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大又粗又硬又爽又黄毛片,国产精品亚洲第一区在线观看,国产男同GAYA片大全,一二三四视频社区5在线高清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作文 >> 最新飛向太空的航程課件模板(十二篇)

最新飛向太空的航程課件模板(十二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03 19:39:32
最新飛向太空的航程課件模板(十二篇)
時間:2023-04-03 19:39:32     小編:zdfb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飛向太空的航程課件篇一

1、了解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史以及新聞在結構上的特點。

2、關心國家航天事業(yè),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

1、把握新聞真實性原則。

2、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

錢學森講“萬戶飛天”

錢學森給年輕人講了他的導師王士倬曾經給他講過的“萬戶的故事”。

故事發(fā)生在公元十五世紀的中國。

那是明朝憲宗皇帝成化十九年。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萬戶。他熟讀詩書,但不去投考。因為他不愛官位,愛科學。他最感興趣的,是中國古人發(fā)明的火藥和火箭。想利用這兩種具有巨大推力的東西,將人送上藍天,去親眼觀察高空的景象。為此,他做了充分的準備。

這一天,他手持兩個大風箏,坐在一輛捆綁著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飛車上。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點燃第一排火箭。

只見一位仆人手舉火把,來到萬戶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說道:“主人,我心里好怕?!?

萬戶問道:“怕什么?”

那仆人說:“倘若飛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難保。”

萬戶仰天大笑,說道:“飛天,乃是我中華千年之夙愿。今天,我縱然粉身碎骨,血濺天疆,也要為后世闖出一條探天的道路來。你等不必害怕,快來點火!”

仆人們只好服從萬戶的命令,舉起了熊熊燃燒的火把。

只聽“轟!”的一聲巨響,飛車周圍濃煙滾滾,烈焰翻騰。頃刻間,飛車已經離開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當地面的人群發(fā)出歡呼的時候,第二排火箭自行點燃了。突然,橫空一聲爆響。只見藍天上萬戶乘坐的飛車變成了一團火,萬戶從燃燒著的飛車上跌落下來,手中還緊緊握著兩支著了火的巨大風箏,摔在萬家山上。

錢學森講到這里停了一下。有一個青年人問道:“后來呢?”

“后來?”錢學森神情惋惜地說道,“萬戶長眠在鮮花盛開的萬家山。當然,他進行的飛天事業(yè)停止了。明朝以后,特別是到了近代,我國的科技事業(yè)日趨落后,以至倍受列強的欺凌。但是,萬戶開創(chuàng)的飛天事業(yè),得到了世界的公認。美國一位叫詹姆斯?麥克唐納的火箭專家,稱中國的萬戶為青年火箭專家,是人類第一位進行載人火箭飛行嘗試的先驅。他研制的蛇形飛車,也是人類有史以來了不起的發(fā)明?!?

“實際上,早在明代我國便發(fā)明了二級火箭。多級火箭為我國首創(chuàng),是人類火箭技術方面的重大突破,是現代多級火箭的先河?!?/p>

我國古代的萬戶,身綁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飛向天空,雖然沒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萬戶可以算是人類歷嘗試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們的航天人終于實現了飛天夢。

20xx年9月25日晚9時10分許,中國自行研制的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七號,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載人航天發(fā)射場由“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fā)射升空。

如今,科技實力是評價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從遠古時期嫦娥奔月的神話,到敦煌的飛天壁畫,再到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經做了幾千年。20xx年,中國終于實現了飛天夢想——首次載人航天飛船發(fā)射成功,這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感到驕傲的事情。今天,就讓我們共同回到那激動人心的時刻,重新感受那份自豪與驕傲以及重溫那段艱難的航天歷程。(寫出課文標題)請同學們看屏幕畫面,以自豪的神情去回顧我國的航天歷程。 (放映幻燈片)

二、快速瀏覽課文,根據以前學過的新聞知識,把握文章的脈絡即找出本文的標題、導語、主體、結尾。

1、標題∶飛向太空的航程

導語(1—3段)∶20xx年10月15日,載人航天飛船“神州五號”發(fā)射成功,意義重大。

主體(4—26段)∶按時間順序,敘述了中國的飛天夢及我們實現飛天夢的艱辛過程。

(1)1958年,毛澤東發(fā)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wèi)星”的批示。

(2)1960年,第一枚液體火箭發(fā)射成功。

(3)1970年4月24 日,中國成功地將自己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送上了天空。

(4)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戰(zhàn)略決策。

(5)“長征”系列火箭發(fā)射久經考驗。

(6)“神州四號”飛船的成功發(fā)射。

結尾(27—30段)∶(回到現實)一個民族迎來了飛天夢圓的輝煌時刻。

三、 解決幾個問題:

1、本文的標題有什么含義?

有兩層含義∶其一,本文要傳達的新聞事實是中國載人航天飛船飛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標題可認為實指“神州五號”發(fā)射的過程。其二,中國的航天夢經過了幾代人不懈的努力終于取得了成功,標題也喻指這一探索過程。

2、這篇新聞的真實性是如何體現的?請舉例說明。――用了大量的數字來體現真實性。

3、討論∶新聞報道強調及時性,強調關注當下的事件。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來敘述中國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聞了?

新聞報道的確有及時性的特點,關注當下事件,也是它的特質,但允許引入一些背景材料。這樣的材料雖然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對于補充說明新聞事實有很大的作用,是新聞報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本文雖然用很大的篇幅敘述中國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敘述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基礎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為新聞背景材料來用的。面對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感到自豪,同時也迫切想知道中國的航天工程走到今天這一步,到底經過了什么艱辛的歷程。在這個時候,本文提供了翔實的資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資料,而且把這些資料一歷史的形式系統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這對于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無疑是及時的。另外,這種狂歡之中的冷靜回顧,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義更加突出。

4、談談本文的結構特點。

一般的文章可以分為三種結構∶線形結構、網狀結構和圓形結構。本文是一種首尾圓合型結構。首尾兩部分記錄的是“神州五號”的發(fā)射場景,中間則穿插了中國航天史的簡要回顧,二者很自然地銜接在一起。這是不同于一般新聞的地方。

四、作業(yè)∶結合本文,課外搜集資料編寫一份“中國航天大事記”。

附:

中國航天大事記(1956~20xx)

1956年10月8日,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錢學森任院長。1958年4月,開始興建我國第一個運載火箭發(fā)射場。

1964年7月19日,我國第一枚內載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廣德發(fā)射成功,我國的空間科學探測邁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我國航天醫(yī)學工程研究所成立,開始選訓航天員和進行載人航天醫(yī)學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隨著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fā)射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發(fā)射衛(wèi)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顆返回式衛(wèi)星發(fā)射成功,3天后順利返回,我國成為世界上第3個掌握衛(wèi)星返回技術的國家。20xx年是我國返回式衛(wèi)星成功發(fā)射30周年,截至9月,我國已經成功發(fā)射22顆返回式衛(wèi)星。利用返回式衛(wèi)星開展的科學試驗成果,已在國民經濟發(fā)展的很多領域廣泛運用。

1979年,遠望1號航天測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國成為世界上第4個擁有遠洋航天測量船的國家。目前我國已形成先進的陸海基航天測控網,由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西安衛(wèi)星測控中心、陸地測控站、4艘遠望號遠洋航天測量船以及連接它們的通信網組成,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85年,我國正式宣布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商業(yè)發(fā)射市場。

1990年4月7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發(fā)射美國研制的“亞洲一號”衛(wèi)星,截至目前已將27顆國外制造的衛(wèi)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國在國際商業(yè)衛(wèi)星發(fā)射服務市場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長征2號捆綁式火箭首次在西昌發(fā)射成功,其低軌道運載能力達9.2噸,為發(fā)射載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礎。

1990年10月,載著兩只小白鼠和其他生物的衛(wèi)星升上太空,開始了我國首次攜帶高等動物的空間軌道飛行試驗。試驗的圓滿成功,為我國載人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統的設計以及長期載人太空飛行獲得了許多寶貴數據。

1992年,我國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制,這項工程后來被定名為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由神舟號載人飛船系統、長征運載火箭系統、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飛船發(fā)射場系統、飛船測控與通信系統、航天員系統、科學研究和技術試驗系統等組成,是我國在20世紀末期至21世紀初期規(guī)模最龐大、技術最復雜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20xx年1月10日、20xx年3月25日、20xx年12月30日,我國先后4次成功發(fā)射神舟一號至四號無人飛船,載人飛行已為時不遠。

20xx年10月15日,我國成功發(fā)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21個小時23分鐘的太空行程,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后第3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20xx年10月12日,我國成功發(fā)射第二艘載人飛船神舟六號,并首次進行多人多天飛行試驗。

20xx年9月25日晚9時10分許,中國自行研制的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七號,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載人航天發(fā)射場由“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fā)射升空。

● 在課文第14節(jié)提到:“這年3月,由4位科學家聯名上報黨中央的‘國家高新技術發(fā)展建議’被鄧小平批準?!?這四位科學家是:

王大珩(héng)[ 應用光學家。 原籍江蘇蘇州,生于日本東京。 1936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名譽所長。我國光學事業(yè)奠基人之一。]

王淦(gàn)昌[王淦昌是我國實驗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線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 開拓者,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他參與我國原子彈、氫彈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試驗研究和組織領導,是我國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資深院士。]

楊嘉墀(chí)[ 我國的航天科技專家、儀器儀表與自動化專家,是我國自動檢測學的奠基者,也是中國自動化學科、自動化學會、儀器儀表學會的創(chuàng)建人之一、國家“863”高技術計劃倡導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陳芳允[無線電電子學、空間統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中國衛(wèi)星測量、控制技術的奠基人之一。]

神八空間模擬對接初步成功

中新社上海十月一日電 (宗晨亮)

隨著“神七”飛船發(fā)射的圓滿成功,中國航天下一步進展備受關注。記者今天從上海航天局了解到,上海航天局目前已經著手“神舟”八號飛船的研制工作。這意味著中國航天“三步走”計劃已邁出最后一步。作為“神八”核心試驗任務的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在地面試驗中已獲得成功。

上海航天局介紹說,與“神七”一樣,上海航天局將繼續(xù)承擔“神八”推進艙、推進系統、電源系統和通信、語音系統的研制工作,目前這些系統已經進入了調試階段。“神八”發(fā)射前,將首先發(fā)射試驗性質的小型空間站“天宮一號”,然后才發(fā)射“神八”飛船,兩個航天器將在太空試驗交會對接。兩者在地面模擬環(huán)境中進行的交會對接試驗已經成功。

據悉,目前正在研制的“神八”乃至于“神九”的核心任務是試驗“空間對接技術”??臻g交會對接是建立空間站的基礎性技術。交會對接指兩個航天器在太空軌道會合并連接成一個整體,它是實現太空裝配、補給、維修、航天員交換等過程的先決條件,更是建立大型空間站的基礎。

中國航天計劃分為三步來實行,第一步是“神五”完成的從無人到載人飛行,第二步則是“神七”完成的航天員出艙太空行走試驗。而“三步走”的最后一步則是,首先建立短期小型空間實驗室,最終目標建立長期的大型空間站,以及建立航天員可以往返于地球與空間站的“空間往返系統”,進而進行規(guī)模比較大的空間科學試驗。因此可以說,“神八”的研制,標志著中國航天工程已邁出至關重要的最后一步。

社論:飛天路上的壯麗凱歌

——熱烈祝賀我國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

20xx年09月29日08: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五星紅旗飄揚太空,世界目光聚焦中國。9月28日,我國航天員在順利完成首次空間出艙任務后安全返回,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取得圓滿成功。我國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出艙活動關鍵技術的國家,中華民族漫步太空的夢想終成現實。我們向參加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廣大科技工作者、干部職工和解放軍指戰(zhàn)員表示熱烈的祝賀,向英雄的航天員們表示誠摯的慰問,向支持和關心我國航天事業(yè)發(fā)展的全國各族人民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載人航天是造福全人類的偉大事業(yè),也是增強國家實力、提高國際地位、振奮民族精神的宏偉工程。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在短短16年的時間內,就實現了從無人到三人、從艙內到艙外的巨大跨越,成果舉世矚目,成就來之不易。這是黨中央、國務院、xx科學決策和正確領導的結果,凝結著航天戰(zhàn)線無數科技人員、干部職工、部隊官兵的心血和智慧,得到了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幾代航天人建立的歷史功勛,黨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是我國航天發(fā)展的又一里程碑。作為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務的首次飛行,神舟七號飛行任務的技術難度更大,可靠性要求更高,狀態(tài)變化更多,對任務的組織實施提出了更高標準。廣大航天工作者以勇攀高峰的昂揚斗志、嚴謹細致的科學作風、沉著冷靜的良好心態(tài)、顧全大局的協作精神,成功突破飛船氣閘艙、艙外航天服、航天測控中繼衛(wèi)星、伴飛小衛(wèi)星等一系列關鍵技術,勝利實現“準確入軌、正常運行,出艙活動圓滿、安全健康返回”的目標,為下一步自主建設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奠定了基礎。這次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是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的重要體現,必將極大地鼓舞全國各族人民的愛國熱情和開創(chuàng)更加美好未來的雄心壯志。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充分顯示了科學發(fā)展觀在實踐中的巨大威力。在任務的實施過程中,廣大航天人自覺堅持以人為本,把確保航天員的安全健康放在首要位置,著力提高安全保障能力;自覺堅持統籌兼顧、全面協調,把各參研參建參試單位之間的協同配合作為任務順利實施的重要保證,著力確保各大系統、各個環(huán)節(jié)運轉的高效有序;自覺堅持人才強國戰(zhàn)略,把人才培養(yǎng)作為任務實施的重要目標,著力增強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神舟七號任務的實施過程充分說明,提高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是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核心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只有加快科技進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才能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實現現代化建設目標;才能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

神舟七號飛行,太空邁出一小步,中國前進一大步。太空探索永無止境,改革發(fā)展任重道遠。面對無垠的太空,中國人民將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為和平利用太空而繼續(xù)努力,為人類和平與發(fā)展的崇高事業(yè)不斷作出新的貢獻。面對未來的征途,渴望發(fā)展的中國人民將更加自覺地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不斷譜寫新的篇章。

“神七”完成四大科學任務 創(chuàng)造中國航天四個第一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負責人10月5日公布,神舟七號伴飛小衛(wèi)星順利完成前期空間觀測任務,共下傳1000多幅飛船多角度翱翔在太空的圖像,均清晰完整(見上圖)。至此,此次神舟七號飛船圓滿完成中國航天員出艙、艙外空間材料研究、伴飛小衛(wèi)星以及中繼試驗衛(wèi)星——天鏈一號的應用四大科學試驗,創(chuàng)下了中國航天領域的四個第一。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介紹,神舟七號伴飛小衛(wèi)星是中國第一次由一個航天器圍繞另一個航天器在飛行。要搞空間站,這樣的伴飛技術是必須掌握的技術之一。(宗文)

印度首個月球探測器“月船1號”22日發(fā)射升空。

發(fā)射 “月船1號”發(fā)射重量1.3噸,造價39億盧比(約合8300萬美元)。

當地時間10月22日6時22分(北京時間8時52分),搭載“月船1號”的極地衛(wèi)星運載火箭在南部的斯里赫里戈達島的薩蒂什?達萬航天中心點火,飛離地面。

負責此次探測任務的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席馬達范?奈爾說:“這是歷史性時刻。我們已開始月球之旅。”奈爾說,一切跟蹤數據表現正常,印度希望借此次探月任務“解開月球之謎”。

任務 按計劃,“月船1號”調整到繞月運行軌道后,將通過高精度遙感裝置勘察月球表面,繪制月球成分地圖和三維地理圖,還將完成月球碰撞探測。

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前首席助理斯科特?佩斯說,人類雖已登月,卻還未利用新近技術為月球繪制詳細的“現代地圖”,火星地圖都比月球地圖全面。他說,采用新技術的“月船1號”將能得到更為全面的地圖?!霸麓?號”另一項重要任務是探明稀有同位素氦3在月球上的分布情況。氦3是可控核聚變原料,可能成為地球未來所需的重要能源,被認為在月球上儲量豐富。不過,一些科學家認為,即便月球上存在大量氦3,開采難度也很大。此外,印度空間研究組織說,“月船1號”還將釋放一顆重約30千克的撞擊探測器到月球表面。探測器內儀器將收集其著陸時揚起的“塵土”,展開分析。

飛向太空的航程課件篇二

教學目標:

1、了解神五上天的相關事宜,關注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

2、分析課文標題特色,學會擬新聞標題。

3、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熱愛。

教學重點:了解我國航天事業(yè)的奮斗歷程

教學難點:分析課文標題特色,學會擬新聞標題

課時:一課時

思路方法:重點在于了解我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歷程,要學以致用,多聯系現實

教學步驟

導入:???

知識積累

1、作家作品

賈永,曹志,白瑞雪,新聞工作者,發(fā)表于xx年10月17日的《解放日報》

2、基礎積累

翌(yì)年? 橫亙(gèn)? 橘(jú)紅? 九霄(xiāo)? 醞(yùn)釀(niàng)??????????????????? 苛刻:條件要求等過高

橫亙:山脈橋梁等橫跨、橫臥?????? 塵封:擱置已久,被塵土蓋滿

不同凡響: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凡響,平凡的音樂。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標題是新聞的眼睛,好的標題可以吸引讀者。本文標題就很有特色,讀完全文,你能說說標題的含義嗎?

2、這則新聞的導語是什么?導語部分主要講述了什么?

3、這則新聞主體部分主要講述了哪些內容?

方法點撥:

本文是一篇典范的新聞報道,具有結構簡單,構建清楚的特點,所以學習本文時,可以讓學生按照新聞的結構----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四個部分來整體把握文章,從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學習概括新聞主要內容的方法。主要任務由學生分組合作來完成,教師進行適當的點撥和歸納。

能力提升:

分析本文結尾的特點和作用

明確:和開頭一樣,結尾也是新聞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寫新聞事件的必然結局,是意盡言止時的自然收筆。俗話說:“編筐編簍,全在收口。”結尾是主題思想的主要顯示,是讀者領悟文章內涵的一把鑰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結尾”“一篇全在結局”之說。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曾說:“我要等到想出一個跟開頭一樣好的結尾才寫它?!笨梢娙藗儗Y尾的重視。本文的結尾干凈利索,不拖泥帶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題,增強感染力,使文章錦上添花。

分析鑒賞

本文的題目是“飛向太空的航程”,文中開始寫了神五的發(fā)射現場,按照新聞的一般寫法,接下來應該報道神五航天的有關情況,但文章卻筆鋒一轉,寫了近半個世紀來中國航天人的奮斗歷程,這樣寫,是否符合新聞的要求?

拓展研究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如果讓我們寫一篇新聞稿,應注意哪些問題?

明確:首先,要抓住新聞報道的及時性、準確性的特點。

其次,標題是新聞的眼睛,要選擇好的標題,例如本則新聞的標題。

再次,注意新聞的結構。例如,本則新聞為首尾復合型結構,原因為本則新聞首尾兩部分記錄的都是神五的發(fā)射場景,中間則穿插了中國航天史的簡要回顧,二者自然的銜接在一起。

總結:新聞一般由導語和主體兩部分組成。導語放在開頭,有最新鮮最主要的事實或依托新聞事實的議論組成;而主體則具體展開對新聞事實的論述。

課堂小結:

本文開頭記錄了神五升入太空的重要歷史時刻,然后以時間為順序,回顧了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人的航天之路,材料豐富,條理清晰,學習完本文,不但增長了知識,更增添了民族自豪感。

《飛向太空的航程》配套練習題

追蹤練習__基礎知識

1.下列加點字的讀音都相同的一項是

a.載貨??? 登載??? 刊載??? 轉載??? b.落伍??? 落選??? 落枕??? 落炕

c.直角??? 畫角??? 口角??? 角色??? d.噴壺??? 噴泉??? 噴射??? 噴嚏

解析:d項中的"噴"都讀pēn;a項前一組中的"載"讀zài,后三組中的"載"都讀zǎi;b項前兩組中的"落"都讀luò,后兩組都讀lào;c項前兩組中的"角"都讀jiǎo,后兩組中的"角"都讀jué。

答案:d

2.下列詞語書寫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a.靜侯落伍測試一鼓做氣?? b.翌年開僻塵封不同凡響

c.透露聯名苛可驚天動地?? d.醞釀橫亙輝煌聳人云天

解析:a項"靜侯"應為"靜候","一鼓作氣"應為"一鼓作氣";b項"開僻"應為"開辟";c項"苛可"應為"苛刻"。答案:d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上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1)新式標點符號指的是,萌芽于清末,誕生于"五四",______到現在的標點符號系統。

(2)就在兩千年前,他還到四川雅礱碧江谷地______,一天內攀登500米高的山嶺,又降到1000米深的峽谷。

(3)他們請一些有經驗的兒科大夫擔任"電話醫(yī)生",就有關兒童保健方面的問題______咨詢,解答家長們提出的問題。

a.延續(xù)考察進行? b.沿用考察提供? c.沿用考查提供? d.延續(xù)考查進行

解析:此題考查同音詞、近義詞的辨析。"延續(xù)"和"沿用"都有承接因襲的意思,前者偏指連續(xù),后者除了承襲外,還有使用的意思。①句用"沿用"語意更全面、準確,排除a、d。"考察考查"都有調查、研究、弄清情況的意思。"考查"側重表示以一定的標準去檢查、衡量;"考察"側重表示實地調查、深入細致的觀察。結合語境,②句應選用"考察",據此可排除c。另外,③句選"提供"突出了"兒科大夫"行為的主動性、連續(xù)性。??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古人中不乏刻苦學習的楷模,懸梁刺股者、秉燭達旦者、聞雞起舞者,在歷史上汗牛充棟。

b."崇尚科學文明,反對迷信愚昧"圖片展,將偽科學暴露得淋漓盡致,使觀眾深受教育。

c.本刊將洗心革面,繼續(xù)提高稿件的編輯質量,決心向文學刊物的高層次、高水平攀登。

d.談起電腦、互聯網,這個孩子竟然說得頭頭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場的專家也驚嘆不已。

解析:"淋漓盡致"形容文章或談話詳盡透徹,也指暴露得很徹底。此成語用在b句中恰到好處。a項中"汗牛充棟"使用不當。"汗牛充棟"本義是形容書籍很多。而a句意思是這樣的事情很多,用"汗牛充棟"僅表示多是不恰當的。c項中"洗心革面"也適用不當。"洗心革面"比喻徹底悔過,也可以說革面洗心??镏v究創(chuàng)新,講究版式的新穎,但用表"徹底悔過"的成語不當,且此句也并未說明"過"在何處。d項中"左右逢源"是比喻做事得心應手,怎樣進行都很順利。也比喻辦事圓滑。此成語重點側重"做事",而d項中則強調"說得頭頭是道",這就無法落實"做事得心應手"。因而此成語也使用不當。?? 答案:b

5.下列標點符號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a.小河對岸三、四里外是淺山,好似細浪微波,線條柔和,婉蜒起伏,連接著高高的遠山。

b.科學家們對中國載人航天發(fā)展的途徑逐漸形成了共識;從載人飛船起步。

c.他從報上看到某大學研究生院和《中國文化》編委會聯合主辦《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講習班》的招生啟事,立刻寫信去報名。

d.在舉國歡慶"東方紅"的時候,中國的科學家們把目光投向了更遠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氣載人飛天。

解析:a中頓號多余,因為約數間無須停頓;b中分號用得不妥,因為在這個句子中,分號前后兩層并非并列關系,將分號改為冒號,冒號后面的一句是對前文的總結;c中《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講習班》的書名號用錯,因為書名號只能用于標明書名、刊名、篇名等,應將書名號改為引號。

答案:d

6.下列新聞標題中語意明確的一句是

a.政府有關部門明令禁止取締藥品交易市場?? b.真正優(yōu)秀的教師無一不是道德修養(yǎng)的模范

c.獨聯體國家看不上xx年世界杯足球賽??? d.警方對報案人稱圍觀者坐視不管表示憤慨

解析:a選項有歧義,一種意思是政府頒布法令,不許取締市場,一種意思是政府要取締市場;c項"看不上"既有"瞧不起"之意,又有"收看不到"之意;d項警方表示不滿的對象既可以是對報案人表示不滿,也可以是對圍觀者表示不滿。

答案:b

教案

教學目的

1、掌握新聞的特點????????? 2、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

3、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心.

教學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 2、學會寫新聞。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從遠古時期嫦娥奔月的神話,到敦煌的飛天壁畫,再到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做了幾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科技水平的提高,國人才能親眼目睹這一夢想的實現。當舉國歡慶“神舟”五號飛船載著中國自己的航天員飛向太空的時刻,我們更多的是喜悅和自豪,卻很少知道為了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經努力了近半個世紀。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這篇新聞報道就回顧了這一段歷史。

(二)感知課文

1、幾位學生連讀全文,思考:這則新聞的導語是什么?導語部分主要講述了什么?

明確:本文的導語部分是1、2、3段,點明這則新聞所要傳達的最重要、最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即xx年10月15日神五飛船發(fā)射,并且指明“這是人類航天史上不同凡響的一次發(fā)射”,它標志著中國從此成為第三個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將航天員送入太空的國家,這一方面指明了這一事件的意義,同時點明這則新聞的新聞價值所在。

2、除此而外的共計24個自然節(jié)是寫什么內容的?

[背景材料,按照時間順序,敘述了中國的飛天夢以及我們實現飛天夢的艱辛過程]

(三)鑒賞全文

1、研究探討本文的標題有哪些含義?

[①本文要傳達的新聞事實是中國的載人航天飛船飛向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此標題可認為實指“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的過程。②中國的航天夢經過了幾代人不懈的努力終于取得了成功,標題也喻指這一探索過程。]

2、第4~28自然節(jié),用了很大篇幅敘述中國航天史,有何作用?

[它對于補充說明新聞事實有很大的作用,是新聞報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本文敘述航天史,是建立在敘述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基礎上,是作為新聞背景材料來用的。每個人都想知道今天的輝煌曾經歷了什么樣的艱辛的歷程,使讀者對今天新聞事件的了解,有了縱深感。]

3、請同學們自己介紹還知道哪些“中國航天大事記”。(課后研討與練習三。學生如果說不全,應該鼓勵學生課后查資料,同學間交流所查資料——此題意促使學生了解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激發(fā)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感。)

[附:中國航天大事記(1956~)

1956年10月8日,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錢學森任院長。1958年4月,開始興建我國第一個運載火箭發(fā)射場。

1964年7月19日,我國第一枚內載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廣德發(fā)射成功,我國的空間科學探測邁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我國航天醫(yī)學工程研究所成立,開始選訓航天員和進行載人航天醫(yī)學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隨著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fā)射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發(fā)射衛(wèi)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顆返回式衛(wèi)星發(fā)射成功,3天后順利返回,我國成為世界上第3個掌握衛(wèi)星返回技術的國家。xx年是我國返回式衛(wèi)星成功發(fā)射30周年,截至9月,我國已經成功發(fā)射22顆返回式衛(wèi)星。利用返回式衛(wèi)星開展的科學試驗成果,已在國民經濟發(fā)展的很多領域廣泛運用。

1979年,遠望1號航天測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國成為世界上第4個擁有遠洋航天測量船的國家。目前我國已形成先進的陸?;教鞙y控網,由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西安衛(wèi)星測控中心、陸地測控站、4艘遠望號遠洋航天測量船以及連接它們的通信網組成,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85年,我國正式宣布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商業(yè)發(fā)射市場。

1990年4月7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發(fā)射美國研制的“亞洲一號”衛(wèi)星,截至目前已將27顆國外制造的衛(wèi)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國在國際商業(yè)衛(wèi)星發(fā)射服務市場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長征2號捆綁式火箭首次在西昌發(fā)射成功,其低軌道運載能力達9.2噸,為發(fā)射載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礎。

1990年10月,載著兩只小白鼠和其他生物的衛(wèi)星升上太空,開始了我國首次攜帶高等動物的空間軌道飛行試驗。試驗的圓滿成功,為我國載人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統的設計以及長期載人太空飛行獲得了許多寶貴數據。

1992年,我國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制,這項工程后來被定名為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由神舟號載人飛船系統、長征運載火箭系統、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飛船發(fā)射場系統、飛船測控與通信系統、航天員系統、科學研究和技術試驗系統等組成,是我國在20世紀末期至21世紀初期規(guī)模最龐大、技術最復雜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xx年1月10日、xx年3月25日、xx年12月30日,我國先后4次成功發(fā)射神舟一號至四號無人飛船,載人飛行已為時不遠。

xx年10月15日,我國成功發(fā)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21個小時23分鐘的太空行程,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后第3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xx年10月12日,我國成功發(fā)射第二艘載人飛船神舟六號,并首次進行多人多天飛行試驗。]

1、根據此文,總結新聞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課后研討與練習二。)

[新聞一般由導語和主體兩部分組成。導語放在開頭,由最新鮮、最主要的事實或依托新聞事實的議論組成;而主體則具體展開對新聞事實的敘述。]

(四)小結全文。(此教段宜放手讓學生自己小結在本課中所學的知識要點。)

● 在課文第14節(jié)提到:“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學家聯名上報黨中央的‘國家高新技術發(fā)展建議’被鄧小平批準?!?? 這四位科學家是:

王大珩(héng)[ 應用光學家。 原籍江蘇蘇州,生于日本東京。 1936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名譽所長。我國光學事業(yè)奠基人之一。]

王淦(gàn)昌[王淦昌是我國實驗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線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 開拓者,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他參與我國原子彈、氫彈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試驗研究和組織領導,是我國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資深院士。]

楊嘉墀(chí)[ 我國著名的航天科技專家、儀器儀表與自動化專家,是我國自動檢測學的奠基者,也是中國自動化學科、自動化學會、儀器儀表學會的創(chuàng)建人之一、國家“863”高技術計劃倡導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陳芳允[無線電電子學、空間統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衛(wèi)星測量、控制技術的奠基人之一。]

㈤、 問題探究

1、這是一篇典型的新聞報道,它是如何體現新聞的真實性的,請舉例說明:

明確:用精確的時間數字,顯示新聞的真實性特點。

如: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神舟”一號實驗飛船從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新建成的載人航天發(fā)射場向太空并于第二天準確著陸。

9時10分許,“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飛天勇士楊利偉順利進入太空。

2、新聞報道強調及時性,強調關注當下的事件,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敘述中國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聞了?

明確:新聞報道的確有及時性的特點,關注當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質,但允許引入一些背景材料。這樣的材料雖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對于補充說明新聞事實有很大的作用,是新聞報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本文雖然用很大的篇幅敘述中國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敘述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基礎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為新聞背景材料來用的。面對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感到自豪,同時也迫切想知道中國的航天工程走到這一步,到底經過了什么樣艱辛的歷程。在這個時候,本文提供了詳實的資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資料,而且把這些資料以歷史的形式系統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這對于滿足讀者需求無疑是及時的。另外,這種狂歡之中的冷靜回顧,也使事件本身的意義更加突出。

㈥、作業(yè):寫一則400字左右的新聞

飛向太空的航程課件篇三

廣東省湛江市坡頭區(qū)南油三中 賈 瓊    

1、知識目標:

⑴ 了解文章敘述、議論、抒情與描寫有機融合的表現手法。

⑵ 了解中國人為我國航天事業(yè)做出的不懈努力。

⑶ 學會找關鍵詞關鍵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

2、情感目標:

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心。

1、了解文章敘述、議論、抒情與描寫有機融合的表現手法。

2、學會找關鍵詞關鍵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

1課時。

自讀課。

多媒體教學法、自主學習法、問題探究法、提問法。

cai 課件。

圖片提問,神州六號的情況(學生自己介紹)。

(給加橫線的字詞注音)

1、結構分析:

導語:(1~3)中國發(fā)射載人飛船成功。

主體:(4~26)飛天航程。

結語:(27~30)迎來了飛天夢圓的時刻。

2、怎樣理解標題的含義?

可以認為是實指“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的過程。

中國的航天夢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終于取得了成功,也喻指這一航程。

3、自讀課文,整體感知,作者表達的是怎樣的情感?

自豪、贊美。

4、本文導語部分有什么特色?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是描述,也是評論。既有對飛船升空的情景精細描繪,又有對這壯舉的評論。

生動感人,有情感。

5、中國實現飛天夢的歷程中,有哪幾個關鍵性的事件?

1958年,毛澤東發(fā)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wèi)星”的指示。

1960年中國第一枚火箭成功發(fā)射。

1970年中國成功地將自己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送上天空。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zhàn)略決策。

長征系列火箭發(fā)射久經考驗。

“神舟”系列飛船的成功發(fā)射。

6、中國人飛天航程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7、“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員送入天空,還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敝饕心男├щy?

首先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運載火箭。

安全返回技術。

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統為太空中的航天員提供安全舒適的工作環(huán)境

文章用倒敘手法寫出了“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發(fā)射成功,然后按照是時間的順序回顧了中國飛向太空的歷程,最后落筆到“神舟”五號的研制、發(fā)射上,首尾照應,重點突出。

1、以倒敘為主要敘事結構。以時間為順序,脈絡清晰,首尾呼應,這是本文寫法上最顯著的特點。

2、語言凝練,具體生動。

編寫中國航天大事紀(世界航天大事紀做參考)。

飛向太空的航程課件篇四

《飛向太空的航程》說課稿(人教版高一必修)

一 說教材

教材內容:《飛向太空的航程》人教版新教材高一年級語文必修1第四單元第12課

教材分析:這則通訊從“神舟5號”飛船發(fā)射成功寫起,回顧了中國的載人航天史。在歷史和現實的對照中,我們的喜悅和自豪顯得更加凝重。

1.中國載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國科技的一個重大事件,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間充滿了對民族發(fā)展進步的自豪感。引導學生體會這種高尚的情感,養(yǎng)成關注時事、關注科技進步的習慣,以及熱愛祖國的情感。

2.課文結構很簡單,但是作為一篇典范的新聞報道,各個構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為學生閱讀和寫作新聞報道的范本。

3.對于重大歷史事件的記錄,高明的作者總是把它放在歷史的語境中去看,這就使得現實事件有一種歷史的縱深感。本文和《別了,“不列顛尼亞”》都有這樣的特點,可以互相參照體會一下這種歷史和現實結合的寫法。

學情分析:

一、中國載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國科技的一個重大事件,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間充滿了這種對民族發(fā)展進步的自豪感。引導學生體會這種高尚的情感,養(yǎng)成關注時事、關注科技進步的習慣。

二、課文結構很簡單,是一篇典范的新聞報道,各個構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為學生閱讀和寫作新聞報道的范本。

三、對于重大歷史事件的記錄,高明的作者總是把它放在歷史的語境中去看,這就使得現實事件有歷史的縱深感。本文和《別了,“不列顛尼亞”》都有這樣的特點,可以互相參照體會一下這種歷史和現實結合的寫法。

教學目的

1、掌握新聞的特點

2、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

3、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心.

教學理念:

1、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是引導者、組織者和幫助者。

2、文本是學生學習探究的根本。

或:一、教學目的

1. 了解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是,了解新聞結構上的特點。

2. 掌握課文整體結構、體會新聞真實性的特點。

3. 關心國家航天事業(yè),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1. 了解中國飛向太空的進程,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學習科學家不斷探索勇于進取的精神。

教學方法:材料分析整合法、引導法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從遠古時期嫦娥奔月的神話,到敦煌的飛天壁畫,再到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做了幾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科技水平的提高,國人才能親眼目睹這一夢想的實現。當舉國歡慶“神舟”五號飛船載著中國自己的航天員飛向太空的時刻,我們更多的是喜悅和自豪,卻很少知道為了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經努力了近半個世紀。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這篇新聞報道就回顧了這一段歷史。

今年的10月24日,我國的“嫦娥一號”飛天,開始月球之旅。這是我國航天之路的繼續(xù)。四年前,我國的“神舟五號”第一次將航天員楊利偉送上太空。我國的太空之旅,可謂喜報頻傳。今天,就讓我們回到四年前那個激動人心的時刻,回味一下那個曾讓十三億人倍感自豪的經典時刻。

(二)感知課文

1、幾位學生連讀全文,思考:本文真正寫新近發(fā)生的事件是在哪些自然節(jié)?

[第1、2、3和最后兩節(jié)。]

2、除此而外的共計24個自然節(jié)是寫什么內容的?

[背景材料,按照時間順序,敘述了中國的飛天夢以及我們實現飛天夢的艱辛過程]

(三)鑒賞全文

1、研究探討本文的標題有哪些含義?

[①本文要傳達的新聞事實是中國的載人航天飛船飛向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此標題可認為實指“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的過程。②中國的航天夢經過了幾代人不懈的努力終于取得了成功,標題也喻指這一探索過程。]

2、第4~28自然節(jié),用了很大篇幅敘述中國航天史,有何作用?

[它對于補充說明新聞事實有很大的作用,是新聞報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本文敘述航天史,是建立在敘述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基礎上,是作為新聞背景材料來用的。每個人都想知道今天的輝煌曾經歷了什么樣的艱辛的歷程,使讀者對今天新聞事件的了解,有了縱深感。]

3、請同學們自己介紹還知道哪些“中國航天大事記”。(課后研討與練習三。學生如果說不全,應該鼓勵學生課后查資料,同學間交流所查資料——此題意促使學生了解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激發(fā)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感。)

[附:中國航天大事記(1956~20xx)——可將此材料打印發(fā)給學生。

1、根據此文,總結新聞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課后研討與練習二。)

[新聞一般由導語和主體兩部分組成。導語放在開頭,由最新鮮、最主要的事實或依托新聞事實的議論組成;而主體則具體展開對新聞事實的敘述。]

(四)小結全文。(此教段宜放手讓學生自己小結在本課中所學的知識要點。)

● 在課文第14節(jié)提到:“這年3月,由4位科學家聯名上報黨中央的‘國家高新技術發(fā)展建議’被鄧小平批準?!?這四位科學家是:

王大珩(héng)[ 應用光學家。 原籍江蘇蘇州,生于日本東京。 1936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名譽所長。我國光學事業(yè)奠基人之一。]

王淦(gàn)昌[王淦昌是我國實驗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線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 開拓者,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他參與我國原子彈、氫彈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試驗研究和組織領導,是我國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資深院士。]

楊嘉墀(chí)[ 我國的航天科技專家、儀器儀表與自動化專家,是我國自動檢測學的奠基者,也是中國自動化學科、自動化學會、儀器儀表學會的創(chuàng)建人之一、國家“863”高技術計劃倡導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陳芳允[無線電電子學、空間統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衛(wèi)星測量、控制技術的奠基人之一。]

㈤、 問題探究

1、這是一篇典型的新聞報道,它是如何體現新聞的真實性的,請舉例說明:

明確:用精確的時間數字,顯示新聞的真實性特點。

如: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神舟”一號實驗飛船從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新建成的載人航天發(fā)射場向太空并于第二天準確著陸。

9時10分許,“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飛天勇士楊利偉順利進入太空。

2、新聞報道強調及時性,強調關注當下的事件,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敘述中國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聞了?

明確:新聞報道的確有及時性的特點,關注當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質,但允許引入一些背景材料。這樣的材料雖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對于補充說明新聞事實有很大的作用,是新聞報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本文雖然用很大的篇幅敘述中國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敘述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基礎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為新聞背景材料來用的。面對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感到自豪,同時也迫切想知道中國的航天工程走到這一步,到底經過了什么樣艱辛的歷程。在這個時候,本文提供了詳實的資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資料,而且把這些資料以歷史的形式系統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這對于滿足讀者需求無疑是及時的。另外,這種狂歡之中的冷靜回顧,也使事件本身的意義更加突出。

㈥、作業(yè):寫一則400字左右的新聞

飛向太空的航程課件篇五

各位教師: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飛向太空的航程》,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本課的教學設計。

《飛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語文必修<一>“溝通與應用”板塊中的一篇通訊。通訊是新聞體裁的一種,它除了具有新聞真實性、及時性的特點外,還有生動性、完整性和評論性的特點。本課從“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成功寫起,回顧了中國載人航天史,在歷史與現實結合中,使現實事件有一種歷史縱深感,要引導學生學習這種歷史與現實結合的寫法。課文的結構簡單,它不但具備新聞的基本結構特點,而且還有首尾圓合型的結構特色,要引導學生分析總結。

高一學生已掌握了新聞的基本知識,具備了獨立閱讀新聞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認識不足。同時學生的基礎層次不同,閱讀時,抓表層易,知本質難;知思路易,理思路難;知局部易,觀全文難;習得知識易,遷移能力難。

依據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根據新課標“三維目標”的要求,結合本課的特點,確定目標如下:

1、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2、分析本文結構,提高分析能力

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能力。

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心

教學重點: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教學難點:體會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寫法

從遠古時期嫦娥奔月的神話,到敦煌的飛天壁畫,再到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經做了幾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隨著中國國力的富強,科技水平的提高,國人才能親眼目睹這一夢想的實現。到底如何讓夢想變?yōu)楝F實的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飛向太空的航程》

1、了解通訊 除去真實、時效的新聞性特征,通訊的主要特點有:

(1)生動性?!?2)完整性?!?(3)評論性。

目的:了解通訊自身的特點。方法:邊讀邊劃。

2、詞語積累 (注意這幾個詞的意義和寫法)

聳入云天 扭轉乾坤 一鼓作氣 不同凡響

翌年  橫亙 醞釀 塵封

方法:利用注解和工具書。

(1)通讀全文,理清文章脈絡:找出導語、主體、結尾部分。(屏幕顯示)

目的: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完成教學重點的學習。

(2)梳理主體部分:中國實現“飛天夢”的歷程中,有哪幾個意義重大的事件。(屏幕顯示)

目的:理解本文的記敘順序,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心。(情感目標)

(3)綜合全文,理解標題——“飛向太空的航程” 的雙重含義(屏幕顯示)

(1)這是一篇典型的新聞報道,它是如何體現新聞的真實性的,請舉例說明。(屏幕顯示)

目的:理解用事實說話的特點

(2)談談本文的結構特. (屏幕顯示)

目的:了解本文的結構特色。

(3)新聞報道強調及時性,強調關注當下的事件。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來敘述中國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聞了?

目的:理解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寫法,突破教學難點。

本文的結構很簡單,但是作為一篇典范的新聞報道,各個構件很清楚,是大家閱讀和寫作新聞報道的范本,希望同學們認真體會它的結構特點和寫作方法。

飛向太空的航程課件篇六

教學目的:

1、了解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史以及新聞在結構上的特點。

2、關心國家航天事業(yè),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

1、把握新聞真實性原則。

2、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

錢學森講“萬戶飛天”

錢學森給年輕人講了他的導師王士倬曾經給他講過的“萬戶的故事”。

故事發(fā)生在公元十五世紀的中國。

那是明朝憲宗皇帝成化十九年。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萬戶。他熟讀詩書,但不去投考。因為他不愛官位,愛科學。他最感興趣的,是中國古人發(fā)明的*和火箭。想利用這兩種具有巨大推力的東西,將人送上藍天,去親眼觀察高空的景象。為此,他做了充分的準備。

這一天,他手持兩個大風箏,坐在一輛*著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飛車上。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點燃第一排火箭。

只見一位仆人手舉火把,來到萬戶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說道:“主人,我心里好怕?!?/p>

萬戶問道:“怕什么?”

那仆人說:“倘若飛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難保。”

萬戶仰天大笑,說道:“飛天,乃是我中華千年之夙愿。今天,我縱然粉身碎骨,血濺天疆,也要為后世闖出一條探天的道路來。你等不必害怕,快來點火!”

仆人們只好服從萬戶的命令,舉起了熊熊燃燒的火把。

只聽“轟!”的一聲巨響,飛車周圍濃煙滾滾,烈焰翻騰。頃刻間,飛車已經離開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當地面的人群發(fā)出歡呼的時候,第二排火箭自行點燃了。突然,橫空一聲爆響。只見藍天上萬戶乘坐的飛車變成了一團火,萬戶從燃燒著的飛車上跌落下來,手中還緊緊握著兩支著了火的巨大風箏,摔在萬家山上。

錢學森講到這里停了一下。有一個青年人問道:“后來呢?”

“后來?”錢學森神情惋惜地說道,“萬戶長眠在鮮花盛開的萬家山。當然,他進行的飛天事業(yè)停止了。明朝以后,特別是到了近代,我國的科技事業(yè)日趨落后,以至倍受列強的欺凌。但是,萬戶開創(chuàng)的飛天事業(yè),得到了世界的公認。美國一位叫詹姆斯?麥克唐納的火箭專家,稱中國的萬戶為青年火箭專家,是人類第一位進行載人火箭飛行嘗試的先驅。他研制的蛇形飛車,也是人類有史以來了不起的發(fā)明?!?/p>

“實際上,早在明代我國便發(fā)明了二級火箭。多級火箭為我國首創(chuàng),是人類火箭技術方面的重大突破,是現代多級火箭的先河?!?/p>

我國古代的萬戶,身綁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飛向天空,雖然沒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萬戶可以算是人類歷嘗試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們的航天人終于實現了飛天夢。

20xx年9月25日晚9時10分許,中國自行研制的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七號,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載人航天發(fā)射場由“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fā)射升空。

如今,科技實力是評價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從遠古時期嫦娥奔月的神話,到敦煌的飛天壁畫,再到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經做了幾千年。20xx年,中國終于實現了飛天夢想——首次載人航天飛船發(fā)射成功,這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感到驕傲的事情。今天,就讓我們共同回到那激動人心的時刻,重新感受那份自豪與驕傲以及重溫那段艱難的航天歷程。(寫出課文標題)請同學們看屏幕畫面,以自豪的神情去回顧我國的航天歷程。(放映幻燈片)

二、快速瀏覽課文,根據以前學過的新聞知識,把握文章的脈絡即找出本文的標題、導語、主體、結尾。

1、標題:飛向太空的航程

導語(1—3段):20xx年10月15日,載人航天飛船“神州五號”發(fā)射成功,意義重大。

主體(4—26段):按時間順序,敘述了中國的飛天夢及我們實現飛天夢的艱辛過程。

(1)1958年,*發(fā)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wèi)星”的批示。

(2)1960年,第一枚液體火箭發(fā)射成功。

(3)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將自己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送上了天空。

(4)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戰(zhàn)略決策。

(5)“長征”系列火箭發(fā)射久經考驗。

(6)“神州四號”飛船的成功發(fā)射。

結尾(27—30段):(回到現實)一個民族迎來了飛天夢圓的輝煌時刻。

三、解決幾個問題:

1、本文的標題有什么含義?

有兩層含義:其一,本文要傳達的新聞事實是中國載人航天飛船飛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標題可認為實指“神州五號”發(fā)射的過程。其二,中國的航天夢經過了幾代人不懈的努力終于取得了成功,標題也喻指這一探索過程。

2、這篇新聞的真實性是如何體現的?請舉例說明。――用了大量的數字來體現真實性。

3、討論:新聞報道強調及時性,強調關注當下的事件。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來敘述中國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聞了?

新聞報道的確有及時性的特點,關注當下事件,也是它的特質,但允許引入一些背景材料。這樣的材料雖然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對于補充說明新聞事實有很大的作用,是新聞報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本文雖然用很大的篇幅敘述中國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敘述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基礎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為新聞背景材料來用的。面對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感到自豪,同時也迫切想知道中國的航天工程走到今天這一步,到底經過了什么艱辛的歷程。在這個時候,本文提供了翔實的資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資料,而且把這些資料一歷史的形式系統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這對于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無疑是及時的。另外,這種狂歡之中的冷靜回顧,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義更加突出。

4、談談本文的結構特點。

一般的文章可以分為三種結構:線形結構、網狀結構和圓形結構。本文是一種首尾圓合型結構。首尾兩部分記錄的是“神州五號”的發(fā)射場景,中間則穿插了中國航天史的簡要回顧,二者很自然地銜接在一起。這是不同于一般新聞的地方。

四、布置作業(yè)

結合本文,課外搜集資料編寫一份“中國航天大事記”。

飛向太空的航程課件篇七

【目標擇定】

1、根據新聞的內容結構特點來了解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內容目標擇定理由:新聞內容解讀)

2、賞析背景成為一景的寫作特色。(寫作技巧目標擇定理由:賞析本文獨特的寫作技巧。)

3、 培養(yǎng)學生愛科學,關注中國的學科發(fā)展事業(yè),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意識。(情感目標擇定理由:根據本文的內容擇定此情感目標。)

第一部分【探究一徑】主問題: 中國人飛向太空是一項什么樣的航程?

結合你的閱讀經驗和文本內容,你怎樣來看待飛向太空的前世今生?

飛向太空是一項偉大的歷史航程,作者是怎樣讓讀者一起來見證這一偉大的歷史瞬間的?

今天的飛天夢能完美實現和昨天的各種努力探索難以分開,請問:作者是怎樣把背景材料轉化成了本文的一大亮景的呢?

【再問再新】

【助學資料】

1、《神舟七號發(fā)射錄像》rm視頻。

2、閱讀《火箭升空原理介紹》(百度文庫)。

第二部分? 必修①第四單元第12課《飛向太空的航程》

對應檢測

一、語言積累及應用:

1、下列加粗字音形有誤的一項是??? (??? )

a.橫亙(gèn)? 集腋成裘??? 朝陽暉(huī)映

b.透露(lù)?? 焚膏繼晷?? 扭轉乾坤(kūn)

c.餓殍(piào) 箭步如飛?? 飛船著(zhuó)陸

d.醞(yùn)釀? 趨之若鶩?? 瞠(chēng)目結舌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

a.這個廠管理不善,長期虧損,終于倒閉,樹倒猢猻散,廠里的幾百個工人也就各奔東西,自謀生路了。

b.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單位面貌有了很大的變化,但與先進單位相比,那就黯然失色了。

c.他的文化基礎本來就差,加上急于求成,等到考試成績出來,果然就出現了陰溝翻船的情況,這讓他叫苦不迭。

d.有的同志孤陋寡聞,見微知著,他們的見解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

3、選出填入下文空白處最妥當的一項(??? )

1957年10月4日,哈薩克大荒原一個小小的角落里,發(fā)出一聲沉悶的巨響,一枚頂端載著一個直徑58厘米鋁制圓球的火箭,夢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蘇聯成功發(fā)射人造衛(wèi)星的消息,震動了最早具有飛天夢想的中國人。______面對天疆的呼喚,翌年5月17日,毛澤東在中共八屆二中全會上,揮動了他那扭轉乾坤的大手:“我們也要搞人造衛(wèi)星!……”

a.在航天時代到來之際,中國,不能再一次落伍。中國是嫦娥的故鄉(xiāng),火箭的發(fā)源地,是誕生了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的國度。

b.在航天時代到來之際,中國,不能再一次落伍。中國是誕生了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的國度,是嫦娥的故鄉(xiāng),火箭的發(fā)源地。

c.中國是誕生了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的國度,是嫦娥的故鄉(xiāng),火箭的發(fā)源地。在航天時代到來之際,中國,不能再一次落伍。

d.中國是嫦娥的故鄉(xiāng),火箭的發(fā)源地,是誕生了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的國度。在航天時代到來之際,中國,不能再一次落伍。

二、課文探究檢測

1、課文精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問題。

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關橫亙在中國科學家面前:載人飛船上所必須具備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統和工作環(huán)境。盡管有國外可供借鑒的經驗,但對于中國航天人來說,這一切,幾乎是從零開始。

飛天路上的重重困難,難不住富于智慧與創(chuàng)造的中國人。從載人航天工程立項開始,中國航天人在短短7年時間就攻克了載人航天的一道道難題: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員培訓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建立了體現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飛船應用系統;新建成了載人飛船發(fā)射場、陸?;d人航天測控通信網和飛船著陸場。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神舟”一號實驗飛船從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新建成的載人航天發(fā)射場飛向太空并于第二天準確著陸。它意味著中國人“摘星攬月”已為期不遠了。

僅僅三個月后,中國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載人飛船“神舟”二號的發(fā)射也進入了倒計時階段。

“神舟”二號飛船為全系統配置的正樣飛船,可以說是載人飛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種技術狀態(tài)與真正載人時基本一樣。

xx年1月9日,在新的一年剛剛到來的時候,“神舟”二號發(fā)射成功,這是“飛天”故鄉(xiāng)對人類又一個新紀元的最高致意。美國一家報紙說,“這一成就,使越來越多的人相信,中國古老的飛天夢想將不僅僅是傳說,中國航天員上天的日子又進了一大步?!?/p>

飛向太空的航程課件篇八

【學習目標導航】

1、知識目標:掌握通訊報道的一般結構,即導語、主體、結尾三個部分。

2、能力目標:能夠準確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層次結構,提高分析文章結構的能力。

3、情感目標:感受中國人在航天事業(yè)中做出的巨大貢獻,樹立為祖國的繁榮和發(fā)展努力學習的信念。

學習提示

分析本文的敘述層次應作為學習本課的重點,注意段和段之間的銜接。另外,本文的導語很有特色,應著重學習,并模模仿寫作。

【背景知識互動】

一、寫作背景

xx年15日上午9時整,一艘中國的載人火箭,從酒泉的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順利升空,經過21個小時、60萬公里的繞行任務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這個行動的圓滿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個事實:繼雄霸太空40年的美國、蘇聯之后,中國已經成為第三個太空科技國家。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fā)射與回收,終于圓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飛天夢。在“神五”載人飛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陜西多家航天科技單位做出了重要貢獻。諸如飛船的火箭發(fā)動機由航天六院提供,飛船逃逸塔動力系統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時代公司的電子設備則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說,飛船的升天,可以說祖國的航天事業(yè)是千千萬萬獻身航天科技事業(yè)的幕前幕后英雄集體智慧的結晶,正是他們共同鑄就了共和國“神箭”,是他們共同托起了華夏“神舟”。

二、作家作品

賈永、曹智、白瑞雪,新華社記者。

解題

本文用生動流暢的語言和翔實的材料,用充滿自信的筆調,敘述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的壯觀場面和中國的航天人為了圓中華民族的飛天夢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熱情的謳歌了為飛天夢做出貢獻的富于智慧與創(chuàng)造的中國人。

識記要點

新華社記者

三、重點字詞

聳入云天 翌年 扭轉乾坤 橫亙

字詞鞏固

注意這幾個詞的意義和寫法。

【教材優(yōu)化全析】

一、結構內容

本文是一篇優(yōu)秀的事件通訊報道,作者以大量的翔實的材料敘述了中國人近半個世紀的飛天夢想。敘事清晰,語言流暢生動。

俗話說:“畫龍還須巧點睛?!比绻褜懳恼卤茸鳌爱孆垺保敲磾M題就是“點睛”。本文的題目是“飛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又非常簡約,同時又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內容,限定了寫作的范圍。新聞通訊的標題非常重要,因為讀者拿起來之后會先看標題,然后才決定看還是不看。所以記者在寫新聞標題時下力氣很大,新聞界有個“三分之一時間寫標題,三分之一時間寫導語,三分之一時間寫主體”的說法,可見對新聞標題的重視。

按照通訊報道的一般結構可把本文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導語。點明了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和場面,具體說“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的時間是xx年10月15日,地點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事件是中國發(fā)射載人飛船成功。

本文的導語用了兩種寫作方式:描述式和評論式。

寫發(fā)射的環(huán)境是“朝陽輝映”,發(fā)射架是“聳入云天”,“神舟”五號是“乳白色”,而寫到楊利偉則是“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正靜候著一個舉國關注的時刻”。發(fā)射時,“隨著驚天動地的巨響”,巨型運載火箭“噴射出一團橘紅色的烈焰,托舉著載人飛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這些都是細致的描繪,把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送入太空時的情景精雕細刻的描寫出來,給人以立體感、現場感。這樣的描寫還把讀者帶入了一種激動人心的氛圍中去,同學們請想一想,中國人在幾千年前就已經有過飛天夢想了,就在我們這一代人中實現了,怎不讓每一個中國人激情澎湃?這就是描寫式導語的寫法。

本文的導語不僅于此,作者還對這個壯舉加以評論,是謂評論式寫法。在描寫發(fā)射情景之后,又對其意義作了闡釋:“它標志著中國從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將航天員送入太空的國家。”他表露的不僅是作者個人的感情、傾向、觀點,而是代表了整個中華民族對這件大事的傾向、觀點。

這樣,文章一開始的導語就把讀者引到了這樣一個宏大而激動的場景中,同時,又對這次發(fā)射的意義作了評論,大張了中國人的志氣。所以說,這個導語寫得很到位,很精彩,既把最重要的東西用不多的文字告訴了讀者,又寫得生動感人,應該說收到了很好的新聞效果。

第二部分(第2~26段),主體。敘述半個世界以來中國人的飛天“航程”。

主體部分要有充實、豐富并能回答有關問題的內容,導語寫完后,就要展開或闡發(fā)新聞事實。中國人的飛天夢實現了,而實現這個夢的航程則是漫長的,是幾代人心血凝成的。本文的標題也揭示了主體的內容。事件通訊要完整地敘述事件的起因、人員、場面、結果等,以交等事件的復雜性和社會影響度。那么作者是如何組織好“飛天夢”這樣復雜多樣的材料的呢?主要是采用了以時間為經、事件為緯的方式來組織材料。

第4段起承上啟下作用的,是由導語部分引出主體部分。文中說:“為了這個飛天夢想,一個古老的民族已經等待了幾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經努力了近半個世紀?!薄皫装倌辍笔轻槍粝胝f的,大約是從明代萬戶開始,因為萬戶是世界上第一個想利用火箭飛行的人;“半個世紀”是從上世紀50年代毛澤東主席發(fā)出“我們也要靠人造衛(wèi)星”說起。漫長的歲月,摧滅不了中國人的航天夢想。

第5、6段,寫背景,是激勵中國進入航天領域的大背景。時間推到了1957年蘇聯發(fā)射人造衛(wèi)星的那一刻,由于我們過去中國的貧弱,科學技術已遠遠落后于人了,但這個消息卻震動了從來不服輸的中國人,蘇聯人造衛(wèi)星的成功發(fā)射既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我們只有迎頭趕上,才對得起我們先人創(chuàng)造的輝煌文明!這一段雖是簡略地談背景,但寫來仍然使人蕩氣回腸:我們現在落后了,但我們不能永遠落后。

第7~10段,我們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先寫毛澤東主席的號召,激勵無數的航天人去實現千年夢想;接著寫我們的計劃,上天畢竟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不是誰一句話就能吹上去的,需要有周密的計劃,這計劃的第一步是研制火箭,成功了,而從毛主席發(fā)出號召開始到火箭成功發(fā)射才用了1年零9個月;又用了不到xx年的時間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又上了天,“宣告中國進入了航天時代”。由號召,到計劃,到成功,一步一步寫來,緊張的任務,緊湊的文章,娓娓道來,條理清晰。

第11~13段,人造衛(wèi)星上天了,下一步就是載人飛天,圓千年夢想。我們也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一是航天材料、食品等的準備,一是航天員的準備,已經挑選了19位優(yōu)秀的飛行員,他們是航天員的預備軍??磥韺崿F中國人的航天夢已為時不遠了??墒窃诳茖W上是沒有坦途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計劃擱淺了,我們的飛天夢想“只能塵封在一張張構思草圖中”,這是多么遺憾的事?。?/p>

歷史記載:“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發(fā)射的第二年,一個乍暖還寒的4月間,在有全副武裝軍人把門的北京京西賓館里,聚集了全國80多個單位的400多名專家學者。雖然大家都身著便衣,但保密的氣氛卻讓人感到這里是在開什么軍事會議。此時,專家學者們正在討論著中國未來的飛船該是什么樣。由于時值1971年4月,因此,飛船便有了一個代號:“714工程”。代表們興致勃勃地品嘗了我國自己研制的航天食品:高熱量的巧克力、壓縮餅干和美味的雞湯等。有一種牙膏狀的食品名叫雞蛋炒米飯,擠入口中還真有雞蛋炒米飯的味道,這讓專家們也感到了新奇。一切似乎都很順利?!?14工程”還誕生了一個全尺寸的模型,它的名字非常動聽,叫“曙光號”。“曙光號”是一個類似美國第二代飛船“雙子星座號”的飛船,外形像個倒扣的大漏斗,由座艙和設備艙兩大艙段組成,座艙里放置兩把宇航員坐的彈射座椅??陀^地說,當時科學家們對中國飛船的選型是很有見地的。由于當時國家的經濟基礎薄弱、科技水平低下,1975年中央決定“714”工程下馬,“曙光一號”最終塵封在一張張的構思草圖中。周恩來總理實事求是地專門就中國載人航天的發(fā)展講了幾條原則,其大意是,要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要搞國家建設急需的應用衛(wèi)星。自此,中國暫時停止了對載人航天的探索,而把精力和重點放在了各種類型的應用衛(wèi)星方面,這一停就是10年。

第14~16段,xx年后,“863計劃”出臺,科學家們達成共識:從載人飛船起步,把那塵封了十年的草稿又拿了出來。1992年9月21日,是個振奮人心的日子,當時的明確指出“要下決心搞載人航天”,新的航天征程又開始了。

從第17~26段,新的航天史。先提出我們的計劃,找出我們現存的困難,然后一一解決,就像當年第一顆衛(wèi)星上天一樣。第一、二個難題不難解決,第三個問題也在“富于智慧與創(chuàng)造的中國人”手里解決了,接著“神舟”一號發(fā)射成功,“神舟”二號又發(fā)射成功,接著是第三、第四,一直到“第五”,五戰(zhàn)五捷,“標志著中國已具備了把自己的航天員送上太空的能力”。這幾段以敘述為主,但字里行間透露出航天人的艱辛和自信。由此,航天征程已充分展示在了讀者的面前,半個世紀坎坷的旅程,寄托了多少代人的希望,融注了多少中國人的心血。

第三部分,結尾,回到導語重點內容。

時間:金色的秋日,9時10分。人物:楊利偉,一個勇敢的中國人。事件:發(fā)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標志著發(fā)射成功。

評論:一個民族迎來了飛天夢圓的輝煌時刻!

和開頭一樣,結尾也是新聞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寫新聞事件的必然結局,是意盡言止時的自然收筆。俗話說:“編筐編簍,全在收口?!苯Y尾是主題思想的主要顯示,是讀者領悟文章內涵的一把鑰匙。因而古人有“行文看結尾”、“一篇全在結局”之說。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曾說:“我要等到想出一個跟開頭一樣好的結尾才寫它?!笨梢娙藗儗Y尾的重視。本文的結尾干凈利索,不拖泥帶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題,增強感染力,使文章錦上添花,應該說是一個很不錯的結尾。

結構網絡

通訊報道

好的新聞標題能起“畫龍點睛”作用。

時間

導語 地點

場面

導語的寫作方式

描述式 評論式

↓↓

環(huán)境 世界上

發(fā)射架第三個

飛船 能把航

發(fā)射時天員送

火箭 入太空

↓ 的國家

↓↓

立體感 意義 

現場感

主體部分

時間為經

寫作順序 

事件為緯 

等待了幾百年

承上啟下

努力了近半個世紀

背景材料:蘇聯衛(wèi)星上天

驚醒了中國人

突 毛澤東:我們也要搞人造衛(wèi)星

出 周密的計劃

成 第一枚液體火箭發(fā)射成功

就 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上天

材料試驗食品等

載人飛天準備

挑選了航天員

遺憾:計劃擱淺

714工程

歷史鏡頭

曙光號

最終塵封在一張張的構思草圖中

863計劃→中央政治局

實施載人航天計劃

周密計劃

“神舟”一號 

“神舟”二號 

新的航天史 “神舟”三號 五戰(zhàn)

“神舟”四號 五捷

“神舟”五號

結尾:

“神舟”五號進入預定軌道

千年夢圓

二、寫作技巧

1、文章層次清晰,有條有理,轉折起伏,引人入勝。

文章的導語、主體、結尾三個部分清晰明確,讓讀者一目了然。導語寫中心事件,采用描寫式和評論式的寫法;接著是主體,加以闡發(fā)歷史事實。這一部分是按時間順序來安排結構的,把一個一個的事件貫穿起來。從1957年前蘇聯發(fā)射成功人造衛(wèi)星說起,作為事件的背景,這個背景是與所報道的事件有著密切關系的詮釋性材料,因為蘇聯的發(fā)射成功才驚醒了剛剛建國的的新中國,才驚醒了有著千年夢想的中國人,也可以說是后來事件發(fā)展的最直接的原因。當時英國的《衛(wèi)報》曾有文章寫道:“1957年蘇聯的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成功發(fā)射讓英、美、中三國領導人大跌眼鏡。當時的中國領袖毛澤東在得知確切消息之后,不無失望地說:‘我們怎么能算得上一個大國?中國連一顆土豆都弄不到太空里去,更別說衛(wèi)星了?!苯酉聛硎菙⑹鲋袊芯枯d人航天的征程:1960年2月19日先研制成功了太空火箭;1970年4月24日再發(fā)射成功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再設想載人航天,可惜由于種種原因沒有搞下去;時間又到了1986年春天,“863計劃”實施,推動了航天事業(yè)的探索;1992年9月21日正式確定航天計劃;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發(fā)射成功;xx年1月9日,“神舟”二號又飛上了天;xx年3月25日,“神舟”三號發(fā)射升空;xx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又成功發(fā)射;又回到了現在,xx年10月15日,真正意義的載人飛船“神舟”五號載著第一位宇航員楊利偉進入了預定軌道。時間、事件交待的清清楚,把中國人探索太空的歷程細致的敘述出來,了解了我們在太空探索中的艱難與曲折??傊?,主體部分運用時間為經,事件為緯的交叉方式,以時間推進等手段來切割事件,構成若干側面,經過作者的精心組合剪輯將事件完整而利落地呈現于讀者面前。

2、具有一定的文學色彩。

表現為兩點:一是借用文學手段,如描寫、抒情等表達方式。采用描寫方法,在導語和結尾部分表現的最為突出。如導語部分:“xx年10月15日清晨,朝陽暉映著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載人航天發(fā)射場聳入云天的發(fā)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號飛船內,楊利偉——中國第一個航天員正靜候著一個舉國關注的時刻?!薄吧衔?時整,隨著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巨型運載火箭噴射出一團桔紅色的烈焰,托舉著載人飛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再現了當時的情景,增加了新聞的生動性和形象性,給人以立體感和現場感。結尾部分:“在這個金色的秋日,這一刻終于到來了。在萬戶的飛天嘗試過了600多年后,又一個勇敢的中國人——楊利偉,向太空飛去……”而在這形象的描寫中又融入了作者深深的情感,面對著這千年夢圓的時刻,作為一個中國人誰不感到自豪和心情澎湃呢?我們在讀這些文字時,隨著文字的跳動,我們的心情也在跳動,這就是文章抒情的效果。不單是導語和結尾這些描述性文字如此,在其他段落,照應能體會出這種情感的存在。如第4段:“為了這個飛天夢想,一個古老的民族已經等待了幾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經努力了近半個世紀?!弊院栏?,蒼桑感交織在一起,讓人不禁回想那半個世紀中國航天人的曲折而不懈的努力。

二是語言富于韻味。如“中國是嫦娥的故鄉(xiāng),火箭的發(fā)源地,是誕生了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的國度。在航天時代到來之際,中國,不能再一次落伍?!钡谝痪溆谜洌诙溆蒙⒕?,整散結合,抑揚頓挫,把中國的歷史和中國人的精神融合起來,收到了極好的效果。

技巧拾零

新聞導語寫作技巧(六)

1.拉近時間法

對于已經發(fā)生了一段時間的“新聞”,使其“翻新”的辦法就是:尋找時間要素的最近點,寫出最新的新聞根據。

1956年初,上海市政府發(fā)出公告,要求取消人力車,到2月25日,當最后兩輛人力車被送進博物館時,新華社卻發(fā)出了一篇時效性極強的新聞稿(導語):“上海市交通局今天把上海的最后兩輛人力車送給了博物館。原來的人力車工人曾為此自動集會慶祝,感謝政府替他們挖掉了窮根,幫助他們走上了新的生活?!?/p>

2.提問作答法

在導語中,把廣大讀者普遍關心的、感興趣的、新聞報道里已經解決了的問題,先用疑問句式鮮明地提出來,而后用事實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發(fā)人深思。

“8點上班的鐘聲響過之后,中央國家機關多少人遲到?”這是1987年6月15日新華社電訊《一些中央國家機關的情況表明需要加強勞動紀律》的導語,提出的問題非常敏感、突出,一開始就抓住了讀者的心。

3.有意重復法

新聞導語最忌重復,顛三倒四地重復一句話,既浪費時間,又浪費版面,還會使讀者云里霧里。然而,對于一些特殊的題材,有意識地重復一些關鍵詞語,反而會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請看下面這條導語:“85秒!拳王泰森擊敗挑戰(zhàn)者。85秒!歷史上最短的拳王衛(wèi)冕戰(zhàn)。85秒!1300萬美元盡入腰包?!保?989年7月21日新華社華盛頓電《泰森:85秒衛(wèi)冕成功》)

特意重復使用了3個帶感嘆號的“85秒!”加深了讀者的印象。

三、體裁知識

通訊的寫作

通訊是以敘述、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將具有新聞價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時、具體、生動地予以報道的新聞體裁。

(一)通訊特點

通訊作為報刊、電臺等媒體最主要的體裁之一,新聞性顯然是基本的特征。而新聞性中,真實、時效、思想性及典型意義構成了它的不同層面。就報道對象言,或是人物、事件,或是經驗、成果、工作情況、社會風貌等,都必須是真實的,不允許虛構或“合理想象”,而且報道對象應該具有必須的思想性和典型意義。就報道時效言,通訊雖不及消息這般快速敏捷,有時為將人物、事件報道細致完整需時較長,但也必須及時,仍須有很強的時效概念。除去真實、時效的新聞性特征,通訊的主要特點有:

1、生動性。通訊尤其是人物通訊具有一定的文學色彩。消息在表達上主要是平面的敘述,語言追求簡潔、明快、準確。通訊則較多借用文學手段,可以描寫、抒情、對話,可以用比喻、象征、擬人等修辭。因此通訊在語言和表達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學性,它在報道真實的人和事的過程中,善于再現情景,平添許多生動和形象,給人以立體感、現場感。

此外,通訊雖然一般以第三人稱敘述為主,但在“見聞”、“采訪記”一類的通訊中,也采用第一人稱。不過其中的“我”主要起見證人或采訪線索的作用。在效果上第一人稱的使用 也增加了一些親切感。

2、完整性。通訊須相對完整、具體地報道人物或事物的過程。消息側重寫事,敘述簡明扼要,一般不展開情節(jié)。通訊可寫人物也可寫事件,其材料比消息豐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實、充足。它要求詳盡、具體地報告事件的經過、演繹人物的命運,充分展開情節(jié),甚至描寫細節(jié)和場面。這些既是生動性的表現,同時也是內容完整性、具體化的要求。

3、評論性。通訊須運用夾敘夾議的方法對人或事作出直接的評論。消息是以事實說話,除述評消息一般不允許作者直接發(fā)表議論。通訊則要求在報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時,表露記者的感情與傾向。然而通訊的評論不同于議論性文體的論證,它須時時緊扣人物或事件,依傍事實作適時的、恰到好處評價點撥。因此這是一種通過描寫、敘述、抒情等表達手段進行的議論,它的特點是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二)通訊寫作

1、關于選材與提煉主題。占有材料對通訊寫作來說就是通過扎實細致的采訪廣泛搜集第一手材料。隨后在紛繁的直接 材料中剝離出典型材料、背景材料。這些材料不僅要求真實,而且要有意義,具有典型性、指導性,同時還要有意味,具有具體、完整、感人的生動性、情節(jié)性。在這般基礎上根據深 和新的原則提煉主題,通訊才可能呼應社會關注熱點,反映時代風尚特點,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從而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先進的人物激勵人,以真實的事件震撼人。然而通訊寫的是真人真事,其主題必須從實際生活中提煉而來,不能隨意“拔高”,更不能虛構夸大,它永遠不能違背新聞的真實性原則。

2、關于寫人。事因人生,人以事觀。人與事雖不可分,但在人物通訊與事件通訊中的確有以人為主和以事為主之別,為敘述方便故而分之。寫人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已積累豐富經驗,在“非虛構”的原則下,我們不妨可借用其多種手段,并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形與神兼?zhèn)?。即不僅要寫出人物的行為和事跡,更要展示其精神世界;第二,言與行統一。人物語言、行為表達、傳遞出人物的思想,而不同的語氣、句 式、詞匯及動作表情、神態(tài)等是極富個性色彩的內心表露形式。寫好了人物的言與行,無疑是寫活了人;第三,畫龍必須點睛。如果說言行、事例、情節(jié)勾勒出人物的整體形象稱為“龍” ,那么揭示人物行為意義,指出人物個性特點的評點便是“睛”?!爱孆垺庇玫氖羌o實的敘述、描寫,“點睛”則是超脫的議論或抒情。

3、關于敘事。通訊離不開寫事,事件通訊更須完整地敘述事件的起因、人員、場面、結果等,以交待事件 的復雜性和社會影響度。敘事要注意兩點:第一,理清主線、豐滿細節(jié)。一個新聞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有因有果,有人有事,頭緒多而關系復雜,作者須理清主線,按事件原貌將其完整地、動態(tài)地、立體地呈現給讀者。而為實現這一目標,就須選擇典型的細節(jié)。一篇優(yōu)秀的事件通訊,必然有幾個生動感人的細節(jié)來充分展示主線,使作品豐滿而具現場感。第二,時間為經、時間為緯。通訊須有一定的時間要領因為事件、故事總在于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中。組織好時空畫面既是一個結構總是也是一個表達方法問題。篇幅不長而情節(jié)不太復雜的事件通訊可多運用插敘、補敘、分敘等手段,充分展開矛盾和利用背景材料,使文章有變化起伏。容量大而情節(jié)復雜的事件通訊則常常運用時空交叉方式,以時間推進、空間變換等手段來切割事件,構成若干側面。經過作者精心的組合剪輯將事件完整而利落地報告于世?!?/p>

【教材實例解析】

閱讀下列文段,回答問題。

①改革開放為中國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中國,終于又開始了向太空進軍的新征程。

②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員送入太空,還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首先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運載火箭;第二是安全返回技術;第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統,為太空中的航天員提供安全舒適的工作環(huán)境。

③第一個和第二個問題中國已經有了解決的基礎:1970年,“長征”一號火箭首發(fā)成功至今,“長征”系列火箭已經形成五大型譜,成功發(fā)射了60多次,其中“長征”二號丙火箭的發(fā)射成功率達百分之百,“長征”三號乙火箭可以把5噸以上的衛(wèi)星送上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早在70年代,中國就掌握了衛(wèi)星返回技術,1980年發(fā)射的返回式衛(wèi)星已經和原蘇聯的飛船重量相當。

④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關橫亙在中國科學家面前:載人飛船上所必須具備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統和工作環(huán)境。盡管有國外可供借鑒的經驗,但對于中國航天人來說,這一切,幾乎是從零開始。

⑤飛天路上的重重困難,難不住富于智慧與創(chuàng)造的中國人。從載人航天工程立項開始,中國航天人在短短7年時間就攻克了載人航天的一道道難題: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員培訓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建立了體現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飛船應用系統;新建成了載人飛船發(fā)射場、陸?;d人航天測控通信網和飛船著陸場。

問題:試分析文段的結構層次。(文字表述、圖表方式均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課文的段落都比較短,節(jié)選的這五段文字也都不長,但敘述層次相當清晰,這也是本文學習的重點。第①段敘述中國又開始進行載人航天研究,第②段用一個“然而”轉折說明在航天研究中所碰到的三大困難,第③段說明已解決了第一、二個問題,第④段說明第三個問題最難解決的問題,第⑤段說明第三個問題已經解決。

答案:

文字表述:第①②段文字是總括,說明航天研究中碰到了三個難題,第③④⑤是分說,依次說明這三個難題都一一解決。

圖表方式:①?? / / ②/③?? //? ④ /// ⑤

(轉折)?? (總分)?? (并列) (并列)

思路點撥

劃分語段層次的方法:

(1)根據句意歸類。一個語段由許多句子組成,準確把握句子間的意義關系,將各個句子分別歸于幾個意義點中,根據句子聯結的緊密程度,從意義疏松處斷開;?? (2) 把握體現思路的重要語句,如抓中心句或提挈句,這些句子在語段中起著領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承上啟下的作用。依靠它們,我們便可弄清某層次開頭、結尾的界限。

【研討與練習釋疑】

一、本文的題目是“飛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又非常簡約,同時又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內容,限定了寫作的范圍。

二、見[寫作技巧1]

三、 中國航天大事記

1956年10月8日,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錢學森任院長。

1964年7月19日,中國第一枚內載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廣德發(fā)射成功,中國空間科學探測邁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國航天醫(yī)學工程研究所成立,開始選訓宇航員和進行載人航天醫(yī)學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fā)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fā)射衛(wèi)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顆返回式衛(wèi)星發(fā)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wèi)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88年9月7日,長征4號運載火箭在太原成功發(fā)射了風云1號a氣象衛(wèi)星。

1990年4月7日,“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發(fā)射美國研制的“亞洲1號”衛(wèi)星,中國在國際商業(yè)衛(wèi)星發(fā)射服務市場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長征”2號捆綁式火箭首次在西昌發(fā)射成功,為發(fā)射載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礎。

1992年,中國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制,這項工程后來被定名為“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國成功發(fā)射第一艘宇宙飛船“神舟”試驗飛船。

xx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成功發(fā)射“神舟”2號試驗飛船。

xx年3月25日,中國成功發(fā)射“神舟”3號試驗飛船。

xx年12月30日,中國成功發(fā)射“神舟”4號飛船。

xx年10月15日,中國成功發(fā)射“神舟”5號飛船。

解題規(guī)律

一、好的標題要做到六個字:準確、簡約、傳神。

二、新聞也可分三部分:導語、主體、結尾。按教材的說法,是把結尾放入主體部分中。

三、從文中能總結出大部分內容,大家再查一查資料,了解地會更詳細些。這道題的目的是掌握本文的整體結構,加深對載人航天事業(yè)的研究意義的認識。

資料:對于中國來說,進行航天活動尤其是載人航天活動不失為一種提升國家形象,增強政治影響力,建立強大而可靠的國家威懾力的好方法。首先,中國成功地進行載人航天發(fā)射,象征著我們這個曾經貧窮落后的農業(yè)國正在向先進的工業(yè)國家轉變,這對提升中國的形象有很大的好處。其次,和其他顯示力量的方法相比,進行載人航天活動在道義上無懈可擊,在政治上能爭取主動。第三,載人航天發(fā)射活動對其他國家的領導層、普通民眾和本國民眾都有很大的心理影響。對于本國民眾來說,國家成功地將宇航員送入太空將激發(fā)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而且這種航天活動是無比生動的科學普及課程,十分利于培養(yǎng)民眾尤其是孩子們熱愛科學的精神。

飛向太空的航程課件篇九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體會新聞題目的作用。

2、領會本文報道的角度。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概括整合提煉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標

樹立知識強國觀念,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閱讀討論自讀

教學過程

一、閱讀全文完成

1、掌握以下詞語的讀音和含義

翌年乾坤醞釀苛刻橫亙攬月

2、閱讀思考

(1)、本文報道的主要新聞事件是什么?作者選擇了哪個角度進行報道?

(2)、按時間順序將新聞主體部分整理成“中國航天大事記”

明確:(1)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

新聞的主體,作者并沒有繼續(xù)敘述“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的經過,而是叉開一筆,用一個過渡段過渡到對中國航天研究史的回顧中。

(2)、幾個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需要把握:

一是1958年*發(fā)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wèi)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國第一枚火箭的成功發(fā)射。三是1970年中國成功地將自己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zhàn)略決策。五是“長征”系列火箭發(fā)射久經考驗。六是“神舟”一~四號飛船的成功發(fā)射。(歸納時注意時間、事件及事件的意義)

二、討論

1、大多數新聞都是很詳細地描述火箭發(fā)射的經過,黨中央以及國人對于此事的關注,飛船上天后楊利偉的所見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幾筆。作者卻把更多的筆墨放在了對中國航天研究史的回顧中,你認為作者選擇的報道角度好不好?

新聞報道的確有及時性的特點,關注當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質,但允許引入一些背景材料。這樣的材料雖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對于補充說明新聞事實有很大的作用,是新聞報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本文雖然用很大的篇幅敘述中國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敘述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基礎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為新聞背景材料來用的。面對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感到自豪,同時也迫切想知道中國的航天工程走到這一步,到底經過了什么樣艱辛的歷程。在這個時候,本文提供了翔實的資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資料,而且把這些資料以歷史的形式系統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這對于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無疑是及時的。另外,這種狂歡之中的冷靜回顧,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義更加突出。(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們認識到“神舟”五號發(fā)射的成功是中國航天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們的目光不應該只是關注這樣一些瑣碎的場景,讀者急需了解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們把目光投向了歷史的深處,按照時間順序,敘述了中國的飛天夢以及我們實現飛天夢的艱辛過程。也正是因為把事件放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2本文標題有什么含義?

本文標題有兩層含義:其一,本文要傳達的新聞事實是中國的載人航天飛船飛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標題可認為實指“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的過程。其二,中國的航天夢經過了幾代人不懈的努力終于取得了成功,標題也喻指這一探索過程。、

三、歸納

根據所學新聞知識列出本文結構提綱

導語(1、2、3),點明這篇新聞想要傳達的最主要、最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即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

新聞的主體,按照時間順序,敘述國人的飛天夢,以及為了實現這個夢想,科學家們所做的不懈努力。

本文首尾兩部分記錄的是“神舟”五號的發(fā)射場景,首尾呼應。

四、練習

寫一則新聞,報道學校新近發(fā)生的事件。

飛向太空的航程課件篇十

新華網酒泉10月16日電

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陽暉映著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載人航天發(fā)射場聳入云天的發(fā)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號飛船內,楊利偉——中國第一個航天員正靜候著一個舉國關注的時刻。

飛向太空的航程

上午9時整,隨著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巨型運載火箭*出一團桔紅色的烈焰,托舉著載人飛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這是人類航天一次不同凡響的發(fā)射,它標志著中國從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將航天員送入太空的國家。

為了這個飛天夢想,一個古老的民族已經等待了幾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經努力了近半個世紀。

1957年10月4日,哈薩克大荒原一個小小的角落里,發(fā)出一聲沉悶的巨響,一枚頂端載著一個直徑58厘米鋁制圓球的火箭,夢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蘇聯成功發(fā)射人造衛(wèi)星的消息,震動了最早具有飛天夢想的中國人。中國是嫦娥的故鄉(xiāng),火箭的發(fā)源地,是誕生了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的國度。在航天時代到來之際,中國,不能再一次落伍。

面對天疆的呼喚,翌年5月17日,*在中共八屆二中全會上,揮動了他那扭轉乾坤的大手:“我們也要搞人造衛(wèi)星!……”

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國各個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紛紛行動起來。由錢學森等專家學者負責制定的人造衛(wèi)星發(fā)展規(guī)劃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設想:第一步,發(fā)射探空火箭;第二步,發(fā)射一二百公斤重的衛(wèi)星;第三步,再發(fā)射幾千公斤重的衛(wèi)星。

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己設計研制的第一枚液體火箭豎立在了上海南匯海灘20米高的發(fā)射架上。今天,已經可以透露的一個秘密是,這枚火箭的飛行高度,只有8公里!但正是這8000米的距離,為中國后來的衛(wèi)星上天開辟了通路,使中國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遠征路上,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歷史的腳步終于跨進了一個神圣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這一天,在西北大漠深處的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中國成功地將自己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送上了天空。響徹全球的“東方紅”樂曲,宣告中國進入了航天時代。

在舉國歡慶“東方紅”的時候,中國科學家們把目光投向了更遠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氣載人飛天??茖W家們研究了許多防熱材料,做了許多大型試驗,甚至連飛船運輸車和航天員吃的食品都做了出來。

而對航天員的挑選則早在1969年就開始醞釀了。1970年,19位優(yōu)秀的飛行員被列入了預備航天員的名單。他們都經過了近乎苛刻的各種身體測試。

然而,由于經濟實力有限等各種原因,中國的飛天夢想只能塵封在一張張構思草圖中。

對于中國科技界來說,1986年的春天,可能來得比哪年都早。這年3月,由4位科學家聯名上報黨中央的“國家高新技術發(fā)展建議”被*批準。這就是的“863計劃”。

“863計劃”的出臺,對中國開始載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劑作用。從這一年開始,科學家們經過多次討論,反復論證,對中國載人航天發(fā)展的途徑逐漸形成了共識:從載人飛船起步。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開會議,作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zhàn)略決策。*明確指出,要下決心搞載人航天,這對我國的政治、經濟、科技等都有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為中國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中國,終于又開始了向太空進軍新征程。

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員送入太空,還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首先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運載火箭;第二是安全返回技術;第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統,為太空中的航天員提供安全舒適的工作環(huán)境。

第一個和第二個問題中國已經有了解決的基礎:1970年,“長征”一號火箭首發(fā)成功至今,“長征”系列火箭已經形成五大型譜,成功發(fā)射了60多次,其中“長征”二號丙火箭的發(fā)射成功率達,“長征”三號乙火箭可以把5噸以上的衛(wèi)星送上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早在70年代,中國就掌握了衛(wèi)星返回技術,1980年發(fā)射的返回式衛(wèi)星已經和原蘇聯的飛船重量相當。

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關橫亙在中國科學家面前:載人飛船上所必須具備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統和工作環(huán)境。盡管有國外可供借鑒的經驗,但對于中國航天人來說,這一切,幾乎是從零開始。

飛天路上的重重困難,難不住富于智慧與創(chuàng)造的中國人。從載人航天工程立項開始,中國航天人在短短7年時間就攻克了載人航天的一道道難題: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員培訓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建立了體現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飛船應用系統;新建成了載人飛船發(fā)射場、陸?;d人航天測控通信網和飛船著陸場。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神舟”一號實驗飛船從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新建成的載人航天發(fā)射場飛向太空并于第二天準確著陸。它意味著中國人“摘星攬月”已為期不遠了。

僅僅三個月后,中國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載人飛船“神舟”二號的發(fā)射也進入了倒計時階段。

“神舟”二號飛船為全系統配置的正樣飛船,可以說是載人飛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種技術狀態(tài)與真正載人時基本一樣。

2000年1月9日,在新的一年剛剛到來的時候,“神舟”二號發(fā)射成功,這是“飛天”故鄉(xiāng)對人類又一個新紀元的致意。美國一家報紙發(fā)表評論說,“這一成就,使越來越多的人相信,中國古老的飛天夢想將不僅僅是傳說,中國航天員上天的日子又進了一大步?!?/p>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飛船發(fā)射升空。9個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號飛船在低溫嚴寒條件下發(fā)射成功?!吧裰邸憋w船四戰(zhàn)四捷,創(chuàng)造了我國航天的奇跡,實現了中國載人航天的重大突破。特別是“神舟”三號、四號在全載人狀態(tài)下連續(xù)發(fā)射成功,標志著中國已具備了把自己的航天員送上太空的能力。

進入新的一年,整個中國都在期盼著這一時刻的早日來臨。

在這個金色的秋日,這一刻終于到來了。在萬戶的飛天嘗試過了600多年后,又一個勇敢的中國人——楊利偉,向太空飛去……

9時10分許,“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飛天勇士楊利偉順利進入太空。

一個民族迎來了飛天夢圓的輝煌時刻!

【教學目標】

1.鞏固新聞報道的一般結構,了解的層次與脈絡。

2.提高分析新聞結構的能力,嘗試寫作一般的新聞報道。

3.感受中國人在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中的貢獻,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激發(fā)民族自豪感,樹立為祖國發(fā)展做貢獻的信念。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把握文章脈絡,了解新聞寫作的特點;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激發(fā)學生愛國熱情。

【教學難點】

了解新聞報道的特點,學會寫作。

【教學方法】

《飛向太空的航程》是必修1新聞單元的最后一篇新聞報道,同時,課文是針對中國航天事業(yè)這樣一個重大題材的報道,既記錄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的壯觀場面,更著力揭示了幾代航天人近半個世紀的奮斗歷程,凸顯了國人的喜悅和自豪。

在教學中可以采取圖片激趣法、信息歸納法和合作探究法,引導學生學習新聞寫作,關注國家大事。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運用圖片激趣法)

遠古神話嫦娥奔月,敦煌飛天壁畫,都反映了先民對神秘天空的探尋*,直到萬戶做出飛天嘗試,才拉開了人類挑戰(zhàn)蒼穹的序幕。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經做了幾千年。然而,只有到了這一天,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國人才能親眼目睹這一夢想的實現。這一天就是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載著中國自己的航天員飛向太空。讓我們馬上進入《飛向太空的航程》的學習,領略我們期待已久的“飛天”歷程。

二、回憶舊知

1、回憶新聞的一般結構:標題、導語、主體、結尾。

2、結合本單元的第一篇新聞《別了,不列顛尼亞》,理解并區(qū)分新聞中的“新聞事實”和“背景材料”。

三、理清結構、熟悉內容

1、對照新聞的一般結構,理清本篇新聞的結構,完成表格:(運用信息歸納法)

讀新聞析結構

2、重點學習“主體”部分(運用合作探究法)

解決思考題:一、背景材料部分回顧了哪幾件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

二、給主體部分擬個對仗式標題。

問題一,難度不大,讓學生先自己通過抓顯示思路的關鍵詞(時間詞)找出事件,然后小組討論,有分歧的討論解決,最后老師根據小組展示的結果板書出意義重大的事件即可。

問題二,結合剛學習不久的知識梳理課“奇妙的對聯”的相關知識,讓學生既練習對聯寫作,也高度概括出中國艱難航天歷程的過程及其重大意義。

難度比較大,允許小組合作解決,先組內從內容概括和對仗要求兩個方面進行修改,然后,各組推薦出好標題板書到黑板上。

好標題展示:①數十載鉆研苦苦盡甘來,幾千年飛天夢夢圓神舟。(原標題是:數年鉆研苦苦盡甘來,百年飛天夢夢圓神舟。教師從內容和對仗角度點評并稍作修改。)

②半個世紀經風雨求索,幾代精英苦鉆研助飛。

教師擬標題:航天夢使舉國上下立志展翅,神舟行讓男女老少笑看蒼穹。

四、聯系生活,激發(fā)情感

對照前面梳理的“背景材料部分回顧的幾件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板書,補充出“神五”

飛天后我國的航天事件。

1、神舟六號(載人)20xx年10月12日9時整發(fā)射,115小時33分鐘后回收。地點: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

回收地點:內蒙古中部四子王旗

搭載人數2人

執(zhí)行任務宇航員:費俊龍

指揮長:聶海勝

2、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于20xx年9月25日*10分從中國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載人航天發(fā)射場用長征二號f火箭發(fā)射升空。飛船于20xx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于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神舟七號飛船共計飛行2天20小時27分鐘。

搭載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

3、神舟八號于20xx年11月1日5時58分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發(fā)射,不載人。

4、神舟九號飛船于20xx年6月16日18時37分發(fā)射,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男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和女航天員劉洋組成飛行乘組,執(zhí)行這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

5、神舟十號載人飛船于20xx年6月11日17時38分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發(fā)射,飛行乘組由男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女航天員王亞平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

注明:以上資料主要由學生完善,激發(fā)學生關注國家科技發(fā)展的熱情,提升民族自豪感。

五、布置作業(yè)

選取身邊的事情,依照新聞的一般結構寫一篇新聞報道。

【教學目標】

1、掌握新聞的基本格式和結構,了解新聞各部分的作用。

2、通過本文的學習,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情。

3、學習通過各種渠道獲取信息(本課主要學習從報刊、電視、網絡這些渠道獲取信息)。

【教學重點】

1、掌握新聞的結構和各部分的作用。

2、學習航天精神,學習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

【教學難點】

掌握新聞的結構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學習寫作新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在我們家鄉(xiāng)泉州,有一座讓泉州人民引以為豪的建筑,它佇立在市區(qū)的圓盤上,上面有許多的飛天。這就是咱們泉州的城雕。城雕上的飛天,姿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飛天,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飛上九重天的向往。那么,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中國歷還有什么與飛上藍天有關的人和事呢?

討論:時間為5分鐘左右。

總結歸納:最早的當屬嫦娥奔月了;牛郎織女的故事;女媧補天和夸父追日;《西游記》、《封神榜》等文學作品;敦煌有“飛天壁畫”、“唐明皇游月宮”。

二、主體

教師:我國從古至今對飛天的夢總是抱有很深很濃厚的憧憬,這個夢想終于在20xx年10月17日得到了實現。這一天可以說是全國上下萬眾矚目的一天,也是我們的自豪感得到空前提升的一天。這一天,讓我們用一些定語來給它下定義。

同學們看書,自己找詞語,或者自己形容(時間為3分鐘)。

教師歸納、概括、點評:中國第一位宇航員、第三個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將航天員送入太空、實現了幾百年的夢想……(這些詞語可以由同學們自己找、自己說,主要的目的是讓他們對這一天的意義有所了解)。

教師:在課文的開始,開頭的三段,給我們介紹了本篇新聞的主要內容,這一部分叫作新聞的導語。導語放在開頭,由最新鮮、最主要的事實或者依托新聞的精辟議論組成。

一篇新聞除了導語以外,還有其他的一些部分。同學們,回憶一下,新聞還由什么部分組成?

明確:標題、電頭、導語、主體、結語。

教師: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呢?我們可以以本文為例來看這些部分的作用。標題,告訴我們新聞的內容;電頭,告訴我們時間和發(fā)布新聞的報社等情況;導語,剛才說過了,是介紹本篇新聞的主要內容。主體,圍繞導語具體展開對新聞事實的敘述;結語,就是結束。

新聞中,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開頭,次要的信息放在后面,這種結構叫作倒金字塔結構。

教師:同學們,再從整體上看看課文,課文結構的安排很有特色。前面和后面都是記述“神五”的發(fā)射場景,中間則穿插對中國航天史的回顧(這個回顧是簡要的),二者很自然地銜接在一起。這是不同于一般新聞的地方。這是一種首尾四合型結構。

同學們根據我們剛才歸納出來的文章的結構,看看文中交代的中國實現“飛天夢”的歷程中,有哪幾個關鍵的事件?

(提示:按照時間順序。)

參考答案:

1958年*發(fā)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wèi)星”的指示。

1960年中國第一枚火箭發(fā)射成功。

1970年中國成功地將自己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送上了太空。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zhàn)略決策。

“長征”系列火箭發(fā)射久經考驗。

“神舟”一至四號飛船的成功發(fā)射。

教師: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將宇航與送入太空,擺在中國航天人面前的困難有哪些?他們怎么克服的?

(提示,從課文中找出答案,并概括。)

教師:困難是巨大的,但是我們總算走過來了,我們相信未來我們的國力會更強,未來藍天上將會有很多中國人的影子,有很多的飛機上都寫著“madeinchina”。

三、播放影片:火箭知識、神六起飛

四、總結全文,共同完成課后練習

飛向太空的航程課件篇十一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通訊的特征,培養(yǎng)閱讀和寫作新聞作品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①利用課前“雙導提綱”做好預習:通讀全文,讀準字音,理解詞語意思,注意標點符號的使用,理清結構。

②師生互動,學會分析一篇新聞的主要內容和寫作特點。

③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學習,解讀標題的特定含義,體會重點語句蘊含的感情,把握文章的特殊結構,品味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語言等。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激勵學生熱愛科學,學習中華民族不畏困難、堅持不懈的航天精神。

二、學法點撥

①利用“雙導提綱”做好預習:通讀全文,讀準字音,理解詞語意思,注意標點符號的使用,理清結構。

②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開啟思維,主動去發(fā)現問題,然后深入挖掘,解決問題。

三、背景介紹

從1999年的“神舟一號”到xx年的“神舟七號”征空,9年間的7次飛行如同7個臺階,它們所記錄的,不僅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不斷突破,更是中國航天人的光榮與夢想。

神舟一號:橫空出世。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中國第一艘不載人的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從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發(fā)射升空。神舟一號飛船座艙內放置有一個高1.70米左右、身著航天服的男性模擬人。這個模擬人是一個感應器,用于收集返回艙在太空中的溫度、濕度、氧氣等各種試驗數據。

神舟二號:正樣飛船。xx年1月10日,中國成功發(fā)射神舟二號飛船。神舟二號雖是第二艘無人飛船,但卻是中國第一艘正樣飛船,也可以說是載人飛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種技術狀態(tài)與載人時基本一樣。

神舟三號:百折不撓。xx年3月25日神舟三號發(fā)射升空。不過,神舟三號在發(fā)射前卻遇到了困難,飛船在進場的第4天,就出現了飛船穿艙插座信號有一個點不導通的問題。當飛船船艙內3000多個接點個個導通之后,神舟三號飛船才發(fā)射升空。

神舟四號:低溫突破。9個月后的10月30日,神舟四號飛船在低溫嚴寒條件下發(fā)射成功。前所未有的持續(xù)低溫天氣:-28℃,比發(fā)射大綱規(guī)定的最低發(fā)射溫度-20℃足足低了8℃!

神舟五號:飛天夢圓。xx年10月15日9時,中國成功發(fā)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不過,就在這艘飛船進入發(fā)射場前最后一輪地面試驗中,返回艙坐椅緩沖機構被發(fā)現無法完全滿足緩沖發(fā)動機的備份要求。科技人員用了70天,攻克了這一按正常速度需半年才能解決的問題。

神舟六號:承上啟下。xx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再次升空。從神五的一人一天到神六的兩人多天,費俊龍、聶海勝115個小時的航程不僅實現了多人多天太空飛行技術的突破,而且完成了中國第一次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

神舟七號:偉大的跨越。xx年9月25日,神舟七號載人飛船順利升空。9月26日,神舟七號宇航員翟志剛完成了中國首次太空行走,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太空行走技術的國家,這是中國乃至人類航天史上最偉大的一刻。

在美、蘇發(fā)射載人航天器近半個世紀后起航的中國載人航天事業(yè),在幾年內走完了發(fā)達國家三四十年所走過的路。

四、課前基礎知識自測

1.試一試,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翌年(??? )??? 橫亙(??? )? 橘紅(??? )????? 九霄 (??????? )???

醞釀(??? )??? 嫦娥(??? )? 摘星攬月(??? )? 乾坤(??? )? 載人飛船(??? )???????

2、掌握字詞書寫和詞語意思。

舉國關注? 烈焰? 拔地而起? 不同凡響? 沉悶? 乾坤? 酒泉?? 塵封???

3、將下列橫線處填上正確的標點符號。

①乳白色的???????? 神舟???????? 五號飛船內,楊利偉???????? 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正靜候著一個舉國關注的時刻。

②托著載人飛船拔地而起,直刺云霄????????

③中國是嫦娥的故鄉(xiāng),火箭的發(fā)源地,是誕生了人類??????? 真正的航天始祖???????? 萬戶的國度。

④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設想??????? 第一步發(fā)射探空火箭??????? 第二步,發(fā)射一二百公斤重的衛(wèi)星??????? 第三步,再發(fā)射幾千公斤重的衛(wèi)星。

五、認知與探究

1.感知文本、發(fā)散思維

思考:閱讀完這篇課文,同學覺得哪些地方需要我們一起探究?????

2.難點質疑、重點突破

列出同學們認為是本篇文章的重點問題并分析。

3.重點突破、條理思維

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歸納,在教師的引導下,分組討論交流,然后小組選出代表發(fā)言,同學們共同對文本進行更加深入地研討。

4.充實思想、提升境界

相關資料????????????????

群體 嫦娥一號研發(fā)團隊

中國人對于奔月的夢想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但是,真正將這一夢想變?yōu)楝F實的,是當代的航天功臣們。他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中國人插上了飛天的翅膀!

這是一支年輕的隊伍,平均年齡僅30歲。副總指揮34歲,副總設計師37歲,總體主任設計師36歲。這是一群航天才俊,為達到“精確變軌,繞月飛行,首飛成功,一年壽命”的探測工程目標,他們針對月球探測衛(wèi)星的新特點,集思廣益開拓進取,短短三年多來先后攻克了軌道設計、月食問題、數傳定向天線研制、衛(wèi)星熱設計、導航與控制分系統設計、測控數傳分系統設計、紫外月球敏感器、數管分系統設計等一系列技術難題,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這是一只高度團結的隊伍,統一決心、統一意志、統一目標和統一行動。這是一支不負眾望的團隊,11月7日,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當嫦娥一號衛(wèi)星以超出設計預期的精準度進入環(huán)月工作軌道的那一刻,舉國歡慶、全民振奮。中國人千年奔月的愿望終于夢想成真?!拔覀兤谂纬晒Γ驗槟銈兊男l(wèi)星打多高,我們的頭就能昂多高”。中國航天人再一次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雄辯地向世人昭示,中國人民有志氣、有信心、有能力在攀登現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上不斷譜寫新的華章。中華民族完全能夠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

他們同舟共濟,眾志成城的團結合作,是“嫦娥”成功奔月的強大動力;他們知難而進,百折不撓,求真務實,科學嚴謹的工作作風讓嫦娥的舞姿如此精準完美;他們“一切為了祖國,一切為了成功”的航天精神永恒地鐫刻在浩瀚無垠的太空。

我國首顆繞月探測衛(wèi)星嫦娥一號取得圓滿成功,這是我國科技自主創(chuàng)新取得的標志性成果,是中華民族在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上實現的又一個重大的跨越。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這宏大的系統工程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利用中國自己的技術、自己的產品、自己的設計、自己的條件完成的?!版隙鹨惶枴保峭耆摹爸袊圃臁?

實現新跨越 再攀新高峰

金秋時節(jié),奮進在偉大復興征程上的中華民族再奏凱歌。在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后,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又獲得圓滿成功,中國人的足跡第一次印在了茫茫太空。神舟七號飛天成功,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zhàn)略”的第二步取得突破性進展。這一偉大壯舉再次向世人昭示,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有志氣、有信心、有能力不斷創(chuàng)造出非凡的業(yè)績,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作出重要的貢獻。

人類航天史將記下這樣一個瞬間:xx年9月27日16時41分00秒,航天員翟志剛身穿中國研制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從神舟七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這是中國空間技術發(fā)展的一個重大跨越。敦煌壁畫上凝固千年的飛天圖案,在這個金色的秋天,演繹成中國航天員信步太空的動人景象。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在浩瀚太空印上自己的足跡。從這一刻起——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個實現太空行走的國家。這是中國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偉大壯舉。三度金秋,三度飛天,三度突破。中國載人航天事業(yè)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從5年前楊利偉獨自一人造訪“天宮”,到3年前費俊龍、聶海勝攜手巡天歸來,再到今年同一個季節(jié)翟志剛出艙漫步,中國航天人把一系列超越夢想的飛躍,標記在了太空之上:成員從一人到多人,飛行時間從一天到多天,航天員活動范圍從艙內到艙外……翟志剛留在太空上的一小步,是中華民族歷史性的一大步?!@歷史性的一步,所顯示的是中華民族改革開放積蓄的雄厚實力。

通過學習本篇文章和以上資料,同學們如何看待中國在航天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同學們有什么感想?

六、課外拓展、學以致用

依據上面所給的關于“神七”的系列介紹,寫一篇短新聞,字數200字左右。

七、發(fā)散思維、構想未來

談談自己關于宇宙和太空的更偉大的構想,將我們的航程繼續(xù),并寫成一篇短文。

飛向太空的航程課件篇十二

《飛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語文必修<一>“溝通與應用”板塊中的一篇通訊。通訊是新聞體裁的一種,它除了具有新聞真實性、及時性的特點外,還有生動性、完整性和評論性的特點。本課從“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成功寫起,回顧了中國載人航天史,在歷史與現實結合中,使現實事件有一種歷史縱深感,要引導學生學習這種歷史與現實結合的寫法。課文的結構簡單,它不但具備新聞的基本結構特點,而且還有首尾圓合型的結構特色,要引導學生分析總結。

高一學生已掌握了新聞的基本知識,具備了獨立閱讀新聞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認識不足。同時學生的基礎層次不同,閱讀時,抓表層易,知本質難;知思路易,理思路難;知局部易,觀全文難;習得知識易,遷移能力難。

依據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根據新課標“三維目標”的要求,結合本課的特點,確定目標如下:

1、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2、分析本文結構,提高分析能力

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能力。

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心

教學重點: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教學難點:體會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寫法

一課時

(結合課件)

(一)導入語(屏顯“嫦娥奔月”圖和“萬戶飛天”圖)

從遠古時期嫦娥奔月的神話,到敦煌的飛天壁畫,再到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經做了幾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隨著中國國力的富強,科技水平的提高,國人才能親眼目睹這一夢想的實現。到底如何讓夢想變?yōu)楝F實的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飛向太空的航程》

(二)自主學習(屏幕顯示)<依據自主學習原則>

1、了解通訊 除去真實、時效的新聞性特征,通訊的主要特點有:

(1)生動性。 (2)完整性。  (3)評論性。

目的:了解通訊自身的特點。方法:邊讀邊劃。

2、詞語積累 (注意這幾個詞的意義和寫法)

聳入云天 扭轉乾坤 一鼓作氣 不同凡響

翌年  橫亙 醞釀 塵封

方法:利用注解和工具書。

(三)合作學習-----教師質疑,學生討論。<依據合作學習原則>

(1)通讀全文,理清文章脈絡:找出導語、主體、結尾部分。(屏幕顯示)

目的: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完成教學重點的學習。

(2)梳理主體部分:中國實現“飛天夢”的歷程中,有哪幾個意義重大的事件。(屏幕顯示)

目的:理解本文的記敘順序,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心。(情感目標)

(3)綜合全文,理解標題——“飛向太空的航程” 的雙重含義(屏幕顯示)

(四)分析與探究<依據探究學習原則>

(1)這是一篇典型的新聞報道,它是如何體現新聞的真實性的,請舉例說明。(屏幕顯示)

目的:理解用事實說話的特點

(2)談談本文的結構特. (屏幕顯示)

目的:了解本文的結構特色。

(3)新聞報道強調及時性,強調關注當下的事件。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來敘述中國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聞了?

目的:理解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寫法,突破教學難點。

(五)課堂小結(屏幕顯示)

本文的結構很簡單,但是作為一篇典范的新聞報道,各個構件很清楚,是大家閱讀和寫作新聞報道的范本,希望同學們認真體會它的結構特點和寫作方法。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
a.付費復制
付費獲得該文章復制權限
特價:5.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b.包月復制
付費后30天內不限量復制
特價:9.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