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藤野先生教案
根據(j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課程總目標“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設計。在培養(yǎng)學生概括能力的同時,展開橫向思維,讀懂事件與主題的關系。本文篇幅較長,涉及的人物、事件較多,若部分巨細、面面俱到,則容易顧此失彼。因此,在本次的教學設計中,我從文本的語言入手,以副詞、反語的運用為教學線索,理清教學思路,從運用副詞和反語修辭格的重點語段分析,感悟課文的思想內涵,理解作者對對國家現(xiàn)狀的失望、悲憤、痛心等悲憤情緒。教學中始終突出以學生為本位的思想,“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時,注意引導學生采用默讀法,圈點勾畫,之后,可采用討論法、探究法。
教材分析:
本文是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回憶性散文,學習本單元,要了解回憶性散文、傳記的特點,比如內容真實、事件典型、注重細節(jié)描寫等。本文是本單元第一課,作者通過回憶與其師藤野先生交往過程中“添改講義、糾正解剖圖、關心解剖實習、了解女人裹腳”四件事,塑造了藤野先生嚴格、熱情、正直無私、沒有民族偏見這一偉大形象,并著重描寫了導致“我”思想變化的“幻燈片事件和匿名風波事件”。本課主要節(jié)選課文1-5自然段,作者初到仙臺的見聞與感受,從運用副詞和反語修辭格的角度,分析課文的思想內涵,體會魯迅作為當時的弱國子民到異國求學時敏感的民族自尊心,為后文了解魯迅的個體人生選擇和當時國家現(xiàn)狀之間的聯(lián)系,引發(fā)學生對自我與社會關系的思考。
學情分析:
本課針對的學生群體是八年級學生,在此之前,學生已經(jīng)學過了魯迅的部分作品,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jīng)》等,對魯迅及其個人經(jīng)歷有了一定了解。但學習本文,仍有一定難度,一是閱歷較淺,二是心智還未成熟,對魯迅先生的解讀仍有難度,尤其是其中反語修辭格、副詞的運用所形成的含蓄、諷刺的語言風格。因此更需要教師的引導啟發(fā),幫助學生更好得理解作品內涵。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概括文段大意。
(2)通過圈點、勾畫,找出文段的副詞、反語,準確說出“無非”、“實在”、“大概”“居然”、“似乎”、“當然”等表示確認程度、語氣的副詞和反語修辭格運用中帶蘊含的諷刺、悲憤、失望等情感色彩。
(3)體會作者愛國情感,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責任感。
教學重難點:
(1)重點:說說含有特殊意味的副詞和運用反語修辭格的重點句段中暗含的諷刺、悲憤、失望等復雜情緒。
(2)難點:(聯(lián)系背景)體會作者的情感體驗。
教學方法:
講授法;提問法;討論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問題設疑,情境導入
同學們,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經(jīng)歷的環(huán)境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初到一個陌生環(huán)境時的體驗總是令人難忘的,大家還記得自己剛上初中時的感受嗎?(引導學生自由發(fā)言,談談自己剛入學的體驗感受)
同學的發(fā)言非常精彩真實,那么今天我們就跟隨魯迅先生的腳步,看看他剛到東京求學時,是怎樣的一種感受呢?
二、任務一,默讀1——5自然段,整體感知。
1.活動1:學上快速瀏覽課文1-5自然段,用自己的話概括這部分的內容。
明確:這部分主要寫了“我”初到東京時的見聞和感受,及交代了“我”去仙臺的緣由。
2.活動2:追問:作者初到東京時的感受是怎樣的呢?如何體現(xiàn)?
明確:厭惡和恥辱。作者初到東京時,看到的是清國留學生在飽含中國人恥辱的上野公園的櫻花樹下的身影,聽到的是留學生們傍晚學跳舞的喧鬧。這些讓作者感到厭惡和恥辱。
3.活動3:追問:可否用原文的話,來說明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
明確:“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中的“無非”,讀出作者對眼前景象的無奈。
“實在標致極了。”中的“標致”,是反語,是在諷刺“清國留學生”沒有民族榮辱感、驕奢現(xiàn)狀的鄙夷。
設計意圖:在學生快速瀏覽文段的基礎上,整體把握該部分內容的大意,及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通過引導學生用原文內容回答作者初到東京時的感受,初步感知副詞、反語在情感表達上的作用,為下一個精讀環(huán)節(jié)作鋪墊。
三、任務二:齊讀文章1、2兩個自然段,把握用詞精妙。
1.活動1:學生齊聲朗讀課文1、2語段,思考以下問題:
(1)“東京也無非是這樣”與后文哪幾句話相呼應?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可引導學生從副詞“無非”入手。
明確:
①與“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臺的醫(yī)學專門學校去”呼應。流露出作者對東京清國留學生污濁庸俗生活的厭惡和辛辣諷刺情緒。
②在教師引導下發(fā)現(xiàn)“無非”這個副詞體現(xiàn)魯迅先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遠大抱負與眼前灰暗環(huán)境形成了尖銳的矛盾,失望、痛苦、厭惡的復雜心情,都包含在這感慨良多的一句話里。反襯出一個愛國志士憂國憂民的悲憤。
2.活動2:思考“實在標致極了”改為“實在丑極了”可以嗎?
明確:句中“標致”是反語,用以諷刺。“實在”是程度副詞,表示“的確”的意思,用“實在”加強了這一反語的諷刺力量,更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動后則語意直露,缺乏諷刺意味。
3.活動3:在講解完副詞與反語后,學生再次齊讀文段1、2。
明確:強調在副詞和反語處重讀,讀出鄙夷,讀出無奈與憤怒。
設計意圖:使學生深入理解副詞、反語運用中蘊含的諷刺色彩和作者失望、痛苦、憤怒的復雜情感。
四、任務三:自讀文章第五自然段,小組合作探究思考。
1.活動1:學生分小組自讀文章第五自然段,并思考以下問題:(記錄者做好記錄,匯報人做好準備)
(1)初到仙臺的“我”受到優(yōu)待,究其緣由是“物以稀為貴”,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為”替代嗎?
明確:“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的一種猜測,與句末語氣的“罷”合用,更加強調了不肯定的語氣。作者把初到仙臺受到優(yōu)待,推斷為“物以稀為貴”,包含著一個弱國國民的辛酸,同時也反映處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為”是肯定的因果推斷,則表現(xiàn)不出這種辛酸。
(2)“居然睡安穩(wěn)了”,這句話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對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什么作用?
明確:“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文段前部分說明這個客店居住條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穩(wěn)了,表露出作者對惡劣生活環(huán)境的不以為意及暗含的無奈、辛酸。“居然”一詞加強了整個句子的詼諧感。
設計意圖:這部分設計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們各抒己見,在分析完文章1、2兩個自然段后,自行解讀、談論文章第五自然段。這部分設計主要使學生進一步領會副詞運用中暗含的弱國個體在異國的敏感民族自尊心、無奈、辛酸等復雜情感和幽默、值得玩味的語言風格。
五、結束語
同學們,本節(jié)課我們主要通過分析文段中副詞、反語的使用,借助語言中暗含的獨特意味來分析作者初到東京時的感受,從而感受作者辛辣、諷刺的語言特色及其無奈、痛苦且敏感的民族自尊心。這些都為后文的內容埋下伏筆,那么我們以副詞、反語為本文一條線索,自行閱讀文章24——31自然段,體會其中語言內涵,下節(jié)課上討論。
六、作業(yè)布置
以副詞、反語為本文一條線索,自行閱讀文章24——31自然段,找出其中飽含作者情感的副詞、反語體會其中語言內涵,下節(jié)課上討論。
七、板書設計
八、教學反思
對副詞和反語的定義講解上不夠細致,可舉例更多具體實例加深學生對語言特色的品味。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藤野先生教案 八年級上冊語文《藤野先生》課件】相關推薦文章:
部編版四年級下冊語文《鄉(xiāng)下人家》教學反思范文2篇
下學期語文教學工作計劃 部編版語文下冊教學工作計劃2022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工作計劃三篇
六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總結部編版
部編版六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總結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