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說課稿幼兒園 說課稿小學語文篇一
大家好,我是來自宜賓市四中的艾宗坤。我今天說課的篇目是《琵琶行》,我打算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五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說教材
(一)課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課標語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是唐代著名現(xiàn)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敘事長詩,同時它也是我國古代敘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唱”。這首詩最大的藝術特點是用極富音樂性的語言摹寫音樂形象,這是我們鑒賞和學習本課的一個重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jù)新課標所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tài)度”三維目標并重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大綱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體會“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內涵。體會詩中的情感和意境,體會作者對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鳴,把握人物形象和詩歌社會意義。這是情感目標。
2. 欣賞作者以語言文字來表現(xiàn)音樂形象的藝術技巧,了解運用環(huán)境描寫側面烘托氣氛,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xiàn)手法。這是知識目標。
3. 初步學習這種以文字表現(xiàn)音樂的寫作手法。這是能力目標。
(三)教學重點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敝挥袀魇诮o學生有效的鑒賞方法,學生才會舉一反三,逐步提高閱讀和鑒賞能力。但很多時候有些人只對吃魚感興趣對抓魚并不感興趣。所以我的理解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欲?!敝挥屑ぐl(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才能真正完成教學目標。針對此,我選擇教學突破口是:由詩眼入文,巧設疑問,激發(fā)求知欲。引導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欲去閱讀。
(四)教學難點
由于音樂是無形的,聽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難摹寫的。但這篇文章卻很好的表達了出來。因此授課主要是讓學生理解作者對音樂的描寫以及是如何將樂曲
的情調和演奏者、聽者的感情融為一體的。感受“聲中之情”“文中之情”。文章的難點就是了解作者是如何通過音樂來感知聽者、演奏者內心感情,并將兩者融為一體的。
二、說學情
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首先考慮學生的原有基礎、現(xiàn)有困難和學習心理狀態(tài)。這篇課文的教學對象是高二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應該沒有問題,可以結合注釋在課前預習完成。但學生主要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的基礎上,沒有掌握系統(tǒng)的詩詞鑒賞方法。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感受一篇融音樂、文學于一爐的抒情敘事詩是我重點思考的問題。我想只有讓學生反復誦讀和相互交流才能彌補學生在鑒賞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說教法
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把學生原有的被動學習方式轉變?yōu)楠毩?、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認真思考、熱情參與、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針對這個理念,我主要采用了“整體感知——局部研讀——綜合領悟——遷移提高”的教學方法,以教師教為主導,以學生學為主體,通過提問設計、板書設計,師生討論分析等來掌握本詩的特點和思想情感,以誦讀、設疑、討論為主線,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和鑒賞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課時安排:三課時。第一課時:主要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課文脈絡,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欣賞作者以語言文字來表現(xiàn)音樂形象的藝術技巧;第二課時:主要是學生展示交流自己嘗試用文字描摹音樂的成果;第三課時:,結合導學案處理相關練習內容。)我今天說課內容選取的是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對于新授課來說,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課前我先給學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讓學生在明快的節(jié)奏中感知音樂中的“高山”“流水”,先進入音樂欣賞的氛圍。然后在音樂的背景中我開始講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導入語:
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雅士,一個山野樵夫,是音樂把他們聯(lián)系在一起,共傳知音的傳說;一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騷客,一個天涯歌女,又是因為音樂,讓
他們再次演繹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這個不朽的夜晚,潯陽江畔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見證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白居易遭貶謫之后,偶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憐信手寫來的經典樂府《琵琶行》。
(二)具體研習
1、 聽課文錄音,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感情基調,然后學生反復朗讀課
文,回答問題。(文章主要通過“樂聲”和“感受”兩個方面來描述詩人和琵琶女的這場偶遇,抒發(fā)“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這也是全文的主旨句,我將圍繞此句做文章,打破逐段講解的老套路。)
1、全文最富有感情最能體現(xiàn)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币鱿聠枴#?/p>
2、“淪落”是什么意思?文中“淪落”的人有哪些?
(明確:琵琶女和白居易。)
3、 (誰解淪落人?)(引出對第三段和第四段的學習,分別讓學生設想自己就是文中人物,讀出應有的情感。了解琵琶女和詩人的遭遇。)
4、“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同是”同在哪里?
(一個是朝廷官員,一個是江湖的歌妓,一個是高朋滿座,一個是門前冷落,反彈琵琶求其相同點。)
明確:同在經歷、心境、都來自京城、懷才不遇??)
5、是什么將兩個素不相識的人聯(lián)系在了一起?
(明確:音樂)
6、 (誰識琵琶聲?)這是怎樣的音樂?
(轉入對第二段的研習,學生齊讀,說說自己最喜歡的句子。)
這是文章的重點部分。對音樂的描寫尤有獨到之處。出現(xiàn)了很多名句,可以讓學生先挑出來讀讀。然后我準備了以下幾個問題:a,作者在描寫聲音時用了什么修辭手法?b,音樂有什么特點?c隨著音樂的變化感情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d琵琶女的演奏收到了什么效果?
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回答這幾個問題。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寫音樂的妙處,通過回答上面的問題,學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寫音樂的方法:a,詩人善用比喻,用一連串比喻反復形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這些詩句都是用生活中具體的聲音作比喻,形象地描繪了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各種不同的音樂節(jié)奏和旋律。b,音樂時而厚重時而清脆,時而悠長時而短促,極富變化。c,悲憤、哀怨、凄楚??d,“此時無聲勝有聲 ”、“東船西舫悄無言”,都讓人感到那琵琶聲中既有琵琶女的形象,也有聽者的共鳴。
(三)課外延伸
學生剛接觸這類文章可能還不能充分領悟其中的內涵,因此為了加深他們的興趣,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閱讀鑒賞這類文章的能力,我會讓學生課外進行比較閱讀。此外學生還可找描寫音樂的文章和詩歌,如《聽穎師彈琴》、《李憑箜篌引》等。
(四)作業(yè)
家庭作業(yè)能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現(xiàn)在的音樂類型豐富,學生也有自己所鐘愛的音樂,因此我讓學生課后學習運用語言藝術來描述聽覺的手法,就自己喜歡的一段音樂用形象的語言寫出自己的感受,文體、字數(shù)不限。
五、說板書
琵琶行
白居易
主題:同是天涯淪落人, 誰解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誰識琵琶聲
比喻句 音樂特點 感情變化 藝術效果
我認為板書設計要力求簡潔,直觀,既突出了詩歌的主題,又突出了詩歌音樂性的語言,并且突出了明暗兩條線索的結構特點。有利于學生把握這篇課文的重點。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為老師不能成為一個知識的傳聲筒和復讀機,而應該是發(fā)掘他們潛力的伯樂,并且能與學生共同成長變化著。所以我希望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來主動發(fā)現(xiàn)結論,實現(xiàn)師生互動,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取
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最后我用一首詩作為《琵琶行》的讀后感,和大家共鳴: 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韻依依
樂天潯陽聞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識。 寄語天涯淪落人,莫愁前路無知己。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說課稿幼兒園 說課稿小學語文篇二
《玲玲的畫》是統(tǒng)編教材,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
課文講述了一個生動活潑的小故事:玲玲準備參加比賽的畫不小心被弄臟了,在爸爸的啟發(fā)下,玲玲開動腦筋,被弄臟的地方被“變”成了一只小花狗,不僅巧妙掩蓋污漬,還給作品平添幾分溫馨。通過這個故事,讓學生明白:好多事情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
課文內容簡單,主題明確,寓意深刻,對啟發(fā)學生處理生活中的類似事件較強的指導意義。剛升入二年級的孩子求知欲比較強,但理解能力欠佳。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充分讀書,在讀中體會情感,感悟語言,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爸爸意味深長的話。
根據(jù)學情特點,結合本課內容,在三維目標基礎上,將本課目標設定為:
1、知識與能力:會認15個生字,會寫10個字,會寫四個詞語。
2、過程與方法: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試著用關鍵詞了解課文內容。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讀懂爸爸的話,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的道理。
根據(jù)新課標要求和二年級學生認知特點,本課重難點設置為:
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難點: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的道理。
教法:直觀教學法、朗讀教學法、合作研讀法。
(設計意圖:本課面對的是二年級學生,低段孩子對直觀教學比較感興趣;同時新課標要求要培養(yǎng)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學法:課前預習、朗讀感悟、合作交流。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我將教學流程設計為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環(huán)節(jié)一:激趣導入,培養(yǎng)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開課之初,我首先通過學生熟知、感興趣的問題“你們喜歡畫畫嗎?最喜歡畫什么?”將學生帶入情景,拉近學生與課文之間距離。隨后揭開課題,板書、齊讀課題,并簡要闡述課文,順勢進入第二環(huán)節(jié)。
環(huán)節(jié)二:初讀感知內容,了解大意。
1、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要讓學生充分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币虼嗽趯胄抡n后,我先讓學生自由大聲朗讀課文,通過多媒體展示自學要求:(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2)、你讀了課文知道了什么?
2、借助多媒體,檢查生字詞?;脽羝故編匆羯?,去拼音生字(指名拼讀、同桌互讀,賽讀、集體讀等),留適當時間讓學生說如何更好地記住這些生字,讓學生找出本課難寫的生字“候、獎、拿”,老師給予重點指導書寫,為了進一步鞏固生字詞,幻燈片再次展示生字詞摘蘋果游戲。
3、在學生標好自然段序號的基礎上,指9名同學分段朗讀課文,并再次思考:“你讀了、聽了課文知道了什么?”學生說,老師歸納概括。(配合幻燈片出示)
(設計意圖:
1、新課標第一段有識字、寫字要求,并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能夠掌握漢字基本筆畫和偏旁,學習獨立識字的方法。
2、檢查學生生字詞認讀情況,能夠掌握學生是否對課文讀通、讀順,為研讀教學環(huán)節(jié)打下基礎。)
環(huán)節(jié)三:研讀課文,突破重難點,培養(yǎng)能力,德育滲透。
此環(huán)節(jié)為了照顧課文整體美,我摒棄了以往的傳統(tǒng)教學,直接引導學生抓住課文關鍵詞展開教學。
1、首先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玲玲情感變化的三個關鍵詞“得意—傷心—滿意”,教師順勢提問:“玲玲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感變化?”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從文中找出分別描寫玲玲情感的段落,借助多媒體出示課前準備的三幅圖片進行對比,進一步了解玲玲的情感變化。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標要求。)
2、在緊抓玲玲情感主線的基礎上,采用自讀、師范讀、指名讀、集體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方式,激發(fā)讀文興趣,體會玲玲的情感變化,深度感悟文本語言,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例如,在玲玲把畫弄臟,傷心的哭泣時,我這樣設計:“同學們,畫弄臟了,她那么傷心,又是如何做的呢?聽老師讀課文,(7、8自然段)拿起筆劃下玲玲的做法,誰來說玲玲的做法”。教師適時指導朗讀。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動嘴、動腦能力,力圖使學生在反復朗讀和討論交流中對課文有所思,有所悟。)
3、借助幻燈片出示重點詞句爸爸的話。采用多種形式讀,在讀中背,背中悟。理解爸爸的話,懂得好多事情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動腦筋,壞事往往能變成好事的道理。
(設計意圖:再次借助讀書實踐,升華學生對課文內涵的認識。)
環(huán)節(jié)四:拓展延伸,走進生活。
為了更好的突出文本內涵,我對重難點進行了拓展延伸、—“幫幫老師”,教師出示一條布滿花朵的手帕,在手帕的一角卻破了一個洞,破壞了手帕的整體美感。教師順勢提問:“誰來幫幫老師?”學生發(fā)動思維、展開想象,說出修補手帕的方法,使手帕變得更美。
說課稿幼兒園 說課稿小學語文篇三
《參觀花圃》是北師大版第七冊第六單元《除法》中的內容,本課主要是以“參觀花圃”這一情境來學習“除數(shù)是兩位數(shù)除法”的知識,本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用整十數(shù)除的基礎上學習的兩位數(shù)除法。這部分內容由于在除的過程中不需要調商,學生容易掌握,在基本掌握了試商的方法后再學習在除的過程中需要調商的,就有利于難點的突破。因此,學好本課內容是學好除數(shù)是兩位數(shù)的除法的基礎。
學生在三年級學過了兩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的除法,以及前面有了三位數(shù)除以整十數(shù)的基礎后學習本節(jié)的內容不是很吃力,對有一定困難的學生可能是試商方法還不是十分熟練,由于剛接觸,試商速度慢,在教學時,讓學生真正學會把除數(shù)看作整十數(shù)進行試商的方法。
1、通過“參觀花圃”這一情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綠色植物在生活中的重要意義,從而強化環(huán)保的重要性。
2、使學生經歷探索除數(shù)是兩位數(shù)的計算過程,讓學生能夠學會把除數(shù)看作整十數(shù)進行試商,并能正確計算。
3、通過 3個層次的練習,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的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并在此過程中,進一步滲透環(huán)保教育——愛護大自然的好朋友。
1、探索并掌握除數(shù)是兩位數(shù)的除法的試商法。
2、能夠正確地計算除數(shù)使兩位數(shù)的除法。
掌握除數(shù)是兩位數(shù)的除法的試商方法
通過綠色植物對我們身體有好處,能緩解我們的疲勞,讓同學們知道綠色植物在生活在的意義,增強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學生通過觀察情境圖正確列出算式154÷22后,讓學生獨立思考估算的方法,然后讓學生向全班同學說說自己的想法。在練習和交流中讓學生發(fā)現(xiàn)把22看作20來試商這一方法比較好,鼓勵學生用剛才發(fā)現(xiàn)的試商方法來試一試:120÷18,學生解題后說說試商方法和計算結果。這樣讓學生能夠體會到新舊知識的聯(lián)結點,讓學生有目的、有方向的去嘗試解題,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遷移,在解題中發(fā)現(xiàn)試商方法:可以把除數(shù)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數(shù)來試商。在嘗試成功中感受學習的快樂。通過兩道題,可以總結出位數(shù)除以兩們數(shù)的算法,提高了學生總結概括表達的能力。
1、說說下面各題的除數(shù)分別看作幾十來試商。通過全班學生都能說一說這一練習,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四舍 五入”這一試商方法。
2、括號里最大能填幾,這有利于提高學生試商的能力。
說課稿幼兒園 說課稿小學語文篇四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家長朋友們:
下午好!
曾聽到我班一位家長憂慮的說:“怎么得了,現(xiàn)在壞人真猖狂,到處拐賣孩子。我家小孩小,不可能天天陪伴著呀?!奔议L的話引起了我的思索。是啊,幼兒年齡小,無辨別是非好壞能力,無防范意識,很容易上當。針對這個事實,我決定培養(yǎng)幼兒初淺的自我保護能力,于是,生成了此次故事活動。為什么要選擇《小兔乖乖》這個故事呢?因為它淺顯的內容,貼近孩子的生活,易于幼兒接受和理解,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
《綱要》中明確指出語言的目標是:“要創(chuàng)造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huán)境?!薄坝變阂⒁鈨A聽同伴講話,并能大膽、清楚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钡取R虼?,本次活動的目標是:培養(yǎng)目標①在聽聽、看看、議議、講講中熟悉、理解故事內容。②學習聽同伴講話,并大膽地回答問題。③初步拓展幼兒的思維能力。滲透目標:引導幼兒提高警惕,不上當。
生成課程的教育觀指出:“調動幼兒積極性,要創(chuàng)設一個輕松,能使幼兒接納的良好環(huán)境。”為此,我為活動作了以下準備:投影儀、課件、禮物。
生成課程要求教師是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孩子是探索者、知識的建構者。以前我們談到“自主探索”,總是下意識地與操作性強的科學活動聯(lián)系在一起。其實我認為,思維上的探索比行動更可貴、更重要。本次活動中,我著重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思維,并嘗試引入教研活動中的一些理念與方法,即“以人為本”?;顒又?,教師引導幼兒自由討論,適當啟發(fā)提問,幫助幼兒理清想出的辦法;活動后,在幼兒園選擇活動區(qū)進行表演,在家與父母進行談話交流等延伸活動。
開始部分:觀察、激發(fā)興趣—讓幼兒觀看畫面。通過觀看畫面使他們對故事有個初淺認識,了解故事中有哪些動物。
基本部分:1、啟發(fā)提問—①教師講述故事。通過教師形象生動地講述,讓幼兒知道故事的名稱,記住主要情節(jié),理解內容。
②完整欣賞。通過課件讓幼兒進行欣賞,學習簡單的模仿說話,加深印象,發(fā)展美感。
2、經驗交流—參與式討論。①如果你是聰明的小兔子,還會想出其他什么辦法趕走壞蛋。②當你一個人在家有壞人來時你會怎么辦?
結束部分:分享—我們?yōu)樾⊥米酉肓诉@么多好辦法,他給我們送了好吃的點心,我們到外面邊曬太陽邊分享點心好嗎?帶孩子出活動室結束活動。
《綱要》指出:社會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要幼兒園、家庭和社會密切合作,協(xié)調一致。因此,延伸活動①孩子在幼兒園表演區(qū)進行表演。②在家知道父母的電話號碼。③成人教會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防范意識。
以上是我對本次活動的思考,有不足之處,敬請大家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謝謝!
說課稿幼兒園 說課稿小學語文篇五
本課是小學美術二年級課程,是在一年級〈〈我們身邊的線條〉〉一課的基礎上,進一步使學生認識線條的變化并會運用線條進行裝飾性美術創(chuàng)作。教材采用兩幅欣賞作品和一些學生作業(yè),讓學生感受線條在藝術作品中豐富的表現(xiàn)力和用線作畫的趣味性。給學生留有廣闊的發(fā)現(xiàn)、想像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
根據(jù)學生的心理、智力發(fā)展水平以及當前美術教學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課教學目標為:
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不同種線條有秩序、有規(guī)律的變化給人帶來的美感,培養(yǎng)學生運用線條進行表現(xiàn)的能力。能用不同的線條組織一幅畫面,表現(xiàn)出一定美感。通過對作品的觀察、比較,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依據(jù)低年級學生可以較容易的說出線條的類型或名稱,在此基礎上,通過從感受線條的美感到用線條創(chuàng)造美感這一過程,進而培養(yǎng)學生欣賞美、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合作意識,以審美之心感受生活、熱愛生活,保持對美術活動的興趣,成長為一個有情趣的人。
(1)重點:因為學生已經有了一年級時對線的認識的基礎,所以我將重點放在對線的進一步感受和運用上。(通過音樂和美術的相融,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加深學生對不同線條的感受,并能通過線條表達自己的情感)
(2)難點:通過線的組織運用產生美感。(通過欣賞領會線的長短、粗細、疏密、方向的變化,盡量達到會運用這些變化組織線條并產生美感。)
本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強調師生的互動,教師主要起到組織、引導、啟發(fā)的作用。有感受才會有創(chuàng)造,所以我在這節(jié)課要調動起學生的感官體驗,引領他們聽、看,在體驗中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為了避免限制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學生在進行線條裝飾畫時,我不給他們設定主題,可以隨意表現(xiàn)他們想表現(xiàn)的內容,哪怕是比較抽象的內容。但必須要能體現(xiàn)出運用線條和組織線條的方法。即,使兒童的感性和理性達到平衡。對作業(yè)的要求可以降低難度,但同樣可以達成教學目標,并可以保持學生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感受,有發(fā)現(xiàn)、有認知、有創(chuàng)造。
1.認識與體驗:教師在黑板上畫出不同種線,啟發(fā)學生回憶起一年級時學過的線條名稱和形狀。激發(fā)興趣鋪墊新課。
2.審美與欣賞:啟發(fā)學生找出身邊和自然中的線,感受線的變化和組合的美。視覺感受為主。于外在。為下一步實踐做準備。
3.聯(lián)想與描繪:感受變化節(jié)奏的音樂,用線表現(xiàn)出舒緩和激烈節(jié)奏的不同。聽覺感受轉化為視覺感受。于內在。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的熱情。這一部分主要是感受線的韻律和節(jié)奏,不一定要求把線組織出美感,只是憑感覺畫線,以提出要表現(xiàn)出線的美感,應怎樣組織線條的方法。
4.探究與創(chuàng)作:通過研究學生作品,分析線的運用方法,提出問題要圍繞著線的的變化和組織方法。以不限制學生思維的形式,讓學生用不同種線條組織一幅畫面。這部分要解決重點難點。
5.評價與延伸:學生自評互評,提高表達和欣賞能力。由本課內容延伸到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品質。
總之本節(jié)課除去課堂中的欣賞線、認識線、練習線這幾個環(huán)節(jié)外,還可以在課前讓學生自己動手找一找線描作品,教師就可以充分了解學生對線認識的程度;充分調動學生探究的熱情,課堂上再根據(jù)學生對線認識的程度進行引導,分析,課堂外的學生活動無形之中加大了課堂容量,大容量的課堂就是高效課堂。更是體現(xiàn)了“先做后學”,“先學后教”,“不教而教”;“以學定教”新的教學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