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yōu)秀的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淖x后感優(yōu)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娛樂至死讀后感篇一
全書基于一個假設。“媒介即隱喻”,大體意思是,媒介是指向月亮的手指。我們借此來認識月亮,手指的特征影響著我們對月亮的認知。主流媒介的特性會影響我們認識問題與傳播思想的方式。作者回顧了之前的幾個時代,認為為我們提供純粹的娛樂是電視最大的好處,它最糟糕的用處是它企圖涉足嚴肅的話語模式--新聞、政治、科學、教育、商業(yè)和宗教--然后給它們換上娛樂的包裝。簡單的來說,人類的媒介經過了這樣的變化——書籍、電報、電視、網絡。在不同的階段,媒介具有不同的特征,導致在各自的階段,話語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在文字印刷的時代,媒介的特點如馬克思所說,是“排除和選擇某些類型的內容”,作者用理性邏輯的表達內容,讀者批判性的接受內容,衍生的演講術嚴肅的研討內容。這些也即當時的話語模式。這個環(huán)境很適合嚴肅話語模式,這個媒介即通過文字,直到現在,也仍然是我們傳達或解決嚴肅話題的主要方式。
隨著信息傳播范圍的變廣和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已經開始出現了信息過剩的問題。表現在我們接受著大量的與自己毫無關系的信息,這些信息是缺乏語境的。想象自己那時,通過電報得知在遙遠的英國發(fā)生了一起兇殺案,這個訊息是蒼白的,他不會讓你真正的獲得什么。但很快情況發(fā)生了變化,隨著攝像技術的發(fā)展,人們可以在看到這則消息的時候,看到現場的照片。圖像和文字互相提供著偽語境,這使得作為一個整體彼此都有了意義。人們有了獲得感,但說到底,還是沒有獲得什么。
電視是作者重點評判的對象。有著組成更復雜組成部分偽語境的電視(音像影字),自然具有上述報紙的特質;同時電視具有非常鮮明的泛娛樂化。簡單的來說,但我們嘗試用電視去表達一些嚴肅的話題,我們會用娛樂的方式呈現出來。受眾更是喪失了思考能力。拿新聞來說,“好,那么”這些的句式使得信息喪失了連續(xù)性。我們是抱著娛樂的心理看待電視上的新聞的,這不是說我們幸災樂禍,而是我們欠缺了對事件的思考,沉浸在新聞畫面帶來的沖擊和內心一時的感受中。在“好,那么”的形式下,也是不允許我們有時間思考的。但久而久之,我們就喪失了思考的能力。
“怎么處理過剩的信息,怎么去探討嚴肅的話題。這是任何時候都應該思考的問題。現在已經到了網絡時代,網絡已經成了我們的主要的媒介。
網絡時代,資訊具有更強的失效性、流通性,足不出戶我們就可以獲得千里之外的訊息,通過視頻圖片文字感受這些事件。但還是那個問題,這些訊息和我們有什么關系呢?我們感受到的關于事件的各個元素互作偽語境,讓我們有了種獲得感。這種獲得感又有什么意義呢?我們又該如何在網絡時代去篩選對我們有意義的信息呢?拿微博來說,對于熱點的社會事件,有理性分析的真知灼見,但其實更多的是無異議的網絡謾罵和打諢。相較與電視來說,網絡讓受眾參與到了嚴肅話題的討論上來,但嚴肅話題娛樂化并沒有根本性的改善,畢竟網絡仍保留著非連續(xù)性和偽語境訊息的特征。
但相對于電視,網絡有很強的可塑性。在網絡時代,我們可以形成碎片化的訊息平臺,也可以有嚴肅話題的探討平臺(以前的知乎和豆瓣)。這些平臺有復古的意味,在這些平臺上,我們似乎回到了那個著書立傳的年代。
我們可以在網絡上嘗試不同類型的平臺。我覺得一定能找到一種適合嚴肅話題討論還能利用互聯網便利的平臺??蓡栴}在于,相比這些平臺,娛樂化的平臺更具有吸引力,也更符合這個時代的特征。
其實不必考慮那么多,怎么在海量的信息生存,怎么安排自己的精力和時間是現代人的基本素養(yǎng)。我對自己的要求如下:
1.控制在媒體上的時間。
2.選擇有態(tài)度有深度的媒體。
3.回歸閱讀。
娛樂至死讀后感篇二
《娛樂至死》這本書的前言,提到了兩個預言:一個是喬治·奧威爾的預言沒有實現,自由民主的根得以延續(xù)。另外一個是來自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赫胥黎認為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yè)技術,他擔心我們將毀于我們熱愛的東西。而《娛樂至死》作者想告訴大家的是,可能成為現實的恰恰是赫胥黎的預言。
前兩個章節(jié)講述了媒介的作用,作者認為某個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對于這個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質重心的形成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語言即媒介,我們的媒介即隱喻,我們的隱喻創(chuàng)造了我們的文化的內容。第三章和第四章從歷史的角度說明了印刷機如何在美國發(fā)展壯大以及如何讓通過控制大眾時間、注意力等影響著美國的宗教、政治、商業(yè)社會和其他重要社會事項。為后面和電視時代的對比做好了鋪墊。第五章和第六章則是講述了闡釋時代如何向娛樂時代轉變,從電報、報紙、攝影術的結合部不斷改變著公共話語方式,創(chuàng)造了一個躲躲貓的世界,到最終電視的出現,人們開始住在躲躲貓的世界里,電視是一切都以娛樂的方式呈現,時代變成了娛樂業(yè)的時代。第七章到第十章分別從電視新聞節(jié)目、政治、宗教和教育四個方面闡述了電視是如何發(fā)揮作用,把它們變成娛樂的附庸的。第十一章講述了赫胥黎的警告,作者試圖尋找解決的方法。他認為如果媒介的使用者已經了解了它的危險性,那么這種媒介就不會過于危險。
作者認為每種媒介都有自身的特點,而這些特點規(guī)范并控制了傳播內容的形式,甚至規(guī)范了決定了話語的內容。所以當媒介的形式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甚至整個思維方式都隨之發(fā)生改變。
"電視需要的內容和其他媒體截然不同,電視無法表現政治哲學,電視的形式注定了它同政治哲學是水火不相容的".過度娛樂的生活挖空了人們的頭顱,吞噬了人們的思維能力,我們越來越忽視靈魂的需求,單純地憑借眼、聲與肉體的感官快感去衡量所見所聞,評價信息,做出判斷。
媒體應當成為拓寬我們認識世界的途徑,而不是剝奪我們思考的能力,將我們的靈魂變成機器媒介冰冷的附屬品。
我希望媒體延伸我們的器官,用它們獨有的特性將我們人自己的思考變得更有力量,而不是造出批量的文化復制品;我希望媒體鍛煉我們的器官,用聲、色、觸給我們更加敏銳的直覺器官而不是磨鈍我們的感覺,變得麻木,變得不斷尋求更強的感官刺激。
娛樂至死讀后感篇三
《娛樂至死》這本書看過有段時間了,內容基本忘記了,只覺得現在的情況要比書里描述的更甚何止千倍萬倍,書名對描述現狀倒是極為恰當。
起因是派派的廣告,“上派派,偷紅包”,各路大牌明星,鄧紫棋、馮紹峰、洪金寶、柳巖、大張偉、關曉彤、佟麗婭等等齊上陣,據說單廣告投資就有2個億,我真的是呵呵了。這個廣告竟然光明正大的導向“偷”,雖然這不是盜竊罪的那個偷,但是又差多少呢?在網上習慣了這種行為,泛化到現實中也只是時間問題。
尤其是對青少年來說,接受力強,判斷力弱,這種導向讓社會發(fā)展朝向什么呢?當然這也不是第一次“以偷的名義”來宣傳的活動,前幾年流行的qq農場,偷菜也是火遍大江南北,現在是由偷物變?yōu)橥靛X了,要說性質嘛,現實中不是誰都喜歡菜的,偷菜更是沒有多少機會,但是幾乎人人都喜歡錢不是嗎?看看明星們?yōu)榱藫уX都接這種廣告了呢!
另外是公交站臺知乎的廣告,我不知道知乎的盈利模式,但是這種導向求知的廣告我還是很欣賞的,盡管為了博眼球也有一些耍小聰明的宣傳語,這個另當別論。
真的要進入一個人人唯利是圖、事事娛樂至死的時代嗎?想來不禁有些悲涼。而我能做的又有什么呢?這真的是一個問題。
娛樂至死讀后感篇四
初選《娛樂至死》這本書原因是書名比較喜歡可以讓我這個不愛讀書的人繼續(xù)讀下去。讀完以后發(fā)現書的內容很簡單易懂但給我們了許多思考和可以借鑒的話語。本書大致是說電視在美國的興起使得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從文化、宗教、政治、教育等方面闡述這些都開始毫無怨言的成為了娛樂的附屬品失去了本來的意思。借我們都將成為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本書的第一章是媒介即隱喻,隱喻是一種修辭手法,作者說媒介即隱喻也就是想說媒介在用一種隱蔽的但強有力的方法左右人們的道德和價值觀。媒介的產生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文化但同時也影響著文化。它給我們帶來了大量的信息,但是如果我們只是接受并沒有加工那么我們就成了媒介的犧牲品。
第二章是講媒介即認識論,從印刷品到電視的出現談人們對認識論的改變,電視出來的認識論劣與印刷制品,而且對于本身還有一定的危險,并且這種危險在逐漸蔓延。而為什么說媒介即認識論呢?我有些困惑。認識論是一個很大的概念簡單的來說認識論是探討人類認識的本質、結構,認識與客觀實在的關系,認識的前提和基礎,認識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及其規(guī)律,認識的真理標準等問題的哲學學說。又稱知識論。也就是說大量的媒介的出現它開始承載知識,決定知識的形式,它所表現的無論對錯好壞都成了知識。
“思維方法在以文字為中心的文化和以圖片為中心的文化中不同體現”在作者看來人們的閱讀只停留在在了一些符號,讀者沒有了判斷力。電報技術和廣告的出現是原本理性傾向的人們開始傾斜。過去人們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去搜尋信息,而現在人們是得到了一些信息而去找這些信息的來源。我們的媒介環(huán)境變了,人們開始更少的去思考了。
娛樂至死讀后感篇五
《娛樂至死》是一本著名的批判主義學術著作,是對20世紀后半葉美國文化中最重大變化的探究與哀悼,這本書闡述了傳播媒介是如何對文化產生影響,而我們的文化又是如何向著淺薄無知墮落的。
波茲曼通過對美國印刷媒介和電視媒介社會中人的思維及行為方式的歷史比較研究,得出結論:人們所崇拜的工業(yè)技術是他們喪失了思考能力,因而失去了自由。波茲曼指出,隨著印刷時代漸漸沒落,而電視時代的蒸蒸日上,電視改變了公眾話語的內容和意義;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務領域的內容,都不可避免地被電視的表達方式重新定義。
在兒童與成人合一成為“電視觀眾”的文化里,“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yè)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而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就是我們成為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p>
娛樂至死讀后感篇六
在2020年的最后2個月,我機緣巧合走進了公司的圖書室,從某個書架上翻出了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在幾天上下班的路途上,書本替代了手機,一頁一頁又一頁,很快就看完了這部作品。
中途我?guī)锥然仡檿嫔夏切┖喍叹俚耐扑],封面的配圖,好似那個被娛樂時代信息轟炸后身首異處的自己;書里的一字一句,都是對我混混沌沌又麻木無聊大腦的深度剖析。波茲曼的言語,好似當頭棒喝,喚醒了疲勞駕駛的我,又在我那不知開向何處的車頭掛了個吊鉤,牽引我們走出迷途。
《娛樂至死》這本書出版于20世紀80年代,波茲曼憂心那時代蓬勃發(fā)展發(fā)展的電視媒介和衍生出來的電視娛樂文化,憂心成長在內涵淺薄、邏輯斷裂、造句幼稚的電視節(jié)目和新聞廣告轟炸下的大眾,憂心我們的精神世界終將有一天死于那些僅會讓我們開心的事務上。
不得不說,波茲曼是一位令人崇敬的媒介研究的智者。即使他未能預見到計算機與網絡文化發(fā)展的新一輪改變,他的著作對于審視如今這個混雜著二次元、三次元、鬼畜、小視頻、24小時段子、熱搜、微博追熱點、網紅等各種圈子的媒介文化,也絲毫沒有過時。甚至來說,現在從物質到精神層次的快銷文化,正是《娛樂至死》最好的腳注。
可惜的是,波茲曼沒有預見到,當人們不再重視文化的深度與廣度,當人們沉溺于快速和海量收集信息的樂趣,當人們不知疲倦的追逐一輪又一輪的瞬間熱點,印刷文化也免不了卷入其中了。
娛樂時代下,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出書立傳,他們的思想或糟粕都得以傳播了。
不過至少,當我看了《娛樂至死》后,再翻開一本書,我至少可以分辨出哪些書是準備死磕一個主題,哪些書只是想要印刷一些信息。
總而言之,如果你是一個拖延癥患者或者缺乏勇氣開展長期項目的患者,你應該讀一下《娛樂至死》;如果你是一個被娛樂過度注射導致閥值較高進而看什么都沒有興趣的患者,你應該讀一下《娛樂至死》;如果你是一個每天會花幾小時刷小視頻小新聞的信息收集癥患者,你應該讀一下《娛樂至死》;如果你是一個很久沒有讀過書想重新投入書本懷抱的患者,你應該從《娛樂至死》開始。
娛樂至死讀后感篇七
1、作者說到有兩個因素為娛樂化時代奠定基礎。這一部分講到了第一個因素——地區(qū)概念的消失。
當信息的傳遞可以忽略了空間的限制時,信息的價值很大程度上決定于時效性和有趣與否,而不在于這個新聞的社會和政治價值。其實我們生活中獲取的大多數新聞都是不起作用的,最多成為茶余飯后的談資,并不能引導我們采取有益的行動。如果非要談到作用,它倒是給我們帶來了支離破碎的注意力和一地稀碎的時間。
2、電視時代幾乎所有信息都是以娛樂化形式出現在大眾眼前的,就連最該嚴肅的新聞播報也是這樣。播音員在播報任何形式的新聞時都是操著同樣的語速和保持得體表情的,包括嚴肅事件和災難新聞。新聞播報確實是表示嚴肅正式的一種方式,但同時也消解了報道本身的情感。(其實災難新聞出現次數太多,也會消耗人的同理心。)廣告和音樂也是娛樂化的幫兇。廣告把人們的注意力帶走,仿佛在強調之前出現的新聞其實與你關系不大。新聞報道中也會出現bgm,似乎是在暗示你此時應該帶有怎樣的感情來接受以下的資訊。
娛樂至死讀后感篇八
一句話概括:電腦、手機作為新時代的信息媒介已經充分融入到大家的日常生活之中,我們每天投入大量的精力在其中汲取“信息”,卻從未思考過人們獲取信息是為了嘗試去解決生活中遇見的問題,不能解決問題的信息充其量叫做“消遣娛樂”或者有人說即使變成消遣娛樂了讓自己”哈哈一笑“也沒有任何問題啊,但你是否真的想清楚了——用笑聲代替思考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笑以及為什么不再思考。
個人感想:
作者開篇就告訴大家,我們未來社會的樣貌非奧威爾《1984》的預言而更可能偏向于赫胥黎《美利新世界》的預言——簡而言之就是,我們會被自己熱愛的東西所毀滅。
書中的內容我就不劇透了,只想分享一些個人看法。
其一:不管獲取信息的渠道是看書還是看視頻抑或是聽廣播等,這中間只存在媒介的差異,不存在誰比誰高貴,關鍵在于獲取信息的人要清楚不同媒介會有不同的門檻比方說看書的門檻會比看視頻高,因為如果你真的”看進去“一本書你得不時的和作者互動,思考作者提出的問題并嘗試給出答案,而視頻更多表現為一種單方面的互動,視頻怎么演怎么說跟你沒多大關系,因為它不要求你去跟它進行互動,視頻給你傳達的更多的是視覺上的刺激,情感上的共鳴,高頻率的信息展現甚至讓你很少有時間去進行思考。簡而言之,對于視頻信息來說,智力就是我能知道很多事情,但我不去理解它們。
我們面臨的真正難題不是如何去獲取信息,而是如何去避免走向”信息-行動比例“的失衡,我們不要做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好嘛?答應我(微笑臉)。
其三:電視或者電腦作為信息媒介可怕之處在于其本身的娛樂屬性太凸出,為了信息的傳達面更廣,受眾更多,視頻只會采取更”娛樂化“的方式或者說觀眾更能接受的方式來進行傳播,且由于人們已經逐漸適應了這種更輕松更”好看“信息接收方式,信息提供者為了迎合大眾的喜好只會進一步加強信息的”娛樂”屬性,直至“思想滅亡?!?/p>
其四:信息獲取工具的內核屬性是有差異的!我們看到的視頻信息往往是經過"娛樂化"包裝成為了假消息,假消息并不意味著錯誤的信息,而是意味著使人產生誤解的信息——沒有依據,支離破碎或流于表面的信息——這些信息讓人產生錯覺,以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實,其實卻離真相越來越遠。
無知是可以補救的,但如果我們把無知當成知識,我們該怎么做呢?
娛樂至死讀后感篇九
最近在讀一本書——《娛樂至死》(作者:尼爾·波茲曼),大概講述了當年從書本闡釋時代到電報、電視的娛樂時代之間的轉變。讀到第五章的時候,感觸頗深。
柯勒律治的著名言論“到處是水卻沒有一滴水可以喝”就算放到現在的互聯網泛娛樂時代也完全不過時,很能代表這個失去語境的信息環(huán)境:在信息的海洋里,卻找不到一點兒有用的信息。有些人為了追趕信息的時效性,每天花費大量時間去刷熱搜刷新聞,而這些大量的信息卻可能并沒有給他們帶來能夠改變任何一天計劃的信息,更別提改變以后漫長的人生計劃了,這些信息至多是提供一點兒談資。
我們已經完全接受了互聯網對于真理、知識和現實的定義,無聊的東西在我們眼里充滿了意義,語無倫次變得合情合理。如果我們中的某些人不能適應這個時代的模式,那么在我們看來,是這些人不合時宜、行為乖張,而絕不是這個時代有什么問題。
娛樂至死讀后感篇十
一、小學時代,家里買了小霸王學習機,“學習機”三個字加重點。后來,不出所料,學習機變成了游戲機。大學時代,買了個人電腦pc,號稱要用來學習。后來,不出所料,電腦也變成了游戲機。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1、不要高估自己的自制力;
2、不要低估娛樂的腐蝕力;
3、這些機器的主要設計目的就是用于娛樂,不要試圖螳臂當車。
二、我的手機里沒有“今日頭條”“抖音”之類的app。這回倒不是因為我擔心自己抵制不住它們的侵襲,而是真心覺得這種娛樂太浪費時間。從今日頭條看到的信息是碎片化的,浮于表面。而看看世界大事、歷史碎片、街頭巷尾雜談,也只是獵奇,無法指導我們有所行動。抖音更是消磨時間的好工具,聽說很多人刷著刷著,不知不覺一天就過去了。
老了才領悟到,時間才是最寶貴的資產,當然,蹲坑的時候看看這些還是可以的。
三、1984的很多預言都成了現實,但總體而言,于1990年從現實變成了歷史。而《美麗新世界》則影響更加長遠,從戰(zhàn)后延續(xù)到我們的時代,并將長期延續(xù)下去,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1984描繪的是個灰色的時代,人類被操縱、被監(jiān)視、被壓制。《美麗新世界》描繪的則是個彩色的時代,人類有種神奇的產品,一顆下去,讓君忘憂。
其中的成分,可以是電視,可以是手機,可以是電腦。當然,是藥三分毒,它也有副作用,主要體現在:
1、可以擴展思維廣度,但大部分都是無用的廣度。
2、長期服用,將降低思維深度。
3、浪費時間,浪費生命。
生命如此短暫,用來做點更有意義的事情,豈不是更好。
四、關于電視、手機、電腦對兒童教育是有利還是有害的問題,似乎有不少研究,正反兩面的結論都有。
我是傾向于認為,總體而言弊大于利。但是,糖衣炮彈的力量如此巨大,誰能抵擋呢。
五、、《娛樂至死》提及娛樂時代的到來,有一個重要因素似乎有所遺漏,那就是受眾的變化。年輕人從奮斗的一代到垮掉的一代,民眾的觀點從“知識改變命運”到“知識無用論”,也經歷了很多變化。
不少朋友都說,上班太累,壓力太大,回到家就想刷個無腦的劇,看個不用動腦的小說??梢?,娛樂時代不僅迎合了人類好逸惡勞的天性,而且有著深刻的時代基礎,我們終將娛樂至死。
娛樂至死讀后感篇十一
2020年,距離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出版已經過去了35年。正如書名所說的代表著這個時代主題的娛樂至死精神非但沒有遠去,反而越發(fā)明顯。如同最近懂王封殺tiktok事件,似乎就是對這種現象的一種很好的展現。懂王,一位史上最“娛樂”的總統,封殺了目前最娛樂的app,雖說這件事背后的含義是遠大于“娛樂至死”的,是中美對抗的加劇,但這兩位主角的“娛樂”氣息卻恰恰反映了當前時代,特別是燈塔國主宰世界下的世界文化的主流氣息,即娛樂至死。
正如前言中所寫,在《1984》的世界里,我們擔心真理部強行禁書,而《美麗新世界》中,卻說我們失去禁書的理由,因為我們不再讀書;在《1984》的世界里,我們擔心真理部檢查并修改我們的信息歷史,而《美麗新世界》中,我們將被浩如煙海的信息之海填滿直至迷茫。最終,《1984》中,我們的世界成為不斷修改后的不真實的世界,而《美麗新世界》中,我們卻被自己的欲望填滿,世界墮落成庸俗的世界。試想,自由意志論者站在山巔,不斷搖旗高喊自由至上,反抗壓迫獨裁者,殊不知,我們卻被背刺于自己無限的娛樂欲望。
人類一直警惕著世界會朝向奧威爾《1984》所寫的老大哥在看著你的方向發(fā)展,然而隨著蘇聯的解體,美國一超獨強的局面建立,在不斷揭露、解密蘇聯的黑色歷史后,這種可能性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似乎人們從此就能走向民主文明的康莊大道。然而,不知不覺間,我們似乎又在向著赫胥黎筆下《美麗新世界》中的人們因為愛上并過于依靠工業(yè)技術,從而失去自主思考能力,進而失去自由的世界極速前進。這本書就是在說,沒錯,這是可能的,而且這也是我們現在就在做的。
正文開始,一上來作者闡述了媒介決定認知深淺的觀點,即圖畫——語言——文字——影像媒介的轉變對人類認知深淺的改變。上古人類,在只有通過圖畫記錄歷史的時候,限于圖畫所能記載的信息的有限性,不能夠交流、留下他們對于深奧問題的痕跡,一言之人類開始思考。之后,語言出現時,人與人之間可以交流,使得我們對于深刻問題的思考成為可能。再來,當我們擁有文字后,通過紙筆,我們能更好地交流傳播我們的思想,從而讓我們對深刻問題的思考更進一步,讓記載成為可能。隨后,影像的出現使得交流更為簡便,然而隨之到來的問題是,我們在思考上的深度反而降低了,因為影像這種媒介本身不如文字更為有效的能傳達深刻思想。
在闡述完以上觀點后,作者舉了美國在還沒有電報、電視等現代媒介出現時,仍處于印刷鉛字世界時的盛況讓我們明白文字這種媒介的好處,從而讓我們理解之后現代媒介為美國帶來的壞處。比如美國不同時代的不同代表城市的轉變,例如美國建國初期打響革命第一槍的波士頓,充滿了革命創(chuàng)新之意;之后的工業(yè)中心芝加哥,讓人們感受到美國的勤奮努力之情;再到世界移民中心紐約帶來的包容兼濟之心;到現代的當代消費主義代表的拉斯維加斯反映的享樂消費之上。
且其適合播放娛樂向的內容,最為重要的是,任何內容經過他們的傳播,都會變成娛樂性的事物,而娛樂性的事物是天生帶著肆意妄為這個屬性的,從而把本該重要的專業(yè)性所取代。假若電視電報等現代技術如果只有娛樂性,那還不足為慮,畢竟人類需要娛樂??墒?,如果一切內容經過他們傳播后,變成了娛樂的東西,慢慢的,娛樂與非娛樂的界限越來越難以分清,久而久之,各行各業(yè)都變成以娛樂性為主。此后,就連總統醫(yī)生律師這些職業(yè)也變成娛樂性的行業(yè),而從是這些行業(yè)的人,不再注意其專業(yè)性,只在乎如何能在人群間嘩眾取寵,到這個時候,我們就有很難再讓對的人做對的事了,更多的就是懂王這種人了。
所以,我們應當怎么做呢?作者提出兩種方法,第一種是不可能辦到的也就是抵制,畢竟現代世界已經被現代傳媒技術所綁架。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想讓全世界人民認識到娛樂至死這件事,本身就需要借助現代傳媒,頗有點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感覺。另一種,就是通過發(fā)展新的教育方式,從而讓人們更早、更根本的認識到現代傳媒技術的雙刃劍本質,從而更有可能處理好與技術們的關系。
結合當下的情況來看,想想這幾年在美國的生活,這種大趨勢已經形成,而且似乎是不可逆的。美國社會整體上就如同作者所說,萬無可娛樂。越來越短的視頻,越來越露骨的圖片,越來越直白的話語,越來越娛樂的各種行業(yè),整個美國社會似乎都在向著娛樂至死的方向大步向前,只能說,讓著人類燈塔在前面探個路吧。作為一個小小的普通老百姓,也只能在這船上做好自己僅能做好的事情吧。
娛樂至死讀后感篇十二
初讀時,感覺作者在緬懷那個一去不復返的印刷術時代,活在過去以至于無法接受電視機所帶來傳播媒介的巨變。我還開玩笑說如果尼爾波茲曼活在現在,只怕會被嚇死,互聯網時代可是比他筆下的電視時代“魔幻”一百倍。隨著繼續(xù)讀下去,我理解了作者的用意,不是無盡緬懷,不是批評新媒介,而是在警醒世人,尤其是媒體行業(yè)從業(yè)者,怪不得我同學說這是本“媒體人寶典”,書中一再強調,隨著電報,電視機的普及,一切政治,宗教,教育,都在以娛樂的形式面向大眾,所以作者實為呼吁,呼吁一些本來應該以嚴肅面貌示人的東西,應遵循其特征選擇媒介,媒介即隱喻,即認識論,在傳播的過程中,媒介也會影響內容,甚至影響改變最終結果。
當下,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思考些問題,在這個信心爆炸的時代,我們是否已經失去了辨別真?zhèn)蔚哪芰??無知可以補救,那么把無知當做知識了呢?當新聞被包裝成一種娛樂形式,它就不可避免地起到了蒙蔽作用。那么我們所獲得的是娛樂,還是信息?有人說,現在是碎片化的時代,15秒的短視頻占據著生活中不多的空閑時間,手指向上滑動屏幕,是全民的統一動作。我們所獲得的多是被分成碎片的消息,放下手機你會發(fā)現,自己剛才看過的內容全都記不起來了。書中一段話,我印象深刻,“歷史已經證明,一個文化不會因為假信息和錯誤觀點而滅亡,但歷史從來沒有證明過一個自認為可以在22分鐘內評價世界的文化還會有生存的能力?!蔽覀儚牟皇怯心康牡娜ニ⑹謾C,我們獲取了很多消息,但其實對自己來說沒有一點用處?;ヂ摼W時代的人們,信息行動比是最低的。
作者擔心真正危險不在于宗教已經成為電視節(jié)目的內容,而在于電視節(jié)目可能會成為宗教的內容。的確,有多少人把一些所謂歷史劇中的情節(jié)當做歷史,并維護他們所認為的,不允許他人有異議。說到歷史,我們能說出過去幾天發(fā)生的事兒,但是對過去60世紀或60年里發(fā)生的事情卻知之甚少,最可笑的是,會一部分人不知道九一八事變發(fā)生在哪年。歷史的消失不需要奧威爾筆下的殘酷手段,只需要表面溫和的現代技術術。
借用書中一句話結尾“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的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笑以及為什么不在思考?!?/p>
娛樂至死讀后感篇十三
讀此書受兩件事推動,其一,前不久由于工作提前看了《青你2》首期的樣片,此前我下意識地與過于大眾的娛樂保持一定距離,但此次浸入讓我于亂花叢中迷了眼,我震驚于商業(yè)性或者娛樂性已經強大到如此地步,團體選秀在現階段幾乎象征大眾娛樂的頂峰。
其二,在本周《歌手·當打之年》中,周深憑借二次元神曲《達拉崩吧》奪得周冠軍,看片段后我的第一反應是激情轉發(fā),隨后心中卻涌起一陣悲哀,在一個主打音樂的節(jié)目,音樂性在娛樂性前毫無還手之力,是誰的不幸?我試圖從本書中找尋答案,本書作者對于印刷機到電視的剖析,加深了我對于媒介之影響的認識,并催化了我對于人類可能在無意識葬送文明活埋自己的憂慮。
即使作者也嘗試提出了解決方案,但在我看來皆是不可行的,是對于娛樂這件核武器的小米加步槍式回答。況且,電視娛樂一切的功能尚未消減,互聯網這條兇猛萬倍的野獸已成功接管牢籠,成為操控一切的老大哥。我們該何去何從,回溯到過去的文字表述時代是否是保守的倒退?人類集體的未來在哪里?我之個體的未來在哪里?對極有可能成為娛樂產業(yè)的一磚一瓦的我而言,價值在哪里?又該如何反抗?互聯網更是逃不開的媒介,我需要更多的了解和思考。
娛樂至死讀后感篇十四
這本書的核心觀點,在前言和第一章里面基本上都已經闡述完畢,剩下的各個章節(jié)基本上都在展開了來講,無外乎是對自己觀點的一些論證。我看這本書主要看每一個章節(jié)里面最后一兩段,相比于前言和第一章帶給我的新鮮感,基本上沒有太多新意,作者啰里啰嗦舉例子論證自己觀點的過程,讀起來比較乏味,也不是太感興趣。
這本書的核心觀點:前言里面引用作家奧爾德斯·赫胥黎《美麗新世界》里面的觀點: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yè)技術。我們的文化成為感官刺激、欲望和無規(guī)則游戲的庸俗文化。
第1章第9頁:這本書是對20世紀后半葉美國文化中最重大變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術時代步入沒落而電視時代蒸蒸日上。這種轉換從根本上不可逆轉的改變了公眾話語的內容和意義,因為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媒介,不可能傳達同樣的思想。隨著印刷術影響的減退,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構成公共事務的領域,都要改變其內容,并且用最適用于電視的表達方式去重新定義。
總的來說作者推崇印刷術時代,讀書給人帶來的思維邏輯嚴謹性,完整性,而反對電視化時代,為了迎合娛樂的需求而過度碎片化,不利于人們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和維持,反而可能導致退化。
而現在又有了新的命題,因為已經從電視時代轉向了互聯網時代,更進一步轉向了智能手機時代,自媒體時代。信息極大地豐富,人人都是媒介,娛樂化趨勢更加明顯,普通人的時間和關注力成為爭相爭奪的資源。在這個時代,如果沒有批判性思考能力,終將淪為各大傳媒公司的奴隸,逐漸在他們營造的“娛樂宗教”的氛圍中迷失自我!
娛樂至死讀后感篇十五
我可算是看完這本書了,書中各種例子,各種論證論點的講述真是讓我看的犯困。
我是看著這書名才對這書感興趣的,也是被朋友推薦過來看的。好的是這書并沒有讓我感到失望,而是開拓了我的眼界,使我對某些事物有了新的看法。
縱觀人類文明發(fā)展史,我覺得人類的進化都是因為懶,為了更便利才進化的。以至于到現在的這個時代,人們干啥都能足不出戶。所以就有很多時間來用以娛樂,在互聯網上被誘惑著,看著大量與自己沒有關系的垃圾信息,干些毫無意義的事情。常說一個人要自律就能成功,但是在這個充斥著誘惑的時代下,不自律真的只能怪自己意志不堅定嗎。
“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笑以及為什么不再思考”,我懷疑我有些人都感覺不到這種痛苦的存在。在這個什么都講究一個“快”字的時代下,我們已經應接不暇,我們腦子已經很累了。生活已經讓我們如此艱難,哪還有什么時間去思考這些那些。
現今各個屏幕都能成我我們發(fā)現世界的窗戶,但是卻也成為了別人眼睛。在一片和諧下,他們監(jiān)視著我們。資本家們通過各種渠道給我們投放煩人的廣告,各種個性推薦,各種惡心人的操作。隱私被人一覽無余,聽聞可以用大數據測寫出一個人,想想真是令人害怕。
以前上學的時候,有老師說過:以后你們上課就可以不用來教室了,上課都是用電子書,授課都是網上授課。這在當時,只是為了調侃差生而已。但是今年卻因為疫情把這種調侃變成一種現實,但是當疫情有所好轉的時候,有些學校上半年甚至只上一個月的課,也要把學生召回來上課。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教學、學習是一件嚴肅的事情?,F在很多的東西都變質了。
人類從征服陸地開始,再征服海洋,再征服天空,甚至還要征服外太空。雖說科技在不斷進化,但是我怎么感覺還不如不進化,征服外太空不是為了移民外星球嗎,而科技的進化,不是因為各國之間的競爭嗎。如果各國之間不再競爭,人類也滿足也現狀,甚至將文明倒退一點,地球是不是就不會這樣了呢,現在的時代也不會這樣了呢。
我老是在懷念過去,就算我回到過去的時代,也不見得我就會活的多好。
我是抱著把它看完的心態(tài),再來將其標記看過,這算不算是一種娛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