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赤壁讀后感800字 借東風火燒赤壁讀后感篇一
從這篇文章的背景說明我還得知,文中所寫的的赤壁有兩處地方:一是三國時期周瑜破曹操處,在今天湖北的蒲圻縣西北長江南岸;另一處是作者做刺史的黃州城外的赤壁磯,山巖為赭紅色,所以叫赤壁。
周瑜這個人很聰明,精通用兵的策略,年紀輕輕就當了蜀吳的聯(lián)軍統(tǒng)帥,加之他的機遇也很好,上天很照應他,恰在攻打曹操水軍時,刮起了東風。記得曾經(jīng)讀三國時,說周瑜和諸葛亮都曾夜觀天象,兩人同時在手上寫出了攻打方法,那個字就是火。由此我想到,周瑜的成功是天資聰穎、軍事、天文、組織等多方面能力的體現(xiàn)。
通讀這篇七言絕句,我的感想:作為一個人,不管是學生還是成年人,如果想要取得成功,僅有天資聰穎是不夠的,天時、地利、人和、機遇都很重要的;在外部條件不具備的時候,我們可以做好準備,加強各方面的學習和修養(yǎng),使自己具備成功需要的基本條件,在機遇到來時可以精準把握,而不會像杜牧一樣覺得懷才不遇,空發(fā)怨憤與感慨。
希望自己一生中像周郎一樣有一些精彩,當年老時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青壯年朋友和學子,你們是否有這樣的感受呢?歡迎討論!
赤壁讀后感800字 借東風火燒赤壁讀后感篇二
國慶期間,我懷著沉重的心情又一次品讀了《赤壁之戰(zhàn)》這篇課文,心中有很多的感慨。
這篇課文選自羅貫中的著名小說《三國演義》,故事發(fā)生在東漢末年,話說曹操豪情滿懷,揮師南下,想要奪取江南,吞并東吳,消滅孫權﹑劉備進而統(tǒng)一中原。孫權與劉備聯(lián)合,率軍在赤壁與其相抗。黃蓋獻上火攻之計,周瑜﹑黃蓋又連施苦肉計,再使闞澤去送降書。后來火燒赤壁,曹軍損傷無數(shù),只得丟盔棄甲,狼狽而逃。
曹操為什么會輸?shù)萌绱藨K烈呢?是兵力不夠嗎?難道八十萬大軍還勝不過孫權的三萬人馬,頃刻間就灰飛煙滅了嗎?是軍隊士氣不振嗎?試想曹操曾破袁紹、斬呂布,一路高歌,勢如破竹。
也許是你曹操輕易信人,先是中了龐統(tǒng)的連環(huán)計,再是信了闞澤的詐降書。曹操啊,曹操,任你生性多疑,也逃不過龐統(tǒng)的連環(huán)計;也許因為你們是遠來之師,一路跋涉,筋疲力盡,周瑜完全是以逸待勞;也許是你們人生地不熟,而周瑜擁有長江天險,才會牽著你們的鼻子走;也許是你太輕敵,仗著自己人多,周瑜人少,就一定會獲勝;也許是你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識水性,別看在陸地是精銳之師,所向披靡,無戰(zhàn)不勝,可一到像長江這樣的大江﹑大河之上,就成了一群烏合之眾了;也許是諸葛亮太聰明,東風有意周郎便呀;也許……
曹操呀,你的敗給現(xiàn)代人留下了不少疑問,至今仍有許多人在爭論,你的敗到底是必然的,還是天意呢?
赤壁讀后感800字 借東風火燒赤壁讀后感篇三
讀好書,好讀書,讀書好。每當我讀完一本書,就感覺邁上了一個新的階梯,感悟出一個新的道理。讀了羅貫中所寫的《三國演義》中的火燒赤壁后,我才明白,勝不驕,敗不餒的含義。
火燒赤壁講述了在東漢末年,曹操率領80萬精兵進攻東吳,孫權和劉備聯(lián)合共同抗曹。周瑜黃蓋演苦肉計引曹操走向了失敗的第一步,龐統(tǒng)獻連環(huán)計使曹操的戰(zhàn)船不易移動,變成了一個活靶子。繼而諸葛亮借東風,周瑜火攻曹營,使東吳取得了勝利。
曹操大敗而歸,其實也因為他自身的問題。如,龐統(tǒng)獻連環(huán)計是有謀士提醒曹操,如果東吳用火攻,戰(zhàn)船便會因為無法分散,被火燒掉。但那時曹操正因平定了北方而驕傲自滿,未聽進去,這是他失敗的原因之一。二、曹操進軍過急,他雖平定了北方,但西涼太守馬騰未滅,若馬騰起兵,曹操的大后方就會丟失。三、曹操進軍前未考慮周全,北方的兵士到南方便患病,從而使曹軍的戰(zhàn)斗力大大減弱。曹操卻仍全然不顧我行我素,驕橫專斷。
以上幾點大家可以仔細想想:如果曹操不驕傲自滿,會兵敗赤壁嗎?如果他考慮周全一點,會敗得那么慘嗎?答案是否定的。
生活中處處可以看見那些一有點成績就驕傲自滿,而在后期摔跟頭的人。如我們班的小z連考了兩次第一,這成績便讓他驕傲自滿起來,結果第三次他就考到了倒數(shù),這不是曹操形象的生動寫照嗎?
同學們,請記住,莫讓驕傲占據(jù)了你的心田,也莫讓成績迷住了你的雙眼,我們要勝不驕,敗不餒!
赤壁讀后感800字 借東風火燒赤壁讀后感篇四
公元197-208年,曹操統(tǒng)一了北方,遂率八十三萬大軍南下攻東吳消滅劉備,孫劉聯(lián)軍不過五萬,軍事上處于劣勢。曹軍進駐赤壁,與孫劉聯(lián)軍隔江對峙.曹軍不習慣水戰(zhàn),加之曹操驕慢不得人心,龐統(tǒng)故意叫曹操把船用鐵索連在一起,鋪上木板,黃蓋便用“苦肉計”詐降曹操,然后乘機火攻曹操水師,大破曹軍。
我認為孫劉兩家之所以能破曹,是因為孫劉兩家善用計謀,以少勝多,同心協(xié)力,團結一致,共同戰(zhàn)斗的結果。
在赤壁大戰(zhàn)中,有人說孔明功勞大,因為他草船借箭并預測三天后有東南風,為東吳破曹立下了很大戰(zhàn)功;有人說,黃蓋的功勞大,是他用苦肉計騙得曹操上當,為破曹,他做出很大犧牲;有人說赤壁大戰(zhàn)不能沒有龐統(tǒng)的連環(huán)計,所以龐統(tǒng)功勞大……我認為誰都很重要,不必爭論功勞大小。
曹軍八十萬有余,孫劉聯(lián)軍卻不過五萬,孫劉聯(lián)軍卻能破敵。所以做什么事都要用腦袋,不可強攻硬拼,要靠智謀,比如:我們下象棋,不能一味橫沖直撞,要想辦法吃掉別人的“將”。特別是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更不能硬拼,要用計謀贏敵,智慧戰(zhàn)勝力量。
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說明同心協(xié)力能成大事,比如:我們學校拔河比賽,有的人身材較小,出的力少一些,有的人身材大,出的力也大一些,但不能說身材小的人功勞小,就算你高大威猛,你一個人也不能拔贏對方的整支隊伍。
我們應該學習劉備的仁義,諸葛亮的智慧,還有東吳黃蓋舍身為國不怕犧牲顧全大局的精神。
赤壁讀后感800字 借東風火燒赤壁讀后感篇五
今天,我懷著沉重的心情又一次品讀了《赤壁之戰(zhàn)》這篇課文,有了更多的感傷。
這篇課文選自羅貫中的著名小說《三國演義》,故事發(fā)生在東漢末年,話說曹操豪情滿懷,揮師南下,想要奪取江南,吞并東吳,消滅孫權﹑劉備統(tǒng)一中原。孫權與劉備聯(lián)合,率軍在赤壁與其相抗。黃蓋獻上火攻之計,周瑜﹑黃蓋又連施苦肉計,再使闞澤去送詐降書。后來火燒赤壁,曹軍損傷無數(shù),只得丟盔棄甲,狼狽而逃。
曹操呀,你為什么會輸?shù)萌绱藨K烈呢?是兵力不夠嗎?難道你八十萬大軍還勝不過孫權的三萬人馬,頃刻間就灰飛煙滅了嗎?是軍隊士氣不振嗎?想你曾破袁紹﹑斬呂布,一路高歌,勢如破竹。
也許是你輕易信人,先是中了龐統(tǒng)的連環(huán)計,再是信了闞澤的詐降書。曹操啊,曹操,任你生性多疑,也逃不過龐統(tǒng)的連環(huán)計;也許因為你們是遠來之師,一路跋涉,筋疲力盡,周瑜完全是以逸待勞;也許是你們人生地不熟,而周瑜擁有長江天險,才會牽著你們的鼻子走;也許是你太輕敵,仗著自己人多,周瑜人少,就一定會獲勝;也許是你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識水性,別看在陸地是精銳之師,所向披靡,無戰(zhàn)不勝,可一到像長江這樣的大江﹑大河之上,就成了一群烏合之眾了;也許是諸葛亮太聰明,東風有意周郎便呀;也許……
曹操呀,你的敗給現(xiàn)代人留下了不少疑問,至今仍有許多人在爭論,你的敗到底是必然的,還是天意呢?
赤壁讀后感800字 借東風火燒赤壁讀后感篇六
曹操率領大軍占領荊州,雖然威震四海,勢如破竹,但是卻十分驕傲,警惕性不高,認為孫劉聯(lián)軍不堪一擊,一舉就可以擊破。所以,曹操對孫劉聯(lián)盟估計不足。
而孫劉聯(lián)軍水陸兩軍人馬不足五萬,雖然力量弱小,但是上下軍民團結一心,所以士氣大增,并在周瑜的正確指揮和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幫助下,找到對方的弱點。
11月,曹操率領10萬大軍,進攻劉備。周瑜、黃蓋等人發(fā)現(xiàn)連環(huán)船有不易躲避火燒的致命弱點,決定利用火攻;江南每年在12月有幾天是反常吹東南風;為方便放火,周瑜、黃蓋使出“苦肉計”,曹操蒙騙上當。而聯(lián)軍充分利用了有利的條件,所以贏得勝利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赤壁之戰(zhàn),曹操的所有水軍全部喪失,而劉備、孫權在赤壁之戰(zhàn)后實力大大增強,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tǒng)一中國的機會。
曹操為什么會輸?shù)萌绱藨K烈呢?是兵力不夠嗎?難道他的十萬大軍還勝不過孫權的三萬人馬?是曹操輕易信人,是曹操太輕敵,仗著自己人多,周瑜人少,就一定會獲勝,掉以輕心。
赤壁之戰(zhàn)一個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制勝的根本在于諸葛亮聰明的神機妙算、周瑜足智多謀、曹操的聽信謠言。這也讓我懂得了:一個人不僅僅要擁有聰明的頭腦,還要學會做任何事都不能夠掉以輕心,不能夠聽信他人未經(jīng)過證實的話。
赤壁讀后感800字 借東風火燒赤壁讀后感篇七
我讀了這古詩很有感觸,很是欣賞杜牧的才華,但同時我也很同情杜牧那生不逢時,空有一身的本領,卻沒被重用的悲慘遭遇。
前兩句說的是詩人在外面撿到了一把已經(jīng)生銹的折戟,洗干凈以后發(fā)現(xiàn)這是前朝赤壁大戰(zhàn)時期留下的古物,于是,詩人感慨萬千。
后兩句說赤壁之戰(zhàn)中,周瑜借強勁的東風,火燒赤壁,戰(zhàn)勝了曹操的百萬大軍,要是東風卻助曹操一臂之力,那么,大喬和小喬便關進了銅雀臺。詩人借助東風與戰(zhàn)爭的勝負,來抒發(fā)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悲傷和愁苦心情。
我覺得詩人那個時代太黑暗了,如果詩人在我們現(xiàn)在這個時代的話,那肯定大有作為,會為國家做出巨大的貢獻。
從詩人想到自己。自己生在太平盛世,有這么好的條件,平等的競爭機會,可是我卻不好讀書,只知道玩樂,韓愈曾說“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說的就是我這類人吧。但杜牧不同,他滿腹經(jīng)綸卻得不到重用,就好比一塊上好的木料,沒有好的木匠師傅來雕刻,那也只一塊普通的木頭。如果來雕刻的是一位很好的木匠師傅,那這一件雕刻品將會成為一件價值連城的上好藝術品,所以我為詩人的遭遇感到同情。
讀了這一片課文以后,我覺得自己生活在這個偉大的時代而萬分慶幸!如果我不努力讀書,那真是浪費了身邊巨大的資源,如果我們不好好珍惜短暫的青春,那將追悔莫及;如果不把自己變成一塊好木料,那就對不住了辛勤付出的師傅們!
所以,我要好好讀書,不能讓自己留下任何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