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該如何才能夠?qū)懞靡黄x后感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輪椅上的霍金課文教案 輪椅上的霍金讀后感300字篇一
教學時,我主要是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帶領學生們進行情感體驗。
在導入課文時,我先讓同學回顧以前學過的介紹外國科學家的課文,這下同學們勁頭來了,紛紛舉手搶答,真沒想到,他們的記憶力是如此的好,達爾文、富蘭克林、諾貝爾……孩子們很快就連珠炮似的說出了一大串名字。
“剛才,你們說到的這些科學家都很了不起,都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據(jù)我所知,他們都是身體健康的人。那么,我們今天即將結(jié)識的是一位被長期禁錮在輪椅上的科學家,請讀課題——《輪椅上的霍金》”,我趁勢導入了課題。解題時,我先讓學生找出中心詞“霍金”,再找出修飾語“輪椅上的”,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明白了這一課題的特定性,明白了課題的中心意思是講“無法用雙腿、雙腳行走,只能坐在輪椅上的霍金”。 “坐在輪椅上的人還能有什么作為?你的身邊有這樣的人嗎?請說說他的生活與工作狀況吧?!睂W生各抒己見,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對霍金首先產(chǎn)生敬佩、景仰之情。
在理解霍金“標志性形象”的含義時,我運用多媒體展示了一組霍金在工作和學習時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抓住這些圖片的共同特征,描述人物形象。一開始看到霍金“齜牙咧嘴”的樣子,有的學生在偷笑,一點兒也不嚴肅。我知道問題出在了哪兒——他們畢竟還是孩子,哪里會那么快入情入境呢?于是,我馬上決定讓學生對照課文找出描寫人物形象的有關語句,用心地進行反復的朗讀、體味,加深學生對霍金戰(zhàn)勝頑疾的英雄形象的感受。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到了命運對霍金的殘酷無情,從而對他產(chǎn)生由衷的景仰,笑聲沒有了,大家都被霍金那沒有抱怨,為自己現(xiàn)在所能擁有的一切而感恩,正視命運、樂觀向上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住了。
回顧這節(jié)課的教學,有很多反思,值得在今后的教學中注意:
1、在第二課時教學時,我對第三自然段的教學設計較為細致,學生自讀后都能談出自己的理解,條理清晰。而對第四自然段的教學要求不太明確,部分學生思考缺少方向,如要求學生通過對比,體會文中語句的寫法,未能指名通過每句話去比較。
2、對重點問題的指導缺少必要坡度和適合學生思考的指導途徑。在理解霍金說的那一段話,由于對第八自然段缺乏深入地理解,因此當出示霍金的這一段話時,學生都是很木然,不能說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在教學時,我自己對一些理解性的題目都未能獨立思考,而是借助教參,所以缺少思考的過程,那么在指導學生時也未能找出適合的方法。因此,以后在教學時,凡是讓學生思考的,自己必須要獨立思考一遍,先要自己下水,才知問題的深淺。
輪椅上的霍金課文教案 輪椅上的霍金讀后感300字篇二
開學已經(jīng)一個多月了,這一個月來整個人感覺太累。對于已經(jīng)有8年教齡的“老教師”來說還是第一次。直到今天才有時間坐在電腦上寫寫反思,一來是對這堂課做一個總結(jié),二來是完成本月的教育隨筆。
10月9日,太倉市教培研中心對我校進行了調(diào)研。原本與語文教研員薛老師不認識的我,由于電大畢業(yè)論文的指導老師是薛老師,使得她對我有一點印象。這次被她點中。暈啊!
原本只想比較順利的上完,不要太差勁就可以了!沒有想到居然給她留下了不錯的印象。下面我就談談對這堂課的準備和反思。
《輪椅上的霍金》是一篇振奮人心、感人至深的文章。主人公霍金在全身癱瘓,失去說話能力,全身只有大腦能夠思考的情況下,完成了常人都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并且在物理科學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成就,令世人稱頌。此文與去年的《海倫·凱勒》有異曲同工之妙。由于知道要來調(diào)研,我做了如下準備:
我把這篇課文的教案作了詳細的分析。借助語文參考書、備課手冊,對事先備好的課作了整理。為了使整堂課更加流暢,更有把握,我增加了許多過渡,并且用紅筆來寫。這樣上課時才更加游刃有余,不至于緊張。
多媒體是使一堂課更加精彩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我通過網(wǎng)絡進行了課件的下載。由于和所備的課不一樣,我有根據(jù)教案進行了修改。增加了霍金的圖片、課文中霍金取得的榮譽的補充、霍金科學著作《時間簡史》的資料以及霍金的名言。使得課件更加與教案一致,內(nèi)容更加飽滿。
第一課時預習時,我讓學生收集了許多霍金的資料。大家對霍金有了初步的認識,也為第二課時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由于比較充分的準備,使得整堂課比較順利地上完了。但還是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下面我就結(jié)合薛老師的意見和我自己的感受來談談課的不足:
一、學生朗讀準備不夠
這一不足是我個人感覺,薛老師沒有提到。由于平時時間緊張,學生作業(yè)很多。因此現(xiàn)在學生的讀書時間越來越少了。除了第一課時讀了幾遍,再也沒有更多的時間朗讀。導致一些平時朗讀能力比較差的學生,朗讀時存在讀錯字,語句不連貫的現(xiàn)象。為了彌補這一不足,我在第二課時時,過多的讓學生齊讀,使得讀書的形式單一缺少個性化的朗讀。這一點薛老師是提到的。
二、提問太多
薛老師給我粗略數(shù)了一下,我的問題大約有五、六十個,甚至更多。這樣還是體現(xiàn)了教師問,學生答的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薛老師建議可以把老師的提問減少20個左右,把這些問題改成學生自己的問題,讓他們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這樣學生的自主性更容易體現(xiàn)。
三、自學時間太少
我在教學時,有兩個環(huán)節(jié)是布置學生自己讀片段,自己在文中做批注。出發(fā)點是好的,但兩個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大約在一分半的時間,這顯然是不夠的。至少要有3-5分鐘的時間,才能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學習。
四、互動性不強
現(xiàn)在的課更加注重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我的課有互動,但不夠有效。這與我越少教育的智慧有關。
五、有效性不高
下課后,薛老師居然給全班學生進行了一次小測驗。讓學生默寫出我的板書,這樣的測試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測試結(jié)果不佳,課堂有效性大大降低。
在大力提倡課堂有效性的今天,通過這次調(diào)研,使我深深感受到這不是一句空話,需要教師實實在在地貫徹在課堂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減負增效。這次聽課,使我感受頗深,收益頗豐。
輪椅上的霍金課文教案 輪椅上的霍金讀后感300字篇三
《輪椅上的霍金》是蘇教版第十一冊的一篇文章。課文里介紹了非凡的科學家霍金以堅強的毅力不斷的挑戰(zhàn)命運,挑戰(zhàn)科學。他那種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偉大人格令所有世人嘖嘖稱贊和折服。因此本課的教學目的就是教育學生學習他的堅強毅力和人格魅力,做一個生活的強者!在當今人才濟濟的競爭社會里,人要具有這種堅強的毅力簡直是太重要了,作為教師,我們的使命不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為了教育現(xiàn)代的獨生子們能更好地走入社會,融入社會,這篇教材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平臺。教學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幾點:
第一:讓學生充分預習。說實在的,課前,我心里很沒底。首先,學生沒有對殘疾人生活的深刻體驗,對霍金這樣一位外國的著名科學家更是陌生,再加上那些難懂的物理術語。其次,課文篇幅較長,語言凝練,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但是,課還是要上。如何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如何讓霍金的人格魅力深深震撼學生的心靈,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這是我在備課時一直思考的問題。為此,我首先讓學生進行充分的預習,搜集資料,了解霍金的生平事跡,為學習本篇課文進行大量的鋪墊。在上第一課時時,師生進行充分交流,并讓學生模仿霍金身體徹底變形后的樣子,保持一分鐘,再讓他們談談感受。然后順勢進入課文的學習,這是,霍金的形象已初步進入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
第二:想方設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高年級的課文一般都比較長,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做到了長文短教,長文精教,以讀促講,讀中體會,讀中感悟。本課教學,我抓住女記者的提問來切入本課的教學,合理選擇并調(diào)整了教學內(nèi)容,重點引導學生研讀命運對霍金究竟怎樣殘酷及從哪些方面看出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和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引導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體會霍金不斷探索,孜孜以求的科學精神和堅強、樂觀的人格魅力。
第三: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與文本充分對話?!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教師、文本、學生之間對話的過程。因此,教學中,我引領學生用心靈與文本對話,與強者對話,與自己對話,以這三大板塊來組織本課時的教學。課堂的一開始,我采用身份置換的方式讓學生以一個記者的身份走近霍金,向霍金提問,質(zhì)疑心中的困惑。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走進文本,開始了和霍金的對話。課堂中,我又引領學生抓住重點詞句,不斷地讓學生誦讀課文,品讀課文,充分感受霍金面對困難不屈服,坦然面對殘酷命運的樂觀而又豁達的精神。其間又不斷拋出發(fā)人深省的問題,引導學生用心靈和人物對話,與文本中的人物產(chǎn)生共鳴。如,在教學命運對霍金實在是殘酷時,提出“同學們,一般人如果遭遇如此的命運,可能會怎么想、怎么做呢?”再如,假如這樣一位不幸的人此刻就在我們教室里,你的心情怎樣?又如在引導學生體會霍金對名利的淡泊、忘我工作的崇高品質(zhì)時。以一句“生活中的一些明星出名后會干什么”調(diào)動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促使學生聯(lián)系生活去觸摸語言、感悟文本。學生的體驗豐富了,才透過文本的語言文字領悟到霍金的淡泊名利以及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這不僅帶給了學生曼妙豐盈的心路歷程,同時也教會他們學會做一個生活的強者。
縱觀本課教學,我覺得有幾個地方的教學還很不到位:
1、由于課文比較長,因此雖然在設計的時候想方設法抓住重點展開教學,但還是覺得時間很緊,為了趕進度,所以對幾個重點的品讀感悟還不到位,感覺浮于表面,不能品到點子上,深感遺憾。例如對一組排比句的教學,對霍金這段話的理解等。
2、課的結(jié)尾有匆匆收場之感。本來還安排了一個說話練習,但臨近下課,便匆匆結(jié)束,未能將課堂推向高潮,甚為遺憾!
3、讓學生潛心閱讀感悟的時間太少,交流時導得過多,總是擔心教學任務完不成而匆匆收場,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
4、雖然這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的好教材,但這首先是一堂語文課,而我在教學中,過多地注重了語文學習的人文性,沒有更好地挖掘本課教學的語文味,這是我本課教學的又一不足之處。如何在本課教學中把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結(jié)合起來,敬請各位朋友給我提出寶貴建議。
輪椅上的霍金課文教案 輪椅上的霍金讀后感300字篇四
《輪椅上的霍金》記敘了被稱為“宇宙之王”的著名科學家史蒂芬·霍金在自己完全癱瘓,被長期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面對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仍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的未知世界,勇敢頑強地挑戰(zhàn)命運,為科學事業(yè)作出重要貢獻的故事,給人以強烈的震撼,感人肺腑。教學中,我覺得以下兩方面做得比較好:
教學中,我通過創(chuàng)設多個語言情境,促使學生進行語言與想象力的訓練,如:當他40年被禁錮在輪椅上,他會想些什么?如:他完全癱瘓,這就意味著他不能怎樣?如果你是女記者,當你聽完他的回答,你會怎樣想?等等。這樣學生就有了角色定位和想象的環(huán)境,再現(xiàn)當時情景,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fā)了想象能力,同時也訓練了表達能力。
教學中,緊緊抓住關鍵詞句進行引導,比如“21歲、40年、徹底”等詞,讓學生明白霍金病得很嚴重,病得很久,年紀輕輕就飽受病痛的折磨。再如“標志性形象、齜牙咧嘴、蠶吃桑葉”等詞,讓學生通過品讀、觀察圖,明白霍金的堅強樂觀、學習的艱難。這樣的教學,不僅教會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同時也提高了品詞析句的能力。
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比如學生的朗讀技巧還有待提高,比如對于關鍵詞句的品讀還不到位,都需要好好反思。
輪椅上的霍金課文教案 輪椅上的霍金讀后感300字篇五
一、教材分析
本課講的是被稱為“宇宙之王”的著名科學家史蒂芬霍金在自己完全癱瘓,被長期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面對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仍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地未知世界,勇敢頑強地挑戰(zhàn)命運,為科學事業(yè)作出重要貢獻的故事,給人以強烈震撼,感人肺腑。全文共12個自然段,分成三個部分來敘述,層次清晰,重點突出,敘述具體。第一部分(1-2自然段)講撰寫《時間簡史》的史蒂芬霍金被稱為“宇宙之王”。第二部分(第三至七自然段),具體敘述癱瘓40年的霍金在受到病魔殘酷折磨下依然頑強地進行科學探索的事跡。第三部分(第八至十二自然段),講霍金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動了大眾。
二、學情分析
為什么醫(yī)生診斷身患絕癥的霍金只能活兩年,他卻一直頑強地活了下來?霍金為什么能在令人難以想象的艱難中成為世界公認的科學巨人?要反復誦讀“雖然……但是……飛出了……飛出了……飛出了……飛到了……飛向了……”一句,體會盡管霍金被禁錮在輪椅上,身體一點也沒有離開過輪椅。
三、教學要求:
四、教學重難點:
五、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朗讀課文,理解詞語的意思,知道霍金是個怎樣的人。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1.板書課題:輪椅上的霍金
2.請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說說霍金是個怎樣的人?
二、學生自學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從課文的具體語言文字中去認識霍金
三、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1.請學生正確朗讀書本后面的生字
2.分自然段朗讀課文
3.理解詞語的意思
盧伽雷氏癥:一種能夠?qū)е氯砑∪馕s的可怕疾病
頂禮膜拜:形容對人十分的景仰、崇拜、尊敬。
震顫:顫動
唐突;很突然的意思
4.通過朗讀課文,你感到霍金是個怎樣的人?請學生自由交流發(fā)言
四、 分清課文的層次
第一部分(1、2節(jié))簡單介紹霍金
第二部分(3-7節(jié))霍金在科學上不斷求索,成為一個偉大的物理天才
第三部分(8-12節(jié))霍金以他堅強勇敢的人格力量,成為生活的強者。
五、 朗讀課文
六、 生字教學
撰:注意右邊部分,上下結(jié)構(gòu)要緊湊。
攤:每一部分都要寫得細長,結(jié)構(gòu)緊湊。
七、 布置作業(yè)
1.朗讀課文
2.完成習字冊
教學后記
坐在輪椅上,還能有什么作為?霍金坐在輪椅上學習、工作、研究,成為科學巨人,這就使他不同于一般的人,而成為特定的一個!這一點應該讓每一個學生明白。
輪椅上的霍金課文教案 輪椅上的霍金讀后感300字篇六
《輪椅上的霍金》這是一篇人物介紹,寫的是世界著名科學家霍金的生平事跡,贊揚他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魅力。面對這樣的課文,我知道,文中涉及到的科學術語和相關的物理知識會讓學生覺得陌生,遙不可及。因此,閱讀時往往會一目十行,粗枝大葉,不求甚解。每每遇到這類課文,我都會嘗試采用情感體驗式教學法,這次也不例外。
“真正的有效學習是一種心智活動,而不是單純的記憶和理解”。情感體驗就是一種心智活動。只有引領學生用心去感受、關注和欣賞故事與故事中人物的情感、思想了,他們才能將一個陌生的,與己無關的對象變?yōu)槭煜さ?,可以交流的朋友,教學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教學《輪椅上的霍金》時,我主要是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帶領學生們進行情感體驗的。
在導入課文時,我先讓同學回顧以前學過的介紹外國科學家的課文,這下同學們勁頭來了,紛紛舉手搶答,真沒想到,他們的記憶力是如此的好,達爾文、富蘭克林、諾貝爾……孩子們很快就連珠炮似的說出了一大串名字。
“剛才,你們說到的這些科學家都很了不起,都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據(jù)我所知,他們都是身體健康的人。那么,我們即將結(jié)識的這一位科學家身體是否也很健康呢?請讀課題——《輪椅上的霍金》”,我趁勢導入了課題。破題時,我先讓學生找出中心詞“霍金”,再找出修飾語“輪椅上的”,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明白了這一課題的特定性,明白了課題的中心意思是講“無法用雙腿、雙腳行走,只能坐在輪椅上的霍金”。
“坐在輪椅上的人還能有什么作為?你的身邊有這樣的人嗎?請說說他的生活與工作狀況吧。”緊接著我提出這樣一個設問,設下一個“埋伏”,意在引導學生通過對比之后,對霍金首先產(chǎn)生敬佩、景仰之情。
劉昊偉等幾個孩子紛紛講述了自己熟悉的殘疾人的情況。
“聽了剛才幾位同學對幾位殘疾人的介紹,同學們有什么見解要發(fā)表嗎?”我問。
“有,我認為他們生活艱難,工作不便,特別需要我們健康人去關愛和幫助?!睂W生們回答的基本都是這個意思。
“那么我們一起來看看霍金是如何生活與工作的吧!”就這樣,我把孩子們帶入了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霍金的生活世界,讓他們在走近霍金之前就帶上了自己對“殘疾人”的同情與理解之情。
在理解霍金“標志性形象”的含義時,我運用多媒體展示了一組霍金在工作和學習時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抓住這些圖片的共同特征,描述人物形象。一開始看到霍金“齜牙咧嘴”的樣子,有的學生在偷笑,一點兒也不嚴肅。我知道問題出在了哪兒——他們畢竟還是孩子,哪里會那么快入情入境呢?于是,我馬上決定讓學生對照課文找出描寫人物形象的有關語句,用心地進行反復的朗讀、體味,加深學生對霍金戰(zhàn)勝頑疾的英雄形象的感受。
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到了命運對霍金的殘酷無情,從而對他產(chǎn)生由衷的景仰,笑聲沒有了,大家都被霍金那沒有抱怨,為自己現(xiàn)在所能擁有的一切而感恩,正視命運、樂觀向上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住了。
輪椅上的霍金課文教案 輪椅上的霍金讀后感300字篇七
本課是蘇教版第十一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是一篇飽含著濃濃的情感,讓人深受感動和鼓舞的文章。閱讀這篇文章,目的在于使小學生在剛剛開始了解人生的階段中,能學習霍金這樣杰出人物的不怕失敗、不怕困難、敢于向殘酷命運挑戰(zhàn)的精神,并從中受到鼓舞和激勵,為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提供學習的榜樣。
史蒂芬·霍金是不為學生熟悉的,很多學生都沒有聽過他的事跡,但課文卻很容易吸引學生,除了因為霍金的事跡令人感動外,還因為作者那飽含激情的敘述和透徹明快的議論深深地打動人心。
為了幫助學生很快走近霍金,理解課文,我抓住了教材中的一個中心詞——“非凡”,圍繞這兩個字設計教學。為了突出“非凡”,我在教學中設計了“對比”的方法開展教學。
在課的一開始,我就以復習導入的方法讓學生進一步回顧“身體殘廢,身患絕癥”的霍金,也就是課文第三自然段。這部分是在上節(jié)課學習過的,在第二教時開始花時間復習,就是為了能與下文產(chǎn)生對比:在每位學生的心里深深刻下烙印——這是一位不幸的人,不能說話,不能行動,身體被禁錮在輪椅上,全身只有三個手指能活動的人。而且,隨著課文學習的層層深入,這部分還將反復出現(xiàn),不斷加深學生的印象,以震撼學生的心靈,使他們產(chǎn)生靈魂的共鳴。
與身體的不幸產(chǎn)生對比的,有三方面,也就是板書中的三個“非凡”:活著非凡、成就非凡、精神非凡。在本課的教學中,這三個方面是隨著課文的學習層層推進,逐一揭示的。
第一個“非凡”,在文中沒有過多的描繪,只有兩句話而已。但醫(yī)生的斷言,以及霍金用行動創(chuàng)造出的生命奇跡,早就了這第一個“非凡”。教學同樣也不需要過多的環(huán)節(jié),教師的引讀以及描述性的語言很快就能幫助學生領會到這一點。
第二個“非凡”,課文中最顯而易見的內(nèi)容,文中很多地方都能讓我們感受到霍金的“偉大成就”。文中更是用了許多精練的詞句來突出他的成就:宇宙之王、科學巨人、物理天才、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等等,這樣的成就放在任何人身上都可以稱之為“非凡”,更何況是一個全身只有三個手指能動的人呢?教學至此,再次回復到上文,對比的效果水到渠成。
第三個“非凡”,是最“非凡”的“非凡”,是全文最能打動人的地方,也是教學的難點和重點。有了前兩個“非凡”的學習作為鋪墊,學生的情感已經(jīng)由最初的震驚、不可思議逐漸產(chǎn)生敬佩,但學生還是無法完全走入這個巨人的內(nèi)心。此時,課文中一位女記者的提問就像說出了學生的心里話:“您不認為命運讓你失去太多了嗎?”借著這個提問,我設計讓學生談自己對這個問題的感受,然后,屏幕上慢慢出現(xiàn)霍金的問答。這是一段富有詩意的文字,短短五行字,留給我們的卻很多,在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中,學生一次次地用自己的情感讀者,一次次地被霍金地精神感動著,對第三個“非凡”的理解也逐漸深刻清晰。
在本文的教學中,我采用了樸實的教學方法與學生一起去朗讀、感悟文本,與學生們一起接受了一次震撼心靈的洗禮。學生們也能較好地掌握了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