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意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于敏”事跡材料1
我自幼對民族所受欺壓有切膚之痛,為了祖國的安全,我愿意為國家和民族的事業(yè)貢獻自己的一切。”
——于敏
他,叫做于敏,河北寧河人。
你認識他嗎?或許你聽說過,也可能你根本不知道他是哪一位。但你肯定知道在1967年,我國引爆了第一顆氫彈。而這顆氫彈的理論,就是由他帶領著一批科技人員,從零開始研究出來的。
于敏并不是一開始就是一個氫彈研究員,他是轉崗特批的。一開始,他并不是被他的同事們完全認可。有一次,會議正開到一半,于敏突然起身,把手上的東西往旁人手里一塞,就直奔食堂。自然冷嘲熱諷隨之而來:“他打的不是飯,是算盤”,但是他也管不上那些聲音,還有事沒事拿一些干蘿卜條。國家正處于三年自然災害困難時期,糧食緊缺,同事批評他說,不應該占國家資源的便宜。
但于敏沒聽見同事的話,他暈倒了。
原來,于敏有十二指腸潰瘍,只要肚子空下來,就必須吃東西緩解。
一段時間后,于敏出院,他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拉開抽屜,卻發(fā)現(xiàn)抽屜里都是同事省下來給他的食物。
氫彈研究的過程和一帆風順可以說是完全不沾邊——進度很慢。于是組織就派了人過來責問。
“所以今天,我們必須要搞清楚一件事情——進度慢,到底是學術問題,還是政治問題,那是不是你們積極性出了問題呢!”
于敏猛然拍桌,他的話猶如驚雷在死寂之中炸響:“科學的事情,只有科學的問題!”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中,于敏也曾自己給自己鼓勁“什么叫快,什么叫慢,步子你邁的不扎實,你跑得再快,你,你只會摔跟頭。”
在確信理論模型正確的那一天,于敏他好像很平靜,就算寶貴的機器一開始出了問題,他也只是說,重啟,咱們都等了一百多天了,也不差這一會兒。
但是,當模型正確的信息從機器的數據中顯示出來的時候,他卻不那么平靜了。“再算一遍。”
一遍,又一遍。機器的數據無言的證實了他們的成功。整個研究室都歡呼起來,在這歡呼聲中,于敏卻失力倒了下來。在這時,他的心里只有一句話——成功了。
如果說李延年是“晴天響雷敲金鼓”,那于敏就是“于無聲處響驚雷”。 離亂中尋覓一張安靜的書桌,未曾向洋已經礪就了鋒鍔。受命之日,寢不安席,當年吳鉤,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囑托,許下了一生;一聲巨響,驚詫了世界;一個名字,蕩滌了人心。氫彈功勛于敏,山河永遠銘記你!
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于敏”事跡材料2
于敏是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長期領導并參加核武器的理論研究和設計,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為氫彈突破作出卓越貢獻。他淡泊名利,甘做無名英雄,默默鑄造國防基石數十載。
國際上,真正意義上的戰(zhàn)略核武器是指氫彈。從理論到技術,氫彈都要比原子彈復雜得多。1961年1月,于敏被國家選派參加氫彈理論的預研工作。時年34歲的于敏毫不猶豫地表示接受任務,服從分配,并開始了自己隱姓埋名、遠離公眾視野的生涯。于敏在回憶自己“轉行”的心路歷程時說到,“童年亡國奴的屈辱生活給我留下慘痛的記憶,中華民族不欺負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負,核武器是一種保障手段,這種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動力。”
從1961年到1965年初,“輕核理論組”在于敏等人的帶領下,對氫彈原理和結構作了初步探討,并解決了一系列熱核材料燃燒的應用問題,產生了60多篇論文,但均作為秘密文件保存。1965年1月,于敏率領的“輕核理論組”攜帶所有資料和科研成果,奉命調入二機部九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1966年12月,氫彈原理試驗取得圓滿成功。之后,于敏帶領團隊又突破了核武器小型化、中子彈技術,為我國核武器和國防高技術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987年五一勞動節(jié)前夕,國務院授予于敏“全國勞動模范”光榮稱號,隱姓埋名20余年的于敏第一次出現(xiàn)在公眾視野。與其他4位勞動模范不同的是,他除了“核工業(yè)部科技委副主任”的頭銜外,沒有任何事跡介紹。與“沉默無聲”的事業(yè)一樣,于敏畢生都信奉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他曾對身邊人說,不要計較有名無名,踏踏實實地做一個“無名英雄”。從事氫彈研究數十年,連他的夫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工作,直到解密后才恍然大悟,“沒想到老于是搞這么高級的秘密工作”。
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于敏”事跡材料3
于敏一生豐富多彩,在核武器領域一直奮戰(zhàn)到90多歲,電視劇巧妙地截取了主人公攻克氫彈研制這一最具代表性、最有時代特色的一個段落。
那是上世紀60年代初,中國處在內憂外患的至難時刻。國外的核訛詐給中國帶來極大的威脅,前蘇聯(lián)撕毀合作協(xié)議,給中國“兩彈一星”的研制釜底抽薪,尤其使氫彈設計的困難更大。它沒有任何參考的資料與經驗,一切都從零開始。
攻克氫彈技術時的于敏
這個時期的中國又出現(xiàn)了空前的自然災害,使中國的國防工業(yè)和網民生活雪上加霜。
而中國唯有掌握了核武器才能抵御國外的核威脅,保衛(wèi)國家的獨立自主與和平安定。
就是在這種極端困難的背景下,中國的氫彈加快了研制的步伐,于敏也是在這個時刻,分手出去深造的機會,選擇了把自己的一生與氫彈捆綁在一起的命運。
電視劇真實表現(xiàn)了于敏和他的氫彈攻關組日夜奮戰(zhàn)的幕幕情景。
他們每天吃著填不飽肚子的窩窩頭,每天僅睡五六個小時,用筆和紙,計算著沒完沒了的數字與公式。由于沒有任何經驗,幾個月算出來的結果,被驗證后又是錯的,只能從頭再來。
這時一家內部雜志上刊登了國外科學家驗算出來的氫彈數據,如果參考它,對中國的氫彈設計會有幫助,也能省好多力氣。于敏經過反復核算,大膽地認為國外科學家的數據有誤,中國必須走自己的路。
于是,于敏又帶領大家開始了沒日沒夜地驗算與攻關,演算的紙張足能鋪滿整個戈壁灘。
為了提高效率,于敏向領導申請使用計算機。當時的中國發(fā)計算機寥寥無幾,主要用于箭在弦上的原子彈,可供氫彈使用的每周僅有2個小時,而且還安排在夜間。于敏只能找領導軟纏硬磨,最終增加了一個小時。
依然供不應求,而在1966年進行氫彈爆破試驗是死命令。緊急情況之下,于敏率隊奔赴上海計算機研究所攻關。
電視劇詳細表現(xiàn)中國氫彈的“百天攻堅戰(zhàn)”。
于敏瘋狂般地計算與核對,幾次累得暈倒,休息一會兒又接著干。看不到結果的渺茫與困惑、全中國都盯在這里的巨大壓力,使于敏和他的同事們幾乎崩潰。
于敏他們終于成功了。用世界最快的速度、最簡陋的條件,實現(xiàn)了中國氫彈試驗的成功,維護了中國幾十年的和平與發(fā)展。
但是,幕后犧牲的是他們的家庭,任勞任怨的是他們的妻子。
電視劇匠心獨到地抓住這一點,給于敏和他的妻子設置了許多令人感動的情節(jié)。
相親時,沉浸于數據計算中的于敏忘了約定的時間,讓倪妮飾演的孫玉芹白白等了幾個小時。
從事氫彈研制后,于敏的身份保密,被街坊鄰居誤認為是犯了錯誤,傳到孫玉芹耳朵里的流言蜚語甚多,讓這位新婚妻子領受了巨大的屈辱。
因為工作性質,于敏每周僅回家一次,操持家務、養(yǎng)育孩子由妻子一人承擔。而在他回家的這一天里,心里想得還是氫彈,手里算的還是數據,沒能給妻子說幾句話。
一次于敏回家,妻子重感冒發(fā)燒,于敏竟然不會哄孩子替妻子分憂,給妻子買藥,又忘了藥名,空手而歸,讓妻子硬是用冷水降溫。
上海一趟,于敏100多天后才回家,孩子已經不認識他這個爸爸。于敏依然沒有時間陪孩子玩,答應給孩子做的玩具飛機,也因為忙而耽誤了,使孩子十分失望。在學校也因為對父親的誤傳而受到奚落和欺負....
【2022年兩彈一星的科學家于敏事跡三篇】相關推薦文章:
廢寢忘食的科學家事跡_科學家精神800字
關于科學家事跡_關于描寫科學家精神的作文素材
科學家的事跡100字外國 有關科學家的作文素材最新
2022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尹建敏個人事跡心得
張彌曼女科學家的事跡作文 張彌曼女科學家的事跡簡介素材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