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chǔ)。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墒亲x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京華煙云讀后感篇一
姚木蘭——一個個性十足,又知書達理、聰明美麗,浩然誠篤、寬容自尊、有道教風范的光輝女性。她落落大方,聰慧賢能,這是中國傳統(tǒng)女性具備的優(yōu)點;她追求時髦,談吐詼諧,這又不失新時代女性的優(yōu)點。
她聰明勇敢,擁有自己對生活的主見,更令人驚嘆的是她那獨特的浪漫主義情懷。她的生活方式隨著季節(jié)的改變而改變,“在冬季則平靜沉穩(wěn),春來則慵倦無力,夏天則輕松悠閑,秋來則舒爽輕快”,甚至隨性改變自己的發(fā)型和服飾。她喜歡逛廟會、吃小館兒、逛公園、看電影,游覽名勝古跡;與丈夫在涼亭里下棋、手持厚卷躺在藤椅上看小說;還同丈夫到景山以西御河岸邊,趁清露未晞之時去聞荷香,收集荷葉上的露水珠兒。這都反映了這個美麗女性的多彩多姿和多情善感。
木蘭的浪漫情懷來自于她良好的家庭教育,她父親的道教思想的熏陶,特別是莊子思想。她勤奮好學,喜歡看書,欣賞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喜歡在中國文化的海洋里暢游,這也正是智慧的源泉。
小說中很多描寫反映了木蘭的智慧中具有堅實的根基。如莫愁生子,欲起名為“小夫”,孔立夫不同意,說:“這名子聽來像個清道夫,又像個挑夫?!蹦顖猿肿约旱奶嶙h,引起爭論。機靈的木蘭便接連提了“孝夫”、“肖夫”兩個建議,均取“有其父必有其子”之意。莫愁、立夫都對“肖夫”的名字感到滿意,使夫妻取得了一致。這表現(xiàn)了木蘭有對博大精深中華文字準確把握與運用的高人一籌的才能。
木蘭對曾蓀亞和曹麗華之間情感糾葛的巧妙處理,可以說更是令人心悅誠服。已屆不惑之年的曾蓀亞與情竇初開的曹麗華一見鐘情,被精明細致的木蘭很快發(fā)覺。她滿懷同情與激情給曹麗華寫的那封規(guī)勸麗華“揮利劍,斬情網(wǎng),斷情絲”的書信,全信堅持以情感人,以情動人,以情服人,情深意切,情理交融,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木蘭的精明、智謀、豁達與和善,使曹麗華幡然猛醒,迅即回頭,真可謂是“妙手回春”、“化干戈為玉帛”。她以最平和的方式平息了這次家庭危機,充分反映了她具有不平凡的智慧和超人的大度胸懷。
莫愁與姐姐一樣聰慧賢能,氣質(zhì)不凡,但和姐姐也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木蘭熱情洋溢,幽默詼諧,活潑開朗;而莫愁則沉靜自如,真誠爽快,圓潤渾厚,是中國傳統(tǒng)型的淑女。小說中把木蘭和妹妹莫愁作了一個很有意趣的對比:“木蘭的眼睛長長的,莫愁的眼睛圓圓的。木蘭的活潑如一條小溪,莫愁的安靜如一池秋水。木蘭如烈酒,莫愁似果露。木蘭動人如秋天的林木,莫愁的爽快如夏日的清晨。木蘭的心靈常翱翔于云表,莫愁的心靈靜穆堅強如春日的.大地?!?/p>
姚木蘭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寶釵的守德、史湘云的豪爽、王熙鳳的精明強干、秦可卿的溫和、元春的賢孝才德、迎春的忍讓、探春的睿智。林語堂先生也說過:“若為女兒生,必做木蘭也?!绷终Z堂塑造如此優(yōu)秀的女性體現(xiàn)了他自己對中國女性和尊重,也反映了他對女性進步的希望。
京華煙云讀后感篇二
之所以會有讀《京華煙云》的想法,是因為對趙薇版電視劇《京華煙云》的喜愛。很多人喜歡趙薇演的小燕子,我卻喜歡《京華煙云》中的姚木蘭。初次看《京華煙云》這部電視劇時,我并不喜歡姚木蘭的角色,覺得姚木蘭太喜歡說道,喜歡用自己的學識智慧來馴服自己的丈夫??傆X得她和蓀亞不是一類人,和立夫才是,因為我實在是太愛電視劇中立夫的角色了??上У氖怯星槿私K未成眷屬,木蘭和立夫只能活在彼此的心里。
當我開始讀《京華煙云》這本書的時候,腦海中已經(jīng)形成了固定的人物見解。但是其實不得不說,電視劇版的《京華煙云》和小說差別很大,甚至可以說是披著《京華煙云》的書名,拍著民國時期的兒女情長。
我覺得書中的木蘭是中國文化和西方文明雙重影響下形成的一個近乎于完美女人。在書中我多次被木蘭的肚量,才智和灑脫所感染、所折服。木蘭對孔立夫的愛是真誠無暇的,對曾蓀亞的愛是忠貞不渝的。雖然木蘭沒能和自己喜歡的人走在一起,但木蘭和蓀亞也過得非常的幸福。木蘭和蓀亞在婚前沒有心蕩神怡的愛情,卻在年深月久中感情日漸濃厚。雖然這感情并不能占領(lǐng)木蘭心中孔立夫的位置,但足夠讓木蘭對蓀亞一生忠貞不渝。當孔立夫陷害入獄,木蘭為營救孔立夫所表現(xiàn)出的勇敢和至情至性,讓我感嘆這真是少見的奇女子也!雖然木蘭營救孔立夫的舉動,遭到了蓀亞的吃醋和猜忌,但木蘭所表現(xiàn)出的淡定和從容,真的不是一般修養(yǎng)的女子能做到的。后來蓀亞在木蘭坦誠和肚量下,選擇信任自己的妻子,也是因為木蘭的人格魅力讓他乃至觀眾折服。
書中還有另一個人物——我最喜歡的木蘭的父親。姚父精神世界寬廣,為人處事豁達開明。姚父的描寫,很多都和中國的道有關(guān),很多時候都能看到姚父關(guān)于莊子道德的思考。姚父的一生對于木蘭影響很大。木蘭記得很多父親對她的忠告,這使得木蘭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妥善處理。木蘭能夠養(yǎng)成這樣完美的品行也和她殷實的家庭背景密不可分,木蘭婚后和蓀亞到處玩耍,游山玩水,踏遍中國古跡,這使得木蘭一直不斷成長。我以為這就是我們現(xiàn)在流行說的“女兒要富養(yǎng)”的真正含義吧,既有物質(zhì)方面的大力支持,也有精神上的熏陶和培養(yǎng)。書中也描寫了木蘭人生的幾次重大變故,比如她的女兒參與學生起義被射擊,他們被迫離開北京逃離戰(zhàn)爭;她的兒子參加抗日戰(zhàn)爭等,這些災(zāi)難迫使木蘭成長,使她變得更加堅強。
所謂“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便是如此吧!
京華煙云讀后感篇三
20xx年的冬天,因公出差到寧夏銀川,從武漢到銀川沒有直飛的飛機,中途須在咸陽機場轉(zhuǎn)機,在等待的空隙,竟在機場的一個小書店里看到了林語堂先生的長篇小說《京華煙云》。這本書在讀大學的時候我是看過的,只是那時囫圇吞棗,并未真正能夠理解;工作后卻也沒了大把閑散的時間再讀,就留下了自己不覺的遺憾。現(xiàn)在出差一個星期,又正值西北天寒地凍的季節(jié),既缺水,也沒有下雪,樹木都焦黑焦黑的,加之當?shù)貥O少有青菜,吃的除了羊肉還是羊肉,感覺除了冷,還是冷,西北的風景也不能領(lǐng)略到。只是晚上窩在賓館里看這本小說,才覺得這趟差還值,有大塊的時間看了本好書。
《京華煙云》是林語堂先生旅居巴黎時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間用英文寫就的長篇小說,當時正值國內(nèi)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作者題獻給“英勇的中國士兵”,英文書名為《momentinpeking》,《京華煙云》是它轉(zhuǎn)譯為中文后的書名。我看的是張振玉的譯本,因為受英語表達方式的影響,初看覺得行文很奇怪,人物語言也缺乏個性,看起來有些累人,但看著看著就被深深吸引了。小說情節(jié)曲折,展現(xiàn)了1900年至1938年政權(quán)更迭、軍閥混戰(zhàn)、人心郁悶的北平城中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各類人物的性格演變、思想碰撞和命運選擇,充分反映了中國當時社會的變幻。
這本書主要以主人公姚木蘭的人生為主線,故事從木蘭兒時一直寫到她人生之秋。寫她的童年趣事,被義和團紅燈照拐買最終獲救回家;寫她的深深埋葬在心底的愛情;寫她美滿的婚姻;寫她的喪女之痛;寫她在逃難途中的善行以及她在道家思想影響下的思考。故事是以三個家族的人物命運來展現(xiàn)了舊中國的文化、政治與生活。各種性格各種階層的人物給北京城增添了萬種風情。有畫家齊白石、國學大師辜鴻銘、哲學家林秦南、思想激進的青年學生、不畏犧牲的愛國青年、奢靡荒淫的政客、海外歸來的學者、以及一些富商、和尚道士、日本軍官和妓女。讀來頗令人有身在其中之感。
這本書最值得關(guān)注的是貫穿始終的道家思想,林語堂先生寫這部小說的初衷是向西方人介紹中國,介紹中國人的價值觀、審美觀,其核心便是道家思想。正如林語堂先生的女兒林如斯在評介這本書時說道:此書最大的優(yōu)點不在性格描寫得生動,不在風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繪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學意義。我想作為女兒的林如斯如此的評說,是很有道理的。的確,當我翻開此書,起初覺得如奔濤,然后覺得幽妙,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最后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云,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悠然而止。留給讀者細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為人生,何為夢也。
京華煙云讀后感篇四
用了七天時間看完了《京華煙云》,書比電視好看,所以我喜歡看書,書中的人物更立體,更合理。我不是很相信現(xiàn)代的編劇們,經(jīng)他們修改后的名著們總是失了味道,走了調(diào)。
很喜歡看歷史,歷史總是那么的精彩,或許是因為留下來的都是歷史學家們精選下來的史料。最近研究歷史偏重于封建社會的家庭組成,在封建社會,女人大都被認為是男人的附屬,女主內(nèi),男主外。女人操勞于家務(wù)與孩子。有些地位的家庭,女主人的工作則更為繁重,管理下人,家庭外交,節(jié)假禮儀。封建大家族更像現(xiàn)在的家族式企業(yè),男主人是這個家族的品牌,大家要靠這個品牌過日子,所有的活動都圍繞這個品牌開展。女主人更像這個家族企業(yè)的ceo。管理家庭是一門很精深的學問,家人的和睦相處,家族的外在聲譽的保持與提升,內(nèi)在精神的堅持與傳承,家人和仆人的素養(yǎng)品德,子孫的教育,這都是耗人心血的。
在流傳下來的書籍里面,有很多類似于《曾國藩家屬》《顏氏家訓》之類的書籍,看來子孫教育都一個家族來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古時會有書香門第,官宦之家一說,也是家教不同。
之前讀紅樓夢,元春為這個家庭一直在隱忍,沒有自由。迎春太軟弱。探春太潑辣,惜春太執(zhí)拗。妙玉太孤傲。寶釵太圓滑。相比之下,黛玉比較真實,有才氣,但是對黛玉一直有說不出的感覺,總覺得有什么地方不對。而湘云更為我所欣賞,有才氣,不必黛玉差,又性格豪爽。讀了京華煙云之后對她們則有更客觀一點的認知,紅玉好比黛玉,太過聰明,凡是看的很明白,但是不知道如何排解,總是多愁善感,郁郁寡歡,心理上屬于不健全的哪種類型,把紅玉和木蘭莫愁一比,就很明顯的感覺到紅玉的不健康,人格上的不健全。電視劇里木蘭成了寶釵,所以電視里莫愁才會一直怨她的姐姐,她的行為給人帶來太多的心理陰影。太不真實,太過完美,沒有了自我。書本上的木蘭很好,活潑浪漫,奇思妙想。像是湘云。書本上莫愁也比電視上的更加讓人喜愛,某些方面像是襲人。
看了京華煙云很喜歡木蘭,她的人格獨立是我最羨慕的。她是好的女主人,同時她不拘泥于世俗,對自己的精神有很好的追求,在這種追求中,她得到滿足。木蘭和立夫是很好的一對,但是他們在一起不見的很幸福,木蘭會助長立夫的銳氣,不像莫愁可以克制立夫,木蘭也不見得會像莫愁那樣為立夫做出那么多的犧牲。那么木蘭就沒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奇思妙想,立夫也不會像蓀亞那樣包容木蘭。所以愛情不見得就是兩個人結(jié)合的最好理由。
思維有些跳躍,想起什么寫什么,希望這里會成我這個愛胡思亂想的水瓶座之人的涂鴉之地。
京華煙云讀后感篇五
讀罷《京華煙云》這本書,雖然書中有太多美麗的女性細膩的情感吸引著我,但唯獨讓我戀戀不忘的是書中姚木蘭內(nèi)心里面那種大家閨秀式的愛情觀,把家庭和愛情的關(guān)系處理得如此貼切。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說她失去了自己最想得到的愛,但她卻也獲得了幸福,并且成全了別人,換得了一個大家庭的穩(wěn)定和和諧。書中細膩地刻畫出了姚木蘭的三種愛,而這三種愛強烈地展現(xiàn)出了姚木蘭這一鮮活的角色,讓人感覺到了中國沒落封建時期大家女性的獨在與可愛之處。
姚木蘭在書中之所以能成為這么一個坦蕩的人,是與他父親的教導不無關(guān)系的,在那么一個復(fù)雜的年代里,可以說她父親的開明,讓她獲得了太多別人不可擁有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所以說姚木蘭對她的父親既崇敬又尊敬。在清朝末期,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因為姚家的產(chǎn)業(yè),姚木蘭的童年除了那段被拐賣的歷史,她比別人幸福多了。因為父親是新文化的倡導者,在思想上比較開明,所以姚木蘭自小不曾裹腳,也接受了比較多的新思想,擺脫了中國女性本該有的矜持,喜歡與人論辯,這讓人讀之就能從她身上感覺到一種女性青春的活力。對父親的愛,她表現(xiàn)在一種女兒的順從和對父親思想行為的體諒上。當她的父親打算10年離家云游四方時,她比其他的家人表現(xiàn)得更加從容,因為她知道父親內(nèi)心的追求,盡管不舍得但只是把那種深深地不舍之愛藏于心底。十年后再一次見到父親,我想她是比其他家人更加激動,在她的心里,無論何時,父親都永遠是她心靈的靠山,她始終保留著那份對她父親的信任感,所以后來當她面臨著家庭危機時,她暫時放下了自己的聰慧,而是在她父親為她鋪平了一切的道路之后她才用自己的大度、美麗和善良擺平了一切。歸結(jié)為一點,她對父親的愛是“用放大鏡看人生”。
在姚木蘭的生命中,除了她的父親外還有兩個男人對她很重要,一個是她的戀人,一個是她的丈夫。對這兩個人的愛占據(jù)了她一生??琢⒎蚴且粋€家庭落敗但卻極富才華的年輕人,他的論辯非常的高雅且極具深意,可以說他是用才華贏得了姚家兩位小姐的芳心,也獲得了姚老先生的認可,所以他進姚家的門就顯得是必然了,但這也意味著姚家兩位小姐必定有一位會失去至愛。后來姚家把木蘭許配給了曾孫亞,木蘭也就漠然的淡出了這場愛情之爭,沒有給姐妹間的感情帶來半點風波。曾孫亞愛她,這她心里非常地清楚,可她對曾孫亞更多的是好感而非那種拋出一切的瘋狂的愛。所以后來與孔立夫的一次泰山行,讓她一輩子銘記在心,而且永遠能夠感覺到甜蜜,這種女性內(nèi)心里面深深地愛更可怕地讓她愿意不顧一切地為自己深愛的人去付出一切,這就表現(xiàn)在后來孔立夫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中。#p#副標題#e#當孔立夫深鎖牢獄時,她表現(xiàn)得比妹妹還要急切,拿出了自己的首飾去賄賂典獄長,只是希望心里的戀人能夠在獄中呆得暢快點。當?shù)弥獞偃丝赡軙寯罆r,她冒著被玷污的危險不顧一切地去請求司令官的幫助,最終靠著她的智慧贏得了勝利,但在妹妹與家人面前,她表現(xiàn)得很坦然卻掩飾不住內(nèi)心里面的喜悅,這或許就是純真的愛吧!對自己的丈夫,她也能夠讓他感覺到幸福,雖然在感情上有分心,但她從沒讓自己感覺到對丈夫感情的愧疚,她用對家庭的愛和丈夫的體貼換得了丈夫的依賴和諒解,用大度和溫柔、善良贏得了丈夫的良心,這是何等的偉大!把感情處理得這么自然,讓所有的人都能夠平靜、和諧地相處在一起,她用自己的行為給我們詮釋了什么是“生命之愛”的含義。
京華煙云讀后感篇六
弘一法師李叔同說:“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zhì)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zhì)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shù)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我想或許是弘一法師在佛門生活的太久了,凌駕于塵世生活之上,盡管看的透徹,卻未必細致。在一層樓與二層樓之間,在二層樓與三層樓之間的巨大空間里還生活著千姿百態(tài)的人。她們享受物質(zhì)的富足,追求精妙的生活享受而不沉溺;她們熱愛文藝的創(chuàng)造和賞玩,但不沉迷;她們是心靈的宗教徒,卻循規(guī)蹈矩,合乎禮教。我不知道她們應(yīng)該處于人生三層樓中的哪一層,也許都是又或者都不是。物質(zhì)的人生太粗俗,精神的人生太單調(diào),宗教的人生太清苦。但我想那樣的人生才是精致的人生,也才是極致人生。既享受物質(zhì)的精美,又擁有超然的.精神境界,這樣的人生豈不妙哉?試想陶潛先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若沒有"為五斗米折腰"的困擾,那該是生活的極致了。木蘭要比陶潛幸運多了,她的一生可謂極致。她一直都在追求著精致的生活,一直都是在熱烈地追求生命的意義。從富家小姐到幽居山林的村婦,再到最后成為堅忍勇敢的普通農(nóng)民。身為受過洋教育的富家小姐,她在傳統(tǒng)道德和新觀念之間,她保留了端莊、溫婉、寬恕這些中國傳統(tǒng)女性美德;同時又具有新女性的才華、開朗、熱情、浪漫。她享受著父親的財富,怡然地收集賞玩珍貴玉器,她也并沒有因此摒棄作為一名普通女子裁衣刺繡的樂趣。父親的話"正直自持,則外邪不能侵"一直是她人生的指南,她從中獲得了人生的樂觀和勇氣。比起她同樣富貴,卻一生痛苦的嫂子素云,她的幸福也許正源于此。
隱居山林時,管家主事的她游刃有余人人信服,品味生活她又是個不折不扣的"妙想家",做“叫化雞”,吃“西湖醋魚”,栽盆花無一不露流出她的生活理想。即使己屆中年,她也能把生活中之所有,充分發(fā)揮之,利用之,便自己的生活達到最美的境界。既便是面對丈夫沾花惹草這樣敏感的家庭問題,她也能冷靜應(yīng)用智慧釜底抽薪,化一場家庭風暴于無聲無息中。生活需要智慧更需要寬容,有人聰明卻尖銳得讓人無法接近,有人溫和忍讓得近乎懦弱,一聲嘆息將所有的委屈吞下。木蘭無疑是聰慧的,她完美得協(xié)調(diào)了自我與他人,既不泯滅自我,又不挫傷他人。
最使我感動的是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木蘭一家遷居四川,途中她一共收養(yǎng)了四個孩子。在那樣艱難,那樣危難的時候,她豪不猶豫地承擔起了中華民族子民的責任,她的宣言是那樣的鏗鏘"中國人的血統(tǒng)是一定要傳承下去的,不管是我們家的,或者別的人家的。”她一直以自己不是男兒身,不能如男兒般施展拳腳為家庭為國家出力為憾事,在此我想她的理想生活一定臻于完美了。也許之前你要說她的行為只不過是一位高雅貴婦的享受,那么在此我想每個人都該摒棄了這種固執(zhí)的偏見。因為若不是真摯的懷抱著對生命本身的熱愛,若不是懷抱著對生活的無比的熱忱,我想任何一個沽名釣譽的偽君子早就撕下她偽善的面具,拂袖而去了。但她勇敢地留下來了,果斷地擎起被遺落的嬰孩。這是人生最大的智慧。
生女當如木蘭也!才華橫溢而不自矜,熱情奔放卻不輕浮,溫柔嫻靜卻富于男子般的堅忍勇敢。道德、倫理和諧地融為一體,永遠追求著生活的意義。
浮生若夢,命途多舛。這是生活的本意。前一刻你還悠然地在院子的葡萄架下數(shù)繁星點點時,這一刻也許大風漫天,你便不得不倉促回屋。你安然接受天之不測風云,也應(yīng)該坦然接受這樣的事實:昨日你尚有萬貫家財家奴成群,今天也許己是千金散盡孑然一身;今朝你位高權(quán)重門庭若市,明日也許一瀉千里門可羅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銘記生活的本源。“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風卷云舒”,這才是精致的人生。
京華煙云讀后感篇七
讀《京華煙云》的心情與別的書完全不一樣。緊張、憤怒、悲傷……林語堂的女兒說:“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有閑話,加入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币稽c不假,讀者憑著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在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蘭與紅玉。木蘭被稱之為妙想家一點也不夸張,她繼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遙,自由,追求理想?yún)s又不強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獲得樂趣。蓀亞娶了她,是幾輩子修來的福氣。木蘭是適合做老婆的,她是一個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點子;她可以與你去很多的風景名勝,和她聊天,永遠不會氣悶;她喜歡做菜,特別愛研究新奇的菜式,對于種花養(yǎng)草,琴棋書畫也有興趣;既能滿足你對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賞月,做風雅之事;有時候可能有些過于理想化,但木蘭也懂得適時調(diào)整。對于書中的人物,我卻更喜歡紅玉。也許是因為出于同情,也有可能是憐香惜玉,總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她象一個有著許許多多煩惱的青春期少女,想減少自己的煩惱,卻讓自己的煩惱越來越多。阿非對寶芬的仰慕,使紅玉對阿非產(chǎn)生誤會。紅玉愛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將阿非的話理解錯誤,精神崩潰,最終跳潭自殺。她的身體與林帶玉相似,多??;也像她那樣專情:整日擔心自己喜歡的男子不再愛自己。
全書就是《紅樓夢》的影子。木蘭,不可否認的,一個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但到底是什么,能深深打動讀者的心。是她的美貌?她過人的才智?她的氣魄?她的膽略?……這些其實都是微不足道的。當讀者看到她的寬容的時候,對她也許會有一個新的認識。在木蘭與曹麗華相見中,誰也想不到,木蘭會對她丈夫的情人那么寬容。
寬容是一種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可以說是很難很難。寬容就是一門藝術(shù),一門做人的藝術(shù),寬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偉大的行為。寬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納別人,理解別人的處世方法,尊重別人的處世原則。我們在接受別人的長處之時,也要接受別人的短處、缺點與錯誤,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和平相處,社會才顯得和諧。如果木蘭不寬容曹麗華,那么事情可能會變得更糟。也許孫亞會拋下木蘭與曹麗華結(jié)婚,這個結(jié)果也是木蘭最不想要的。但寬容也并不是說一味地縱容。木蘭的寬容是有尊嚴的,是大氣的,不是一味地縱容,抑或故作姿態(tài),千人千面,有氣度的。這種寬容才是真實的。
《京華煙云》這一本書教我的不僅僅是這些,這本書也許只有中國人才能體會得到它的內(nèi)涵。
對聯(lián)。
甲骨文道家經(jīng)典。
詩詞。
歌賦……充滿中國文化的氣息。讓我在翻開書,細細品嘗林語堂的最負盛名的傳世之作。
開始認識《京華煙云》是由于其電視劇的熱播,我看了幾集,便對原著產(chǎn)生了興趣,我知道了這是國語大師林語堂的經(jīng)典之作。
故事是從義和團運動一直延續(xù)到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的時候,主人公姚木蘭從一個小姑娘變成了中年婦女。魯迅的文章寫的是這個時候人名群眾的愚昧麻木,而林語堂是在歌頌中華的傳統(tǒng)美德與面對外來者侵略時一個富貴儒商家庭的變遷故事,從而贊美保家衛(wèi)國的勇士們。
《京華煙云》文字典雅平和,亦柔亦剛,糅合古今。雖然原著是用英文寫的,但我卻認為只有中國人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內(nèi)涵,沒有浮華的文字,卻依然美麗古樸,字字句句中流露著林語堂對這片土地與文化的熱愛。全書充滿濃濃的中華文化,中華情感。文中有“有佳話,有哲學,有風俗,有深談,有閑聊,更有時代變遷時特有的語言習慣?!薄毒┤A煙云》猶如一杯甘露,又似一曲極為抒情的大提琴獨奏,在黃昏的庭院里。
《京華煙云》思想美。全書受老莊思想的影響,可以看出林語堂很收道家思想的熏陶。每一章的開頭都有一小段莊子的話,比如“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彪m然我看不懂那是什么意思,但我相信那和一章的內(nèi)容有哲學上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其思想美更體現(xiàn)在對民族災(zāi)難與傳承感知和認識上,讀罷全文,我還有一種心緒難平的感覺,好像對我腳下的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讀罷全書,意猶未盡,在作。
讀書筆記。
的時候,我相當于再看了一次本書。越是品味,越是反反復(fù)復(fù)地讀。我越覺這書之妙。
姚思安,一個深受道家思想熏陶的智者,性情隨和,胸懷寬廣,為人坦蕩,關(guān)心兒女。正是在他的教導下,才培育出兩個冰雪聰明的女兒,在那個時代,他的思想比較開放,他不叫他女兒裹腳,他讓女兒受現(xiàn)代教育,卻都有著傳統(tǒng)女子的美好之處,還教木蘭識甲骨文。最后他因憂國憂民而病臥不起,當他在臨終前,曾要求見牛素云一面,他說了句“記住你是中國人?!币苍S正是因為這句話,才拯救了牛素云的靈魂。
曼娘是中國傳統(tǒng)婦女的典型,謹守禮法,矜持自重。她接受了傳統(tǒng)的思想教育,并將這些思想貫徹到了行動上,甘愿地以清白之身為丈夫守了一輩子的寡。她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但是我認為那種感情,遠不是這樣的話可以解釋的。書中還有一段是姚思安預(yù)言到中國戰(zhàn)爭爆發(fā)的必然性,把中國能否戰(zhàn)勝的問題歸在了曼娘對于中國是否應(yīng)該打仗的態(tài)度上,看似很荒謬。但其中應(yīng)該有很大的原因吧。我的理解是像曼娘這樣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也能夠有反抗日寇的決心,那么中國又怎么會沒有希望呢?其實曼娘自己也很矛盾的,我認為她也是不斷跨越傳統(tǒng),她還和木蘭一起去看過電影呢。
2019年的冬天,因公出差到寧夏銀川,從武漢到銀川沒有直飛的飛機,中途須在咸陽機場轉(zhuǎn)機,在等待的空隙,竟在機場的一個小書店里看到了林語堂先生的長篇小說《京華煙云》。這本書在讀大學的時候我是看過的,只是那時囫圇吞棗,并未真正能夠理解;工作后卻也沒了大把閑散的時間再讀,就留下了自己不覺的遺憾?,F(xiàn)在出差一個星期,又正值西北天寒地凍的季節(jié),既缺水,也沒有下雪,樹木都焦黑焦黑的,加之當?shù)貥O少有青菜,吃的除了羊肉還是羊肉,感覺除了冷,還是冷,西北的風景也不能領(lǐng)略到。只是晚上窩在賓館里看這本小說,才覺得這趟差還值,有大塊的時間看了本好書。
《京華煙云》是林語堂先生旅居巴黎時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間用英文寫就的長篇小說,當時正值國內(nèi)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作者題獻給“英勇的中國士兵”,英文書名為《momentinpeking》,《京華煙云》是它轉(zhuǎn)譯為中文后的書名。我看的是張振玉的譯本,因為受英語表達方式的影響,初看覺得行文很奇怪,人物語言也缺乏個性,看起來有些累人,但看著看著就被深深吸引了。小說情節(jié)曲折,展現(xiàn)了192019年至1938年政權(quán)更迭、軍閥混戰(zhàn)、人心郁悶的北平城中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各類人物的性格演變、思想碰撞和命運選擇,充分反映了中國當時社會的變幻。
這本書主要以主人公姚木蘭的人生為主線,故事從木蘭兒時一直寫到她人生之秋。寫她的。
童年趣事。
國學。
大師辜鴻銘、哲學家林秦南、思想激進的青年學生、不畏犧牲的愛國青年、奢靡荒淫的政客、海外歸來的學者、以及一些富商、和尚道士、日本軍官和妓女。讀來頗令人有身在其中之感。
這本書最值得關(guān)注的是貫穿始終的道家思想,林語堂先生寫這部小說的初衷是向西方人介紹中國,介紹中國人的價值觀、審美觀,其核心便是道家思想。正如林語堂先生的女兒林如斯在評介這本書時說道:此書最大的優(yōu)點不在性格描寫得生動,不在風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繪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學意義。我想作為女兒的林如斯如此的評說,是很有道理的。的確,當我翻開此書,起初覺得如奔濤,然后覺得幽妙,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最后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云,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悠然而止。留給讀者細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為人生,何為夢也。
書中首題便是“道家女兒”。林如斯在《京華煙云》序文中說:“父親其實是把木蘭當成一個時代女子的典范了,是心目中的理想女子,有自己的想法,認真看世界,不為命運所屈服。書中稱木蘭是道家的女兒,我想,這和她所受父親的清凈無為的思想熏陶較多?!蔽覀冊谛≌f中也看到,盡管姚木蘭感情非常豐富,但內(nèi)心深處的思想感情,總的來說是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響和制約,可以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天然反映。這也使得木蘭能在自己巨大的生活變遷中,從富家生長享用一切物質(zhì)的安適,到后來變?yōu)榇鍕D,過起了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后變?yōu)槠胀ㄞr(nóng)民……面對生活的種種沉浮,她始終保持著胸襟開闊又灑脫自然的心境;她天性活潑愉快,生氣充沛,作起文章來行思敏捷、振筆如飛;她也很會享受財富,但又從不依賴金錢,而是隨時準備著失去了財富應(yīng)當怎樣過日子。在富裕殷實的生活中,始終能夠保持一種質(zhì)樸厚實的心態(tài),在平凡、寧靜的鄉(xiāng)村生活中,只求豐衣足食,無憂無慮,能夠知足長樂。這樣的思想修成,最終使木蘭成為了一個聰慧、勇敢、忍苦、大氣的女性代表。這也許是我們讀這本小說應(yīng)該得到的啟示吧。
京華煙云讀后感篇八
《京華煙云》三個家族,三代人經(jīng)歷了晚清、民國、軍閥混戰(zhàn)、抗日戰(zhàn)爭時期五十多年的時勢變遷。
每個家庭代表了中國文化的一些重要組成成分。三個家族:姚思安(第一代)姚木蘭、莫愁、阿非(第二代)寶芬阿非兩個女兒(第三代)這是深受道家文化影響的家庭,遵循自然四時規(guī)律,忍讓、堅韌,從容。姚老先生“心浮氣躁對心神有害”“正直自持,外邪不能侵”使自己的孩子豁達大度,樂善好施。
曾老(第一代)儒家的代表人物,要求禮俗規(guī)矩,窮者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平亞(早亡)蠻妮平亞蓀亞(第二代)阿暄,阿蠻阿通木蘭小女兒(第三代)這個家庭,第二代沒有大的出息,但是也安守本分,善良勤勞。
牛思道媽祖婆(勢利文化的代表,錢權(quán)就是一切,禮義廉恥對于他們根本不算什么)(第一代)牛懷瑜,牛東瑜(太壞早亡)牛素云(第二代)牛黛云(私生女)牛懷瑜四個兒子。其中有兩個很生動的人物穿插在三個家庭中,孔立夫(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民間精神的濃縮,提倡祖宗崇拜,提倡道法自然)紅玉(黛玉的一縷香魂,冰雪聰明,紅玉得知煙花易逝,世事無常,尤其是至美之事,她說再不看煙花了,站在擺放煙花的架子下,悲痛欲絕的深情,不許滅了紅燈,她要萬年長鳴。我在文字里面看她,眼眶刺痛,內(nèi)心翻江倒海,曲折地想到黛玉,人世的美好短暫,他們這類極富才情,敏感聰慧女子的貪癡,過早耗盡了心神...她看易冷煙花我看她。
書中借用木蘭一雙聰慧的眼睛看世事變遷,生育三個孩子,痛失愛女阿蠻,她覺得自己的人生到了秋天,兒子的人生則正在春天。秋葉的歌聲之內(nèi),就含有來春的催眠曲,也含有來夏的曲調(diào)。在升降的循環(huán)的交替中,道的盛衰盈虧兩個力量,也是如此。實際上,夏季的開始并不在春分,而是在冬至,在冬至,白晝漸長,陰的力量開始衰退;冬天的開始在夏至,那時白晝漸短,那時白晝漸短,陽的力量開始衰退,陰氣漸盛。所以人生也是按照此理循環(huán)而有青春,成長,衰老。最后一章一定是在林先生和著血淚,在一種體感到偉大而敬畏的精神之中寫就“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鄉(xiāng)?!鼻嗄旮吆爸娋渖峡谷諔?zhàn)場,千萬百姓往南遷徙,投入到偉大抗日戰(zhàn)爭浪潮之中。
《荷馬史詩》“一代重生,一代凋零。”漸進死亡中孕育著新生命的成長,因為著創(chuàng)造的過程,使死亡和失去不那么悲痛欲絕。
這本書成書的起因,是林語堂在倫敦打算翻譯《紅樓夢》時,覺得有些不合時宜,想使國外更多了解中國文化,風俗民情,于是自己創(chuàng)作了此書。章回體的模子,一點《紅樓夢》的剪影。黛玉被打破揉碎重塑了紅玉的胎子,木蘭的才思。寶玉的粉末注入給阿非的癡情,體仁的荒唐,寶釵的則給予寶芬的“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莫愁的沉穩(wěn)干練。但是,這里沒有《紅》身世起伏,家族沒落之悲,這里只有自然而然的變化更替,以及面對大災(zāi)大難的勇氣和希望。在抗日戰(zhàn)爭之前,已經(jīng)預(yù)見了中華民族的必然勝利。
京華煙云讀后感篇九
假期再次翻看了《京華煙云》,不像第一次的囫圇吞棗般倉促,這次仔細翻閱了一遍,竟然又讀出了許多味道。
《京華煙云》雖然是一部好幾篇小說聯(lián)成的長篇小說,但不因此而成一部散漫無結(jié)構(gòu)的故事,而反為大規(guī)模的長篇。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有閑話,加入劇中人物之喜怒哀樂,包括過渡時代的中國,成為現(xiàn)代中國的一本偉大小說。林語堂的女兒林如斯曾說過《京華煙云》是一本能夠隨時翻看的小說,并不是必須要有閑時才看,最好是夜闌人靜時獨自個兒看;困倦時,起來喝口清茶自問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確實,該書最大的優(yōu)點不在性格描述得生動,不在風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繪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學好處。你一翻開來,起初覺得如奔濤,然后覺得幽妙,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最后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云,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悠然而止。留給讀者細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為人生,何為夢也。而我乃稱嘆叫絕也!未知他人讀畢有此感覺否?故此書非小說而已!或可說,“浮生若夢”是此書之主旨。小說給人以一場大夢的印象時,即成為偉大的小說,直可代表人生,非僅指在二十世紀初葉在北京居住的某兩家的生活。包括無涯的人生,就是偉大的小說。
《京華煙云》在實際上的貢獻,是介紹中國社會于西洋人。幾十本關(guān)系中國的書,不如一本道地中國書來得有效。關(guān)于中國的書猶如從門外伸頭探入中國社會,而描述中國的書卻猶如請你進去,登堂入室,隨你東西散步,領(lǐng)賞景致,叫你同中國人一齊過日子,一齊歡快,憤怒。此書介紹中國社會,可算是十分成功,宣傳力量很大。此種宣傳是間接的。書中所包含的實事,是無人敢否認的京華煙云》中描述的最出彩的是女人。古典的,現(xiàn)代的;年輕的,年老的;出身高貴的,身為丫鬟的;老實本分的,工于心計;各式各樣的女人,個個個性鮮活,有血有肉;同一個女人,寫她從待字閨中到嫁作人婦生兒育女,從女兒到母親再到婆婆到奶奶外婆,不同階段的女人,她們的心理變化也很真實的寫出來。例如木蘭和莫愁,這兩姐妹在相似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木蘭偏向繼承了父親的道家思想:逍遙,自由,追求理想?yún)s又不強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獲得樂趣,也容易滿足;莫愁則偏向母親繼承了儒家之道,學會了作為妻子母親的生活中的智慧。同為女人,木蘭更適合做老婆,因為她有想不完的妙點子,能夠陪你去很多的風景名勝,和她聊天,永遠不會氣悶;她喜歡做菜,個性愛研究新奇的菜式,對于種花養(yǎng)草,琴棋書畫也有興趣;既能滿足你對生活上的要求,也能夠陪你品茗賞月,做風雅之事;有時候可能有些過于理想化,但木蘭也懂得適時調(diào)整。莫愁則適于做母親:她方正穩(wěn)重的性格會給孩子一個好榜樣;莫愁最懂得以柔克剛之道,對于立夫這樣個性激進易沖動的人,也能懂得什么時候予以忍讓,什么時候堅持,什么時候暗暗責備,什么時候給予鼓勵,恰當?shù)仨槕?yīng)立夫情緒的起落,最終改變他,使他成熟穩(wěn)重。相信這對于孩子要容易得多。因為莫愁有足夠的耐心,也有足夠的智慧,不會過分嬌慣,也不會過分嚴厲;莫愁在文學上的造詣也足夠給孩子的學習以指導,從她少女時代和立夫的幾次辯論就能夠明白,其實她思想鋒利,見解獨特,并不輸于木蘭,只是嫁人之后著意收斂,培養(yǎng)自己的穩(wěn)重方正。
但這兩姐妹,在很多方面,是十分相似的。就從莫愁和木蘭對待丈夫外遇(立夫甚至能夠不算,因為那只是精神層面的)的態(tài)度就能夠看出,她們的沉著和智慧是多么的相似。同樣的善解人意,同樣的不動聲色。但是在應(yīng)對立夫被捕這件事上兩人的態(tài)度迥乎不同,又能夠十分好的表現(xiàn)她們的不同——木蘭的沖動和理想化,還有莫愁的冷靜穩(wěn)重和忍讓寬容。這兩個可愛的女子,是全書的靈魂所在,或許也是林語堂心中的完美女性形象吧。
要說到讓我最為佩服的人物,當然是堅強而又有主見的木蘭。應(yīng)對生活的變遷,應(yīng)對從富家生長享用一切物質(zhì)的安適到變?yōu)榇鍕D的劇烈轉(zhuǎn)變,即使最后變?yōu)槠胀ㄞr(nóng)民,她依然能過著幽雅山居的生活,堅韌地應(yīng)對所有困難,并在磨難中成長,成為忍苦,勇敢,偉大的民眾大海中的一滴水。林語堂曾說:“若為女兒身,必做木蘭也!”可見木蘭是他心中的理想女子。
《京華煙云》向西洋人介紹了中國社會。細讀之,讓你有登堂入室之覺,隨你東西散步,領(lǐng)賞景致,叫你與里頭的人物一齊過日子,一齊歡快,憤怒?;蛟S,除了一句”此書只應(yīng)天上有“外,再沒有更恰當?shù)恼Z言了。
京華煙云讀后感篇十
京華煙云通過描述京城三大家族的起落沉浮,展現(xiàn)了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的的深刻變化。該書無論是在背景、內(nèi)容、人物刻畫上,都是民國小說中的不二經(jīng)典!
有這樣一些作品,年少時喜歡讀,到中年了還是喜歡,而且每讀一遍你都能有新的收獲和感悟,《京華煙云》就是這樣一部讓我喜歡了近二十年并且將一直喜歡下去的作品。
第一次看《京華煙云》的時候我還不到十八歲,喜歡古典文學的我立刻就喜歡上了書中人物的那份韻味,喜歡上了超然淡泊的姚思安,溫文儒雅的孔立夫,身世堪憐、楚楚動人的曼娘當然,我最最喜歡的還是書中的女主角姚木蘭,她知書達理、美麗溫婉、睿智聰慧、通達賢淑可以說,我能想到的形容女性的美好詞匯全部用在她的身上也不過分,在我的心中,木蘭就是完美女性的化身。
那時候的我情竇初開,愛憎分明,我認為相愛的人就一定要走在一起,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所以我常常為了木蘭和立夫的結(jié)局耿耿于懷,當木蘭和曾蓀亞結(jié)婚的時候,我氣憤地丟開書本不愿意再看,我覺得只有立夫才配得上木蘭,這么相愛默契的一對人兒不能相守在一起,太令人痛惜和惆悵了!我對林語堂老先生的這一安排非常地不滿意,對那個娶了木蘭的曾蓀亞充滿了敵意,對孔立夫和姚木蘭充滿了同情。
九十年代初,臺灣拍攝的根據(jù)《京華煙云》改編的同名電視劇在大陸播出了,那時候我剛剛上初中,但是守著家里那部黑白電視機,幾乎一集不落的觀看到底。趙雅芝扮演的木蘭無論從扮相到神韻都完全符合了我心中的木蘭形象,讓我心儀不已,癡迷萬分,這部萬人空巷、轟動一時的電視劇也改變了我對木蘭婚姻的認識,在為木蘭和立夫惋惜的同時,我漸漸地接受了她和蓀亞的婚姻,正如現(xiàn)實生活中的我不得不接受命運的安排,接受生命里突如其來的變故和傷痛。二十幾歲的我開始相信緣分,相信命運的不可抗拒。
20xx年,大陸版的《京華煙云》在電視上播出了。年過而立的我再看《京華煙云》,少了些參與的激情,多了些旁觀的淡然。雖然趙薇扮演的木蘭無論從扮相還是氣質(zhì)都不盡人意,很多情節(jié)也改得面目全非,但黃維德扮演的立夫卻比以前版本的更飄逸瀟灑了,服裝和攝影更是精致華美。片尾曲《發(fā)現(xiàn)》優(yōu)美婉轉(zhuǎn),蕩氣回腸,讓我愛不釋耳。
京華煙云讀后感篇十一
20xx年的冬天,因公出差到寧夏銀川,從武漢到銀川沒有直飛的飛機,中途須在咸陽機場轉(zhuǎn)機,在等待的空隙,竟在機場的一個小書店里看到了林語堂先生的長篇小說《京華煙云》。這本書在讀大學的時候我是看過的,只是那時囫圇吞棗,并未真正能夠理解;工作后卻也沒了大把閑散的時間再讀,就留下了自己不覺的遺憾?,F(xiàn)在出差一個星期,又正值西北天寒地凍的季節(jié),既缺水,也沒有下雪,樹木都焦黑焦黑的,加之當?shù)貥O少有青菜,吃的除了羊肉還是羊肉,感覺除了冷,還是冷,西北的風景也不能領(lǐng)略到。只是晚上窩在賓館里看這本小說,才覺得這趟差還值,有大塊的時間看了本好書。
《京華煙云》是林語堂先生旅居巴黎時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間用英文寫就的長篇小說,當時正值國內(nèi)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作者題獻給“英勇的中國士兵”,英文書名為《m0mentinpeking》,《京華煙云》是它轉(zhuǎn)譯為中文后的`書名。我看的是張振玉的譯本,因為受英語表達方式的影響,初看覺得行文很奇怪,人物語言也缺乏個性,看起來有些累人,但看著看著就被深深吸引了。小說情節(jié)曲折,展現(xiàn)了1900年至1938年政權(quán)更迭、軍閥混戰(zhàn)、人心郁悶的北平城中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各類人物的性格演變、思想碰撞和命運選擇,充分反映了中國當時社會的變幻。
這本書主要以主人公姚木蘭的人生為主線,故事從木蘭兒時一直寫到她人生之秋。寫她的童年趣事,被義和團紅燈照拐買最終獲救回家;寫她的深深埋葬在心底的愛情;寫她美滿的婚姻;寫她的喪女之痛;寫她在逃難途中的善行以及她在道家思想影響下的思考。故事是以三個家族的人物命運來展現(xiàn)了舊中國的文化、政治與生活。各種性格各種階層的人物給北京城增添了萬種風情。有畫家齊白石、國學大師辜鴻銘、哲學家林秦南、思想激進的青年學生、不畏犧牲的愛國青年、奢靡荒淫的政客、海外歸來的學者、以及一些富商、和尚道士、日本軍官。讀來頗令人有身在其中之感。
這本書最值得關(guān)注的是貫穿始終的道家思想,林語堂先生寫這部小說的初衷是向西方人介紹中國,介紹中國人的價值觀、審美觀,其核心便是道家思想。正如林語堂先生的女兒林如斯在評介這本書時說道:此書最大的優(yōu)點不在性格描寫得生動,不在風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繪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學意義。我想作為女兒的林如斯如此的評說,是很有道理的。的確,當我翻開此書,起初覺得如奔濤,然后覺得幽妙,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最后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云,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悠然而止。留給讀者細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為人生,何為夢也。
書中首題便是“道家女兒”。林如斯在《京華煙云》序文中說:“父親其實是把木蘭當成一個時代女子的典范了,是心目中的理想女子,有自己的想法,認真看世界,不為命運所屈服。書中稱木蘭是道家的女兒,我想,這和她所受父親的清凈無為的思想熏陶較多?!蔽覀冊谛≌f中也看到,盡管姚木蘭感情非常豐富,但內(nèi)心深處的思想感情,總的來說是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響和制約,可以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天然反映。這也使得木蘭能在自己巨大的生活變遷中,從富家生長享用一切物質(zhì)的安適,到后來變?yōu)榇鍕D,過起了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后變?yōu)槠胀ㄞr(nóng)民……面對生活的種種沉浮,她始終保持著胸襟開闊又灑脫自然的心境;她天性活潑愉快,生氣充沛,作起文章來行思敏捷、振筆如飛;她也很會享受財富,但又從不依賴金錢,而是隨時準備著失去了財富應(yīng)當怎樣過日子。在富裕殷實的生活中,始終能夠保持一種質(zhì)樸厚實的心態(tài),在平凡、寧靜的鄉(xiāng)村生活中,只求豐衣足食,無憂無慮,能夠知足長樂。這樣的思想修成,最終使木蘭成為了一個聰慧、勇敢、忍苦、大氣的女性代表。這也許是我們讀這本小說應(yīng)該得到的啟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