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課件篇一
《愛心與教育》應該怎么讀?我以為,應該帶著自己的心去讀,帶著自己的實踐去讀,帶著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己與鎮(zhèn)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
《愛心與教育》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
在萬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教師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哪個方向,都牽動著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出的反復,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教師。
我們的教育,缺少的是一份真!
我們的德育自成體系,然而卻像一個影子,消耗著時間,金錢,教育資源,卻并不真實,或者壓根就不存在,只是一個黑色幽默。我們的德育不是教育人的,而只是負責對萬千現實進行議論,解釋,樹立無數無人瞅一眼的石像。
讀李鎮(zhèn)西老師的文章,讓人震撼也讓人憂慮!教育,不僅僅要從善開始,更要從真開始!
李鎮(zhèn)西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而這份愛總覺得與其他人愛有所不同。我看到過不同的老師表達過對學生的愛。有保姆式的愛,有恨鐵不成鋼式的愛,有施恩式的愛,無論哪種,總是在潛意識里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這當年也沒錯,但我們能夠非常明顯地感覺到這種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感覺到為人師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優(yōu)越感。
而李鎮(zhèn)西老師卻不止一次地說過,學生的心靈往往要比教師純潔得多,學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師,這是整部書中我最以為然的結論!所以李鎮(zhèn)西老師的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fā)自內心的愛,不含任何雜質的愛,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
而李鎮(zhèn)西老師時時都在收獲!當看到學生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為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什么叫享受教育?這就叫享受教育!而當一個教師能夠真正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獲益,提升自己的時候,他收獲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鎮(zhèn)西老師就是這樣的幸福者!所以在整本書中,鎮(zhèn)西師并沒有流露出一種功成名就的感覺,沒有流露出對學生施過恩德的那種隱隱的得意,而是不斷地感謝,感謝學生,感謝編輯,感謝同事,感謝同學,感謝一切幫助過他的人,正是這一份做人的態(tài)度,才提升了李鎮(zhèn)西老師的生命,并且深深地感染了我們!
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李鎮(zhèn)西老師出發(fā),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課件篇二
捧起了《愛心與教育》一書,認真研讀,被書中一則則真實的事例感動,李老師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是怎樣地愛他,真是感動人。
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為人師表的盡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
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一般的老師是難以做到的,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yōu)秀生,而且更愛差生。雖說在教學中我們對后進生的也很關心?但能夠像李鎮(zhèn)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對待一個學生,說實話,我做不到。
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為止看到過的最感人的一份。
李老師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群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么好的教育?”
有教育家也曾經說過:“愛是教育的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弊鳛榻處?,只有熱愛學生,特別是尊重、愛護、信任學生,使學生真正感到來自教師的溫暖和呵護,教育才富有實效。愛祖國、愛人民、愛職業(yè)、愛學生等,是師德的組成部分,愛學生,是教師師德建設的需要。
那些在學習、思想、行為等方面存在一定偏差的學生,我們稱之為“問題學生”。
他們往往被忽視、被冷落,殊不知,學生看起來最不值得愛的時候,恰恰是學生最需要愛的時候。錯過學生的一個教育機會,說不定就錯過學生的一輩子。我們老師應當對他們給予更多的教育引導和關愛,最大限度地理解、寬容、善待“問題學生”。
這也讓我想起了這樣一件事:
我班有個姓王的男同學,上課不專心,課間動不動就欺負同學。教育談話無數次,
而他總管不住雙手。后來找家長談話,也無濟于事。家長也對他的兒子失去了希望。有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fā)現課間他在撿地上的垃圾、還把黑板擦得干干靜靜。抓住這個機會,我及時表揚了他,并讓他負責擦黑板的工作,幾個月來,
我班再也沒有出現教師上課,黑板還未擦的情況。我當著他的面向他的父母報喜,并提出如果在學習上也能這樣出色就更好了。打那以后,孩子慢慢變了,上課比以前認真了,課間能與同學和睦相處了,學習勁頭更大了,
成績也有了進步。由此看來,只要給“問題”學生多一點的關注,讓他們的“閃光點”發(fā)光,使他感到老師時刻在關注他,就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覺性,從而獲得了更大的進步。
雖然和李老師比起來,我還做得很不夠,但我想,我會在今后的教育過程中更好的學習李老師的精神。把握素質教育的實質,著眼于人的培養(yǎng),,不斷探索,不斷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風格,對得起學生那一聲聲“老師”的呼喚!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課件篇三
最近又拜讀了李鎮(zhèn)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讀了書中的手記二:與頑童打交道——“后進學生”的轉化這部分內容。自己被李鎮(zhèn)西老師那顆熱愛學生的心所感染,特別是對后進學生那種不離不棄,持之以恒,充滿信心的工作精神所感動。
后進生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后進生的轉化,一直是令人頭疼的事。李老師講“后進生教育要民主,用心靈贏得心靈,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后進學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于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是,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倍罾蠋熢诠ぷ髦幸彩沁@么做的。
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zhèn)西老師那樣對待萬同這樣一個學生和生活頑童學生,難!萬同,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可憐的孩子,物質和情感上的缺失,讓萬同便成了一個人間人怕的壞孩子,可萬同又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了李老師,這個像父親一樣的班主任,在別人已經放棄他的時候,卻給他信心和鼓勵。不僅如此,李老師還發(fā)揮了集體的力量,讓同伴的愛喚醒了他沉睡的心靈。正因為有這樣一位好老師,有這樣一群集體,才讓萬同的人生軌道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長大后的萬同是一位光榮的有志氣的解放軍。我想,如果沒有李老師的堅持和執(zhí)著,萬同的人生可想而知。
一路閱讀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復?我在問自己:如果萬同是我的學生,我會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我也會如李鎮(zhèn)西老師一樣耐心細致地對待他,談心,講道理,但我會容忍他太多的反復嗎?我想不會,我會傷心,會憤恨,會覺得萬同是不可教育的學生,我自己已經盡了力,而“教育不是萬能的”……當我面對班級里讓人頭疼的后進生,我也曾試著去愛這些孩子,可是往往都是徒勞無功。在感嘆之余只能責怪孩子為什么這么難管,不懂事?,F在想來,以前所謂的對他們的“愛”,放在李老師那里,他微不足道了。也我該試著向李老師學習,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他們,讓自己的心靈走進他們。只有贏得了他們的認可,教育才有可能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從手記二中我還學到了不少轉化后進生的辦法:如寫《家校聯系本》、填《報喜單》、集體評價、安排當班干部等方法是老生常談,但是李教授也賦予了不同的內容,使得自己又有了新的認識;更有一些自己感到很新穎的措施,如寫“每日九問”、學生作文表揚、游玩等等,這些對自己的工作都有一定的啟發(fā)。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課件篇四
很多人認為,上學就是為了讀書,讀書是為了升學,升了學還是讀書,最后的目的是找個好職業(yè),過更好的生活。
讀好書是不是就一定能達到這樣的目的?怎樣才算讀好書?分數高是不是就一定等于書讀的好?
人才,是能夠在未來社會中站住腳跟,開創(chuàng)事業(yè)的人才。這樣的人才,不僅要在學校里讀書,通過讀書獲得一定的扎實的知識。這樣的人才還要能夠正確的處理社會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經歷順利和艱難、成功和挫折的考驗。他們需要有知識,更需要有理想,有堅強的意志,有優(yōu)良的品質。這一切都是需要在學校中奠定基礎的。
“素質教育”的大旗上,有一個大寫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為了一切人全面發(fā)展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著眼于每一個“人”的發(fā)展,而不是培養(yǎng)“考試機器”,因此,唯分數至上的的所謂“教育”,是目中無“人”的偽教育!
李鎮(zhèn)西說:“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衷心愛 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p>
但這種情感,不是裝模作樣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師對學生居高臨下的“感情恩賜”,甚至不是為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資”,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誠的感情。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是我們感染學生的情感魅力。
李鎮(zhèn)西教授對于“后進生”的轉化也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他說:“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后進學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于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p>
愛,是教育的前提;而且這種“愛”應該是真誠的。換句話說,教育者對“后進學生”的愛,絕不應是為了追求某種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態(tài)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誠的人道主義情懷的自然流露。教育者心目中“一無是處”、“不可救藥”的學生,其心靈深處或多或少也有著美好道德的萌芽。對“后進學生”的轉化,與其向他們“灌輸”,不如引導他們發(fā)現自己身上的善良之處、高尚之處,幫助他們樹立“我是一個有缺點的好人”的道德自信。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一個好的教師,就是在他責備學生、表現對學生的不滿、發(fā)泄自己的憤怒的時候,他也時刻記著: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為一個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滅?!痹谂u教育的問題上,師生同樣是平等的:教師當然可以批評學生,學生也可以批評老師;教師如果批評失誤,應該尊重學生申辯或解釋的權利;如果冤枉了學生,教師應該公開主動認錯。
作為真誠的民主教育,用心靈贏得心靈,不只是教育的條件,更是教育本身。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課件篇五
翻開李鎮(zhèn)西老師《愛心與教育》,撲面而來的是滿滿的幸福感。一名教師,只有深愛他的職業(yè)和學生,教育才會有火花和靈感,才能有智慧,才會不辭勞苦一篇篇記錄和總結反思,才會從內而外散發(fā)出滿滿的幸福感。從“憂生”到“優(yōu)生”,從執(zhí)教的學生到已畢業(yè)的學生,李鎮(zhèn)西老師始于愛心,卻不止于教育。
在教育里,愛不是萬能的,但沒有愛是萬萬不能的,愛流淌在李老師的字里行間。他整整一個月給一個學生每天煮一個雞蛋;背著學生去醫(yī)院在醫(yī)院里陪護;給學生送生日禮物……愛有是相互的,李老師發(fā)自肺腑的愛不求回報,但孩子們卻經?!懊孛苄袆印苯o他驚喜,在李老師住院的時候,大家集體來看他;在李老師不在家的情況下,還愛屋及烏給他剛生過孩子的愛人送雞蛋;全班同學給秘密給他準備生日禮物……李鎮(zhèn)西老師向我們詮釋了作為一名教師如果愛,請深愛!
李老師還是有教育智慧的。讓我們頗為頭疼的“后進生”,在李老師那里卻迎刃而解。他認為“后進生”教育指導思想應該是科學、民主與個性,要用心靈贏得心靈,把教育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不以分數論英雄;應該把更多的關注投向他們,分析“后進生”家庭、學校及個人等方面的原因后進而去尋找辦法。
培養(yǎng)優(yōu)等生李老師的方法也頗值得學習,李老師眼里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才是優(yōu)生,對優(yōu)生不能只注重分數,更要關注他們的思想和人格;優(yōu)生培養(yǎng)有六大方法:樹立志向、認識自己、保持童心、超越自我、訓練“受挫”心理、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李老師的教育智慧對于我們普通老師來說具有極強的借鑒性和可操作性。
李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又是深遠的。學生畢業(yè)后給他的信中說:“李老師,您放心,不管以后怎樣,我永遠會做一個正直的人,至少不能有愧于自己的良心”;還有學生在他的影響下也成為了教師;還有一些人因為報紙等媒體認識了李老師,向他寫信求助,李老師悉心回信開導談心……“父母愛之則為之計深遠”,李老師為他接觸到的每個孩子負責,為之計深遠,在學生心里,無論走到哪里,李老師也早已是他們內心牽掛的家人。
讀完李老師的著作后,為他源源不斷的愛的能量、歷久彌新的教育火花,深深折服。李老師給孩子們上的不僅僅是學校一堂堂的課,更是點燃了孩子們人生路上永不滅的指明燈……
李鎮(zhèn)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始于愛心,卻不止于教育。向李老師學習!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課件篇六
我們離名師有多遠?
看過李鎮(zhèn)西所著的《愛心與教育》,也在教育論壇上感受過竇桂梅、薛瑞萍的成長歷程,我被名師們在平凡瑣碎的工作中,體現出來的超越于常人的胸襟所感動,同時也感受到了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具備的愛心,一顆博愛的心,一顆寬容的心。然而,這次讀書我最深的感觸不是作品的內容,也不是名師們在文章中體現出來的教育睿智,而是他們那一種敬業(yè)精神。
我在反思:我們跟名師的距離在哪兒?我們離名師有多遠?
至今為止,我看過了竇桂梅老師的《梳理課堂》《做一名有尊嚴的教師》、魏書生的《教學工作漫談》還有《做聰明的教師》等等,這些有名師們所編寫出來的專著,不是漫無邊際的理論,而更多的是他們日常工作中所積累的案例以及反思。我頓悟:我們跟名師并非那么遙遠,只不過是名師手中比我們多了一本書、一支筆而已。
是的,同樣平凡的工作,但是他們追求的是工作的的最高境界,因此他們不懈學習,善于積累反思。在教育論壇上,竇桂梅老師早些年的一些原始的教學反思仍然閃爍著光明;薛瑞萍老師《心平氣和的一年級》的雛形仍在論壇;張祖慶更是至今仍在論壇上耕耘……
如此看來,我們與名師的距離真的就是一本書、一支筆的距離了。我們日常找借口說工作太緊張了,壓力太大了,而懶于思考,懶于動筆反思,懶于積累。讓我們來看看李鎮(zhèn)西老師每天所做的工作吧。李鎮(zhèn)西老師在每周21節(jié)課的工作量下,依然每天堅持完成好他的“五個一工程”——上好一堂語文課,找一位學生談心或書面交流,思考一個教育問題或社會問題,讀不少于一萬字的書,寫一篇教育日記。如果,我們也能像他一樣做好這“五個一”何懼我們成不了名師?回想我在新世紀學校的這兩年,我深刻感受到這兩年是我工作以來感覺到壓力最大的兩年,但也由于這份壓力,我才懂得了真正用心去工作,用心真正地愛每一個學生,用心備課、用心上課,再慢慢地學著寫工作日記,寫反思。
在學習中仰望名師,讓自己一點一點的蹣跚學步,把距離慢慢縮短;在反思中發(fā)現自己的失誤,一點一點地改正,同時一點一點地進步。我想,正因為如此,我深深地感覺到這兩年時間里,我學到了之前十年里所沒有學到的東西;也正如此,我的教學水平漸漸有了起色。雖然距離名師路途遙遠,但正如李鎮(zhèn)西在《做最好的老師》的序言中所說:雖然也許你永遠成不了“家”,但通過努力,你卻完全可以成為最好的你。我相信,只要我能朝著名師的方向堅持不懈地努力,盡管我成不了名師,但明天的我一定會比今天的我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