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jīng)驗,不斷提高教學質(zhì)量。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優(yōu)秀教案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設計及反思篇一
1、準確而流暢地朗讀課文。
2、正確翻譯課文,積累文言詞匯。
3、把握作者的思想觀點,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教學準備:引導學生課前預習——朗讀課文并結(jié)合注釋翻譯;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思考
美國阿拉斯加的一個自然保護區(qū)原是鹿與狼共存的。為保護鹿不被狼吃掉,人們趕跑了所有的狼。不料,在“和平安寧”環(huán)境中的鹿悠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體質(zhì)明顯下降,不久便有很多鹿病死。人們只得再把狼“請”回來。不久,鹿又生機煥發(fā)充滿活力了。同學們想想這是為什么?
二、讀:朗誦課文,初步感知
1、給生字注音。
畎畝、傅說、曾益、拂士
2、給下面句子劃分朗讀節(jié)奏。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3、抽查一名學生朗讀。
4、教師示范朗讀。
5、全體學生齊讀。
三、譯:學習檢測,理解大意
1、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
衡:同“橫”,梗塞,不順
拂:同“弼”,輔佐,輔弼
2、詞類活用:
(1)使動用法
苦(使。.。.。.痛苦)
勞(使。.。.。.勞累)
餓(使。.。.。.饑餓)
空乏(使。.。.窮困缺乏)
動(使。.。.。.驚動)
忍(使。.。.。.。堅韌)
拂亂(使。.。.。.顛倒錯亂)
(2)名詞作動詞:過(犯錯誤、犯過失)
(3)動詞作狀語:入(在國內(nèi))出(在國外)
3、古今異義詞:
舉于士(今義:士兵古義:獄官)
4、多義詞:
于: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從)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給、到)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在)
發(fā):發(fā)于畎畝(舉,被任用)
發(fā)于聲(顯露、表現(xiàn))
拂:行拂亂其所為(違背)
法家拂士(同“弼”,輔佐,輔弼)
5、翻譯課文。
三、析:走進文本,理解文意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課文第一段連舉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作者舉例想說明什么道理?
——都出身貧賤,都經(jīng)歷了磨練,最終都大有作為
——只有經(jīng)歷磨練才能有所作為
3、文章的第二段運用什么論證方法進行說理,論述了什么道理?
——對比論證,先從正面論述了憂患對于人才的重要意義,再從反面論述了安樂最終導致國家滅亡的道理。
教師引導:憂患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意義,激勵人不斷得到生存和發(fā)展,而貪圖安逸享樂則會導致滅亡。而且“生”與“死”之間是可以互相轉(zhuǎn)換的,只要善于調(diào)適自己的狀態(tài),就能很好的改變現(xiàn)狀,發(fā)展自己。(板書主要內(nèi)容)
4、請說說本文的論證思路。
首先列舉六個名人的事例論證了“只有經(jīng)歷磨練才能有所作為”的道理,然后從正面闡述了憂患對于人才的重要意義,再類推到國家,從反面論述安樂最終導致國家滅亡的道理,通過對比論證的方法,最后歸結(jié)出文章的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四、補:調(diào)動積累,補充論據(jù)
請調(diào)動你的生活積累,為課文補充道理論據(jù)或事實論據(jù)。
名言: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墩撜Z》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憂患激發(fā)天才?!衾账?/p>
患難困苦,是磨煉人格之最高學校?!簡⒊?/p>
醉于酒色奢靡的生活,不理朝政,終被周武王討伐致商國滅亡。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設計及反思篇二
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測,導入新課:
具體內(nèi)容:“我所知道的孟子”資料搜集展示:
孟子:名軻,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有“亞圣”之稱。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個人修養(yǎng)。內(nèi)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論爭?!睹献印吩谙惹刂T子散文中獨具風格,對后世散文發(fā)展有很大影響?!睹献印放c《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
孟子生活在戰(zhàn)國,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當時,各大國間 “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對此,孟子的政治主張主要是“兼愛”“非攻”,主張和平,反對戰(zhàn)爭。孟子最早提出 “民貴君輕”主張,呼吁各國諸侯重視人民作用;主張殘暴之君是“獨夫”,人民可推翻;強烈反對不義戰(zhàn)爭,認為只有“不嗜殺人者”,才能統(tǒng)一天下。孟子向往歷史上堯舜功績,到處游說,宣傳他的“仁政”、“王道”,并把這寄希望于封建統(tǒng)治發(fā)“仁心”,力圖維護原始井田制度,使天下歸順,以成就王業(yè),“黎民不饑不寒”。這反映孟子繼承并發(fā)展前代政治家提出民本思想,對恢復經(jīng)濟,發(fā)展生產(chǎn),使人民休養(yǎng)生息,有一定作用。今天看,孟子思想雖有階級時代局限性,唯心倒退,但許多間接主張,客觀上對人民有利,值得肯定。
設計策略:課前搜集資料;
評價方式:以單元組為單位抽層展示資料搜集情況;設計意圖:一個好的導語能有效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酌纤枷胗绊懥酥袊鴥汕Ф嗄甑臍v史,作為生活在孔孟之鄉(xiāng)的中學生應該對孟子有一定的了解,但他們大都相對對孔子了解得多一些,對孟子知之甚少。所以課前設計搜集關于孟子的資料,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搜集資料、歸類整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豐富學生對孟子及其思想的了解。課前檢測時,各組學生紛紛發(fā)言,介紹自己所了解的孟子及其思想。既展示了課前預習的結(jié)果,又順勢導入本篇課文學習。
(二)自主學習,理解內(nèi)容1、反復誦讀:
具體內(nèi)容:誦讀課文:
設計策略:自由誦讀、錄音范讀、齊讀和指導誦讀、評讀相結(jié)合,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反復誦讀。教師指導誦讀分三個層次:一讀,讀準字音;二讀,讀對停頓;三讀,讀出氣勢和感情。評價方式:指名誦讀設計意圖:誦讀是古詩文教學方法之首選,也是學生感知課文內(nèi)容的前提和基礎,是古詩文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成敗,因此,本節(jié)課要充分引領學生誦讀。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誦,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與哲人對話,初步感知文章的思想內(nèi)涵,突出了教學重點中的“反復品讀,體會作者思想”。2、自主翻譯:具體內(nèi)容:翻譯全文:
設計策略:① 自主翻譯,學生借助課下注釋,逐詞逐句翻譯課文;
② 小組交流,學生以單元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解決疑難詞句,再不會的問題板書提交全班解決;
③ 課堂釋疑,師生共同解決學生提出的上兩步尚未理解的詞句;
④ 重點強調(diào),通過大屏幕檢查學生翻譯效果,并強調(diào)重點詞句:
詞性活用:苦、勞、餓、空乏、亂、動、忍都是形容詞或動詞的使動用法,翻譯時,要譯成 “使……”
一詞多義:國、拂、
通假字:曾、衡、拂
虛詞:于、以、
重點句: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評價方式:指名學生以接龍形式翻譯全文,師生共同糾正、補充。
設計意圖:翻譯環(huán)節(jié)至關重要,它是學生積累文言詞語的過程,牽涉到學生對文意的正確理解和對文章思想的正確解讀。本階段各個環(huán)節(jié),步步推進,穩(wěn)抓穩(wěn)打,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翻譯文言文的能力,突破教學重點中的“疏通文意,積累重點字詞”,并為下一步探究文章做好了準備。
(三)合作探究,點撥提升具體內(nèi)容:理解作者思想觀點,明確寫作思路,把握語言特色。
設計策略: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理解文章思想觀點,明確文章觀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后,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把握文章寫作思路及語言特色。學生發(fā)言后,通過屏幕展示文章思路:“文章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實說明人才在苦難中造就;然后從正面論述磨難對于人生的意義,由人生擴展到治國,反面論述沒有憂患的危害;最后得出作者的思想觀點?!闭Z言特色是使用了大量排比句,雄辯有力、富有氣勢等。評價方式:以單元組為單位抽層展示合作交流、探究的結(jié)果。
設計意圖:本階段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文章寫了什么?(思想觀點)二是怎樣寫的?(寫作思路、語言特色等)本環(huán)節(jié)進一步落實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最后教師點撥提升。突破教學重點“體會作者思想”,解決教學難點“把握文章寫作特色”。(四)拓展延伸,豐富積累具體內(nèi)容:引導學生聯(lián)系古今中外歷史和現(xiàn)實領會人處于困境才會奮發(fā)有為,國無憂患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樹立正確對待苦難和安樂的人生態(tài)度。
設計策略:課前搜集資料,課上小組交流教師點撥提升。師補充“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也?!?/p>
評價方式:以單元組為單位抽層展示交流情況。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搜集資料,合作交流,聯(lián)系古今中外歷史和現(xiàn)實進一步理解人處于困境才會奮發(fā)有為,國無憂患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樹立正確對待苦難和安樂的人生態(tài)度。(五)隨堂檢測,直面現(xiàn)實
具體內(nèi)容:結(jié)合個人和民族的現(xiàn)實,思考討論憂患意識的現(xiàn)實意義。
設計策略:“正是憂患意識,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才有了三千越甲可吞吳;正是憂患意識,大和民族精誠團結(jié),忍辱精進,才在二戰(zhàn)的廢墟上建立了一個科技大國。改革開放后,我國取得了經(jīng)濟建設的巨大成就,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日益提高??闪硪环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想盡千方百計,遏制中國的民族復興;日本更是亡我中華之心不死;海峽對岸還叫囂著‘一中一臺’……請同學們結(jié)合個人和民族的現(xiàn)實,思考討論憂患意識的現(xiàn)實意義。”
評價方式:以單元組為單位抽層展示交流結(jié)果。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xiàn)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蓖ㄟ^這一環(huán)節(jié)拓展閱讀和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從語文小課堂走向了社會大生活,喚醒了學生的憂患意識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激發(fā)學生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激情。同時隨堂檢測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也能更好的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進一步提升課堂學習效率。板書設計: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
(事例)六位圣賢——(結(jié)論)苦難造就人才
個人—國家(對比)——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論點)
反思重建:
孟子這篇短文是歷史傳誦的說理名篇,本文不僅邏輯嚴謹、富于辭采,而且所說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強的歷史意義,是傳承和弘揚人類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怎樣才能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文章內(nèi)容,發(fā)掘文章的教育意義,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最終實現(xiàn)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的目的?應是教學的重點難點?;诖耍约簢L試采用在“導引---誦讀---翻譯----細品---拓展”課堂教學模式組織教學,通過教師啟發(fā)誘導,讓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在誦讀的基礎上通過自主學習疏通文意,通過合作探究仔細品味理解文章內(nèi)容、文章思路,體會語言特色。拓展延伸則引導學生聯(lián)系古今中外歷史和現(xiàn)實領會人處于困境才會奮發(fā)有為,國無憂患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樹立正確對待苦難和安樂的人生態(tài)度。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設計及反思篇三
學習目標:⒈準確而流暢地朗讀課文;
⒉掌握一些字詞的特殊用法,并準確翻譯課文;
⒊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培養(yǎng)學生的憂患意識;
⒋體會層層推理的論證方法。
教學重點:掌握重點詞句的含義,理解逆境成才的道理。
教學難點:1、學習層層推理的論證方法。
2、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增強憂患意識。
學習方法:預習、交流、指導相結(jié)合
教學設想:學生自學一節(jié)課,交流探討、反饋一節(jié)課。
教學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預習課)
一、預習目標
通過一節(jié)課時間的預習,能熟讀課文,掌握生字詞及文學常識,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對照課后注釋翻譯課文,積累喜歡的佳句,談談自學后的感受和體會。
二、預習過程
1、自讀課文1-2遍,劃出生字、生詞和文中精彩的句子,然后查、寫、記生字詞。積累劃出的句子,完成練習的第2-3題。
2、了解“孟子”及《孟子》,并進一步讀課文。
作者及作品摘抄在預習筆記本中,完成練習第1題。
(1)誦讀課文。聲音要洪亮,讀出節(jié)奏,讀出氣勢??梢蝗俗x,也可合作;坐著、下位讀都可。
3、對照注釋,邊讀邊譯文??瑟毩⑼瓿桑部尚〗M合作完成,注意特殊字詞的用法和含義。(完成練習第4題)
4、分析課文,并把對文章的感受和體會寫在預習筆記本上。教師可強調(diào)以下問題:
(1)作者想告訴我們什么?本文的中心論點又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闡明自己的觀點的?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5、自由交流,解決疑難。
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其他同學交流,進一步理解、分析,也可用自己喜歡的形式來表達對文本的理解。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引題。(勾踐臥薪嘗膽引出課題)(課件出示)
2、釋題。(誰能說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什么意思?)
3、學生簡介作者與作品。
★孟子,名,字,時期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將他和并稱為。孟子主張施行“”,以統(tǒng)一天下。
★《孟子》是一部的書?,F(xiàn)存()篇,是等合著成的,南宋朱熹將《孟子》列為“”之一。四書即《》《》《》《》
二、明確目標
三、檢查自學情況
1、檢查字詞過關情況。
(1)字音。(課件出示字詞)
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a.舜發(fā)于畎畝之中()()
b.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c.膠鬲舉于魚鹽之中()
d.法家拂士()
e.曾益()
f.百里奚()
(2)交流通假字掌握情況。(課件出示)
注意下列字詞的特殊用法:
⑴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同,解釋為。
⑵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同,解釋為。
(3)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同,解釋為。
(4)解釋下列幾個重點詞的意思。
苦()、勞()、
餓()、拂亂()、
動()、忍()、過()
四、讀文譯句(課件出示朗讀要求)
1、指名讀課文。
2、按節(jié)奏齊讀課文。(節(jié)奏見課件)
3、邊讀邊譯課文。(注意練習4的解答)
五、小組合作探究、交流。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進行推論的?所列舉的六位圣賢有何共同點?
3、孟子認為人才的造就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是什么?
六、引申拓展
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提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經(jīng)過艱苦的磨煉。請查找相關資料,補充一些例子,說說你的看法。
2、你還知道哪些與課文觀點相似的名言?試寫一兩句。把你喜歡的名句寫在積累本上。
3、作者的觀點是逆境出人才,你同意作者的觀點嗎?在現(xiàn)今物質(zhì)條件相對優(yōu)越的我們?nèi)绾纬刹??請談談你的看法?/p>
板書設計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列舉六位圣賢事例(舉例論證)
個別
一般
擔當重任必先經(jīng)過一番磨練(道理論證)
身處逆境須努力奮發(fā)國無憂患易滅亡(正反論證)
個人(正)(反)國家
(中心論點)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設計及反思篇四
設計者:李俊偉
計劃學時:1課時
教材分析: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獲得創(chuàng)造的智慧?!笨酌纤枷胗绊懥酥袊鴥汕Ф嗄甑臍v史?!渡趹n患死于安樂》是歷代傳誦的議論文名篇,全文邏輯嚴謹,層層推進、步步深入的論證,使結(jié)構(gòu)非常清晰,富有說服力。文章所說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強的歷史意義,是傳承和弘揚人類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
學情分析:
初三年級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學習文言文的經(jīng)驗和基礎,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經(jīng)典議論文,部分語句比較晦澀,這就給學習本文帶來了一定困難。因此,在學習過程中適當降低難度,把重點難點放在“疏通文意,積累重點字詞;體會作者思想,研討現(xiàn)實意義”上。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準確而流暢地誦讀課文,掌握文言詞匯,準確翻譯課文。
2、過程與方法:分析作者如何層層深入論證論點方法,把握文章寫作特色。
3、情感與態(tài)度:反復品讀,體會作者思想。聯(lián)系古今中外歷史和現(xiàn)實領會人處于困境才會奮發(fā)有為,國無憂患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樹立正確對待苦難和安樂的人生態(tài)度。引導學生結(jié)合現(xiàn)實,思考討論其現(xiàn)實意義。
教學重點:
1、準確而流暢地誦讀課文
2、掌握文言詞匯,準確翻譯課文。
3、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及現(xiàn)實意義
教學難點:
1、掌握一些字詞的特殊用法,并準確翻譯課文。
2、體會層層推理的論證方法
教學方式;
采用多種形式朗讀,自主、合作、研討、識記積累,質(zhì)疑探究,引導點撥,拓展感悟,。
教學模式:語文個性化閱讀課堂教學模式
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質(zhì)疑——導讀解疑——研讀探究——品讀鑒賞——拓展延伸
教學過程設計
一、情境導入:
“我所知道的孟子”資料搜集展示:
孟子:名軻,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有“亞圣”之稱。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個人修養(yǎng)。內(nèi)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論爭。《孟子》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具風格,對后世散文發(fā)展有很大影響?!睹献印放c《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
孟子生活在戰(zhàn)國,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當時,各大國間“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對此,孟子的政治主張主要是“兼愛”“非攻”,主張和平,反對戰(zhàn)爭。孟子最早提出“民貴君輕”主張,呼吁各國諸侯重視人民作用;主張殘暴之君是“獨夫”,人民可推翻;強烈反對不義戰(zhàn)爭,認為只有“不嗜殺人者”,才能統(tǒng)一天下。孟子向往歷史上堯舜功績,到處游說,宣傳他的“仁政”、“王道”,并把這寄希望于封建統(tǒng)治發(fā)“仁心”,力圖維護原始井田制度,使天下歸順,以成就王業(yè),“黎民不饑不寒”。這反映孟子繼承并發(fā)展前代政治家提出民本思想,對恢復經(jīng)濟,發(fā)展生產(chǎn),使人民休養(yǎng)生息,有一定作用。今天看,孟子思想雖有階級時代局限性,唯心倒退,但許多間接主張,客觀上對人民有利,值得肯定。
二、自主質(zhì)疑:
1、推薦一名同學朗讀,其他同學聽讀并評價。
2、教師范讀,明確字音、句讀。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準讀順。
4、師生齊讀課文。
5、自主學習,結(jié)合課文注釋疏通文意,標記疑點、難點。
6、四人小組質(zhì)疑交流。
三、導讀解疑:
1、師生合作解決疑難
2、重點強調(diào),通過大屏幕檢查學生翻譯效果,并強調(diào)重點詞句:
詞性活用:苦、勞、餓、空乏、亂、動、忍都是形容詞或動詞的使動用法,翻譯時,要譯成“使……”
一詞多義:國、拂、
通假字:曾、衡、拂
虛詞:于、以、
重點句:①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③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3、歸納文言文翻譯小敲門——“五字法”即留、刪、替、添、調(diào)(留——保留原有的專有名詞;刪——刪除一些語氣詞;替——將單音節(jié)詞替換成雙音節(jié)詞;調(diào)——調(diào)整個別詞語的順序)
四、研讀探究:
1、文章開頭列舉了那些事例,運用什么樣的句式?請你用自己的話分別概括他們的經(jīng)歷。
2、這六位古代圣賢的經(jīng)歷有什么共同點?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3、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主要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4、作者是如何論證的?說說作者的論證思路。
重點點撥:本文使用的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
本文的論證結(jié)構(gòu):個別事例——一般道理——正反論證——點明論點
五、品讀鑒賞:
本文語言內(nèi)涵豐富,給人啟迪,找出你認為蘊涵深刻道理的句子,說說你的理解,并做一點賞析。(可從修辭運用、句式特點、內(nèi)容啟迪等方面任選一角度)
例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話以駢句為主,結(jié)構(gòu)整齊,增強了語言氣勢,告訴我們?nèi)艘獡撝厝斡兴鳛?,成就大事,就必須先在思想和行為等方面?jīng)受艱苦的磨練。
六、拓展延伸:
1、聯(lián)系古今中外歷史和現(xiàn)實,你還能列舉那些處于困境而奮發(fā)有為的例子。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也?!?/p>
2、你知道歷史上有哪些因貪圖安逸享樂而亡國的例子。(隋煬帝、宋高宗)
3、“正是憂患意識,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才有了三千越甲可吞吳;正是憂患意識,大和民族精誠團結(jié),忍辱精進,才在二戰(zhàn)的廢墟上建立了一個科技大國。改革開放后,我國取得了經(jīng)濟建設的巨大成就,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日益提高??闪硪环矫妫悦绹鵀槭椎奈鞣搅袕娤氡M千方百計,遏制中國的民族復興;日本更是亡我中華之心不死;海峽對岸還叫囂著‘一中一臺’……請同學們結(jié)合個人和民族的現(xiàn)實,思考討論憂患意識的現(xiàn)實意義。
板書設計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
圣賢經(jīng)歷——————苦難造就人才
(事例)(結(jié)論)
個人(正面)
層層論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論點)
國家(反面)
教學反思:
孟子這篇短文是歷史傳誦的說理名篇,本文不僅邏輯嚴謹、富于辭采,而且所說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強的歷史意義,是傳承和弘揚人類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引導學生學會文言文學習的技巧和要點,深刻理解文章內(nèi)容,發(fā)掘文章的教育意義,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最終實現(xiàn)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的目的,應是教學的重點難點?;诖耍约簢L試采用在“導引---誦讀---翻譯----細品---拓展”課堂教學模式組織教學,通過教師啟發(fā)誘導,讓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在誦讀的基礎上通過自主學習疏通文意,通過合作探究仔細品味理解文章內(nèi)容、文章思路,體會語言特色。拓展延伸則引導學生聯(lián)系古今中外歷史和現(xiàn)實領會人處于困境才會奮發(fā)有為,國無憂患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樹立正確對待苦難和安樂的人生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