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我?guī)痛蠹艺覍げ⒄砹艘恍﹥?yōu)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登泰山記優(yōu)質課教學教案篇一
一、優(yōu)化教材
古文教學最忌串講,事無巨細,重點常被淹沒。采用導游的方式處理教材,既能突出重點,又脈落分明。比如,讓學生為泰山作廣告,實際上是讓學生疏通第一段課文,同時讓學生多方向獲取資料,培養(yǎng)自學能力。課文第二段內容比較繁瑣,而讓學生設計出登山線路,牽一線而帶全段,并完成了課后相關練習。介紹重點景觀,實際上是學習課文的二三兩段,這是全文的精華所在。
2、 角色扮演
學習心理學中有一條很好的教育方法是角色扮演,也即讓學生模仿別人的角色來行事。實驗表明,在角色扮演中所花的力氣越大,改變態(tài)度的效果就越好,取得的學習成效越高。學生坐在課堂上,他們已經(jīng)厭倦了旁觀被動的角色。讓學生當一回導游,將艱深的古文學習與鮮活的導游工作結合起來,既能讓學習在一種輕松形象的情境下進行,又能增添他們新的生活體驗。
3、審美表達,豐富學生的語感。
高大雄偉的泰山,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想象,還特別適合審美教育。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過:“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的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fā)展------教育,如果沒有美,沒有藝術,那是不可思議的。”優(yōu)秀的文章都符合美的規(guī)律,語文教學中應創(chuàng)設情境,寓教于樂,實現(xiàn)審美主義和審美客體的和諧統(tǒng)一,讓學生借助范文,進入美的境界,與文章產生共鳴,在聽說讀寫訓練中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地受到審美教育,逐步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
不足: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學生才是語文學習的主人。但在課堂中,教師沒有做好組織者、點撥者的工作,沒有采用太多鼓勵性評價語言。特別是在學生出錯時,引導、鼓勵還不夠。
登泰山記優(yōu)質課教學教案篇二
在古代山水游記中,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記》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本文敘述了作者冬日登覽泰山和觀日出的全過程,再現(xiàn)了泰山雪后晴日的奇異景色以及日出時的壯觀瑰麗的場面。全文不足千字,其內容很豐富。作者先總寫了地理位置及形勢,首選為我們勾勒了泰山的輪廓,采用點面結合寫法。然后寫登山的具體經(jīng)過,詳略地描寫了途中的艱險和初登頂峰的所見。蒼山、白雪、紅日、云霧、流水、城廓,絢爛如畫,盡收眼底。接著濃墨重彩地描寫了作者泰山之巔觀日出的情形,作者按時間順序寫了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的 景觀,寫景層次分明,多角度地給我們描寫了一幅瞬息萬變的綺麗圖景。最后略寫了登山所見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文章以時間為經(jīng),以泰山景為緯,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層層深入地描寫景物,結構完整嚴謹,語言簡潔,生動形象,體現(xiàn)了姚鼐散文的 風格。
本文內容簡單,語言文字淺顯,在預習的基礎上,我主要從文章描寫景物的特點和手法入手,從文章寫作借鑒的角度和審美的角度去欣賞文中的景物描寫(“泰山日出”、“泰山夕照”),從而學習借鑒大家的大手筆,感悟作者的大情懷。具體教學中,我主要以第三段寫景為重點引導學生鑒賞,培養(yǎng)學生的知情意行及審美感受能力。先引導學生賞析文本經(jīng)典,通過討論獲得寫作借鑒和人生感悟。再補充同題材內容比較閱讀。最后讓學生進行口頭表達 訓練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
教學中采用鑒賞法、討論法,擬定用一課時完成。
【目標要求】
1、賞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寫片斷,學習借鑒作者景物描寫技法。
2、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重難點】
重點:賞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寫片斷,學習借鑒作者景物描寫技法。
難點:結合本文寫景狀物的寫法,進行藝術審美,從而能夠知識遷移。
【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導入
太陽東升西落,日復一日。太陽是光明、溫暖、激情的象征。我們也司空見慣,但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在文人的筆下,太陽卻是那樣神奇瑰怪,多姿多彩。毛澤東曾在《沁園春?雪》中寫到“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雖是想象,但景色是何等壯麗。詩人金哲在《通往太陽的路》中寫到“大海、日出 碧波上漾出一條彩綢路”。奇特的想象、繽紛的色彩,為我們勾勒出了海上日出的雄渾壯麗景象。泰山觀日出是泰山頂上一道特別的風景,那么泰山日出又是一番什么樣的景象呢?
二、學生朗讀全文。
三、教師總體分析本文構思。
作者以登覽為主線,以日觀峰為主景,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為我們描摹了四幅氣韻俱佳的生動形象的畫面:泰山地勢圖——雪后登山圖——泰山日出圖——泰山景物圖
四、重點欣賞文中第三段“泰山日出”片斷
1、請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其余學生畫出表示時間的詞語和相應的景物,填出黑板上的表格。
【教師板書】
時間 景物特征 描寫角度 藝術手法及效果
五鼓 寒風呼嘯
積雪擊面
云霧彌漫 近/動景 側面烘托
為日出蓄勢
稍見 山白若樗蒱
云一線異色 遠/靜景 烘托蓄勢
須臾 云霧幻成五采 遠/動景 烘托蓄勢
日上 日正赤刀丹
紅光下承之 遠/動景
虛實結合 正面描寫
回視 絳皓駁色
山皆若僂 遠/靜景
色彩/情態(tài)
側面烘托
拓展意境
2、問題討論
1)本段重點是寫日出,可作者沒有直接入題,又是怎么寫的?(見上表分析)
2)作者已完成日出描寫,為什么 還要寫“回視”這一句?(見上表分析)
3)從作者對泰山日出的景物描寫中,你獲得了哪些寫作啟示或人生感悟?(開放性)
提示:
從寫作角度看:
a、寫作要善于觀察生活,感悟人生,捕捉生活細節(jié),才能寫出好文章來。
b、寫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多層次多角度來寫。
c、寫景要注意表現(xiàn)手法多樣化。如正面?zhèn)让娼Y合,動靜虛實結合等。
d、寫景語言要簡練,生動,富有文采。
從人生感悟角度看:
a、世之奇?zhèn)ス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非有志者、非有力者、非有情者而不能至,不能悟也。
b、不經(jīng)風雨,怎么能見彩虹。要想得到美的感受,非付出艱辛的代價不可。
c、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才能驅散心靈的陰霾。
d、要養(yǎng)成勤于觀察,勤于 思考的習慣。
………
3、 拓展閱讀(教師補充資料,學生比較兩文描寫日出的異同)
秋未冬初,星皎云凈,夜色空濛如縠,村雞鳴,曙光生。登日觀,注目久待,苦日不至。 才一轉瞬,忽露半體若月弦,其色殷紅,光乃不曜,終為一輪而上騰,少頃,日中忽如一燈吐焰,次如炬,次如瓶,次如罍樽,次如葫蘆。 上黃白,下赤紫,作薄蝕狀。又次如葫蘆、罍瓶之倒置,最后如炬之燼。蓋其初為海氣所蒙,蟬蛻即盡,然后全體昭融,光芒四射。云躍前卻,若危船顛浪,心為震蕩。其下積霧,色正黑。俄而重霧之下,忽出白練,長可競天,殆海水也。(清?孔貞瑄)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總結)
提示:
相同點:二者皆按時間順序寫了日出的動態(tài)過程,都注重景物色彩的瞬息變幻,動靜結合,都采用了烘托的藝術手法和比喻的修辭手法。
不同點:課文善于用側面烘托手法,孔文側重從正面直接描摹。課文側重日出前后的色彩變化,孔文側重于日出時的形態(tài)變化??孜膶坝^成因作了解釋,課文沒有這一層??孜牟捎昧瞬┯骼L形繪色,生動形象,栩栩如生,課文中的比喻沒有孔文豐富?!?/p>
4、 學習借鑒大家寫景手法,進行口頭作文表達訓練
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你所觀察到的日出景觀,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不少于100字。(開放性表達)
學生構思3~5分鐘,請同學表達 ,師生共評價。
五、 利用剛才的鑒賞方法自己去欣賞“泰山夕照”圖,并用詩歌形式改寫之。
教師示范:
蒼山聳翠/白雪皚皚/映照天南/鳥瞰山麓/汶水西流/徂徠橫臥/霧縈山腰/飄若仙帶/殘陽普照/江山如畫。
六、 課堂小結
本文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山水游記。作者多層次多角度地描寫了泰山奇景奇觀,尤其是寫泰山日出一節(jié) 尤為精彩生動。寫景循序漸進,步步深入,既富層次感,又有立體感,真可謂主從相屬,高下相傾,遠近相配,色彩相融,動靜結合,栩栩如生,引人入勝。這篇不足千字的文章卻給我們無限的美感的遐想,同學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吧,關心生活,熱愛生活,你會發(fā)現(xiàn)明天有太陽更絢爛!
登泰山記優(yōu)質課教學教案篇三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陰、陽、乘、燭、以、及”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導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
3.體會本文簡明生動的語言風格。
教學重點及難點
1.積累相應實詞、虛詞。
2.背誦全文。
課時分配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中國版圖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為有名,被稱為“五岳”,它們分別是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譽為“五岳”之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記》,領悟泰山的高峻雄偉。
二、作家作品 (參見課文注釋及教師教學用書)
三、整體把握
1.朗讀課文,正音。
2.默讀課文,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