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鄧稼先的主要事跡簡 鄧稼先的主要事跡簡介簡短篇一
1924年6月25日,伴著一聲洪亮的啼哭,一個嬰兒降生在著名的翰墨世家,成為清代著名的`篆刻書法大家鄧石如的六世孫。望向窗外郁郁蔥蔥的田野,看著微風中起伏著的剛剛吐穗的稻谷,孩子的父親靈感突現,說道:“古人說禾之秀實,而在野曰稼,稼,就是在田野已經秀穗結實之禾。希望他植根于中華大地,并且早早的秀實和成熟,成為造福民眾的滄海之一粟,就取名叫稼先吧?!?/p>
也許是受到書香之家的熏陶,鄧稼先從小就對書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好奇心和閱讀欲望,幼年時代的鄧稼先就非常喜歡動腦筋,總是會提出千奇百怪的問題。他自小便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功底,同時也形成了勤學好問的可貴品質,然而在國難深重的年代,年少的鄧稼先目睹列強的欺凌、殘破的家園,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的殘忍迫害,對他們滿懷痛恨。那時的鄧稼先已經朦朧的意識到要救我們的國家,必須要有知識有本領,因此他更加認真讀書,在讀書期間,鄧稼先便積極的參加愛國救亡運動,致力于維護祖國的尊嚴。他也終于明白,一個弱國會備受欺凌,是沒有平安日子可言的,他立志要發(fā)憤圖強,投身科學事業(yè),振興國家科技,保衛(wèi)國家安全,解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同胞。
抱著這樣的志向,16歲的鄧稼先離開了北京,開始了新的求學歷程。1941年秋,鄧稼先考入了西南聯大物理系。在西南聯大,他讀遍了圖書館里每一本有價值的書籍,充分利用學校的優(yōu)勢資源,充實自己的科學知識,鍛煉自身的實踐操作能力。他博覽群書,同時還利用課余時間背誦牛津英文字典,日積月累,他把基礎的學科知識掌握的相當牢固。
1948年10月,他進入普渡大學攻讀,功夫不負有心人,鄧稼先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和驚人的勤奮,只用了一年零10個月的時間就提前完成了博士論文,并順利通過答辯,獲得了博士學位,1950年8月20日,剛滿26歲的他即從普渡大學畢業(yè),被人們戲稱為娃娃博士。拿到博士學位的鄧稼先,一心想回到祖國,回到朝思暮想的父母身邊,將自己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新中國的科學事業(yè)中去。他拒絕了美國的豐厚條件,沖破一切阻礙,1950年8月29日,毅然回到了魂牽夢縈的祖國。
那時的中國,一窮二白,美國還不止一次地對中國進行核威脅。1958年,錢三強教授受黨中央委托,交給鄧稼先一個艱巨而保密的任務,生產大炮仗,也就是原子彈。這是鄧稼先多少年追尋的報國夢,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氐郊依?,他跟妻子說:“我要調動工作了?!逼拮訂枺骸罢{到哪?”鄧稼先沉默良久,嘴角微微顫動著擠出三個字:“不能說!”為了國家,為了民族,他隱姓埋名28年之久,沒有依靠任何外援,帶領團隊自力更生,自強不息,勇攀高峰。
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一團碩大的蘑菇云在爆裂中隆隆升騰。
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從原子彈到氫彈,法國用了8年,美國用了7年,蘇聯用了4年,而中國只用了兩年零8個月。
戈壁灘上,這張遮得嚴嚴實實的照片讓我們明白,您驚天動地的功績之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驚心動魄。
那是一九七九年的一次核彈空投試驗,天空沒有出現蘑菇云,核彈從高空直接摔倒了地上。
“核彈去哪里了?為什么沒有爆炸?”
“我們要馬上進入事故區(qū),必須要找到這枚彈頭!”
“不行!那樣太危險了!”
“核輻射可是要命的!不行不行!”
“你們都不要爭了!我進去!”
“鄧院長!”
“你們進去了也不能解決問題的,因為它是我設計的!為了它,我哪怕死了,也是值得的!”
您義無反顧地走進了試驗區(qū),找到了核彈的碎片,走出來后,您說的第一句話是——
“平安無事,平安無事!同志們,我們的試驗可以開始了!”
鄧院長,您…您怎么那么不要命呢?
這事我不去誰去,責任書上的簽字人是我??!剛站起來的中國可以沒有鄧稼先,但是不能沒有它!
但是,鄧稼先的身體已經被核輻射侵害了。他比誰都清楚自己的身體,因此,在工作上更加爭分奪秒。拖著病重的身體,學習、研究、試驗!
生命的最后時刻,鄧稼先仍心系祖國的核事業(yè),病榻之上,他叮囑于敏:“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我不愛武器,我愛和平,但為了和平我們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終結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yè)。”
臨終前,他只說了一句話:“我——死而無憾!”
這是一代人的足跡,鐫刻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間,激勵著我們前進!前進!前進!
鄧稼先的主要事跡簡 鄧稼先的主要事跡簡介簡短篇二
鄧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翌年,他隨母到北京,在擔任清華、北大哲學教授的父親身邊長大。他5歲入小學,在父親指點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礎。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學,與比他高兩班、且是清華大學院內鄰居的楊振寧結為最好的朋友。鄧稼先在校園中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后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在父親安排下,他隨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
1945年抗戰(zhàn)勝利時,鄧稼先從西南聯大畢業(yè),在昆明參加了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民青”,投身于爭取民主、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斗爭。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并在學生運動中擔任了北大教職工聯合會主席。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志,他于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于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于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并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九天后,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此后的八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1953年,他與許鹿希結婚,許鹿希是五四運動重要領袖、后來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許德珩的長女。1954年,鄧稼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征詢他是否愿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鄧稼先義無反顧地同意,回家對妻子只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難。從小受愛國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從事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工作,表示堅決支持。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現在嚴格警衛(wèi)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鄧稼先就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后,先挑選了一批大學生,準備有關俄文資料和原子彈模型。1959年6月,蘇聯政府終止了原有協議,中共中央下決心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wèi)星。鄧稼先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后,一面部署同事們分頭研究計算,自己也帶頭攻關。在遇到一個蘇聯專家留下的核爆大氣壓的數字時,鄧稼先在周光召的幫助下以嚴謹的計算推翻了原有結論,從而解決了關系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數學家華羅庚后來稱,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
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后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后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最后終于制成了氫彈,并于原子彈爆炸后的兩年零八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用4年的時間相比,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1979年又任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jié)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國務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同年7月29日,鄧稼先去世。他臨終前留下的話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鄧稼先雖長期擔任核試驗的領導工作,卻本著對工作極端負責任的精神,在最關鍵、最危險的時候出現在第一線。例如,核武器插炸藥、鈾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發(fā)的危險時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員身邊,既加強了管理,又給作業(yè)者以極大的鼓勵。
一次,航投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危險,卻一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里仔細檢驗。身為醫(y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彈,在鄧稼先回北京時強拉他去檢查。結果發(fā)現在他的小便中帶有放射性物質,肝臟被損,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隨后,鄧稼先仍堅持回核試驗基地。在步履艱難之時,他堅持要自己去裝炸藥,并首次以院長的權威向周圍的人下命令:“你們還年輕,你們不能去!”1985年,鄧稼先最后離開羅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參加會議。醫(yī)生強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癥。他無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對自己妻子以及國防部長張愛萍的安慰,平靜地說:“我知道這一天會來的,但沒想到它來得這樣快?!敝醒氡M了一切力量,卻無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鄧稼先去世前不久,組織上為他個人配備了一輛專車。他只是在家人攙扶下,坐進去并轉了一小圈,表示已經享受了國家所給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國慶50周年前夕,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又向鄧稼先追授了金質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