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開展,通常需要提前準備好一份方案,方案屬于計劃類文書的一種。方案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方案。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方案策劃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核心素養(yǎng)物理教案設計方案篇一
核心素養(yǎng),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
“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綜合表現;是每一名學生獲得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生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養(yǎng),其發(fā)展是一個持續(xù)終身的過程,可教可學,最初在家庭和學校中培養(yǎng),隨后在一生中不斷完善。
2.核心素養(yǎng)與三維目標之間邏輯關系
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走過了從“雙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到“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轉變,新一輪的高中課程改革是在“三維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以“核心素養(yǎng)”來統(tǒng)領。
3.物理核心素養(yǎng) (1)物理觀念
內涵:“物理觀念”是從物理學視角形成的關于物質、運動與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認識;是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等在頭腦中的提煉和升華;是從物理學視角解釋自然現象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
描述:
①形成經典物理的物質觀、運動觀、能量觀、相互作用觀,并且能用來解釋自然現象和解決實際問題;②初步具有現代物理的物質觀、運動觀、能量觀、相互作用觀,能用于描述自然界的圖景。
(2)科學思維
內涵:“科學思維”是從物理學視角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內在規(guī)律及相互關系的認識方式;是基于經驗事實建構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過程;是分析綜 合、推理論證等方法的內化;是基于事實證據和科學推理對不同觀點和結論 提出質疑、批判、檢驗和修正,進而提出創(chuàng)造性見解的能力與品質。
描述:
①具有構建理想模型的意識和能力;②能正確使用物理思維方法,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進行科學推理、找出規(guī)律、形成結論,并能解釋自然現象和解決實際問題;③具有使用科學證據的意識和評估科學證據的能力,能使用證據對研究的問題進行描述、解釋和預測;④具有批判性思維的意識,能基于證據大膽質疑,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追求科技創(chuàng)新。
(3)科學探究
內涵:“科學探究”是指基于觀察和實驗提出物理問題、形成猜想和假設、設計實驗與制訂方案、獲取和處理信息、基于證據得出結論并作出解釋,以及對科學探究過程和結果進行交流、評估、反思的能力。
(實驗版課程標準中“科學探究”七個要素的重新概括)“科學探究”主要包括問題、證據、解釋、交流與合作等要素。
描述:
①具有科學探究的意識、能發(fā)現問題、提出合理猜測;②具有設計實驗探究方案和獲取證據的能力,能正確實施實驗探究方案,使用各種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③具有分析論證的能力,會使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分析、處理信息,描述、解釋實驗探究結果和變化趨勢;④具有合作與交流的意愿和能力,能準確表達、評估和反思實驗探究過程與結果。(4)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
內涵:“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是指在認識科學本質,理解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關系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對科學和技術應有的正確態(tài)度和責任感?!翱茖W態(tài)度與責任”主要包括科學本質、科學態(tài)度、社會責任等要素。
描述:
①能正確認識科學的本質;②具有學習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能主動與他人合作,尊重他人,能基于證據和邏輯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實事求是,不迷信權威;③在進行物理研究和物理成果應用時,能遵守普遍接受的道德規(guī)范;④理解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的關系,熱愛自然,珍惜生命,具有保護環(huán)境、節(jié)約資源、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責任感。從四大類,14條的描述中,我們不難發(fā)現,核心素養(yǎng)的建構,盡管落腳點是學生“身心發(fā)生積極、健康的變化”,但卻是建立在物理學科的基礎上或以物理學科為載體來實現的。
核心素養(yǎng)物理教案設計方案篇二
物理核心素養(yǎng)
新修訂的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將物理課程課程目標中的具體目標(三維目標)深化為“物理核心素養(yǎng)”
一、物理核心素養(yǎng)的界定:
物理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接受物理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學生通過物理學習內化的帶有物理學科特性的品質,是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關鍵成分。
二、物理核心素養(yǎng)的四大要素:
1、物理觀念——
? 形成經典物理的物質觀、運動觀、能量觀、相互作用觀,并且能用來解釋自然現象和解決實際問題;
? 初步具有現代物理的物質觀、運動觀、能量觀、相互作用觀,能用于描述自然界的圖景。
如:物質觀——經典:物質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和電子組成的,而且微觀物質的運動軌跡可以確定;現代:原子和電子可以進行再分割,微觀物質的運動軌跡,比如電子等,不可以準確確定。
2、科學思維——(物理思維:抽象思維、形象思維、直覺思維——的具體體現)
? 具有構建理想模型的意識和能力;
? 能正確使用物理思維方法,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進行科學推理、找出規(guī)律、形成結論,并能解釋自然現象和解決實際問題; ? 具有使用科學證據的意識和評估科學證據的能力,能使用證據對研究的問題進行描述、解釋和預測;
? 具有批判性思維的意識,能基于證據大膽質疑,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追求科技創(chuàng)新。
3、實驗探究——原標準中“科學探究“七個要素的重新概括 ? 具有科學探究的意識、能發(fā)現問題、提出合理猜測; ? 具有設計實驗探究方案和獲取證據的能力,能正確實施實驗探究方案,使用各種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
? 具有分析論證的能力,會使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分析、處理信息,描述、解釋實驗探究結果和變化趨勢;
? 具有合作與交流的意愿和能力,能準確表達、評估和反思實驗探究過程與結果
4、科學態(tài)度和責任 ? 能正確認識科學的本質;
? 具有學習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能主動與他人合作,尊重他人,能基于證據和邏輯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實事求是,不迷信權威;
? 在進行物理研究和物理成果應用時,能遵守普遍接受的道德規(guī)范;
? 理解科學、技術、社會、環(huán)境的關系,熱愛自然,珍惜生命,具有保護環(huán)境、節(jié)約資源、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責任感。從四大類,14條的描述中,我們不難發(fā)現,核心素養(yǎng)的建構,盡管落腳點是學生“身心發(fā)生積極、健康的變化”,但卻是建立在物理學科的基礎上或以物理學科為載體來實現的。
三、
如何理解“學科教育”1、學科教育包含著學科與教育雙重因素,因此必須牢牢地“踏”在學科和教育兩點上。
2、重心不同,將導致兩種取向的學科教育:
? 學科取向的學科教育 ? 教育取向的學科教育
3、如何定位基礎教育階段學科教育的重心?
? 學科取向的學科教育以教育為手段,學科知識技能的教、學與考成為最主要出發(fā)點落腳點。
? 教育取向的學科教育以學科為基礎或載體實現教育的目標,即學生通過每一門課程的學習實現身心發(fā)生積極、健康的變化
? 需要建立學科與教育的平衡——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
? 基礎教育階段學科教育的重心在“教育”——身心健康、積極向上
? 大學及以上學科教育的重心在“學科”——深研、前沿
核心素養(yǎng)物理教案設計方案篇三
一、2017年全國卷物理試題的大變動
2017年的全國理綜物理試題選擇題沒有延續(xù)之前的模式,沒有考物理學史、交流電、變壓器和萬有引力,以及運動學圖像,取而代之的是動量、原子物理部分。電磁感應作為很大的一個章節(jié),以往的計算幾乎是必考,今年只是體現在一個選擇題上(很多高三老師直呼“電磁感應白復習了”)
二、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什么、如何考的問題
1、2017版新課標對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
物理觀念:物質觀、運動觀、能量觀、相互作用觀等??茖W思維:具有構建理想模型的意識和能力;能正確使用物理思維方法,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進行科學推理、找出規(guī)律、形成結論,并能解釋自然現象和解決實際問題;具有使用科學證據的意識和評估科學證據的能力,能使用證據對研究的問題進行描述、解釋和預測;具有批判性思維,能基于證據大膽質疑,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追求科技創(chuàng)新。
實驗探究:具有科學探究意識,能發(fā)現問題,提出合理猜測;具有設計實驗探究方案和獲取證據的能力,能正確實施探究方案,使用各種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具有分析論證的能力,會使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分析、處理信息,描述、解釋實驗結果和變化趨勢。
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好奇心、求知欲、合作意識、道德規(guī)范、環(huán)境意識、社會責任感。
2、如何考查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鼓勵每個學生增加各學科知識的寬度、廣度而不是深度—絕對難度下降,相對難度提高;對熟練程度的要求降低,對靈活程度的要求提高—能力要求更加全面均衡,抑制題海戰(zhàn)術負面影響。
三、專家給出的高三復習的備考建議 總體要求:增加備課的智力投入,提高教學的技術含量,凸顯管理的文化底蘊——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需要大量的積累和長時間的沉淀,不可能一蹴而就。
1、處理好穩(wěn)與變的關系:倡導“兩條腿走路”,堅持強化“基礎性、綜合性”,重視研究“應用性、創(chuàng)新性”,把握不變的主線—基礎性、綜合性,利用好變化的力量—應用性、創(chuàng)新性——不能無視,不要夸大。
2、處理好“筋骨皮”與“一口氣”的關系:重視對高考試題及2017年學科考試說明的分析研究,讓“能力附體”,促“素養(yǎng)均衡”—習題訓練要有堅實的支撐、明確的指向、必要的指導和恰當的強度。
3、處理好細節(jié)落實與深度思考之間的關系:戰(zhàn)略上缺乏深度思考將導致階段性目標不明確,容易引起教學要求的混亂、教學資源的混亂和教學內容的混亂,是造成學生死記硬套,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最終不得不用戰(zhàn)術上的忙亂彌補戰(zhàn)略上的懶惰。離開細節(jié)落實,所有的計劃和思考只是空中樓閣。深度思考+細節(jié)落實,讓汗水滴落成金!
4、高三復習中,老師一定要明確以下問題:課堂上老師做什么?學生做什么?老師和學生一起做什么?學生和學生一起做什么?課堂上必須給學生“思考”“說”“說一說”“畫一畫”“寫一寫”“算一算”的權利和時間,給學生一充分的時間去反思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5、通過高考閱卷情況分析,建議高三老師在復習備考過程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解題習慣,該寫的必須寫,該做的運算必須做,不要嫌麻煩。
四、專家對2018年高考的預測
1、試題的總體難度2017年較2016年稍有增加,2018年高考仍會延續(xù)。
2、3-5的考察,第一年平穩(wěn)落地,整體難度穩(wěn)定。
3、2017年沒有考動量實驗,18年有可能會考。
4、為了提高區(qū)分度,仍會考察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數學運算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各種能力。
5、2018年的實驗有可能以測定金屬的電阻率為背景出新材料的實驗題。