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登岳陽樓教學反思篇一
優(yōu)點:對學習者的分析詳細準確;對三維目標的設計也全面詳盡;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媒體的選擇較合理。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引導學生敢于提問、善于提問,讓學生發(fā)言,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品讀中感悟,在討論中訓練思維,并在課后的作業(yè)中得到拓展。
缺點:“讀”可以說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誦讀的方式很多,針對本課的特點,引導學生去體會文章的節(jié)奏美和韻律美應該是一種很好的方法,這時教師的師范朗讀就顯得尤為重要,可惜,我的普通話不是太好,沒能給學生作出表率;“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文言文的學習教師應指導學生多積累字、詞、句以及重點句、難句的理解等;還要收集與課文有關的材料,以便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等,這方面,我好像做得多了些,有些替學生包辦了的味道。
優(yōu)點:整個過程比較合理。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從導入到結(jié)束,讓學生真正參與其中,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現(xiàn)代教學思想滲透其中,有教育法、心理學的應用,給學生寬松的思維空間,采取了應變得當?shù)拇胧?,問題的設計突出重點,降低難點,難易適中,能讓85%以上的同學都能自己解決問題,板書簡潔明了、重點突出,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清晰完整的印象。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缺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小組的探究、合作學習比較多,沒能盡情的發(fā)揮每個人的長處,特別是對于差生、沒能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嚴重阻礙了他們的發(fā)展、挫傷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這對特們今后的成長很不利。
改進建議:
1、走出去、請進來,多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
2、努力鉆研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
3、多反思自己,在反思中進步、在反思中感悟、在反思中成長、在反思中提升。
優(yōu)點:注重了對學生的各種技能的培養(yǎng)和提高。比如:朗讀技能的培養(yǎng)(放朗讀帶、進行指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技能的培養(yǎng);(問題由學生找、問題由學生解決、教師歸納)讓學生收集有關背景資料、與課文有關的資料;(學生收集、教師補充)引導學生重點品味語言的能力;(學生討論、教師總結(jié))增強了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比較閱讀的能力等。這篇課文教學策略的運用也比較恰當合理。以誦讀和探究式、自主討論式為主,當然,我還會根據(jù)課堂的變化隨時做出合理的調(diào)整,還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或打印、或投影、或放朗讀帶、或用多媒體中音頻、視頻、圖片,在增加學生積累的同時,也教會學生積累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發(fā)揮教師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放飛學生的思維,讓它發(fā)揮最大的才能與創(chuàng)造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學習情境、以及和諧、融洽的課堂氣氛。
缺點:盡管我也在盡我最大的努力,爭取做到至臻至善。但總有那么一些不如意的地方。比如:有時對多媒體的運用,時機掌握不好;或運用的不太合理;有時對問題的設計針對性不強;對學生的思維束縛的太死;教學方法運用的欠妥等。
改進建議:
1、從“一切以學生為中心”出發(fā),著眼與學生未來的發(fā)展。
2、多與同行們探討、研究,總結(jié)出適合自己的具有特色的有效的方法與策略。
3、抱定“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念,只要我努力就會走向成功。
4、堅持“活到老、學到老”。
5、引進生活的“活水”,隨時給自己注入教育、教學的新鮮血液。
登岳陽樓教學反思篇二
學校領導統(tǒng)一要聽九年級老師的課,從周一開始每天聽兩個老師的課,今日周三,輪到了聽我的課,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提高教學效率。中午第二節(jié),三班的語文課。
多年課堂教學的磨煉,心理素質(zhì)強了好多,對領導入班聽課已能泰然處之,但具體如何上一節(jié)有領導在場的課,心里上還是和平常不一樣的。
要講《岳陽樓記》,今天早起從夢中猛然醒來,是因為睡夢中得到一個好的題目《另辟蹊徑,成就經(jīng)典》。為此興奮起床,頭腦里便一直在思考如何順著這一想法而下筆成文。起的還是不夠早,沒寫幾句兒就到了早餐時間。
對于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幾篇文章,可謂篇篇經(jīng)典,每一篇都是一座山峰,峰峰厚重俊美。雖每年都在品讀,可是越讀越覺高不可攀。每讀一回,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獲和啟示。對于《岳陽樓記》這篇一問世就名振天下的美文,歷經(jīng)千年而吟誦不衰,必有后人取不盡的法寶。我對此深有體會。
今天這節(jié)課,要學文章的第五段內(nèi)容。
制定了兩個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第五段,識記段落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2、理解作者的真實感情,理解作者的胸襟和遠大報負。
在教學目標的制定方面,也是經(jīng)歷了一場頭腦革命才能做到脫繁就簡,簡單明了。以往制定目標都是采用“拿來主義”,照搬前人的經(jīng)驗,制定所謂的“三維目標”,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漸漸懂得,在一節(jié)課中如果能達成一個目標,實現(xiàn)“一課一得”也是了不起的作為。面對一問三不知的學生,定的目標越多,越會駕空課堂,自己抬高自己,無疑于面臨難以下臺的尷尬局面。
因此從這學期起,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允許自己只規(guī)定一個,最多兩個。事實上,一個目標足矣。
在這節(jié)課上,重點內(nèi)容是讓學生掌握住文段中重點詞語的意思。一是為了應對考試,現(xiàn)實面前必須要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與鞏固。在農(nóng)村中學,語文課上僅僅給學生講思想,講情懷,真的很難。
還想讓學生體會到,學習不是一件飄緲的事情,學習是一件實實在在的事情。學習古文,理解文章詞語的含義,是走向作者情感世界的必經(jīng)之路。以往的課堂教學,忽視了這個最基礎的環(huán)節(jié),跳過字詞直接講“高大上”的東西,現(xiàn)在想來真是有點“形而上”了。因此,從本學期開始,很想從地面做起,重視文章中最基礎的元素,帶著學生在語文的尋美之路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對于第二個目標的設定,是想讓學生通過理解作者的真實感情進而理解作者的胸襟和報負,以實現(xiàn)本文主旨的一個升華。在前兩節(jié)課中,學生在我的引導下,已經(jīng)明白作者寫作此文的真正目的不是為了“寫風景”而是為“寫情懷”。因為對岳陽樓下的洞庭湖勝景,“前人之述備矣”。作者自然不愿重復前人之語,他要說的是賞景之人的“覽物之情”。通過三、四兩段的陰晴變化所產(chǎn)生的心情變化,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經(jīng)過細細品讀已明白了這一點。而在這節(jié)課中,我想讓學生通過品讀第五段內(nèi)容明白作者的真實感情是和“遷客騷人”們的思想感情不一樣的。通過細讀本段文字以理解作者苦苦探求“古仁人之心”進而理解作者的胸襟和抱負。最后理解文章真正的寫作目的,既是應邀而作,也是表明心志,還要與朋友共勉,而布局謀篇又不落俗套,這樣的構(gòu)思真是一舉多得??胺Q岳陽樓之絕唱。
心里想著,達成教學目標之后,還要進行一個小拓展,給學生回顧有關“唐賢”們寫的一些關于岳陽樓的詩詞及有名的對聯(lián),作為補充擴大學生的視野。
心里這樣想著,美美的就去上課了。
以上是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想。
想象和現(xiàn)實總是有些出入,自己做好的充分準備。在備課過程中,還是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因素:學生的實際情況。
把學生的接受水平想高了。
心想著這篇文章,已經(jīng)帶著學生讀了兩節(jié)課了,對最后一段的內(nèi)容,學生應該提前學習,或是因為好奇心而早就熟知了吧?事實是,課堂上你帶著他們學到哪里,就到哪里,九年級的孩子學習時間真的很緊張,根本沒有課余時間來預習的。結(jié)果,在課堂上,僅是第五段的重點詞語部分,就占用了很多的時間。而到進入“理解作者情感”這個目標的學習時,課堂上已經(jīng)沒有時間了。只稍稍點了一下,就下課了。
課后,細下心來,想想時間都“花”在哪里了?這節(jié)課上得也太薄了吧?
學習第五段重點詞。其實好多詞語課下注解都有,只要細心一看就可以搞定的??墒沁€是有幾個不好理解的詞語,比如“之”的用法;比如“然則”;比如“進”和“退”。中間如果哪個詞語解釋有誤,就需要耐心的做一個更正。在中間還加了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個句子的翻譯和用法的解釋。等等等等之類的詞語。真沒想到,這么一小段,僅詞語解釋這一項竟然引出這么多的問題,這是在備課時沒有想到的。還沒有檢測句子的翻譯呢!如果再提問,恐怕一節(jié)課時間都不夠呢?可憐的孩子,就怕老師的追問,說實現(xiàn),現(xiàn)在上課基本上在演“獨角戲”,學生最怕老師提問,一提問,準擱車。
以孩子現(xiàn)在的學習狀態(tài),不敢再追問了。
時間就這樣一分一分的過去了。后來,沒辦法,直接自問自答好了!
因此,本節(jié)課制定的兩個目標,依然只實現(xiàn)了一個,而對于理解作者情感這一目標,還是到下節(jié)課吧。
以上是為對上課過程的粗略再現(xiàn)。
課后,很認真的聽取了兩位領導的意見。對這一節(jié)課的課后反饋,站在教學進度方面考慮,他們還是覺得教學環(huán)節(jié)按排不是很合理。我笑問他們,要給這節(jié)課定個什么位?是優(yōu)質(zhì)課,還是常態(tài)課?心里很清楚,如果是講公開課或是優(yōu)質(zhì)課,這樣的課堂效果很明顯不會很出采。但領導明確表示,這是常態(tài)課!我想,常態(tài)下的課堂教學恐怕就是這個樣子吧!
走過了花紅柳綠的青青世界,現(xiàn)在只盼望欣賞秋日的靜美。不想再在課堂上搞花架子,很想實實在在的教好語文課。不在乎一堂課講了多少內(nèi)容,而是想讓學生實實在在的學了多少知識;不在乎一堂課趕了多少進度,而是想讓學生在一堂課中有了多少收獲。很想在課堂教學突破自己,很想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內(nèi)容??墒侨绾巫龅竭@一點。
登岳陽樓教學反思篇三
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1、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是導演,是節(jié)目的主持人。角色安排尺度掌握較好。
2、教師導讀設計和點撥、矯正或補充較合理。
3、學生以小組、以個體參與率較高,同時體現(xiàn)了師生互動。
4、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合作探究的內(nèi)容深淺度適宜,安排合理。
5、學生查工具書、板書、發(fā)言比較踴躍,課堂氣氛適度活躍。
文檔為doc格式。
登岳陽樓教學反思篇四
一、從煉字、內(nèi)容、表現(xiàn)手法等角度進行賞析。這首詩的頷聯(lián)“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是描寫洞庭湖的千古名句,課堂上我引導學生試著,并且鼓勵他們大膽的說出自己的理解。部分同學能夠積極發(fā)言,勇于說出自己的理解。另一些同學還缺乏表達見解的勇氣。
二、在探究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思考討論,博采眾長。討論杜甫“憑軒涕泗流”的原因是什么?結(jié)合詩句內(nèi)容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在檢查探究成果時,不少學生回答的很不錯。
三、選取高考答題作為課堂內(nèi)容的延伸。本課堂的教學重在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詩歌鑒賞方式教學方法,輔以多媒體“經(jīng)典回顧”,讓學生對“詩歌鑒賞”的考試形式有所了解,并采取以意逆志,探求作者人生閱歷,感受其憂國憂民的情懷,以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
不足之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強,因此,今后我會在語言表達這一領域給予學生更多的鍛煉,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登岳陽樓教學反思篇五
《岳陽樓記》是中考篇目,也是八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中比較重要的篇目。
上這課時,我比較講究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組合藝術。主要注意了如下方面的“組合”:
一,內(nèi)容的組合。教學中以教材內(nèi)容為主,適當引進課外內(nèi)容;教材內(nèi)容中以單純性理解為主,適當插入思辨性內(nèi)容。
二,方法的組合。教學中以誦讀為主,配合以討論法、問答法、講析法。新課的導入別具一格,實際上是運用了鋪墊式的先入為主法。
三,程序的組合。教學中以循序漸進的推進為主――導入、讀講、辨義歸納、解析等步驟環(huán)環(huán)相扣,同時注意適當重復和迂回――“歸納”的內(nèi)容就是“讀講”內(nèi)容的深化和條理化。
四,節(jié)奏的組合。主旋律是學生的誦讀、反復出現(xiàn)并且不斷變化方式,中間插入其他各類教學活動,從而形成疏密相間、跌宕有致的和諧共振。
課堂教學中的`組合藝術是語文教師策劃水平的體現(xiàn)。恰當?shù)亟M合不僅使教師完美的高效的完成教學任務,而且能有益于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健康發(fā)展,日常教學的只講不讀、教師單邊活動、教學程序雜亂、教學無法深入等現(xiàn)象,都與組合不當有關。教師中真正從理性的角度來思考教學的“布局謀篇”的似乎還為數(shù)不多。從這個意義來講,我們應提醒自己:請注意課堂教學的組合美!
登岳陽樓教學反思篇六
通過前幾首詩的學習,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詩歌鑒賞的能力,因此,要鼓勵學生大膽談自己的理解,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不要約束學生的思維。
考慮到課內(nèi)詩歌的分析是為了服務于高考對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考查,因此,又輔以小黑板“經(jīng)典回顧“,選取高考試題作為課堂內(nèi)容的延伸,讓學生對“詩歌鑒賞”的考試形式有所了解。并采取以意逆志,探求作者人生閱歷,感受其憂國憂民的情懷,以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上У氖牵斘姨ど现v臺那一刻開始,我的腦海一片空白,所講的內(nèi)容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這或許跟我的語言表達有關吧,因此,今后我會在語言表達這一領域更加努力的。
加強誦讀,是語文學習的有效方法,更是詩歌教學的靈魂。當然,誦讀不同于死記硬背。所謂誦讀,是在熟讀的基礎上自然成誦的,換句話說,誦讀的思維前提是理解,是對文本內(nèi)涵的深刻把握。理解是誦讀的關鍵,而誦讀必須以讀懂為前提。理解的實質(zhì),在于讀者以原來掌握的固有知識與讀物中的新知識建立必要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愈深廣,理解便愈全面,從而實現(xiàn)自然而然的記誦效果,其中,有著學習者的積極思維活動,真正實現(xiàn)了文本與讀者間的平等對話,所以,誦讀并不會讓學習者感覺枯燥無味,相反,它會激發(fā)讀者反復閱讀的興趣與熱情,激發(fā)讀者的思維,提高讀者的理解力及記憶力,是語文積累的有效學習方法。
登岳陽樓教學反思篇七
教學目標:
1、正確朗讀,背誦詩歌。
2、品味詩歌的語言美。
3、領悟作者的情感。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江南有三大名樓: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江西南昌)。而岳陽樓,以其宏偉的氣魄和壯麗的風采,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登樓抒懷。
我們來欣賞一下杜熙宇同學為大家搜集的圖片,請他來講解一下。(出示圖片)。
多美的岳陽樓,可是同景不同情,我們來看看作者是怎么寫的。
二、作者及背景了解(我們先了解一下作者和背景。)。
(出示課件“作者簡介”“寫作背景”)。
指出應掌握的知識點:
1.作者簡介:陳與義,宋代詩人,字去非,自號簡齋。宋代學習杜甫最有成就的詩人之一,著有《簡齋集》。
2.寫作背景:靖康之難又稱靖康之恥。靖康之恥導致北宋的滅亡,深深刺痛漢人的內(nèi)心,陳與義被貶在陳留,流亡到洞庭湖,幾次登岳陽樓,與朋友悲傷國事,借酒澆愁,寫下了數(shù)首詩歌以記其事。
三、朗讀詩歌,初步感知。
(下面我們來讀這首詩七言律詩)。
1、范讀(先聽朗誦,注意聽準字音和節(jié)奏)。
2、跟讀(請同學們小聲跟著讀)。
四、自讀文章,粗理大意。
(1)(請同學們自讀這首詩,思考下面幾個問題)。
1、根據(jù)注釋,解釋詩中的重點字詞。(見大屏幕)。
2、本詩的詩眼是什么?(悲)。
3、這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是什么?對應哪個句子?(悲傷,老木滄波無限悲)。
(找不準的地方,小組內(nèi)可以討論一下)。
明確答案。
(2)(好,我們明確了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讓我們帶著這種感情基調(diào),齊讀一下這首詩)齊讀詩歌。
(3)(都有起立,我們看著大屏幕中的圖片,就如登臨此樓,讓我們再讀一遍)。
再次齊讀詩歌。
師評價:同學們讀的悲傷少了點,豪邁多了點,但是我們還是要懷著悲傷的心情來繼續(xù)欣賞這首詩。
五、理解詩歌,合作探究。
(下面我們來逐句進行賞析詩歌的語言、情感,小組合作完成)。
1、賞析歸納:
(1)首聯(lián)“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這兩句交待了岳陽樓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樓所見之景?!昂熿骸睘榻埃跋﹃枴睘檫h景,視線由近及遠的掃描,逐漸開闊,融入暮色之中。不動的簾旌,表明湖面風平浪靜;緩緩下沉的落日,提示著傍晚的安寧?!昂熿翰粍酉﹃栠t”由近及遠,近處岳陽樓上的“簾旌”沒有風而靜止不動,遠處的夕陽在緩慢下沉。初臨此地,面對這樣的景色,詩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國家政治,北宋就像這即將落下的夕陽,再沒有辦法挽回,這是對時局的一種感慨,不由悲從心來。
(2)頷聯(lián)上句“登臨吳蜀橫分地”從歷史角度介紹了岳陽樓,下句寫了在傍晚時徘徊在岳陽樓這個有湖有山的地方。登樓有感,不禁想起了關于岳陽這個地方的故事來,想當年三國時期的吳與蜀正是在此地因爭奪荊州而兵戈相見。在這樣有山有水的岳陽樓畔,詩人沒有盡情享受山水之樂,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現(xiàn)了詩人的舉動,在傍晚時,詩人只在岳陽樓畔徘徊。再聯(lián)系一下當時詩人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那是北宋滅亡三年后,想到這大好河山已經(jīng)易主,那種愛國之心使得詩人在這里徘徊,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時局,感慨萬千,“徙倚”二字將詩人那滿腔愁緒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3)頸聯(lián)詩人不遠萬里來到岳陽游玩,靖康之變(聯(lián)系背景:靖康之難發(fā)生時,陳與義被貶在陳留,流亡到洞庭湖,幾次登岳陽樓,與朋友悲傷國事,借酒澆愁,寫下了數(shù)首詩歌以記其事)三年來,自己如今站在樓上還眺望著遠方。此處“萬里”和“三年”一虛一實,交待了詩人來到此處登樓的路途及具體的時間。其中,“還望遠”不僅僅只是詩人登樓的望遠,也是詩人聯(lián)想當時國家政治危亡,對將來的一種迷茫之感。這兩句詩人聯(lián)系時局,表達詩人那種憂國憂民的心緒。
治局勢的嚴峻,北宋已經(jīng)危亡不可挽救。“老木滄波”既寫眼前實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
飽經(jīng)風霜的自我寫照,同樣也是詩人對當時國家政治局勢的一種暗示。國破家亡,悲從心來。感情:沉郁悲壯,對自己輾轉(zhuǎn)多難的生活無奈與失意。
師適時評價。
六、當堂成誦。
1、(我們現(xiàn)在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詩歌。
2、試著背誦一遍。
七、拓展閱讀。
(下面我們來欣賞一首杜甫的《登岳陽樓》,體會詩人的情感)。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師:杜甫詩中的“老病”“涕泗流”與陳與義詩中的“老木”“無限悲”都表達了自己對國家的擔憂,對時勢的慨嘆,作為中學生的我們更應該關心我們的國家,熱愛我們的祖國。
八、布置作業(yè)。
我們今天的作業(yè)是將這首詩默寫在作業(yè)本上。
今天我們就上到這,謝謝同學們,下課。
九、板書設計。
首:夕陽遲。
頷:徙倚欲暮時。
無限悲頸:萬里三年。
尾:白頭老木。
在這堂課中,我是以“如何分析詩歌的情感”為主線的。讀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有自由讀、個別讀、齊讀。接著,在理解全詩的感情基調(diào)之后,再全班齊讀。最后,拓展環(huán)節(jié)中還是讓學生學會在讀中感悟詩歌的內(nèi)涵,挑對自己有觸動的詩句自由朗讀分析。反復誦讀,不僅讓學生充分接觸詩文,還可以讓他們感悟詩歌的意境,還可以營造詩韻的氣氛。
適時介入資料:在了解本詩的作者及寫作背景時,我應適當?shù)刈寣W生了解相關的歷史知識。詩人陳與義是在“靖康之變”后,流亡到南方,登上岳陽樓,才寫下此詩。因此,了解“靖康之變”這個歷史事件,能幫助學生更深入地體會詩人悲己悲國的情感。
這堂課有些許的不足,在授課的過程中引導這點做得還不是很足,自己已經(jīng)充分進入了角色,可學生卻遲緩了許多。希望老師不吝賜教。
登岳陽樓教學反思篇八
中國古典詩歌教學歷來都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點,更是難點。因為一些客觀原因的存在,如時代的滄海桑田、社會文化的突變激進、詩歌在現(xiàn)代社會的嚴重邊緣化、應試教育對詩歌本質(zhì)的戕害等等,要讓現(xiàn)在的中學生通過幾節(jié)有限的語文課能夠鑒賞中國古典詩歌的美,進而喜歡中國古典詩歌,獲得對于詩歌和古典文學的生命體驗,說實話很有難度。但有難度,不等于說沒可能。本節(jié)課的設計,就是希望能夠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培養(yǎng)和提高中學生的古典詩歌的鑒賞能力。
第一,通過對《登岳陽樓》的教學,以點帶面,幫助學生掌握中國古典詩歌中登臨詩的基本內(nèi)容、情感和一般鑒賞方法。
第二,通過回憶以前所學(《登高》)和本節(jié)課的《登岳陽樓》,希望能夠幫助學生確立鑒賞古典詩歌的六個角度,即背景、內(nèi)容、手法、情感、結(jié)構(gòu)、意義。
第三,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挖掘?qū)W生已有的古典詩歌鑒賞能力,引導學生進行能力遷移,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本節(jié)課堂教學中,教者努力去實踐這三方面,但實際的課堂教學永遠不可能如預先設想那樣按部就班的進行,并能夠完美達到教學設計的要求。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自我感覺在挖掘?qū)W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詩歌鑒賞能力上做的還不好,對學生的能力有所懷疑,某些過程有“快進”之嫌,而我覺得鑒賞詩歌是急不得的,必須“慢嚼細咽”,必須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自我情感體驗和審美獲得,教者只能是循循善誘,甚至是大膽“放手”,讓學生在自由的閱讀中獲得美感體驗?;蛟S,在中國古典詩歌的教學中,教師只應該做一個引領學生走進中國古典詩歌“桃花源”的向?qū)?,要展示給學生詩歌的美,或凄艷,或雄壯,或灑脫,或謹慎______讓學生在這里自主閱讀,自由體驗,暢所欲言,興之所至,或引吭,或潑墨,或沉思,或激辯——只有這樣,才能“詩無達沽”“詩神憑附”,中學的詩歌教學才能活起來,才能有所為有所得,中國古典詩歌的光輝才能引導這個民族的未來,引導這個民族的良心,讓我們“詩意的棲息”于這地球。
力雖不逮,心向往之。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