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yōu)秀的讀后感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冬牧場讀后感篇一
向來,認(rèn)為自己才疏學(xué)淺,沒讀過幾本書。兒時,受父親影響,家里的哥哥們總能就某本書天南海北地神侃,我則呆坐一旁,努力跟上節(jié)奏,時不時假裝領(lǐng)會他們所言,極不合節(jié)拍地頻頻點頭。過后心里頗不舒服,心里很是沒底啊!如此種種“受虐”,我終下定決心“窮追猛打”,惡補(bǔ)名著,專挑名氣大的經(jīng)典名作讀,如《簡愛》、《茶花女》、《漂亮朋友》等等。如此,稍稍心安......偶與別人談及名著,心里竟然有些自豪,自認(rèn)可與書中故人同呼吸,共悲喜。
偶然間,看到丁立梅叢書,先是被書的封面吸引,清新,淡雅;翻開書,僅讀幾頁,便不忍放下。自此,便喜歡上當(dāng)代文學(xué)作品,溫暖,舒適。又一個偶然,辦公室語文老師推薦李娟寫的《冬牧場》。光是聽她的描述及分外享受的表情,便癡癡地愛上這本書。回家,才發(fā)現(xiàn),書,赫然立在書架。緣分吶!
《冬牧場》講的是李娟隨哈薩克牧民居麻一家遷移至冬牧場,在冬窩子過冬時的所見所感。文字質(zhì)樸,接地氣,自認(rèn)為越簡單樸素的文字就越是能夠觸碰人心。書中講述了許許多多動人的小故事,語言平實,卻不失靈動,讓人置身其中,不禁神往。
其中,最觸動我的是他們所生活的地方---“是一塊突兀的黑色沙窩子,有舊年的羊糞墻羊圈和三個低矮破舊的地窩子。我們將在這兒展開整整一個冬天?!彼麄儎偟綍r,居所破敗不堪,地窩子被兩側(cè)流下來的沙子堵得嚴(yán)嚴(yán)實實,連羊糞墻都塌了一半......可兩天過后,經(jīng)主人修整,裝飾,變得溫馨而溫暖。很難想象,住在用羊糞堆砌的居所里是什么感覺,味道,衛(wèi)生狀況堪憂,但它卻神奇地吸引著我,僅李娟因寒冷而在被窩里的那緊緊一裹,便讓我身同感受,也極想去試上一試,就著羊糞味兒睡它個昏天黑地。
此外,文中一句“哪個生命不強(qiáng)烈”直擊心房。雖生活乏味,清苦,然那里的人們依然熱情四溢,裝著對美好的期盼,按著自己的方式倔強(qiáng)卻堅強(qiáng)地快樂著。由此想到主人公居麻一家。男主人居麻,率性,幽默,時不時耍賴,撒嬌,胡鬧;但他真正的善良與熱情,在客人來訪時卻潑墨般濺滿冬窩子的四壁。居麻的妻子,寡言,勤勞,表情嚴(yán)肅,但內(nèi)心溫暖,對丈夫及子女毫無底線地寵溺。加瑪,居麻之女,美麗,善良。身處荒無人煙的冬牧場,卻也有著少女對美好生活的熱切的向往,對羊糞堆砌而成的冬窩子也竭盡全力地裝點,使其溫暖而美好;每每出門,必精心打扮,對尊嚴(yán)的苛求及少女最質(zhì)樸的情懷不得不讓人對這個女孩子充滿憐惜與喜愛......書中眾生,在李娟筆下,靈動,可愛,尋味無數(shù),久久不能相忘。
李娟寫的故事是在游牧生活快要消失的年代。看似一個個支離破碎的故事,李娟卻能把牧民轉(zhuǎn)場時的情形栩栩如生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把牧民生活的畫面表現(xiàn)得一覽無余。這一切源于作者的真實體驗和她如水般安靜的心靈。靜靜地體味,靜靜地書寫。李娟寫故事時,游牧生活快要消失。因此,同時,她也在靜靜地懷念,懷念即將消逝的冬牧場,懷念即將回歸平靜但清冷的冬牧場,多年后,依然幾座孤墳,依然黃沙漫天,依然默默守候。由于牧民定居點的慢慢完善,這種追著雪線放牧的生活方式將在這個古老的游牧民族中消失,所以,我想,《冬牧場》帶給我們寒冬里的溫暖,卻也有細(xì)細(xì)品味后感到的絲絲悲涼。如此看來,《冬牧場》也算是對冬牧場的祭奠吧。
冬牧場讀后感篇二
《冬牧場》用平實的語言講述了李娟在20xx年到20xx年的冬天跟隨一個叫做局麻的牧民一家子進(jìn)入新疆阿勒泰地區(qū)南部的沙漠中為期三個月的游牧生活,以一名參與者的身份加入到這種生活中去,與牧民一家子愉快地度過了三個月的游牧生活。
書中很詳細(xì)地向讀者們講述了他們?nèi)绾未罱ǘC子、如何放羊、殺馬、嫂子如何泡茶等等生活的細(xì)節(jié),這是我覺得整本書最有趣的地方。它讓我們領(lǐng)略到了草原生活和城市生活的不同之處,同時也知道了草原生活的艱苦以及牧民們的艱辛可以看出作者非常熱愛冬天牧場的生活。
但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作者筆下栩栩如生、描寫極為細(xì)致的大自然。作者在書中曾經(jīng)數(shù)次提到自己有個照相機(jī),并且寫自己會不停地拍照。在書的最后還附上了自己所拍攝的照片。大部分拍的都是雪地的景色以及局麻一家和自己搭建的冬窩子。體現(xiàn)了作者對冬天的牧場、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敬畏。
在描寫冬宰之后,李娟對羊的一生做了一個很經(jīng)典的注解:“你不因有罪而死,我們不因挨餓而生。"雖然她說自己不忍心看冬宰的場面,但還是想看并且鼓起勇氣去看。從宰殺前的準(zhǔn)備工作,到宰殺時牧人的禱告,到“一匹清晨還在曠野中自在奔跑的馬兒,中午見散成堆骨肉”,“這是馬兒留給我們最后的力量,幫助我們度過長冬的力量”。這種筆觸體現(xiàn)了作者對生命的尊敬和贊頌。
在《冬牧場》一書中,作者用詼諧而平實的語言將我們帶進(jìn)了一個新的世界,向我們展示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并向讀者們表達(dá)了自己對游牧生活的喜愛、對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對生命的贊頌。
這個世界沒有變動,人們?nèi)匀煌硕嗟牡胤綌D,沒有幾個人走在曠野里,除非自己甘愿。
冬牧場讀后感篇三
恰如王安憶所說,“有些人的文字你看一百遍也記不住,有些人的文字看一遍就難以忘懷?!蔽蚁嘈牛罹甑奈淖旨磳儆诤笠环N,簡單、樸實中滿是靈氣——生活的無聊、瑣碎在她的筆下也頓時鮮活起來——自然,生活還是那樣無聊、瑣碎,但卻具備了一種美、一種溫情?!抖翀觥分v述李娟隨哈薩克牧人居麻一家在“冬窩子”的故事,那是一種我此生很難說會去經(jīng)歷的生活,但在她的文字中,我切實地生活過。我不是文學(xué)批評家,也不懂文字的技巧,所思所寫大多是興之所至。關(guān)于李娟,關(guān)于她的書,一直想寫一點什么,但在動筆前往往陷入不知所措——因為她是精靈,那種靈氣我難以描述,尤其是在學(xué)術(shù)的專業(yè)訓(xùn)練后,我好像失去了那種熱情。
毋庸置疑,每一個人都會喜歡李娟,喜歡她的文字,以及那個可能從未涉足的阿勒泰。首先,她的'文字屬于“大道至簡”的那種白描,寥寥幾筆卻是極其生動的畫面。比如,“自從我出了兩本書后,我媽便在村子里四處吹噓我是‘作家’??纱迕駛冎豢吹轿艺炫铑^垢面地滿村追鴨子,紛紛表示難以置信。而我媽對他們說著說著,扭頭一看,我正趿著拖鞋,沿著水渠大呼小叫地跑,邊跑邊揮棍子,也實在不像樣,便覺得很沒面子。”真的,只是幾個簡單的動詞,但畫面感極其強(qiáng)烈,而這樣的描述全書隨處可見。我們何嘗不是,出門時認(rèn)真打扮一番,在家時卻穿得邋里邋遢,有時候真不知哪一個自己更為真實。就像李娟,開過商店、做過裁縫、打過工、當(dāng)過公務(wù)員以及寫過書,在我們看來怎么也不像一個作家,但她的文字卻是再多的專業(yè)訓(xùn)練也不可能達(dá)到的。其次,李娟對于美的渴望、對于生活的熱愛使我暗自慚愧。我想,在城市的“熏陶”之下,我們或多或少都戴上了偽裝的面具,在競爭與消費的狂潮下早已忘卻了什么是自然,什么是生活吧?李娟的感人之處即在于“生活的囚籠,永遠(yuǎn)關(guān)不住心懷美好的人”。當(dāng)?shù)厝艘嗍侨绱耍_伊娜老婆進(jìn)冬窩子時還特意把九歲女兒獲得的獎狀帶上,最后貼在醒目的位置,那是屬于他們的自豪與驕傲;以及居麻外出放牧?xí)r,總是花很長時間將靴子擦得锃亮,而他們轉(zhuǎn)場時也總是穿著最漂亮的衣服——生活或許是枯燥的、乏味的,但對于美的渴求永遠(yuǎn)是灰色中的一抹亮色。當(dāng)然,我們也要認(rèn)識到游牧生活并不總是詩情畫意,牧人的生活也不是我們想象的那般浪漫,而“現(xiàn)實中更多的卻是荒涼和貧瘠,寂寞和無助?,F(xiàn)實中,大家還是得年復(fù)一年地服從自然的意志,南北折返不已。春天,牧人們追逐著融化的雪線北上,秋天又被大雪驅(qū)逐著漸次南下。不停地出發(fā),不停地告別。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種,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這綿延千里的家園,這些大地最隱秘微小的褶皺,這每一處最狹小脆弱的棲身之地……青春啊,財富啊,愛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無聲?!睂τ诶罹甓?,她只是一個外來者,她闖進(jìn)他們的生活然后離開,一切在她的眼里也都顯得新奇、好玩;但對于牧人,更多的則是無奈——而在外來世界的影響下,大家的心早已躁動不安。這就像劉醒龍在《一滴水有多深》中說的一般,“作為自然,鄉(xiāng)村像詩一樣美麗。作為人生,鄉(xiāng)村像詩一樣痛苦”。最后,李娟是孤獨的,居麻也是孤獨的。這好像是一句廢話,卻是游牧生活中必須忍受、甚至學(xué)會享受的。那么,像李娟最后問的,對于游牧民族而言,定居是好事嗎?那個生意人回答道“定居當(dāng)然好!但哈薩克都完了”。那我們?nèi)绾卧u判呢?我們總不能自己享受著現(xiàn)代生活的便利,卻對他們說保持你們的落后狀態(tài)吧,并時不時地下去體驗一下生活——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的糾葛,我說不清,李娟也說不清,所以在全書的最后我讀到了她的落寞與孤獨。
冬牧場讀后感篇四
茫茫的原野上,雪像羊毛被似的,把大地捂得嚴(yán)嚴(yán)實實的。在這寒冷的大地上,有無數(shù)的牛、羊、馬,以及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場。
李娟跟隨一家哈薩克牧民去了冬牧場?!抖翀觥分v的是她以自述的方式,在冬牧場度過一段荒野生活。
李娟的文字很平實,不愧為文壇清新之風(fēng)。一開頭,李娟就說明了自己不是那種嚴(yán)謹(jǐn),舉止優(yōu)雅的作家。“我正趿著拖鞋,沿著水渠大呼小叫的跑,邊跑邊回?fù)]棍子。”感覺一點也不像個作家。
在沙漠中即使是很廉價的東西也是寶貴的,在荒野中,加瑪帶著的一對土里土氣又廉價的耳環(huán)在荒野的映襯下顯得光彩動人。
還一個最重要的東西————水。一望無際的沙漠,沙漠里哪來的水呢,只能把地上的雪融化以后用,而且還是要把地上的雪渣一點一點收集起來,而雪水是有點,或者說非常臟,融化以后還要沉淀好幾遍,而沉淀后的水也看不下去,但這就是他們的生活用水,而煮一下就成了飲用水了。
在冬牧場中最重要的角色莫過于牲蓄們了。人們對牲蓄們也是十分關(guān)心。關(guān)愛的在李娟的筆下,由許多動物,但她都以仿佛跟一個和一個人說話的口吻寫他們。有因為生病而住進(jìn)住院部地窩子的少先隊員,小羊。天天被居麻打的嗷嗷亂叫的梅花貓,能吃好喝好假裝努力守護(hù)地窩子的熊貓狗剛生完小狗就被人抱走了,連叫都不叫。還有到處亂跑找吃的駱駝。。。這些動物陪伴牧民們度過一個又一個寒冷而又漫長的冬天。
在李娟他們的冬窩子里有一臺電視機(jī)。這玩意兒在荒野上得有多稀罕??!雖然信號十分不好,充一次電需要很久,而看不了多久,又得充電。但是有了一個電視,她們就很滿足了,他們能接受到外面世界的信息了,他們?yōu)榱丝措娨?,晚上也不點燈,大家在黑暗中一起注視著電視屏幕。
在書中有一句話出自李娟之口?!耙驗閺男∩顒邮?,才更貪戀寧靜與一成不變,因為歷經(jīng)暴力才更愿意描述平安與溫柔,因為悲傷才敏感與喜悅”正如李娟所言,在荒野中并非沒有痛苦,只是將目光轉(zhuǎn)向了快樂。在平凡的生活中寫出不一樣的瞬間。
冬牧場讀后感篇五
“我說:‘家里不是有狗了嗎?’他說?!l知道能活多久?’居麻給梅花貓吃肉時,嫂子反對:‘豁切!’嫂子給貓吃肉時,加瑪反對:‘行啦行啦!’加瑪給貓吃肉時,我反對:‘它已經(jīng)吃了不少了!’我給貓吃肉時,居麻反對:‘它吃得比你還多!’總之一家人就這樣互相寵溺著它。”
每當(dāng)我讀到這句話時,我總會想起七歲時,我在一個電話亭旁看到一個大哥哥,他背著一個書包,你做夢也不會想到那里面究竟有什么?那里面有貓,不是一只貓,也不是普通的貓,而是兩只全身金黃,剛生下來沒幾天的小奶貓!
怎么才能說出《冬牧場》的有趣之處呢?如果說《雪域豹影》是一幅漫天大雪與一座山的水彩畫;《紅豺》是一幅青青草原地上一只兔子與一只鹿地相遇,那么《冬牧場》則是一個人與一群馬、一群牛、一群駱駝的合影。
在李娟筆下,如此凜冽的環(huán)境都能有著如此快樂的氣氛。
可是,這并不意味著你是一個遠(yuǎn)離快樂的人。
是的,寒冷的冬天雖然已經(jīng)過去,但是它依舊在我的心中,告訴我沒有風(fēng)雨地吹打就不會存活。
“每當(dāng)我獨自走在暮色四合的荒野里,看著輕飄飄的月越來越堅硬,成為銀白鋒利的月亮”。
冬牧場讀后感篇六
合上《冬牧場》的最后一頁,我感慨萬千,心中似是有什么東西被觸動。
在大多數(shù)人的認(rèn)知里,新疆是炎熱干燥的代名詞,是盛產(chǎn)瓜果之地。但是李娟的《冬牧場》,讓我認(rèn)識了一個不一樣的新疆。在烏倫古河南面,地勢平坦開闊,生長著大量牧草,多數(shù)牧民都會在此定居,搭建冬窩子,開始與牛羊為伴的長期生活。
李娟筆下的冬牧場是雪白的,是廣闊無垠的。
當(dāng)我看到書后附錄的幾張照片,不得不再次感嘆起來,站在牧場中央環(huán)顧四周,人類和牲畜是那么的渺小,猶如在浩瀚的夜空中幾點發(fā)亮的星星。雪季來臨,牧草上覆蓋了厚厚的一層積雪,而遠(yuǎn)處的山峰也顯得異常美麗。大概沒有人會想到在沙漠深處是這樣一番天差地別的景象。
李娟筆下的冬牧場也是有人情味的。
冬日的牧場是美麗的,是寂靜的,是神秘的。隨著社會經(jīng)濟(jì)的發(fā)展,土地貧瘠的不斷加劇,牧人被禁止放牧,那安在冬窩子里的家終會被風(fēng)吹雪埋所破壞,消失在時間的長河里,成為人們古老而珍貴的回憶……不論未來會發(fā)生什么,冬牧場里的溫情在我的心中永遠(yuǎn)不會磨滅。
愿,這個即將來臨的冬日,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塊屬于自己的牧場,既能放養(yǎng)靈魂,又能溫暖天地。
冬牧場讀后感篇七
王安憶這樣說:有些人的文字你看一百遍也記不住,有些人的文字看一遍就難以忘懷?!抖翀觥肪褪沁@樣的文字,寫的是作者李娟跟隨一家熟識的哈薩克牧民深入新疆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場、沙漠,度過的三個月的游牧生活。
不同于以往的游記,《冬牧場》中的作者扎扎實實地和牧民一起生活,從趕著駱駝進(jìn)入沙漠的三天行程,到一起為定居搭建冬窩子,砌羊糞墻、收拾家務(wù),再到定居后每日的放羊、采雪背雪、找馬找駱駝、繡花,作者用白描的方式將這些平實的小事一一記述,并將個性飽滿的男人、女人、小孩、男孩、女孩一一描繪,用羊、馬、駱駝、貓、狗等動物裝點,形成了一幅大漠荒野背景下的牧民生活畫卷。雖然是記錄著游牧生活中瑣碎、平實的生活細(xì)節(jié),但許多對自然、生命的思考如涓涓細(xì)流般浸潤著讀者的心田。
一是對自然的敬畏?!抖翀觥诽幪幙梢姷膶ψ匀痪爸碌拿鑼?,“大地是淺色的,無邊無際。而天空是深色的,像金屬一樣沉重、光潔、堅硬?!逼渲袑π且辜娉痰拿枋隽钗矣∠箢H深:“同樣在滿天星斗的濃濃夜色中,我們朝著深入地平線一半的獵戶星座啟程。與此同時,月亮彎彎地掛在東方,同樣還是在行走中伴隨著太陽緩慢而威嚴(yán)地出升。太陽未出時,全世界都像一個夢,唯有月亮是真實的;太陽出來后,全世界都真實了,唯有月亮像一個夢?!蹦堑降啄膫€是真實的,哪個是夢,讓我久久回味。在那樣的自然中,人們樂觀而安然地咀嚼著自然給予的饋贈,荒漠、積雪、枯草、羊糞等等,氣候環(huán)境的嚴(yán)酷、物資的匱乏逼迫人們貼地生活,“大地是最大的一塊磁石…生命的世界只有薄薄的一層,像皮膚緊緊貼附在大地上,一步也不敢擅離”,渺小了人的個體,卻更加反映了生命的實相,為了生存而生活,幸福反而更加真實。
二是對生命的歌頌。在描寫“冬宰”這一幕時,她雖然對親眼看到生命的結(jié)束表示難以接受,卻還是鼓起了勇氣去直視它。從宰殺前的準(zhǔn)備工作,到宰殺時牧人的'禱告,到“一匹清晨還在曠野中自在奔跑的馬兒,中午見散成堆骨肉”,“這是馬兒留給我們最后的力量,幫助我們度過長冬的力量”。讓生命以力量的形式傳導(dǎo),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此外,《冬牧場》描寫的牧民也都異常可愛,果敢勤勞同時愛耍酒瘋的男主人居麻,一刻不閑做活麻利卻毛手毛腳的女主人,愛幻想愛打扮渴望嫁到遠(yuǎn)方的女孩加瑪,恰巧一起扎寨的牧民家庭成為鄰居并一起勞動吃飯共享生活物資,素未謀面的過客成為了座上賓,一個假戒指的禮物都因為顏色鮮艷而變成珍寶,一粒糖的分享都顯得格外甜蜜。
生命的長度是有限的,于是便有了拓寬生命寬度的人,不同的人用彼此不同的篇章,來豐富生命的歷程,于是便有了這些故事,感謝每一個講故事的人,感謝李娟,也感謝每一個聽我講故事的你。(作者:章靜,武漢市漢陽區(qū)人民檢察院偵查監(jiān)督部干警)。
冬牧場讀后感篇八
“干凈”,是我讀完這本書第一個想到的詞。整本書都太干凈了,仿佛眼前真的茫茫而白,大雪掩埋了遠(yuǎn)方。羊啊,牛啊,和人啊,生活在一起,如此和諧純粹。李娟并不會刻意去擦拭,在她眼中,她心中的那片土地便真的是這般干凈。讀李娟的書,我想是需要沉淀的,包括你翻開書頁時那一片刻的沉淀。
無論你到過阿勒泰與否,她想帶你見的遠(yuǎn)不止眼前的蒼茫景象。土地是有人情味的,即使天寒地凍,周遭的雪覆蓋了所有去路,住宅里騰起的溫?zé)崮滔愫蛧Z著的家長里短,都在溫暖著那片土地,因為人,土地從不曾被放棄、被冰凍。冬天的阿勒泰是,他們聽不懂漢語卻聽得出一聲“李娟”,他們攬了所有重活累活只為了給你帶來安逸的一夜,你趕著風(fēng)雪去接一通遠(yuǎn)方來電,回過頭會發(fā)現(xiàn)他們在盼你等你。
李娟的散文世界里,沒有這個時代的焦慮,只有三樣?xùn)|西:極致的人性美、自然美與生存的底色,冬牧場像一個有濃烈色彩的童話世界,剝?nèi)ッ髁恋牟糠?,只留下大片的灰,那是草原人單調(diào)的生活,是一代一代人相同命運的重復(fù),這種主題的文字,好像總易往灰暗的地方移了去,可李娟的世界,全沒有寒涼與消沉,而是飽含著令人無法忽視的向上的力量,她真正懂得如何把別人看來艱難單調(diào)的生活過得有趣,寫得有趣。
我們生活得其實有一些急躁,有時候會迫切地想找到所有問題的答案,迫切地想要快速提升自己,甚至有時候讀書是這樣,閱讀成為了一種工具,忘記了閱讀的初心,忘記了我們是為什么而讀。李娟的書則能令你慢下來,讓你看到時間濃稠地流淌,讓你有時間好好看一看,整理一下自己的生活。
《冬牧場》的最后寫道:“冬牧場的荒寒之氣漬透了這半年來的喧囂世事,每當(dāng)心氣浮躁的時候,總算還有磐石鎮(zhèn)放胸間,總算不至迷惘。為此我深深地感激。”——這也是我想對李娟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