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傷仲永讀后感傷仲永讀后感篇一
《傷仲永》是我前幾天學的課文,給了我很大的啟示。
《傷仲永》是北宋時的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寫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寫的是一個方仲永的神童,5歲時就能隨口作詩,后來因為不學習,最后成了普通人的故事。
我讀了這篇課文,忽然想起了前幾年網(wǎng)上廣為傳播的一些十幾歲就考上大學的神童,現(xiàn)在已經(jīng)默默無聞了。他們可能覺得自己是神童就不好好學習了。這些事使我感到了努力學習的重要性,天資再好的人,不努力學習,那還是不能成才;天資再差的人,只要好好學習,也能成才。天資的好壞只是一個次要的條件,學習的努力程度才是主要的。先天條件的好壞,不能阻止你成為一個偉大的或有能力的人,只要你后天努力學習,你就能成功。
如果傷仲永努力學習了的話,那么北宋的史書上一定會有一個叫傷仲永的賢臣,或文學家,或科學家。而他卻被父親拉來拉去四周拜訪鄰居,荒廢了學業(yè),成了個普通人,消失在人山人海中。
父母?。∽屇愫⒆訉W習吧!這樣他們才能成大器呀!
傷仲永讀后感傷仲永讀后感篇二
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guān),更與后天所受教育與自身學習有關(guān)。方仲永是金溪地區(qū)的一位神童,有著先天過人的才能,卻被他父親荒廢。
我想,方仲永的定不光是父親的責任,不止他父親一人貪圖才賦,視方仲永為搖錢樹,也有社會及其自身原因。
社會。
想在現(xiàn)實生活,中國有九年義務教育,不可能沒有機會讀書。不過這是整個社會的問題,當時并沒有人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所以,方仲永的身邊的人,由于沒有學習,導致自身的素質(zhì)不是很高,也不懂學習,使方仲永無法得到好的教育。假設仲永的父親依舊帶領他“環(huán)謁于邑人”,等到到一家比較有學問的人家里時,如果那家人有提出讓仲永學習,不然會荒廢他的才藝,那么仲永的父親會不會因此而改變,讓仲永去學習呢?所以,社會,是影響仲永才賦荒廢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仲永自身。
仲永若真是天才,即使他父親“環(huán)謁于邑人”,仲永堅決不讓父親泯滅自己的前途,若父親依舊“不使學”,仲永可以離家出走,像范仲淹一樣在寺院里苦學成為一代才子,而方仲永卻沒這樣做??赡苁巧性谟啄瓴欢掳?,也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罷。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迸笥?,拿取你的畫筆,畫出一片屬于你自己的一片美麗的天空吧!
莫把青春付流水?。?/p>
傷仲永讀后感傷仲永讀后感篇三
這篇文章主要講:有一個叫方仲永的小孩,天資聰明,五歲就能作詩。可他出了名后,他的爸爸就不再讓他學習了,帶他去全縣各處題詩掙錢。由于方仲永沒有再學習,最后一事無成。
可以看出,像方仲永這樣有天資的人,如果不努力學習,會成為一般的人;像華羅庚這樣沒有天資的人,如果努力學習,會成為一個偉大的人,可見學習是多么重要!
如果不是傷仲永是普通人的話,那么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就會變得連普通人都不如了!
金溪縣的一個五歲小孩竟然有如此的超能力!讓大人都刮目相看。眾所周之,我們班的王磊是那么的入迷網(wǎng)絡,沉迷游戲無法自拔,他如果像人家方仲永一樣聰明,即使王磊不接受后天的教育,也應該可以在我們班發(fā)楊光輝了!
也不至于會不想上學!后天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請大家努力的把心放在學習上吧!!!!!
傷仲永讀后感傷仲永讀后感篇四
今天我讀了《傷仲永》這篇文言文,這篇文言文的大意是:一個叫方仲永的小孩兒,他從來沒摸過筆,但在他五歲的時候竟然做了一首“神詩”。仲永的神童功力被他父親拿來賺錢了,不讓仲永讀書。他的功力一點點衰退,最后變成了一個普通人。
讀了這篇文章我非常氣憤,這位父親非貪那筆小財富,葬送了自己兒子的未來。如果方仲永好好讀書,也許會成為國家棟梁,那么他們的財富可能不可估量。跟這一點財富相比簡直太不值了,如果方仲永成為國家棟梁,即使沒有得到什么大財富,那也可以光宗耀祖。
還想對仲永提一下建議,如果你主動向父親提出去讀書,那么你可能考中進士啊,再聰明的人不學習也會變成一般人。
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是也有這樣的人嗎?有的人是神童,但不學習那也會變成一般人,還有的人不是神通還不學習,那比一般人還要不如,又有一些人雖然不是神童,但他們刻苦努力學習,最后變成了人上人??少F的是還有一些人天資聰明,還刻苦些學習,那么他們就會變得更優(yōu)秀。我們要吃得苦中苦的學習,才能成為人上人出人頭地。
我們要刻苦學習,因為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可以使你成為優(yōu)秀的人!
傷仲永讀后感傷仲永讀后感篇五
最近我們學習了《傷仲永》這一課,讓我深有感觸,尤其是最終一句“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尤其引起我們的思考。
本文講的是一個名為方仲永的農(nóng)家小孩兒,天資很棒,五歲就會作詩了!結(jié)果呢,他爸拉著他天天去別人家做客,收禮,讓仲永寫首詩給人家。不久之后(七八年),他的寫詩本事漸漸下降,寫的不如原先好了。又過了幾年,便和常人沒什么區(qū)別了。
唉!一個多好的孩子??!居然淪落成了常人,真是可悲?。?/p>
我由此不禁想到了我小學的一件事——一位同學,剛剛?cè)雽W時學習很好,屢次全班第一。然而就是由于他太過于驕傲,一次考試他失去了第一名的寶座,從此,一退再退,最終成績再也上不去了。
這件事不就是給我們的警告嗎?——無論過程如何,努力了之后,你終將會成為那個成功了的方仲永。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后天的教育比先天的教育更加重要,并決定了人一生的價值。
傷仲永讀后感傷仲永讀后感篇六
今天,我又一次讀了《傷仲永》這篇文章。這篇文章主要寫了方仲永幼年時才華出眾,長大后卻“泯然眾人矣”。讀完這篇課文后,我真為仲永傷心!
我哀傷仲永的父親,當仲永五歲就會作詩時,他父親為了利益,“日板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笔怪儆啦坏蕉畾q就泯然于眾人!
不過也我傷仲永,傷他隨波逐流,隨父親擺布,而不提出自己的想法,毀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太令人惋惜了!
人不學不成才,無論一個人天賦有多好,但如果那個人不學習,就會成為普通人,或許連普通人還不如!
如果像仲永那樣的人去學習,說不定歷史上就有“唐宋九大家”了!
一個人想獲得成功,天生的才華必然重要,但后天的努力更重要!是?。√觳攀怯砂俜种坏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組成的!一個人天資一般,只要后天勤奮、刻苦,必能干成一番大事業(yè)!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勤奮、刻苦,有上進心的!
連仲永這樣天資那么好的人不使學也泯然眾人!那我們天資不是特別好的,更就當努力學習!千萬不能“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老師和媽媽又那么重視我們的學習,我們沒理由不好好學習,將來一定要有所作為,來報答老師和父母!
傷仲永讀后感傷仲永讀后感篇七
這個學期,我學習了《傷仲永》這篇課文,通過王安石先生的思路,我深刻理解了“玉不琢,不盛器”的道理。這篇文章講的是方仲永從小就有天賦,卻被他父親貪圖眼前利益,而不去學習,最終成為普通人。
王安石先生講述的這件事僅僅是對方仲永的憐憫嗎?恐怕不是,里頭還包含著對方仲永父子的譴責之意。仲永父親為了自己的小利益而為社會損失了一個人才,“這值得嗎?這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難道比自己的利益更無關(guān)緊要嗎?”我們不禁捫心自問。其實不然,仲永就這樣“葬身”在茫茫人海中。
王安石先生寫這篇文章也發(fā)表了對天才的看法。人們常說“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勤奮的”。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離不開后天的努力,否則早晚都會出現(xiàn)“江郎才盡”的那一天。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個是不經(jīng)歷勤奮的學習就得來成就,得到世人的贊揚和敬佩的呢?王獻之“用盡三缸水,一點像羲之”,最終成為大書法家。法國文學家福樓拜的書房窗臨塞納河,因燈光徹夜通明,被船夫當作漁燈,這樣的事情許多許多,像方仲永這樣的事情也有不勝枚舉。
是啊,成功得靠后天的努力!我會更加勤奮,成為方仲永的“相反數(shù)”。
傷仲永讀后感傷仲永讀后感篇八
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們的才能雖有差別,但主要來自于勤奮學習?!秱儆馈芬晃慕o我的啟示是:一個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賦,但如果不努力學習,也很難取得真正的成就。
仲永的故事是這樣的:并非書香子弟的方仲永5歲時便能“指物作詩,立就”,并“自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觀者”,因而揚名邑中。到了十二三歲,才氣漸減,“令作詩,不能稱前之所聞?!钡搅顺赡?,竟“泯然眾人矣”。
所以說:才能來自于勤奮學習!"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學習而淪為“庸人”的,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而本來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堅持不懈地奮發(fā)努力,而成為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發(fā)明家的卻大有人在。
牛頓不是神童,但他終身勤奮學習,很少在午夜兩三點以前休息,常常通宵達旦工作,終于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愛因斯坦不是神童,中學成績并不好,大學也是考了兩次才被錄取,學習也并不出眾,后到瑞士一家專利局當了7年職員。在這7年里,愛因斯坦在艱苦的條件下頑強學習、工作,終于奠定了相對論的基礎。
愛迪生不是神童,甚至連初小還未念完但他努力自學,總是以無比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鉆研自己不懂的問題。由于他工作時間比一般人長得多,相當于延長了生命,所以當他79歲的時候,宣稱自己已是135歲的人了。
不僅在科學上如此,在文學藝術(shù)上也是如此。不論是誰只要付出和他們同樣艱辛的努力,都能取得這樣或那樣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爾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樣深刻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才能來自勤奮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