說到“孝”,以前的理解就是孝敬父母,讀了《孝經》以后才發(fā)現自己的狹隘?!缎⒔洝返膬热?,分為天子,諸侯,以至庶人十八篇。讀了《孝經》以后,了解到要把孝道運用在社會各階層,使孝道發(fā)揮不同的感化,把孝道用在社會方方面面,這才叫孝道。對你從事的職業(yè)忠誠,就是你對這個行業(yè)盡孝,這也是孝孝。孝用于國家治理,就叫孝治,以孝治國,以孝治天下人。孝道由時,位決定等級,大孝孝天下,小孝孝敬父母。
然而,現代人過分自我,彼此疏離,需要笑孝道促進和諧,孝是德之本,要振興道德,必須從孝道重新開始,唯有明白百善孝為先,才能根除萬惡淫為首的亂源。一個人有了知識,就開始對老祖宗有意見,就開始認為我們中國人應該向西方學習,不應該保留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這真是大不孝。那么孝從哪里培養(yǎng)出來?孝道從家庭培養(yǎng)出來,由童年開始養(yǎng)成好習慣,父母以身作則,在潛移默化中,使子女有所感受,父母仁慈,夫妻忠貞,三代同堂是最好的環(huán)境。中華文化重在實踐,我們一定要言行一致。
自己是自己的主宰,沒有人能夠主宰你,這是自性,性格的性,是人的本性,本性來自于天,就是良心,良心就是天理,天人始終是合一的,我們有自主性,但我們聽老天的話,聽祖宗的話,聽父母的話。沒有天,沒有祖宗,沒有父母就沒有我。
孝經讀后感篇十四
“百行孝為先”,這是一句古人的俗語。原本我也不是很懂得“孝”這個字的含義,但當我看了《孝經》以后,我便又進一步地了解了這個字的意義。
《孝經》是一本國學經典,里面講了許許多多關于“孝”的故事。一篇篇古色古香的文章,一個個引人深思的文字,讓人陶醉其中。雖然《孝經》總字數連兩千也未達,但在中國思想史上已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從西漢開始,這本書受到歷代人們的尊崇和提倡,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廣為傳習,《孝經》稱得上是字數最少、內容最淺而對后世影響最大的一部文學經典。
“黃香孝父”的事跡大家應該都不陌生。黃香小小年紀就很懂事,對父母非常孝順。夏天,天氣炎熱,黃香每次幫父親打完水后,都會拿一把扇子,將席子扇涼了才讓父親躺下,冬天,天寒地凍,黃香怕父親晚上睡不暖,畏寒怕冷,于是每天都搶先上床,以自己體溫捂熱被子,然后再讓父親上去睡。多么感人肺腑的故事!多么打動人心的孝子!讀著,讀著,我不禁熱淚盈眶,兩行清淚從眼角流下,輕輕滑過臉龐。
連世界之作——《三字經》都有大部分筆墨寫了孝的重要性。如有一句:融四歲,能讓梨。這句話講的是“孔融讓梨”。孝順的孔融孝敬長輩,知道把又大又甜的梨讓給哥哥們,自己卻拿小的,又是一個孝子值得我們去學習!
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么能不孝?我們要從小理解“孝”,實踐“孝”,將這本書吟之,誦之,感之,悟之,發(fā)揚“孝”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