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的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很快就要開展新的工作了,來為今后的學習制定一份計劃。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計劃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計劃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小學思品教學工作計劃篇一
通過教學《班級規(guī)則在哪里》,我感到班級的日常管理十分關鍵。教學中,我始終把課堂常規(guī)教育作為教學的基礎,在上課的過程中,把養(yǎng)成教育作為自己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在課堂上的一些常見表現(xiàn)進行觀察、總結、分析原因,找到解決這些課堂現(xiàn)象的辦法,力爭讓學生改掉這些不應有的行為,更好地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我感受到孩子們習慣養(yǎng)成方面有很大不同,一些點滴的行為習慣,給課堂教學造成很大的影響。于是我制定了嚴格的課堂常規(guī)制度,對于學生的每一個細小的不良習慣進行糾正。
對于有些容易在課堂上出現(xiàn)不良行為習慣的孩子,我及時提醒,有的在課后找他談話,幫助他找成因,改毛病。除了對低年級學生進行養(yǎng)成習慣教育以外,我還對學生在課上回答問題進行訓練,尤其在紀律方面嚴格要求,鼓勵他們課堂上回答問題要大膽說,積極發(fā)言,語言表達要力求完整。
我的幾點反思:
1、依據(jù)新課程的精神,品德教育與學生的生活應該緊密結合。讓課堂教學中的`故事來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指導于生活。
2、以學生為本落到了實處,在教學中,應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之中,去感受、去體驗,每個孩子在活動中都對事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提高。
3、課堂上要注重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通過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知識,培養(yǎng)學生快樂的情感,在活動中體驗、感知、感悟,提升自我。
這些僅僅是我的愚見,都將是我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進一步探究和學習的,努力提升教學質量。
小學思品教學工作計劃篇二
禮儀課程應以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因此,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的教育活動中體驗、認知并得到各方面發(fā)展的。本節(jié)課,無論是材料的選取還是活動的設計,都是源與生活的。例如:照一照、評一評這個環(huán)節(jié),照鏡子原本是生活中很常見的,搬到課堂上來——源于生活,而學生卻特別熟悉、喜愛,對鏡子里的“自己”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興趣與關注。正是因為來自生活,孩子們愈發(fā)覺得親切,沒有距離感,接觸得到,做得到。
“一次體驗勝過十次說教?!币詢和羁臻g為線索,讓學生在實踐的基礎上自己感悟每一個生活體驗。譬如:在示范洗手時,同樣也是生活中的取材,不過更加規(guī)范了定義與演示,將一個簡單的常識性提高了一個境界。我細致指導學生正確的洗手方法,不是簡單的清水洗凈,而是要涂抹肥皂,反復揉搓之后,清水沖洗,達到洗凈雙手的目的。許多同學不了解,會發(fā)出這樣的感嘆:“原來要這樣洗呀?”還有的同學說:“我知道了,原來洗手這么麻煩,但我也學會了,以后不馬馬虎虎的洗洗了事”的天真感嘆。
“活動”是最佳的學習,而其目的是與最終落腳點一致,還是服務于生活。本課中,談到保潔問題,既回歸生活的課題討論,我巧妙地以故事為例,引發(fā)學生思考、從中感悟,將這節(jié)課的內容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回歸生活,這也是新課程人性化的明顯體現(xiàn)與終極目標。
課堂評價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激勵每個兒童的發(fā)展。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融洽的師生關系尤為重要。教學中,我努力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對他們實施鼓勵性評價,一個真誠的微笑,一道肯定的目光,一句熱情的話語都會給學生精神上以鼓勵。本節(jié)課上,我根據(jù)一年級學生年齡特點,在學生積極主動發(fā)言時,獎給他一個小五角星,在活動中,給積極參與的同學一個小星星……這樣,孩子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就非常高漲。
小學思品教學工作計劃篇三
本年級共兩個班級(三(甲)班和三(乙)班),全體學生品德優(yōu)良,有上進心,對學校生活充滿熱情,能全心投入到各科文化學習中去,但三年級學生年齡小,可塑性強,知識面狹窄,還有待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通過自身的人和事,開展積極有益的各種活動,對學生進行養(yǎng)成教育。
三年級學生還處于兒童期,這一階段是兒童品德和社會發(fā)展的啟蒙階段,他們剛剛進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這一冊的教育內容應當對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打好基礎教育,是學生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yǎng)成向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自然接軌。
本冊教材在“我在成長”教育主體統(tǒng)領下,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根據(jù)學生的生活實際需要和不斷擴大的認知范圍,用社會關系、社會活動、社會環(huán)境三條主線貫穿個人、家庭、學校社區(qū)(家鄉(xiāng))等不同范疇,并使各個范疇形成彼此互動的關系。
1、發(fā)展自我意識和自我概念,形成自我認同自我悅納的態(tài)度,
積極進行自我概念與人格的建構。
2、通過這個年齡段學生之間經常發(fā)生的各種中遇到的事例,體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發(fā)展理解,體諒他人的社會認知能力和情感傾向。
3、肯定自己和班上每個同學都有學得好的經驗,體驗和共享學習成功的喜悅;知道成功的學習與個人的多種良好素質的關系;獲得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做學習小主人的經驗與體會;體驗時間的寶貴性,逐步養(yǎng)成控制自己,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4、懂得學習不僅僅是學校中的學習,學會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觀察、做事進行學習,學習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初步養(yǎng)成多問、多想的思維習慣。
5、感知社會性活動中存在的規(guī)則,粗布體會規(guī)則的雙重作用,經驗規(guī)則的`制定與修改過程,初步樹立公民意思與民主觀念。
6、知道常見的交通信號、標志和標線的意義,懂得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交通法則就會給自己、家人、他人和公眾帶來傷害,樹立自覺遵守交通法規(guī)的意識,注意安全、平安出行平安回家。
7、學習日常生活中安全使用水、電、火、煤氣等的意識,養(yǎng)成相應的行為習慣,遠離危險,珍愛生命,健康安全地成長。
8、提高分辨能力,不上當受騙,遇事多動腦筋,學會自護自教,不迷戀游戲廳、網吧、不進入對兒童有危險、有傷害的場所,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愛護自己的身體和生命。
9、懂得“我”的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家庭結構)初步理解什
么是家庭,懂的尊敬父母長輩的一些禮節(jié)。
10、體會家庭親情,感受父母對自己的疼愛和父母長輩的養(yǎng)育之恩,學會關心和了解父母,以恰當?shù)姆绞叫⒕锤改搁L輩,表達自己的愛。
11、通過學習懂得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父母(長輩)的養(yǎng)育。 12、了解家庭的發(fā)展變化,知道家庭重要的日記和事件,感受家庭的傳統(tǒng)與價值,體會自己的成長與家庭發(fā)展變化的關系。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教學過程中要重視知識學習,更不能忽略了對學生能力、感情、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散瘀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學期教學教案
單元知識點分析:
本單元主要內容為“珍惜時間,學習合理安排時間,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獨立完成學習任務,不抄襲,不舞弊”等。人的一生是學習的一生,學習是人類進步和發(fā)展的基礎,是每一個人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幫助孩子從小樹立良好學習習慣,是小學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而實際生活中,中年級的孩子對學習的重要性的認識還不到位,不深刻,自制能力比較弱,缺乏學習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活動一 時光老人對我說
1、學會珍惜時間,學會合理安排時間; 2、在實踐中學會提高效率。
學會珍惜時間,學會合理安排時間,在實踐中學會提高效率。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活動二 我有一把金鑰匙
3、學做生活的有心人,養(yǎng)成時時處處注意學習的好習慣。
在學習上不怕困難,能獨立自主的學習;學做生活的有心人,養(yǎng)成時時處處注意學習的好習慣。
教學時間: 二課時
小學思品教學工作計劃篇四
《課標》中提出“有效的教育必須采用兒童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現(xiàn)實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的和諧發(fā)展與完善奠定基礎。”思品課堂中教師應努力創(chuàng)設一種“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開放的課堂環(huán)境,營造一種尊重學生的觀點、問題,鼓勵學生提問、概括、假設和陳述的課堂氛圍,高度鼓勵和評價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師要敢于把學生從傳統(tǒng)的“做聽話守規(guī)矩的好孩子”的心態(tài)中解放出來,在保證身體健康發(fā)育、舉止規(guī)范文雅的前提下,創(chuàng)設“三多”的寬松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愿學、樂學。
1.多設計學生自由活動的環(huán)節(jié)。如《待人接物有禮節(jié)》一課,教師不宜多講,讓學生在自主表演、相互評價中學習待人接物的一些基本禮節(jié),從中懂得待人處事要文明、要禮貌的規(guī)范要求。
2.多采用激勵措施。激勵也是讓學生體會到成功感的一種形式,低年級可多使用“你真勇敢”“你真棒”“你真聰明”等激勵性語言或發(fā)“小紅花”“小金杯”等正面激勵措施激勵的方法。高年級學生這種激勵方式就失去了作用,應將激勵點放在對學生在某一方面的才能加以賞識上,如:“你回答問題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真了不起!”“你敢大膽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老師佩服你?!边@樣,對學生在某一方面的才能,言而有信地去肯定,鼓舞了學生主動參與,使學生都積極想得到老師的賞識,給課堂氣氛注入了活力。
3.多給學生自我表現(xiàn)機會。如學生發(fā)言可變舉手點名式為不舉手的自由式,有些行為規(guī)范可由語言表述式改為動作演示式等,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受身心約束,有更多的自由發(fā)表見解、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這樣既可活躍學生身心,表現(xiàn)學生內心世界,保持學生積極樂學的情緒,又可活躍思維,深化道德認識。
要讓課堂充滿生機就要求教師依據(jù)教材內容,遵循認知規(guī)律,根據(jù)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避免單純的背誦、機械的記憶、枯燥的抄寫,采用講故事、聽歌曲、情感朗誦、角色游戲、小品表演、分組討論、知識競賽、辯論活動等多種形式,供學生運用各種感官進行觀察、分析,使之在興趣盎然的教學活動中得到啟發(fā),受到教育。
1.擂臺競賽
如上《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這一課時,如果只是空洞地說教就會使課堂毫無生氣,如果進行一次“動手能力大比拼”比賽,讓學生自己洗手帕、系紅領巾、穿衣服,看誰的書包收拾得又快又好;看誰的衣服疊得又快又整齊,看誰的鞋帶系得又快又好。通過這一系列比賽,使學生在高漲的熱情中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把良好的道德情感轉化成道德行為。
2、模仿表演
《聽父母的話》是一出童話劇,教學中分別讓學生扮演鴨媽媽、小鴨亮亮和貝貝,在角色扮演中,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聽父母的話,辦好事情進步大"。再如《做誠實的孩子》一課,可安排表演小品《我錯了》。讓學生親歷“主人公”做錯事后,在同學的幫助下,認識到自己應該做一個誠實的孩子,這一簡單、具體的場景,明白人并不是生來就“誠實”,也不是生來就“不誠實”的,從中受到做人應誠實的教育。只有讓學生充分參與、融入課堂教學,他們才會積極表現(xiàn),主動發(fā)展。
3.多媒體參與
例如:《愛惜學習用品》一課,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滿足他們情感的需要,課堂上通過多媒體“請出”了孫悟空,于是同學們各個瞪大眼睛,迫切地等待著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出現(xiàn)。為了滿足同學們的需要,我調了一下同學們的胃口:“你們喜歡孫悟空嗎?為什么?(勇敢、機智……)今天誰能向孫悟空一樣勇敢機智就可以到花果山摘個仙桃”出示花果山的背景。同學用鼠標摘仙桃的同時還能聽到孫大圣一句鼓勵的話。整堂課以”摘仙桃”為明線,以怎樣愛惜學習用品為暗線,上得是有聲有色、同學們情緒高漲、印象深刻,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4.引發(fā)討論
成為學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場所,使課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5.開放場地
開放教學要打破教學場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學外,還可根據(jù)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稅圩o公共設施》一課,就可以組織學生到校園內、甚至在校外組織活動學生討論做到愛護公共設施;《積極參加公益勞動》一課,要求學生知道什么是公益勞動和為什么要參加,可帶領學生在校園內甚至可以到學校附近的小公園、街道進行教學活動,及時進行“打掃落葉”、“你丟我撿”的活動。
教師要自覺調整自身與學生的“配角”與“主角”的關系。課堂上,師生的地位是民主平等的。教師不應該是駕馭學生、駕馭教材的權威,而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主導者、服務者。通過巧“導”,把學生從被動接受的配角身份調整為主動探究的主角身份,把駕馭教材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通過熱心“服務”,為學生學習教材鋪路搭橋,解疑排難。一般來講可分這樣三大步:課首,讓學生圍繞課題質疑,揭示教學目標;課中,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實施教學目標;課尾,總結收獲談感受,再次質疑,以達成或拓展教學目標。
如《尊敬老人》一課,開課揭題讓學生質疑揭標:同學們,你們想通過本課的學習弄清與課題相關的哪些問題?學生提問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有的說:“我想弄明白為什么要尊敬老人?”有的說:“我想知道怎樣尊敬老人?”……學生以教材主人的身份,帶著問題和學習目標很快進入到主體教材的學習之中。課中教師借助教材的典型人物與事例,組織學生進行充分討論,引導學生育情明理。課尾導行時,教師再次引導學生質疑:同學們,通過本課學習,你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疑難或不明白的問題需要我們大家討論解決的呢?一名學生說:“通過學習,我知道了我們做晚輩的都要孝敬老人,讓老人晚年幸福,可我的媽媽總和奶奶吵架,有時我替奶奶說幾句話,媽媽就要說我、罵我,我不知道該用什么辦法讓媽媽也尊敬奶奶?”這是一個緊密結合生活實際的二難問題,教師沒有正面作答,而是啟發(fā)學生們出主意,想辦法,幫助解決這個疑難問題,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角色。
小學思品教學工作計劃篇五
《品德與生活》作為小學入門的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程,注重的是對學生品德的教育,培養(yǎng)的是富有愛國心、社會責任感和良好品德的現(xiàn)代公民。采用什么方式有效地促進學生發(fā)展,是我們品德課程的堅持不懈的追求。據(jù)國外對中學生學習類型的調查研析,發(fā)現(xiàn)通常情況下,聽覺學習者占34%,視覺學習者占29%,而動覺學習者占37%。而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更是決定了不僅動覺學習者所占比例更高,而且越是低年級就越普遍具有動覺學習者的特點。這就決定了品德課程中活動性教學的必然性和重要性。那么,如何使活動教學更具實效性呢?下面我就自己教學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上冊《牙齒刷得白又白》這一課,來談談我自己的看法。
【案例】:
課堂情景1
在指導學生如何刷牙時,教師出示牙齒模型邊介紹邊指導。
師:如果上牙有食物的殘渣,咱們怎樣刷才能把這些渣子去掉呀?
生1:橫著刷。
生2:不能。
師:能說說原因嗎?
生2:這樣刷容易把牙齒旁邊的肉刷破了。
師:是呀,那可不好。
生:從上往下刷,能把臟東西除掉。
課堂情景2
在講解如何保護自己的牙齒時,教師出示兩盆甘蔗,一盆是粗粗的甘蔗,第二盆是切過的長條甘蔗。請兩位小朋友上臺。兩名學生都選了切過的甘蔗吃。
師:大家說說,你來選,會選哪一盆呀?
生:我也是跟他們一樣選切過的一盆。
師:這是為什么呢?
生:因為第一盆甘蔗這么粗,牙齒會咬壞的。
生:會咬出血的。
師:看來,咱們吃東西也要講究方法。
課堂情景3
當學生想到用刷牙的辦法來清除牙縫里的殘渣
師:看來,同學們平時都在刷牙嘛!你平時都刷幾次牙呀?
生1:兩次。
生2插話:我不刷牙!
師:哪兩次呀?
生:早上一次,晚上睡覺前一次。
師:剛才一個小朋友說他不刷牙,你怎么刷兩次牙呢?
生:吃了飯,就會有一些湯呀、肉呀嵌在牙縫里。時間一長,牙齒里就會變成酸酸的了。如果晚上不刷牙,過了一夜,我們牙齒就會像雞蛋殼一樣變軟、變黑了。
師:說得真好,看來,我們還是得刷……
生:兩次牙
陶行知先生說:“讓孩子們如同林子里自由翱翔的小鳥,從生活中遭遇的、體驗的社會性、道德性問題為切入點,從兒童與環(huán)境的互動出發(fā)。”確實,教育的真正指南針是實際生活,生活才是學生學習的教材,它向我們提供了無窮的問題。因此,實施“活動教學”需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更加需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fā)展的教育環(huán)境,給學生充分自主活動的機會,提供主動發(fā)展的時間和空間,促進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受到訓練,得到發(fā)展。
)社會》課程質量高低的關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目標導向教學,以目標來管理整個教學的每一段過程,不斷注意學生的變化,并根據(jù)學生的反映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避免那種只追求“理想”結果不顧過程的做法。學生在課堂上,不是靜態(tài)地、被動地聆聽接受,而是在教師提供的學習機會中,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題,研究問題,進而去解決問題。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提到“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并得到各方面的發(fā)展的?!庇纱丝梢?,良好生活習慣的形成、健康意識的培養(yǎng)、生活能力的鍛煉必須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教室是劇場、劇本是教材,道具是粉筆和黑板,作為主角的教師在演一場獨幕劇的時代也早已經被不斷發(fā)展的教學事業(yè)淘汰了。在學習《牙齒刷得白又白》這一主題時,為了讓孩子更好地保護自己的牙齒,我從學生直接的生活經驗入手,“吃甘蔗,你會怎么吃?”讓學生在選擇中道出緣由,明白吃東西也要講究方法。只有把學生置于適合學生自己身心特點和能力水平的活動主體中,分享彼此的體驗,才能讓孩子真正地感悟,從而更好地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把品德教學拓展到生活之中?!皩W是為了不學”,這種分享、這種感悟不是由老師“告訴”給學生的,而是學生通過主體參與體驗獲得的,課堂生活真正成為了一種快樂、積極、有意義的生活,學生在這種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
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接觸。”老師在課堂上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者,也不單只是一個課堂的設計者而是一個引導者和傾聽者,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加入學生們的學習中去,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不斷進行討論交流,不僅可以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從容表述的能力,還能把學習個體的見解轉化為群體的發(fā)現(xiàn),達到集思廣益的目的,同時為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提供了機會,為他們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提供了條件。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組織學生討論,采用多種形式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多向交流合作,在交流合作中各抒己見,為各類學生的主動發(fā)展提供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